关姓起源有三:一是夏朝末年大臣关龙逢之后。相传夏桀暴虐荒淫,用酒做池,酒糟堆成小山,他在旁边通宵长饮,不理政事。于是贤臣关龙逢前去劝谏,触怒了夏桀,结果被囚禁起来杀死。关龙逢的子孙后代后来改姓关,称关氏。二是关尹喜之后。春秋时,周大夫尹喜在函谷关任关令。相传老子西游出关时,传《道德经》于关令尹喜,尹喜将此书传播于世后,也随老子成仙了。尹喜的后人以其官职名为姓,亦称关氏。三是清代满族瓜尔佳氏改为汉字单姓关氏,是满洲八大姓之一。
蒯氏来源
蒯姓起源有三:一是商代有蒯国,在河南洛阳市西的蒯乡,国人后来以国名为姓,称蒯氏。二是春秋时,蒯地成为晋国大夫蒯得的封邑,其后裔以封地名为姓,也称蒯氏。三是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卫国有庄公蒯聩,他刚当上太子,就想杀害灵公夫人南子,失败后逃到晋国。后来回国被良夫、孔悝拥立为国君,被晋军攻破,蒯聩被杀,他的子孙以“蒯”为氏。
相氏来源
相(xiang或xiang)姓源出有二:一是出自姒姓。据《姓氏大全》记载,夏有帝相,其支庶子孙便以相为姓,称相氏。二是出于子姓。据《姓氏考略》记载,殷商时代,商地有古城相,在今河南内黄东南,相地的居民有的以相为姓,也称相氏。
查zha后hou荆jing红hong
查氏来源
查源出有二:一是春秋时,楚国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其后代子孙以封邑为姓,称查氏。二是据《姓苑》记载,春秋时齐顷公之子食采于楂邑,称楂氏。古代查、楂相通,后来楂氏去木为查氏。
后氏来源
后姓源出有三:1.出自太昊氏,后照的后代姓后。据《姓氏考略》载,上古东邑部族首领太昊的孙子后照的后代。明清两代之后,河北、开封多出此姓。2.出自共工氏之后,以官名为氏。据《风俗通义》载,相传炎帝后代共工氏有子名叫句龙,在黄帝时担任后土(古代掌管有关山川土地事务及农业生产的官职),死后被封为“灶神”,夏、商、周三代之后,一直为人们祭祀着,其后代就以官名的一字为姓,称为后氏。《姓纂》云:“后土之后。”《路史》及《潜夫论》载:“春秋时鲁、楚公族有后氏。”3.出自姬姓,以封邑名为氏。西周时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巩的封邑郈,谥号郈惠伯。他的后代以邑名为氏,称为郈姓;后来省去右边的邑旁为后氏,称后姓。
荆氏来源
荆姓出自芈姓。据《通志·氏族略》云:“楚国旧号荆,此未号楚之前受氏也。”西周初年,楚国先君熊绎被封在荆山一带(湖北西部),国号荆,直到春秋初期才改为楚国。楚王文以前的荆君有庶出子孙以国号为姓,称荆氏。另据《姓氏考略》云:“有庆姓改荆者,荆卿是也。”这一支是战国末年来自山东的庆氏改为荆氏而来。其始祖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中的荆轲。
红氏来源
红姓来源有两支:一是出自芈姓。春秋时楚国公族有熊渠,其长子熊挚,字红,封为鄂王,其支庶子孙有以王父字为氏的,称红氏。红姓的另一支出自刘姓。西汉时,汉高祖刘邦封他的同母弟弟刘交为楚元王,刘交有位儿子名富,先被封为休侯,后来又改封为红侯(封地在安徽萧县西的红亭)。刘富的子孙后代便以先祖的封邑地为姓,亦称红氏。
游you竺zhu权quan逯lu
游氏来源
《元和姓纂》云:“《左传》,郑穆公子偃字子游,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春秋时,郑穆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偃,字子游,他的孙子游皈以祖父字为姓,称游氏。
竺氏来源
竺姓源出有二。一竹姓是古代孤竹国君的后人,以国名“竹”为姓。东汉时,枞阳侯竹晏认为本姓源出于伯夷、叔齐二贤,因此在竹下加“二”,改称竺氏。二是源于古印度。古代印度称天竺国,有天竺国僧人来中国传教,以国名“竺”为姓。我国有些学经的僧人随其师父的“竺”为姓,亦称竺氏。
权氏来源
