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书都记载薛姓源自任姓。黄帝的小儿子禹阳因受封于任而得任姓。禹阳的十二世孙奚仲在夏禹时曾被封于薛地(今山东滕县南),他的十二世孙仲虺,在商汤时又被封于薛,仲虺的裔孙成,有一女儿名太任,是周文王的生母,周武王灭商后,就把成的后裔封为薛侯,建立薛国。战国时,薛国被齐所灭,薛国公子登出走至楚国为官,并以国为氏,称为薛氏。
雷lei贺he倪ni汤tang
雷氏来源
据《姓氏考略》记载,黄帝有一位大臣名雷公,精通医术,是个名医,他的后代便以祖先的名字为姓,即雷氏。另据《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黄帝时封方雷氏于方山,建立方雷国,其子孙就以国为氏,复姓方雷,后来有一支单姓方,一支单姓雷。
贺氏来源
贺姓原为庆姓,因避东汉安帝之父刘庆的名讳而改姓为与“庆”字义相近的“贺”。春秋时期,齐桓公有孙子名庆克,庆克之子名封,以父亲的字为姓氏,称为庆封,其子孙也就相继以庆为姓了,直到东汉改姓为贺。
倪氏来源
历史上的倪姓和兒姓均源于倪姓,而倪姓出自邾。邾国是周时的诸侯国,邾文公之子友后来被封于倪(今山东滕县东),倪被楚灭掉后,友的子孙便以国为氏,姓倪。后来为了避仇,而改为倪姓,一部分则改为兒姓。
汤氏来源
汤姓是商汤之后。商汤是殷商开国君主成汤的号。成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其子孙中,有的以他的字“汤”为姓氏,即汤氏。
滕teng殷yin罗luo毕bi
滕氏来源
一是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个儿子依德行分别得赐十二姓,滕姓是其中之一;二是周武王时封周文王的第十四个儿子错叔绣于滕县,战国初年,滕亡于越国,不久后复国,但很快又为宋国所灭,此后国君的子孙就以国为氏,姓滕。
殷氏来源
殷姓源出于子姓,是殷商王族的后裔。商朝原都于亳,第十代君王盘庚时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史称殷商。周武王灭商后,商纣的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即殷氏。另外,古有殷水,在河南颖川附近,居住在殷水边的人就以殷为姓,称为殷氏。
罗氏来源
罗姓来源有二,一说出自熊姓;一说出自妘姓,是祝融之后,周初被分封于宜城,为子爵,国号罗,春秋时为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罗氏。
毕氏来源
毕姓源于姬姓。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被封于毕国(今陕西西安、咸阳以北),世称毕公高。毕公高是周廉王的顾命大臣,政绩卓著。其后代以国为氏,称为毕氏。另外,有出连氏改姓毕,亦称毕氏。
郝hao邬wu安an常chang
郝氏来源
源出于郝胥氏。传说殷王乙封其儿子子期于郝乡,后世子孙就以地名为姓,称为郝氏。另据史书记载,郝姓之中有一些少数民族血统,汉魏时期的乌桓族中就有一部分以郝为姓的人。
邬氏来源
邬姓来源有三:其一,颛顼帝后裔陆终的第四子封于邬,其后代子孙就以邬为姓。其二,春秋时晋国大夫邬臧食采邑于邬地,其子孙就以邑为氏。其三,春秋晋国时邬郡太守司马弥牟的后人有改姓邬的。
安氏来源
安姓来源有三:其一,东汉时亚洲西部大国安息国的太子安清,来洛阳传译佛经,定居中原,其后世以安为姓。安清是我国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其二,唐代时,“昭武九姓”(隋唐时对中亚地区九姓政权的总称)之一的安国人进入中原,以后便以国为氏,姓安。其三,北魏时安迟氏改姓安;唐朝节度使安禄山,本姓康,后跟继父姓而改姓安。
常氏来源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常姓姓源有二。一是源自姬姓,卫康叔的裔孙食采于常地,其子孙就以邑为氏。一是黄帝的宰相名叫常先,其子孙便以常为姓了。
乐le于yu时shi傅fu
乐氏来源
