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传说经典
26495400000009

第9章 中国民间传说(8)

过了几日,县令派差衙传陈勤上县衙。因老人病倒在床,媳妇决定替公公打官司。上了公堂后,县令问林员外为什么告陈家。林员外答道:“老爷听禀,只因我祖上养了一只好猫,浑身黑毛,非常光滑,肚下一片雪白,且非常英勇,有了它,百里之家无老鼠,百年之内大发财,俗称黑猫白肚,价值两千五,但不幸被陈家打死,望老爷做主!”

“此事当真?”县令问老陈家媳妇。

贤媳妇答道:“是真是假,望老爷明断。不过林家祖上也曾欠本家一只饭匙。依小妇人之见,该以饭匙抵猫,两家息事为好。”

县官大笑:“一只饭匙,哪能抵上千金。”

贤媳妇接着说:“老爷容禀。本家饭匙,乃曾祖父去吕宋经商时从深山中取回一节味如香露的黑柴,唤了名匠制成的。内有龙飞凤舞之图,饭匙正中有个天然白目,闪闪发光。用饭匙盛饭,一粒化十,十粒化百,乃无价之宝,人称‘黑柴白目’值钱两千六,林家需再付本家一百两银子。”

林员外听罢,目瞪口呆。县老爷思索一番,批下“凭证欠实猫匙抵直”八个字。从此“拿饭匙抵猫”,就成了漳州一带相传的谚语。

民间小语

心术不正的人往往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勤劳、善良的人应该用智慧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漳州

漳州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东濒台湾海峡,与厦门隔海相望,东北与泉州接壤,西北与龙岩相接,西南与广东的潮州毗邻。漳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人的祖居地,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港澳同胞有70多万人,台湾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侨、台胞寻根谒祖的府地。漳州历来重视教育,早在1300多年前建州伊始,这里便创立了中国最早的书院之一——松州书院。

鲁班训徒

鲁班有众多的徒弟,其中有个名叫赵显的。此人生来伶牙俐齿,为人处世爱偷奸耍滑。也怪鲁班一时看走了眼,在从师的三年时间里,倒也让赵显学得了一些皮毛手艺。有一日,赵显提出要与师傅一比高下。

鲁班见徒弟自不量力,毫不谦虚,便想借此机会教训教训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狂妄自大的家伙,再者也可以考验考验他手艺到底学到了何等程度。于是,鲁班欣然答应,并对赵显说道:“那好,我们今天晚上各造一座桥,至鸡叫时分为止。谁不能按时完工就算谁输,你看如何?”赵显满口应承:“一言为定。不过,我们两者的距离要拉开,以免互相受到干扰,您去郢城建桥,我到沙津建桥。”言毕,各自分头准备去了。

话说这一天正是二月初一,无奈天公不作美,晚上不仅没有月亮,而且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为了照明,鲁班赶紧向东海龙王借来了一盏不怕风吹雨淋的水晶灯,连夜施工架桥。赵显见天气恶劣,无法开工,急得在江边踱来踱去,心如火焚,可就是无计可施。他心想,天气这么差,师傅肯定也没法动工,说不定正躺在被窝里睡懒觉、做美梦呢。为了探听虚实,赵显决定偷偷跑去看个究竟。隔着老远,但见一盏明灯高悬,照得大地亮如白昼,河两岸已立起桥墩,鲁班正在锯木板铺设桥面,还有许多民众饶有兴趣地冒雨围观,并为师傅加油鼓劲,呐喊助威,场面红火极了。不过,鲁班并不准许他们帮忙,只是一人独自飞快地劳作,默不作声,精神抖擞。眼看师傅大功告成,赵显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心想:有了,只要阻止师傅不把桥面搭通,那就不算完工,没有完工就不算赢。于是,他昂头伸长脖颈,捏着嗓子学起了公鸡打鸣:“喔喔喔——”还别说,他模仿得真是惟妙惟肖,逗得郢城所有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