权姓姓源有两支:一支出自子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商高宗武丁有个儿子封在权国(今湖北当阳东南),春秋时权被楚国灭掉后,迁到那(今湖北荆门),不久,那又被巴国所灭。权国遗民遂以国名“权”为姓,称权氏。权姓另一支出自芈姓。楚武王攻破权国后,改权国为县,封大臣若敖之孙门缗为权县尹。后来门缗率领权国遗民谋反,兵败被杀,其子孙遂以地名“权”为姓,亦称权氏。
逯氏来源
逯姓源有二:古代秦国有大夫封于逯邑,后代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逯氏。据《姓氏考略》云:“楚公族有逯氏。”这一支逯氏是周代楚国公族的后代。
盖gai益yi桓huan公gong
盖氏来源
盖(ge,又读gai),作为姓氏,有两种读音。古时一般读ge,今人却多读gai。盖(ge),古地名(山东沂源县东南),战国时是齐国大夫王驩的封地,其子孙以邑名为姓。另据《魏书·官氏志》云,卢水的胡人盖楼氏,后来改姓盖。
益氏来源
益姓起源有三:一是古代嬴姓各族的首领叫伯益,相传虞舜曾想把君位禅让给他,但被他谢绝了。伯益的后代以益为姓,称益氏。二是古代成阳郡下有益都县(山东伯益),居住在此地的人有的就以地名“益”为姓,也称益氏。三是以州名为姓。汉代,四川广汉属益州管辖,居住在此地的人,就以州名为姓,亦称益氏。
桓氏来源
桓姓源出有四:一是出自姜姓。春秋时,齐襄公胞弟公子小白,曾出奔莒国;后襄公被杀,小白回到齐国继承君位,任用管仲进行改革,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死后谥号为“桓”,被称为“齐桓公”。他的庶子称为桓族子弟,后来以桓为姓,称桓氏。二是源出于子姓。宋桓公有个儿子叫公子肸,字向父,向父的后人称为向氏,是宋国执政公卿之一。向氏子孙众多,又分出其他姓氏。向戍有曾孙叫魋,在宋景公时任司马,魋以宋桓公的谥号为姓,亦称桓氏。三是由北魏桓侯氏简化而来。周代晋国(姬姓)、杞国(姒姓)、曹国皆有桓侯,其后裔有桓侯氏,简称桓氏。四是后魏鲜卑族复姓乌丸氏,原为乌桓国之王族乌桓氏,进入中原后改为汉族单姓桓氏。
公氏来源
公出于姬姓。春秋后期,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大臣夺取了鲁国朝政,鲁君成了傀儡,要看三大臣的脸色行事。后来执政的季孙氏内部发生争斗,鲁昭公趁机同公子公衍、公为联合一批反对派去攻打季孙氏。孟孙氏与叔孙氏知道季叔氏一旦失败了,他们在鲁国也站不住脚,所以他们出兵支援季孙氏。又由于季孙氏已三代执掌国政,实行了不少收买人心的政策,很受民众拥护,所以孟、叔两家一出兵,季孙氏立刻就占了上风。鲁昭公失败以后,就带着公衍、公为逃往齐国,且老死在那里。公衍、公为的后代也就以公为姓了,称公氏。
万mo俟qi司si马ma
万俟氏来源
万俟(moqi)一姓起源于少数民族的部落名称。东晋时,鲜卑族的万俟部落随拓跋氏进入中原,后来就以部落名为姓,称万俟氏。
司马氏来源
司马一姓起源于古代的职官名。相传帝少昊开始设司马一职,掌管军政和军赋,周朝时称为夏官大司马。周宣王时,帝颛顼的后裔程伯休父任司马,因他打败了分布于今淮河中下游的徐戎,立下大功,便赐司马为姓。此后,程伯休父的孙子以获得这份官职为荣,因此有一部分人就以司马为姓,称司马氏。
上shang官guan欧ou阳yang
上官氏来源
上官一姓起源于芈姓,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周代楚庄王之子子兰担任上官大夫,其后代子孙以其官职名为姓,称上官氏。上官是地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南一带,其公族中人以封邑为氏。汉代时期,由于关中人口较少,朝廷为了充实关中人口,曾经下令将许多大姓迁往关中,其中上官氏被迁往陇西上圭(今甘肃天水),这也是源自楚国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为望族的缘由。
欧阳氏来源