源出于子姓。春秋时宋国的宋戴公生公子衎,衎字乐父,他的孙子夷父须就以先祖字中的“乐”为姓,称为乐氏。
于氏来源
于姓来源有三支:第一支,周武王封第三个儿子叔于于国(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于台镇),后代子孙以国为姓,称为于氏。后因“于”、“于”同音通用,就去邑旁为“于”,即于氏。第二支,两晋十六国时,上述一支的于姓后代有部分人随拓跋迁居代州,改姓为勿忸于氏,至北魏孝文帝时,又恢复于姓。第三支,唐时,复姓淳于氏为了避唐高宗永淳年号之讳而改姓于。
时氏来源
时姓起源久远,相传起源于子姓,为商汤的子孙。周武王时封伯夷的后代于申国,春秋时申国为楚国所灭,子孙就以国为氏,姓申了。后来楚国上卿申叔时的后裔以其字为姓,而出现了时姓。
傅氏来源
《元和姓纂》等史书记载,傅姓是商高宗武丁的宰相傅说(yue)的后代。傅说为相前有名而无氏,因他只是一个筑土墙的奴隶,后来“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因而说的才能得以被发现,并被任用为相,由于之前他是在傅岩(今山西平陆县东隐贤社)从事筑墙工作的,武丁便让他以傅为姓。
皮pi卞bian齐ji康kang
皮氏来源
皮姓源出于樊姓。《风俗通》记载:“周卿士樊仲皮之后。”据史书记载,鲁献公的第二个儿子仲山甫是周朝的卿士,因辅佐周宣王中兴周朝有功而被分封于樊,他的后代子孙也就依当时的习俗以国为氏,姓了樊。仲山甫的后裔樊仲皮也为周朝卿士,他的后代子孙以他字中的“皮”为姓,称为皮氏。
卞氏来源
卞姓来源有二:其一,相传黄帝有个儿子叫龙苗,龙苗生吾融,吾融之子明被封于卞国(今山东泗水县的卞桥镇),后代子孙就以国为氏,称为卞氏。其二,《元和姓纂》记载,周武王的弟弟曹叔振铎的后代被封于卞邑(今山东兖州泗水附近),其后代就以封地为氏,姓卞。
齐氏来源
齐姓源于姜姓。商朝的吕国才人姜子牙(吕尚)因辅佐周国夺得天下而被封于齐国,他的后人统治齐国有六百多年,到战国初期,齐康公被权臣田氏赶走,田氏自立为齐侯,齐康公的后裔便称为齐氏了。另外,周代卫国有大夫齐子,其子孙以他的字为姓,也称为齐氏。
康氏来源
康姓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地而称为康叔。周武王死后,周成王继位,发生了武庚、“三监”之乱,被周公旦平定下去。之后,周公将商故都周围的地区封给了姬封,建立卫国,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而康叔也因治国有效,得到民众的拥护,后来被周成王任命为司寇,权倾一时。他死后,他的子孙就以其谥号中的“康”为姓,就是康氏。
伍wu余yu元yuan卜bu
伍氏来源
伍姓源出于黄帝时的伍胥,另记载,楚国与晋国的争霸战中,伍参不畏晋军的势大,说服了楚庄王迎战晋军,并仔细分析了楚军的有利条件和晋军的弱点,最后楚军大获全胜,伍参也获封为大夫。此后,伍参便以名为姓,称为伍氏。
余氏来源
根据史书记载,余姓是源于秦臣由余的姓。由余,祖先是晋国人,他原来是在西北部的戎做官,由于戎王不听他的劝谏,整日饮酒作乐,于是他投奔了曾多次劝他归秦的秦穆公,受到很好的礼遇和重用,为秦国“广地益国”、“遂霸戎夷”成为一大霸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子孙为了纪念这位功绩不凡的先祖,遂以其名作了姓氏,分成由、余二姓。
元氏来源
据《风俗通》记载,春秋时代,魏武侯的儿子被封于元邑,其后代子孙便以邑为氏,称为元氏。另据其他史书记载,也有外族姓氏改姓元,如鲜卑族的拓跋氏、纥骨氏就曾改姓元。到北宋初年,也有玄氏为了避赵匡胤之父玄朗之讳而改姓元。
卜氏来源
据考证,卜姓的得姓与传统的占卜风俗有密切的关系,是古代从事占卜技艺人的后代。周朝管占卜吉凶的长官叫太卜,太卜的下属叫卜人,这些人的后代一般以先祖的职业来命氏,称为卜氏。即卜氏是以官为氏。
顾gu孟meng平ping黄huang
顾氏来源
