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班级图书角系列:我的第一本历史经典
26504200000007

第7章 中国历史故事(7)

公元313年,祖逖请求时为左丞相的司马睿让他带兵北伐,可是司马睿无意北伐。但对于祖逖的请求,他也并没有一口回绝,而是除了1000人的粮食和3000匹布之外,不给祖逖一个兵卒。祖逖自己去筹备北伐所需要的一切,朝廷的不支持并没有动摇他北伐的决心。在祖逖的带领下,几百名志愿北伐的壮士乘船渡江,向北进军。祖逖在江中敲打着船桨宣誓说:“祖逖如果不能光复中原,这条大江我将不再踏入半步!”在祖逖这豪壮语言的鼓舞下,随行的人都斗志昂扬。

渡江之后,祖逖在与敌人作战的同时,不停地召集人马,锻造武器。中原的百姓深受感动,源源不断地把粮食和马草送给他们。黄河以南的部分土地很快就被祖逖收复了。

但是,这时的东晋朝廷根本无心抗战,他们相互倾轧,彼此猜忌。为了牵制祖逖,东晋王朝还给他派了一个叫戴渊的上司。这件事发生后,祖逖对朝廷十分失望,不久,他便在悲愤中死去。

知识链接

祖逖智取后赵军粮

公元319年,陈留地方的豪强地主陈川投降后赵国主石勒,祖逖决定发兵进攻陈川。石勒派兵五万援救,被祖逖打败。接着,后赵将领桃豹与祖逖部下韩潜争夺蓬陂城。战斗了四十天,相持不下,双方的军粮都出现紧缺的状况。一天,祖逖用布袋装满泥土,派一千多名兵士扛着,运到了晋营,装作运粮的样子。后又派几个士兵扛着几袋米,运到半路,故意停下来休息。桃豹在赵营内看到晋兵运来那么多米,眼红至极,趁晋兵休息的时候,派了大批士兵来抢,晋兵丢下米袋就逃。赵营里早已断粮,抢到一点米,只能勉强维持几天。大家看到晋营里军粮充足,军心动摇了起来。于是,桃豹赶快派人向石勒求救。几天后,石勒派一千头驴子装运粮食接济桃豹。祖逖早就探得情报,在路上设下伏兵,把后赵的粮食全部截夺下来。这样,桃豹再也支持不住,连夜放弃阵地逃跑了。祖逖领导晋兵艰苦斗争,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后赵的士兵陆续前来向祖逖投降。司马睿即帝位后,因为祖逖功劳大,封他为镇西将军。

晋元帝

晋元帝即司马睿,东晋皇帝。关于他的出生,还有一段趣闻。据传司马懿有一次在谶书《玄石图》上看到“牛继马后”的话,他很担心司马天下有朝一日会被牛氏夺走。于是他绞尽脑汁,残害了许多认为可能成为后患的牛姓人。不想司马觐之妃夏侯氏浪荡成性,竟与一个牛氏小吏私通怀孕,生下了司马睿,使“牛继马后”的话恰巧应验。

花木兰代父从军

花木兰生于北魏年间,是个出名的孝女。他的父亲是位老军人,后来因病退伍,在家颐养天年。不料匈奴起兵,进犯中原,边关屡屡告急,朝廷下令征兵抵抗。

一天,木兰正在家中织布,忽然一个军吏闯了进来,大声喊道:“皇上有旨,你家十五岁以上的男人全部都要上前线打仗。”木兰说:“我弟弟只有五岁,父亲已是年过半百,谁人能应征?”军吏不听,硬是把木兰父亲的名字写进了应征名册。木兰忧心忡忡,父亲年纪已大,怎么能让他上前线打仗去呢?但如果不去,就会被满门抄斩。于是,她购买了打仗用的马匹和盔甲,毅然决定改换男装,代父从军。

木兰刚入伍,被编入“骠骑营”。并在第一天就被派往前线。花木兰随着部队在漆黑的夜里渡过黄河。望着渐行渐远的家乡,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卫家乡。虽然木兰是个女的,但和男的比起来,一点都不懦弱,打起仗来勇往直前,屡建奇功。然而,每当夜深人静,她总会想起年老的爹娘和年少的弟弟。这时,她禁不住会偷偷掉眼泪。为了不让别人发现她是女儿身,她总是穿着盔甲睡觉。

转眼几年过去了,木兰随军南征北战,建立了许多功勋。一次,木兰所在的“骠骑营”被敌人包围,她认真分析了战场情况认为:只有搬来援军才能有救。于是,她亲自率领20名最为精锐勇敢的骑兵突出重围,冒着生命危险搬来援军,拯救了全营200多名战士的生命。从此,军中的战士们都说花木兰是位勇敢的好男儿。

又经过几年浴血奋战。战争终于结束了,木兰随同“骠骑营”凯旋归来。因为这支精锐的骑兵部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建奇功,而受到了皇帝的接见,并得到了嘉奖。功臣中有的升了官,有的领了许多金银财宝回了家。当皇帝问木兰要什么时,她却说:“我什么都不要,只要一匹骆驼,早日回到父母身边,和家人团聚,快乐幸福地生活。”皇帝欣然应诺了木兰的请求。