欧阳一姓源出于姒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是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后裔。越王勾践的裔孙蹄,在楚国灭掉越国后,被楚王封于乌程欧余山(浙江吴兴县)的南面,因为山南为“阳”,所以被人称为欧阳亭侯,其后世子孙以欧阳为姓,称欧阳氏。
夏xia侯hou诸zhu葛ge
夏侯氏来源
源出姒姓。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他是夏禹的后裔,周初祖先又封为侯爵,于是称他为夏侯氏,其后世子孙便以夏侯为姓,称夏侯氏。
诸葛氏来源
诸葛一姓来源有三:一是源出于商朝。相传伯夷的后裔葛伯在其封国灭亡后,葛氏中有一支迁往山东诸城西南,后来又迁到阳都,因为当地也有葛姓,所以称后迁来的葛姓为诸葛氏。二是在秦末陈胜起义时,大将葛婴屡立战功,却被陈胜听信谗言将他杀害。汉文帝时,封葛婴的孙子为诸县侯,其后世子孙便以诸葛为姓,称诸葛氏。三是古代有复姓“詹葛”,后改为“诸葛”。
闻wen人ren东dong方fang
闻人氏来源
闻人一姓是以祖先的声望作为姓氏的。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很出名的人物,叫少正卯。少正卯的口才很好,据说当时没有人辩论得过他。他曾聚众讲学,与当时的孔子的私学对立,好几次把孔子的学生吸引过去,致使孔子门下“三盈三虚”。当时他的名气很响,时下称之为“闻人”(意即出名的人)。由于他主张革新,与孔子的观点正好相反,所以当孔子做了鲁国的司寇之后,就以“改政”为名,给他加上“危言乱政”的罪名,把他处死了。少正卯的子孙后来便以“闻人”为姓,也有人把“人”去掉,改为单姓。
东方氏来源
“东方”一姓是汉代东方朔的后人。汉武帝时有一位相传是“岁星下凡”的文学家东方朔。因为他出生时东方天刚亮,所以起名东方朔。东方朔为人幽默机智而又有点玩世不恭,被宫中称为“狂人”,又敢于直谏,所提意见往往切中时弊。关于东方朔的传说很多,人们大都觉得他的身世是一个谜,所以说他是“岁星下凡”。相传他对同僚说:“除了大王公以外,天下没有人知道我是谁。”他死后,汉武帝听说了这句话,就把大王公召来询问。大王公始称也不知道。武帝想了一下,又问:“那么你有什么特长吗?”大王公说:“我喜欢观察星象、推算历法。”武帝又问:“这些年星象有什么异常吗?”大王公答:“其他星象都很正常,唯独水星有十八年不见,最近才重新出现。”汉武帝叹息道:“这就是了。东方陪伴我十八年,竟然一直不知道他是岁星下凡!”东方朔的后人以东方为姓。
赫he连lian皇huang甫fu
赫连氏来源
赫连是历史上匈奴族的姓氏。西汉时期,因南匈奴单于曾娶汉室宗女,其子孙遂从母姓刘。至西晋时,刘虎改为铁佛氏。东晋时,其曾孙勃勃建国,姓大夏天王,改铁佛氏为赫连氏。
皇甫氏来源
皇甫姓源有二: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宋戴公之子充石,字皇甫,其子孙以父字为姓。这一支皇甫姓源出于子姓。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在宋武公时任司徒。当时有长狄鄋满部落进攻宋国,皇父率宋军反击,打退长狄人,但皇父与两个儿子也不幸战死。后来皇父的孙子南雍缺以祖父的字为姓,称皇父氏。西汉时皇父氏后裔鸾改父为甫(古代二字同音通用),于是成为皇甫氏。皇甫姓的第二个来源是西周太师(高级武官)皇甫的后代,以皇甫为姓,称皇甫氏。
尉yu迟chi公gong羊yang
尉迟氏来源
尉迟(yuchi):尉迟与后魏同起,号尉迟部,如中华之诸侯国,魏孝文帝赐尉迟部姓为尉迟。公元4世纪初,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代国(在今山西北部、内蒙古等地),后被前秦苻坚所灭。公元386年,拓跋珪复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也称后魏。尉迟部族与后魏同时崛起,孝文帝将尉迟部族人改姓“尉迟”,称尉迟氏。
公羊氏来源
据《姓氏考略》介绍,公羊一姓源自周朝。鲁国有公孙羊孺,其后世子孙以其名字的两个字“公羊”为氏。
澹tan台tai公gong冶ye