顾姓来源有二:《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夏朝时,昆吾氏的子孙受封于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南顾城),后被商汤灭掉,其王族子孙就以故国名“顾”为姓了。另据《姓氏考略》记载,汉初,越王勾践的八世孙被封为顾余侯,其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称为顾氏。
孟氏来源
孟姓的来源有两支,一支出自姬姓。鲁桓公有子名庆父,即鲁庄公之弟,庆父在桓公时被分封建氏,称为仲孙氏。后因国家发生内乱,庆父逃亡莒国,并改称孟孙氏。他死后,其子公孙敖继承爵位,仍称孟孙氏,后简称孟氏,也就是出现了孟姓。另一支出自春秋时代的卫国。卫襄公有位儿子叫絷,字公孟,称为公孟絷,其子孙以其字为姓,即公孟氏,后来有的省去了“公”字而成为孟氏。
平氏来源
平姓来源有二:《姓氏考略》记载,平姓源于春秋时代的齐国相国晏婴,其子孙取晏婴字中的平为姓,称为平氏。《通志·氏族略》记载,平姓的另一支源于战国时代的韩国,韩哀侯的少子偌,食采于平邑,其子孙遂以封地名为姓,就是平姓。
黄氏来源
《元和姓纂》记载,黄姓源于陆终。周初,陆终的子孙被赐封于黄(今河南潢川以西一带),春秋时期,黄国为强大的楚国所灭,其子孙为纪念故国,遂以黄为姓。又《黄氏族谱》记载,伯益在分封同姓的时候,其中一人被封于黄,其子孙遂以封地名为姓,称为黄氏。
和he穆mu萧xiao尹yin
和氏来源
《元和姓纂》记载,唐尧时,设有掌管天地四时的官职,由羲和担任,我国的和姓就是羲和的后代。另据《姓氏考略》记载,和姓人中一部分是发现和氏璧的楚国人卞和的后代。《魏书·官氏志》中说,后魏时,鲜卑族素和氏改姓和,成为和姓的另一支来源。
穆氏来源
穆姓来源有二:《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宋宣公的弟弟名和,和在位九年间施仁政,讲仁义,在临死前又把王位传给了侄儿夷,而让自己的儿子去别国居住。为了表彰他的贤德,封谥号为“穆”,其支庶子孙就以他的谥号为姓,称为穆氏。穆姓还有一支源于在北魏王朝中有一定地位的代北丘目陵氏改姓而来的。
萧氏来源
《左传》和《姓氏考略》中都记载,萧姓是殷旧姓中的一姓,也就是说,萧姓出自姬姓。另据《元和姓纂》、《通志》等书的记载,萧姓还有一支源于周代宋国的创始人宋微子,微子之孙大心因平定南宫长万之乱有功而受封于萧(今徐州萧县),建立了萧国,宣十二年楚国灭了萧国,萧国的王公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氏。
尹氏来源
尹姓来源主要可分为两支。一支是源于少昊之子殷,相传殷担任工正(就是掌管百工和经营手工业的官),受封于尹城,其子孙就以封邑为姓,称为尹氏。另一支是源于商朝官名“尹”。商朝初年,设有“尹官”管理王公百官,相当于宰相一职,凡担任过这一职位的人的后代中,都有一些以尹为姓。商朝第一任尹官是伊挚。
姚yao邵shao湛zhan汪wang
姚氏来源
姚姓源自虞舜,是以地名为氏的姓。据《说文》等书的记载,舜出生于姚墟(今山东濮县南),他的后代子孙以其出生地名中的“姚”为姓,称为姚氏。东汉年间,虞舜的另一支妫姓后代,因某些原因,有不少人重新以祖宗的原出生地名为氏,改姓姚。
邵氏来源
邵姓是周初三公之一的召公奭的后代。奭是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时被封于燕国,后又封于召地(今陕西岐山县西南),史称召公,其后代子孙以召为姓,称为召氏。到战国时代,居河南的召氏人由于某些原因,在“召”姓的右边加了一个邑旁,变为“邵”姓,也就是说,“召”、“邵”实为一姓。
湛氏来源
湛姓得姓于一个地名。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个邑城河阳内有一条湛水,湛水边有座小城名湛(今河南宝丰一带),居住在这里的人便以湛为氏。
汪氏来源
汪姓来源有二。上古时有汪芒国,漆姓,国人后来迁居越国境内,改称汪芒氏。战国时楚国灭越,汪芒氏族人又逃往别处居住,并改为单姓,姓汪。《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书都持此观点。另据《姓氏考略》等史书的记载,春秋时鲁成公之子曾食采于汪,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亦称为汪氏。