鲁班听见鸡叫,只得与乡亲们作别,停工回家。走到半路,遇着打更的人,更夫关切地询问道:“师傅的桥竣工了?”鲁班说:“还差一点儿,桥面没搭上。按照我和徒儿事先的约定,鸡叫为止。现在鸡已叫了,我只好认输!”更夫说:“奇怪!此时二更未到,鸡怎么会叫呢?”话音未落,恰好巡夜的士兵押着一个鬼鬼祟祟的家伙走了过来。鲁班一眼认出那个被抓的人正是赵显,忙上前问道:“徒儿怎么来这里了?”赵显羞愧难当,低头不语。众士兵见鲁班认识赵显,急忙拱手道:“这个人深夜偷学鸡叫,扰乱民心。我们为了维护郢城的安宁,就把他抓了起来。”鲁班和更夫一听,顿时明白了。但念及师徒之情,鲁班向官兵讨了个人情,将赵显放了。赵显十分感激,跪在师傅面前做了保证:“弟子知错,再也不敢了。”鲁班长叹一声道:“只要你有悔改的诚意,老老实实学艺,踏踏实实做人,今后仍是我的好徒弟。”说完,扶起赵显,师徒二人共同回去完成了桥梁的建设。

四海龙王听说鲁班一夜之间建造了一座桥梁,啧啧称奇,纷纷顺着水道齐聚到桥下来观赏。于是,后人把这座桥叫做“龙会桥”。四海龙王来看桥时,都出入于郢城东边的水门,所以人们又将这道水门称为“龙门”。

第二年,楚国春旱,鲁班率领弟子们打造了许多水车,分给老百姓取水抗旱,消除民间疾苦。几天后,内地所有的塘、堰、港汊里的水都被水车汲尽,旱情依然严重。没有水的浇灌,大片农田开始龟裂,禾苗枯黄,如此发展下去,人们将颗粒无收。鲁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踱步思索时,猛见家中尚未归还的水晶灯,于是有了主意,决定请东海龙王降雨施救。

赵显虽然技艺大有长进,可是同门师兄弟们都瞧不起他,甚至有些歧视他。鲁班发现了这种苗头,有意给赵显一个立功赎罪的机会,从而重塑自身形象,改变师兄弟们对他的看法。鲁班将精心赶制的一盏木灯与水晶灯一并交给赵显,吩咐道:“徒儿呀,去年我和你比赛建桥时,因开夜工,曾向东海龙王敖广借过一盏水晶灯,时至今日也没顾得上送还。今天你代我到东海龙宫去一趟,一则将水晶灯还给主人,表示谢意;二则请他为楚地降雨,拯救黎民百姓。”赵显虽不诚实,倒还勇敢,非常高兴地答应了,只是问:“师傅,龙宫在海底下,我怎么去啊?”鲁班指着赵显手上的物件说:“这两盏灯都是宝贝,你尽管放心前往。只要不离其中一盏灯,包你能去能回。等你完成任务以后,这盏木灯就是给你的奖励。”

喜滋滋的赵显一靠近江边,江水立刻分开,展现在眼前的是宽阔的石质台阶,人过之后,身后的水立马恢复如初。赵显望着手提的两盏灯,心想:它们竟然有如此神通,真是无价之宝啊!尤其是那盏水晶灯,造型雅致,晶莹透亮,简直让人爱不释手。他越看越喜欢,便起了歪心。

赵显到了东海龙宫,拜见了龙王,就把鲁班让他还灯,并请求龙王为楚国降雨赈灾的事一一禀明。东海龙王敖广一向敬佩鲁班,听说赵显是他派来的人,满口答应。并且连忙吩咐龟丞相收下灯盏,好好款待客人,自己则立刻亲自安排施云布雨的事去了。赵显趁机留下木灯,藏匿了水晶灯。由于他心中有鬼,虽然龟丞相热情地挽留,赵显还是执意要走。龟丞相只得将他送至宫门外分手。当龟丞相返身关闭宫门之际,汹涌的海水立即吞没了赵显。

原来,龙宫的水晶灯里面藏了一颗夜明珠,可在风雨中照明;鲁班的木灯里则安置了一枚神奇的分水珠,能够分水行走,让人连鞋也不用打湿。不知其中奥妙的赵显因为贪财,失去了分水珠的保护,所以葬身海底。据说,他死后变成了一只王八。

民间小语

赵显终因耍尽小聪明,没有经受住师傅鲁班的考验,送掉了性命。这个故事在湖北民间广为流传,并由此衍生出一句歇后语:“赵显送灯台——一去永不返”,与“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古代的更夫