家人得知木兰要回来,都喜出望外。木兰的弟弟立即操刀宰羊,父母则早已等不及了,出了城门向着大路口不住地张望。终于他们日夜思念的女儿归来了,望着一身戎装的木兰,老夫妻流出了幸福的泪水。等到木兰换上女儿装出来时,同行的伙伴都惊呆了,说:“我们并肩作战了十几年的木兰兄,原来是女儿身啊。”

知识链接

“花木兰”对后世的影响

花木兰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壮的诗。《木兰诗》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所诵读,多年来,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兰从军》长演不衰。花木兰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使他们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人们为了纪念花木兰,在她的家乡虞城县建了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花木兰度假村、花木兰产业集团、花木兰民兵连等。商丘市还组建了花木兰武术协会、花木兰盘鼓队、花木兰舞龙队。每年的四月初八是木兰的生日,这一天人们都会前来祭祀。那时,小小的虞城县人山人海,庙会非常盛大。现在,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名字不但在我国家喻户晓,而且她的美名已传遍了全球。美国迪斯尼公司耗巨资制作的卡通片《花木兰》在全球上映之后,影响巨大。美国新闻媒体赋诗称赞:“古有神州花木兰,替父从军英名响;今有卡通‘洋木兰’,融中贯西四海扬。”

玄武门之变

唐朝建立不久,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之间,就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本来,唐朝的建立,李世民出力最多,功劳最大,被封为“秦王”。他身边又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等著名将领,所以,他的势力无人能比。李建成在太原起兵之后,也统领一支军队,打过一些胜仗,虽然没有李世民那样雄厚的实力,但是,他有太子这个合法的身份。因此,一大批皇亲国戚都聚集在他的周围。李建成长期留守在关中,在京城长安一带有坚固的基础,甚至宫廷的守军,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他还把齐王李元吉拉拢过去。这样说来,在争夺王位的斗争中,李建成和李世民是旗鼓相当的。因此,李世民手下的谋士建议李世民先动手除掉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

公元626年6月的一天,李世民上奏说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乱后宫。李渊当即决定质问此事。次日一大早,李渊的一个妃嫔把这个消息通知给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决定不去朝廷而是径自入宫去见父亲把事情说清楚。宫城北门玄武门的禁卫总领常何原本是太子亲信,但已被李世民策反。这时,秦王李世民亲自带100多人已经埋伏在玄武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刚一到玄武门就发觉事情不妙,立即掉转马头往东宫跑,只听有人喊:“太子、齐王,为什么不去上朝?”李元吉回头一看,正是死对头李世民。他急忙取弓搭箭,一连向李世民发了三箭,但没有一箭射中。李世民举起弓一箭就射中了李建成。李建成从马上摔下来,断了气。在这种危急情况之下,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李元吉也顾不上太子李建成了,急忙向西逃去。这时,大将军尉迟敬德及时赶来一箭射死了李元吉。

三弟兄火并的时候,唐高祖正在海池中乘船游玩。忽然看见尉迟敬德匆匆赶来,高祖就问:“你来这里干什么?”尉迟敬德说:“太子、齐王叛乱,秦王恐怕惊动陛下,特派臣来护驾。”高祖大吃一惊,忙问:“太子、齐王现在何处?”尉迟敬德说:“已经被秦王杀死了。”高祖十分难过,吩咐游船靠岸,回头对大臣裴寂等人说:“想不到今天会有这样的事发生,你们看怎么办?”有人说:“建成、元吉本来就没有大功,秦王功德盖世,深得人心,理该立为太子。”高祖说:“我本来也是这样想的。”尉迟敬德忙说:“外面还没有完全平静,请陛下降旨,要各路军队都接受秦王指挥。”高祖立即派人传旨结束了这场政变。

玄武门之变3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短短2个月后李渊退位了,李世民登基,这就是唐太宗。

知识链接

清明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由于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所以人们把他统治的这一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唐朝第一个盛世,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时代。中国官场的贪污病菌是无孔不入的,以至占绝大多数的国人都认定贪污是人类社会的不治之症,只要是有“官”的地方就避免不了贪污。但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分,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尤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警告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可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在一个精明自律的统治者面前,官吏贪污的动机很小,贪官污吏也不容易找到藏身之地。

唐太宗时期的刑罚

唐太宗认识到人命至重、不可妄杀的法政政策,规定死刑需三复奏(外地五复奏)复审批准后方可行刑,这就不难让人们想起贞观四年(630)全国判死刑才29人、贞观六年(632)全国死刑犯290人,太宗审查时令全部290人回家过年、待来年秋收后回来复刑,结果290人均准时到来,无一人逃亡。

皇帝的镜子

在古代,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权力是至高无上的。臣子们见了皇帝,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说话稍有不妥,就有脑袋搬家的可能。但是,唐朝时的谏臣魏征,却以善于劝说皇帝唐太宗而名垂青史。