祁qi毛mao禹yu狄di
祁氏来源
《姓氏考略》记载,帝尧姓伊祁,他的后世子孙中有的就以“祁”为姓,称为祁氏。另据《广韵》说,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一个叫祁豹,他的后代子孙中有部分就取其字中的祁为姓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还有一支祁姓源于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公族大夫祁奚之后。
毛氏来源
史书记载,毛姓的开族始祖是周文王的儿子伯聃。伯聃受封于毛国(今河南宜阳一带),他的后世子孙就以其封地为姓,称为毛氏。
禹氏来源
禹姓起源有二。一是据《风俗通》记载,禹姓是远古时代部落联盟首领、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后代。二是据《广韵》中说,古代有鄅国(在今山东临沂县北),国人以国名为姓,为表示亡国后失去了都城而去“邑”成为“禹”,称为禹氏。
狄氏来源
狄姓起源复杂,历来有多种说法。《广韵》记载,春秋时有狄国(在今河北正定县),国人以国名为姓,称狄氏。《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周成王母弟孝伯被封于狄城(今山东高青县东南),其子孙遂以狄为姓。《北史》记载,少数民族高车族也有狄姓。
米mi贝bei明ming臧zang
米氏来源
《通志·氏族略》等史书记载,隋唐时,西域地区有个米国(在今乌兹别克共和国撒尔马罕的西南方),是一个农牧业国家,曾一度受唐朝管辖,当时有不少的米国人进入中国内地,在中国定居,他们以国名为姓,称为米氏。也有人认为米姓是楚国公族芈姓之后,但还没有找出确凿的证据证明此说。
贝氏来源
贝氏出自清河贝丘,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古代居住在清河贝丘的人,其后世子孙中有以祖先居住地名为姓氏的,称贝氏。另有部分学者认为,春秋时期晋国有大夫受封于贝邑,其子孙遂以贝为姓。也有学者经研究后认为,贝姓其实是周文王之子召公的后代,召公有庶子曾食采子郥国(今河北巨鹿浿水一带),其子孙以国名为氏,后去“邑”旁,成为贝氏。
明氏来源
明姓是秦穆公以五张黑羊皮从楚人手中赎回的、人称五羖大夫的百里奚的后代。百里奚之子孟明视曾大败晋军立下战功,为秦国在西戎称霸解除了后顾之忧,他的后世子孙为了纪念他而取其字中的“明”为姓,称为明氏。北魏时,有壹斗眷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姓明,亦称为明氏。
臧氏来源
臧(zang)姓起源有二:其一,《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鲁孝公的儿子名彄(kou),字子臧,其子孙就以他的字“臧”为姓,称臧氏。其二,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名欣字臧,其子孙也以其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亦称为臧氏。鲁国的始创者是周公旦之子伯禽,因此,两支臧姓子孙其实都是周公的后裔。
计ji伏fu成cheng戴dai
计氏来源
《路史》记载,夏禹的后代有姓计的。《姓氏考略》记载,周武王封少昊的后裔于莒(今山东胶县西南),初期定都于计斤,其后世子孙就以地名为姓,称为计氏。
伏氏来源
伏是伏羲氏之后,伏羲氏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是人类的始祖。他本为风姓,传说他是东方部族的首领,一度统治中原,被后人尊为三皇之首。据说,他把结网打鱼的技术传授给中原百姓,独创了八卦,制造了琴瑟,制定了中国最早的历法、婚姻制度,姓氏制度也由他开始实行。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名字中的“伏”为姓,称为伏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