更夫是指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锣的人。提醒人们现在是什么时候(时间)。现在只有电影或电视里才有。有的地方有提醒人们防火、防盗的人与做更夫的工作类似。

打更是古代夜间的一种定时报时的做法,说起打更,在新中国成立前,还算是个较为普遍的职业,一般城市都少有钟表,晚上的报时就几乎全靠打更的了。

夜明珠

“夜明珠”是在黑暗中,人眼能明视的、天然的、能自行发光的珠宝。在古代,“夜明珠”又称“夜光璧”,“明月珠”。著名的“夜明珠”有“随珠”、“悬黎”、“重棘之璧”、“石磷之玉”等。我国民间流传的“夜明珠”,都有着奇异的发光性能,能在无光的环境中发出各种色泽的晶莹光辉。“夜明珠”在中国文明史中是最具神秘色彩、最为稀有、最为珍贵的珍宝,并为皇权私有。

牡丹的传说

牡丹因其雍容华贵,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我国的国花。

相传在很久以前,洛阳邙山脚下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夫妻,丈夫上山挖药砍柴,妻子在家纺纱织布,日子过得很快活。在丈夫四十岁那年,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英哥。英哥九岁时,爹爹死了,后来,妈妈又得了很奇怪的病,每天夜晚发热,白天发冷,面黄饥瘦,四肢无力。为了治好妈妈的病,英哥到处请医生,可是跑遍了周围的九乡十八镇,还是没把他妈妈的病治好。后来,英哥也累病了,他妈说啥也不让他再去请医生了。

一天,英哥听别人说,邙山顶上有个仙人台,台旁长有灵芝草,谁要是吃了,谁能起死回生除百病。英哥就瞒着妈妈,偷偷地向山里走去。他不知翻了多少山,路越走越陡,有些地方得脚蹬手攀地向上爬。当他快爬上山顶时,头也晕,心也跳,肚子饿得咕咕叫;手脚一软,“骨碌碌”地从地上面摔了下来,昏了过去。醒来的时候,英哥见身边坐着一个白胡子老头,正笑眯眯地看着自己。他赶紧爬起来,问老头哪里有灵芝草。老头问他要灵芝草干啥,他说:“俺妈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俺要找灵芝草给他治病。”那老头听后,摇摇头,说:“灵芝草也治不好你妈的病。”英哥一听,伤心地大哭起来。那老头从身边摸出一根碗口粗的大铁棍,递给他说:“你把它磨成一块一分厚、一寸长的小铁片,到时我就有办法。”

英哥接过铁棍,二话没说就走了。他来到小溪边不分昼夜地磨起来。磨呀磨呀,胳膊累肿了,手也磨烂了,一滴一滴的血不断地滴到铁棍上。谁知那血一滴到铁棍上,铁棍就缩小一点。滴着滴着,那铁棍突然“啪”的一声裂开了,从里面跳出了一把金光闪闪的小钥匙。英哥慌忙拾起来,转身一看,老头就站在自己身后。老头笑眯眯地说:“好孩子,有决心!好了,好了,你可以去了。天上有个瑶池,瑶池里有个王母娘娘,在王母娘娘的花园里,有一间小房子,那是王母娘娘的炼丹房。你只要进去拿到一粒仙丹,就能治好你妈的病。”英哥问:“天那么高,我怎么去呢?”老头说:“这好办。”说着,从腰间摸出一只小葫芦,从里边倒出一颗红药丸,递给英哥,说:“你把它吞下去。”英哥吞下那颗药丸,顿时觉得体轻如燕。他向老头拜了三拜,然后身子一纵,冲上天去。

