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
2656500000030

第30章 离世纳兰心事谁人知(5)

②蒹葭:蒹和葭都是水草,本指在水边怀念故人,后以“蒹葭”泛指思念异地友人。语出《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③寒云:寒天的云。

④黄茅山店:指荒村野店。黄茅,茅草名。唐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官舍黄茅屋,人家苦竹篱。”

⑤村社:旧时农村祭祀社神的日子或盛会,《旧唐书·文苑传下·司空图》:“岁时村社雩祭祠祷,鼓舞会集,图必造之,与野老同席,曾无傲色。”

虞美人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①。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②。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③。词本为“艳科”,以婉约为主,多写艳情,这是人们对早期词作品的印象。翻开古代词集,男女情爱、风花雪月乃是其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这其中又不乏着重描写妇女的妖娆容貌、娇羞情态、华美服饰的作品。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中便有很多这样的词,所以后人常将其作为“艳词”的早期标本。

词的产生主要是为了表达文人心里那些诗歌所不能承载的细腻情愫,因而内容上自然会打上情感化的烙印,再加上早期词与乐曲相伴而生,其音乐基础为艳乐,多数时候都是由歌姬、妓女在倚红偎翠的环境下吟唱,因而便免不了绵软之气、柔靡之风,所以清代的刘熙载曾在《艺概·词曲概》里将词(尤其是五代时期的词)的特点概括为“风云气少,儿女情多”。

由于作者的气质与秉性使然,所以即使内容同为艳情,词作也往往会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早期花间词不仅内容空虚、意境贫乏,而且多追求辞藻的雕琢与色彩的艳丽,虽然词人多为男子,但他们写出来的文字却带着极浓重的脂粉气;纳兰的这一首《虞美人》虽然也写男女幽会,却在暧昧、风流之外多了几分清朗与凉薄。

发端二句“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很明显出自于李煜在《菩萨蛮》中的“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一句。小周后背着姐姐与后主在画堂南畔幽会,见面便相依相偎在一起,紧张、激动、兴奋之余难免娇躯微颤;纳兰词中的女子与情郎私会于“曲阑深处”,见面也拭泪啼哭。但是细细品味,后主所用的“颤”字更多展现的是小周后的娇态万种、俏皮可人,而纳兰这一“颤”字,写出的更多是女子的用情之深、悲戚之深,同用一字而欲表之情相异,不可谓不妙。

李煜前期词作多写宫廷享乐生活,其“冶艳”风格在多首词中都可窥见,比如他的《一斛珠》:“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天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这首词上阕写女子之美,下痊写女子与“檀郎”的调笑,几乎用一种白描的手法来写男女嬉戏、玩笑,但用词的精准和情状描摹之细腻却令整首词都笼罩着一股美艳之色。

与很多花间词相比,李煜的艳词大多做到了艳而不俗,能将男女偷情幽会之词写得生动而不放荡。纳兰的这一首《虞美人》又在李煜之上。

曲阑深处终于见到恋人,二人相偎而颤,四目相对竟不由得“执手相看泪眼”,但接下来纳兰笔锋一转,这一幕原来只是回忆中的景象,现实中两个人早已“凄凉”作别,只能在月夜中彼此思念,忍受难耐的凄清与幽怨。夜里孤枕难眠,只能暗自垂泪,忆往昔最令人销魂心荡的,莫属相伴之时,以折枝之法,依娇花之姿容,画罗裙之情事。

这首词首尾两句都是追忆,首句写相会之景,尾句借物(罗裙)映人,中间皆作情语,如此有情有景有物,又有尽而不尽之意,于凄凉清怨的氛围中叹流水落花易逝,孤清岁月无情,真是含婉动人,情真意切。

从五代到两宋,又及清朝,“花间词”的传统虽有所保留,但那些风花雪月的事,还是被时光这支画笔涂抹上了不同的色彩,或妖艳,或清新,都是词海中的一朵浪花,各有风情。

注释:

①不胜:受不住,承担不了。清怨:凄清幽怨。

②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等制作,中凹两端突起,其形如山,故名。檀痕:带有香粉的泪痕。涴:浸渍、染上。

③折枝:中国花卉画的画法之一,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的部分。花样:供仿制的式样。罗裙:丝罗织成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采桑子