澹台氏来源
澹台(tantai):许多文献,如《姓氏大全》、《史记·索隐》、《仲尼弟子列》等,都认为此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今山东嘉祥县南三里有澹台山,相传有孔子的弟子灭明居在此地,遂以地名为氏,称澹台氏。后来澹台灭明南游至江苏吴县东南,遗宅陷为湖,人称澹台湖,澹台灭明就葬在湖侧。其后人以地名为氏。
公冶氏来源
公冶(gongye):据《姓氏考略》云:春秋时代鲁国有大夫季冶,子公冶,为季氏属大夫,子孙以其字为姓,称公冶氏。
宗zong政zheng濮pu阳yang
宗政氏来源
宗政姓起源于官职名称。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秦、汉之际有官名叫宗正,是九卿之一,掌管皇族事务。久居此官者,其后世子孙以官名为姓,称宗正氏,也写作“宗政”。又据《姓考》记载,汉朝的楚元王之孙郢客孙德官拜宗正,其子孙便以官名为姓,且将正改为政。
濮阳氏来源
濮阳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复姓。濮阳是战国时期出现的地名,在今河南省的属县,位于该省南隅黄河的西北。相传颛顼帝死后就葬在濮阳,他的后世子孙有的就居住在此地为他守墓,因而以地名为姓,称濮阳氏。
淳chun于yu单chan于yu
淳于氏来源
淳于(chunyu)出自姜姓。周武王封国王为淳于公,国号为淳于国。周初实行大分封,姜姓斟灌氏受封于州国(在今山东安丘),世称州公。到春秋时有州公实,亡于杞国。原来的州国公族留居淳于城(今安丘东北有淳于城,原是州国都城),后来复国,为淳于国,其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称淳于氏。
单于氏来源
单于起源于少数民族(匈奴族)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如历史上的匈奴族最高首领称为“撑犁孤涂单于”,简称单于。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是汉族人所说的“天子”的意思。单于的后代子孙以单于为姓,称为单于氏。
太tai叔shu申shen屠tu
太叔氏来源
太叔一姓源出有二:一是源自卫姓。公元前660年,卫国被狄攻灭,又被齐桓公派兵求援,收容卫国遗民,并立姬辟疆为卫国国君。姬辟疆励精图治,使卫国国势大振。卫文公的儿子姬仪,因排列第三,被称为叔仪,因为他是王族之后,故称“太叔仪”,其子孙以祖先名中的次第命姓,称太叔氏。二是据《姓氏考略》云:“郑庄公之弟段,封于京,谓之京城太叔,其后以为氏。”这一支太叔氏源自姬姓。
申屠氏来源
源于申氏。西周末年,周幽王娶申侯的女儿为王后,生太子宜臼;后来,周幽王又宠幸美女褒姒,把申后与太子宜臼废掉,而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为太子。这使申侯非常不满,便联合鄫国和游牧民族犬戎一起攻打周幽王,把周幽王与伯服杀死,并拥立宜臼为王,就是周平王。由于申侯的援立有功,所以周平王就封申侯的小儿子在屠(陕西合阳县东),后来便称为申屠氏。
公gong孙sun仲zhong孙sun
公孙氏来源
公孙氏有三个来源。一是轩辕帝最初姓公孙,后来又改姓姬,他的后世子孙中有的依然以公孙为姓,称公孙氏。二是周制规定,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即位前称太子,其他的儿子便称公子,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他们的后代中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三是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诸侯之孙,也以公孙为姓,称公孙氏。
仲孙氏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