有一次,魏征在去皇宫的时候,看到所有的街道都有士兵把守,戒备森严,街上做买卖的都被迫停止。他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经过一番打听,他才知道,原来是唐太宗要去游览南山。为了给皇帝开路,朝廷这样兴师动众,扰乱了百姓正常的生活。可是,大半天过去了,还是没见到皇帝的仪仗队。当魏征来到宫中时,却看到李世民正坐在大殿中央。他非常奇怪,就问:“您怎么还没出发,外面都准备好了。”李世民站起来,说:“我是非常想去的,可是我思前想后,觉得如果你知道这事,一定会说我劳民伤财、兴师动众,这不是一个贤明君主的行为,所以我就放弃了。”

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征兵。有人建议,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个头大,也可以应征,唐太宗同意了。但魏征将诏书扣住不发,唐太宗催了几次,魏征还是不发。唐太宗大发雷霆,训斥魏征为何扣发他的诏书,魏征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把湖水弄干捉鱼,虽能捉到鱼,但到明年就无鱼可捉了;把树林烧光捉野兽,也会捉到野兽,但到明年就无兽可捉了。如果把那些身体强壮,但不满18岁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承担呢?”一番话说得唐太宗哑口无言,于是立即下诏,免征不到18岁的男子,并提升魏征担任太子太师。

有时候,李世民也会因为魏征的直言进谏而生气。一次早朝后,李世民铁青着脸来到皇后宫中,非常生气地说:“这个乡巴佬,迟早我要杀了他!”皇后一听吓坏了,忙问是谁让他生这么大的气。他恨恨地说:“除了魏征,还能有谁敢和我过不去!”皇后赶忙劝说:“只有君主英明,明辨是非,大臣才敢直言进谏。陛下有魏征这样直言不讳的臣子,不正说明陛下是贤明的吗?这真是国家的福气啊!”听了皇后的话,李世民忽然醒悟过来,心中的怨气顿时消了。

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哭得非常伤心,说:“以铜为镜,可以照出衣冠是否端正;以史为镜,可以参照政治的兴衰;以人为镜,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缺点。魏征不在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知识链接

魏征与唐太宗

魏征是唐太宗身边的谏臣,通晓治国之道。他总是适时地利用太宗的一些发问,来阐述自己的治国观点,不仅解决了太宗的疑难,也达到了规劝的目的。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即位,对为君充满了疑惑。有一天他问魏征:“爱卿,你说何为明君,何为暗君?”魏征听到此问,心中一动,这正是他想提醒皇上的话。于是从容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主如果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可称得上是明君;如果只听信一个人的话,那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昏君了。尧经常咨询百姓的意见,所以人人称赞;而秦二世只相信赵高,最终导致亡国。所以您应该广泛听取意见,这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太宗点头称是,说:“若不是有了爱卿,朕听不到这样的话啊!”魏征提出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原则,在贞观前期的决策中得到了比较好的贯彻,太宗遇事经常会与朝臣们广泛地讨论。而这也是贞观政治风气清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魏征与葡萄酒

魏征不但在朝廷之上敢于直言进谏,而且在生活中,他还擅长酿制葡萄酒。唐太宗李世民曾亲自写诗称赞他酿制的葡萄酒“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新修本草》已将葡萄酒列为补酒,认为它有“暖腰肾、驻颜色、耐寒”的功效。元人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称它有“益气调中,耐饥强志”的作用。

施计败叛军

唐朝唐玄宗年间,政治腐败,国力虚弱,出现了很多叛军,史思明就是其中一支。公元759年,史思明带军南下进攻河南。镇守河南的是唐军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他知道史思明兵力强大,而自己的军队无论从数量还是粮草上,都不能和史军相抗衡。于是,他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放弃了洛阳,把军队撤到河阳。史思明看到李光弼不战而走,以为他是由于兵力太弱而害怕逃走,于是穷追不舍,打算消灭他。

两支军队在河阳城外的黄河两岸摆开阵势,随时准备决一死战。河阳包括三个城,南城、北城分别在黄河南北岸边,中城则建在河中间的沙洲上,这三座城以河阳浮桥相连。史思明连续几次进攻都被守城将士打败之后,一筹莫展,有一天,史思明心生一计,他开始派人每天牵着健壮高大的战马到河边的沙滩上洗澡。李光弼一眼就看破了史思明的用心:用战马来炫耀势力,动摇守城将士军心。李光弼也马上想出一个绝妙的计策。他让手下把军中的母马全部集合起来。第二天,当史思明军中的马又在河边洗澡时,李光弼让人把挑好的五百匹母马全都放出城,而把小马驹留在城中。母马见身边没有小马,一个个伸直脖子使劲地叫唤着。史思明的战马都是公马,听到母马声嘶力竭地叫唤,都奔腾着过了河,来到母马身边。结果,史思明的战马被李光弼军队的人赶到了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