土花曾染湘娥黛①,铅泪难消②。清韵谁敲③,不是犀椎是凤翘④。

只应长伴端溪紫⑤,割取秋潮⑥。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箫⑦。这首词写的是一段深隐的恋情,用苔藓遍布的竹子和晶莹难以消除的泪水来打开全词,意欲告诉读者,这段恋情的苦楚,真的是如泪如疤。

斑痕累累的湘妃竹,青青如黛,竹身长满了苔藓,晶莹的泪水难以消除。正如同词中所写的那样:“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这词中所写的,也实在就是他心性,纳兰一生的心境悲苦凄凉,无人能懂。

纳兰虽然是人人羡慕的相爷公子,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是满腹文采的大才子,但他的内心深处,所结满的疤痕,有几个人能看到呢?只有纳兰自己能够感受到,他虽然出身富贵事,地位显赫,仕途顺利,相貌俊秀,就连妻子也是门当户对。这一切是任何男人都可望而不可即的,却被他一人所占有,他却依然不满。

“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所谓“犀椎”是指犀槌。古代打击乐器方响中的犀角制成的小锤子。而“凤翘”则是古代妇女凤形的首饰。这句话的意思是清韵声声,那不是谁在用犀槌敲击乐器,而是她头上的凤翅触碰到了青竹,从而发出清雅和谐的响声。

是何人的发簪碰到了青竹,这个人是纳兰的情人还是红颜知己,在词中并未提及,但可以得知的是,这个女子最终是未能和纳兰厮守一起的。

这样,也就可以理解纳兰开篇的悲情词句了,或者可以说是事出有因,却也应了那句情何以堪。而在下片里,纳兰将写景转为抒情,尽情抒发了一番相思之苦。“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箫。”意思是:秋色多么撩人、秋意无限,应该将这些用端砚写成诗篇。将相思之语偷偷教给鹦鹉,当与她相逢又难以相亲时,鹦鹉或可传递心声了。

总体来说,这首词的写作风格清新淡雅,虽然不能算是纳兰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但将相思之苦刻画得淋漓尽致,也算是一首别致的小词。

注释:

①土花:苔藓。

②铅泪:晶莹凝聚的眼泪。语本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③清韵:清雅和谐的声音或韵味,指竹林风动之声。

④犀椎:即犀槌,古代打击乐器方响中的犀角制小槌。凤翘:古代妇女凤形首饰。

⑤端溪:溪名,在广东高要东南,产砚石,制成者称端溪砚或端砚,为砚中上品,即以“端溪”称砚台。端溪紫,指紫色的端溪砚。

⑥秋潮:秋季的潮水、情怀等。

⑦方响:古磬类打击乐器,由十六枚大小相同、厚薄不一的长方铁片组成,分两排悬于架上。用小铁槌击奏,声音清浊不等,创始于南朝梁,为隋唐宴乐中常用乐器。

采桑子

严宵拥絮频惊起,扑面霜空①。斜汉朦胧②,冷逼毡帷火不红。

香篝翠被浑闲事③,回首西风。数尽残钟④,一穟灯花似梦中。纳兰的才华,肆意绽放,无法遮掩,就连康熙皇帝也忍不住欣赏,这个男子的文采华丽在清朝的时空中开出艳丽的花朵。纳兰容若二十多岁便开始担任三等侍卫,守在康熙身边,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年头,康熙之所以欣赏身边的这个男子,并非因为他是忠臣纳兰明珠的爱子,也不是因为他王公大臣的身份,而是看重纳兰容若身上这份独一无二的气度与谈吐。

但随着恩宠的越来越浓,纳兰却越来越不开心,他似乎并不满意眼前的生活,在所填写的词中,常有丝丝的抑郁流露出来。那份难解的孤独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的,也正是因为如此,纳兰在偌大的人世间显得越发孤寂,无人能懂的心情,他只有寄于诗词之中,聊表慰藉。

这首词作于何年何月何地,已经难以考究,从词中所描写的情景来看,大约是写于扈驾巡幸途中,还有一种说法是这首词写于纳兰妻子卢氏病殁之后,本就心情孤寂,偏又逢爱妻离去,来到塞外,看着那片苦寒之地,自然是有感而发。