不一会儿,英哥就来到了瑶池边。他按照白胡子老头说的,左拐右弯地来到王母娘娘的花园。只见花园里面奇花簇簇,异草铺地,一座小房子金光四射,房门上写着“丹房”二字,一个比人头还大的石锁锁在门上。英哥急忙掏出钥匙,朝石锁孔里一拧,那石锁“哗啦”一声打开了,房门也跟着自动打开了。英哥进去后,见桌上放着很多长脖子的细瓷瓶,瓶里装满了仙丹。他想:凡间有很多人,我应该多带些回去,送给他们一点,如果他们以后得这种病,也能治好。想着想着,就脱下身上的布衫,狠命地装起来。就在这时,只听“镗镗镗”一阵锣响。原来,王母娘娘听到丹房有动静,带人直奔这里来了。英哥赶紧向南天门逃去,见王母娘娘带人紧追不放,他心里想:背得多了跑不快,还是把这东西扔到人间去,不管谁拣着,都能治病。眼看快到邙山了,后面的王母娘娘已经追了上来,英哥把衣兜一抖,把仙丹都倒了下去。王母娘娘见英哥把仙丹全部撒到人间,勃然大怒,举剑就朝英哥头上砍去。不料那剑却被一把拂尘挡住了,原来是那位白胡子老头来了。王母娘娘气得双脚直跺:“好哇!又是你这个老头,你还我的仙丹!”老头哈哈一笑,说:“圣母息怒,只因天下百姓有灾难,玉帝让老朽拯救,老朽才命英哥来借你仙丹一用。”王母娘娘听说玉帝有令,只好回天庭去了。原来这老头是南极仙翁。南极仙翁对英哥说:“你撒下去的仙丹已入土化作棵棵仙花,你把仙花的根皮剥下来煎成汤,你妈一喝就好了。”

英哥回到家,见母亲昏倒在门口,急得手足无措。他忽然想起南极仙翁的话,慌忙到外边去找,只见房前屋后,溪边路旁,长满了很多没有见过的鲜花,那花千姿百态,鲜艳无比。英哥知道这是仙丹所化,急忙挖了几棵,取出根皮,煎汤让妈妈喝。他妈喝下去后,病果然很快就好了。因为这花是王母娘娘的仙丹所化,人们就叫它“母丹”。母丹因有仙丹灵气,开的花异常美丽,香气四溢,成为名贵花草,所以世人都称它“天香国色”。

后来,人们又发现这花分为雌、雄两种,雌的称“牝”,雄的称“牡”。雌的,慢慢演变成了芍药;雄的,人们给他改名叫“牡丹”。至今,人们还称牡丹和芍药是姊妹花。

民间小语

机智、勇敢的英哥为了治好母亲的病,毅然冒着危险上天得到了仙丹。仙丹不仅治好了母亲的病,还为人间增添了一种名贵的花木——牡丹。也许正是由于牡丹有着像英哥一样的品质,所以才能开得如此绚丽多姿,香气馥郁。

牡丹的栽培

牡丹,原为陕、川、鲁、豫以及西藏、云南等一带山区的野生灌木,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坡和林缘。我国牡丹的种植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1972年甘肃武威东汉圹墓中发现的医简中已有牡丹入药的记载。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始自南北朝时期,文献多有记载。刘赛客《嘉记录》说:“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的对象已确切无疑。

黄果树瀑布的传说

许多年以前,在黄果树瀑布的山坡上,住着一个种庄稼的老汉和他的妻子。老两口六十多岁,无儿无女,一年到头做活,从来没歇过一天,但日子总是过得很清苦。老两口想到终日辛劳还得不到温饱的生活,常常愁眉不展。

老汉年轻时就搬到这里生活,自己砍树,割茅草,搭了一间草房,一家人孤孤单单地住着。他在屋前屋后种了一百棵黄果树,许多年过去了,这些树已经长大成林,团团围绕着他那间矮小的草房。老汉没事时就坐在房门口抽叶子烟,他的家门正好对着前面飞泻而下的大瀑布。

这瀑布原来没有什么名称。它有十来丈宽,从三四十丈高的悬崖上直往下冲,发出轰隆隆的声音,溅起的水沫像牛毛细雨一样,飞到几里路外。早晨,阳光照在瀑布上,便现出五颜六色的彩虹。晚上,月亮照在瀑布下面的深潭上,潭里会射出闪闪的霞光。老汉就这样每天早晚观赏着瀑布的奇景。

有一年,老汉种的一百棵黄果树开的花比往年都要繁多,而且又大又香,花香在几里路以外都闻得到。老汉夫妻俩非常高兴,他们想今年的黄果一定会丰收。当然,卖的钱也会多得多。老汉一想到收入会增多,就笑得咧开了衔着叶子烟杆的嘴巴,对他的妻子一遍遍地说:“老伴,等黄果卖了钱,你也该换一件新衣服了。”他的妻子也说:“你也可以去买几斤肉来打个牙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