这片孤苦之词的背景已经无从推断,但从词的内容可以看出,纳兰当时做这首词的心境并不平静。

这首词写塞外的苦寒、孤寂:霜气卷扬着雪花阵阵飞起,扑面而来的是冬日寒冷的天空。天空的银河迷蒙昏惑、模糊不清,寒气袭来,连帐篷中的炉火都不再暖和。在家中时那熏香缭绕枕衾温暖的往事,真是让人不堪回首。面对“一穟灯花”,耳边几许“残钟”,一切都好似在梦中一般。

整篇词围绕着边塞的寒夜进行描写,上片用的全是景语,用“严宵”“拥絮”来透露塞上寒夜的寒冷,也从中透露出自己的凄苦心境。频频地惊起,拥着被子,能感受的除了满面的寒气,只有塞外无际的空寂。

这里的“絮”也做两个解释,一个就是上文中所写到的棉被,意思便是半夜用被子裹着身体。还有一个是指柳絮般的雪花。整句话的意思便是严寒的霜气卷起雪花,令其如柳絮般飞舞在空中。不过从“频惊起”这三个字来推敲,这里的絮当是作棉被来解。

因为夜里太过寒冷,几次从睡梦中被冻醒,屋内尚且如此,屋外的旷野上更是不用说了,“扑面霜空。斜汉朦胧,冷逼毡帷火不红”。天空寒雾迷漫,银河仿佛横亘在夜空上的河流,被寒气所笼罩,在这样的天气下,军营里的炉火,再怎么添加柴火,也是烧不旺的。

既然在清冷的夜里清醒过来,想要再睡着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万籁俱寂,一人独行,这样的时刻,最容易胡思乱想了。于是纳兰的下片便峰回路转,从景转心,开始了联想、回忆、幻境相结合的心理描写。

“香篝翠被浑闲事”,一段似梦非梦的描述,仿佛让读词的人与他一同回到了温暖的家中,守着暖炉,怀拥翠被,温暖舒适。这里的描述并非完全是身体上向往的舒适,更多的则是表达心理上的一种向往,向往轻松自由、宽松舒适的环境。

“香篝”是古人在室内焚香所用的器具,而“翠被”则是被面艳丽柔软的被子,这两样事物看似是纳兰对家的渴望,实则是纳兰在思念家中的某位人,很可能就是他的妻子。不过身在塞外毕竟是现实,纳兰也知道这一切都是“浑闲事”,他“回首西风”,一切不过是想象出来的美梦一场罢了。

在寒冷的毡帐里,词人听到稀疏的钟声,而此时毡帐里一点微弱的灯光提醒他,家在很远的地方,自己现在身处的是不知何处的塞外,一时之间,孤凄情怀,不免难以忍耐。只能以词写心,托物言志。

注释:

①霜空:秋冬的晴空。

②斜汉:指秋天向西南方偏斜的银河。

③香篝:熏笼。古代室内焚香所用之器。

④残钟:稀疏的钟声。

采桑子咏春雨

嫩烟分染鹅儿柳①,一样风丝。似整如欹,才着春寒瘦不支②。

凉侵晓梦轻蝉腻③,约略红肥④。不惜葳蕤⑤,碾取名香作地衣⑥。忧伤,是纳兰词的主要基调。这首词写春雨,借雨中物象去吟咏,但整首词中却无法剥离那忧伤的基调:春雨落在泛起鹅黄色的柳枝上,弱柳似烟若雾,仿佛是空中飘洒着游丝一般。春雨蒙蒙中,它的枝条又好像是歪斜的雨丝,时正时偏。春雨凉意袭人,堪破晓梦,令人懊恼,雨后的鲜花应该更加娇俏明艳了吧!又或者雨落花残,残花满地,好似用花瓣铺成了地毯。

纳兰曾言说过:“电急流光,天生薄命,有泪如潮。勉为欢谑,到底总聊!”忧伤是纳兰生命里无法剔除的一部分,他虽然生活无忧,仕途坦荡,但他却为此而感到焦躁,在这样一个金项圈套住的生活里,他感到压抑,甚至愤怒,他无法忍受贵族生活的腐朽和糜烂,他的精神上一直处于挣扎状态,但他无计可施,便只能在词章上化解。

他有着旷日的才华,他将才华全部用来吟诗写词,他的词里有着悲苦之音,无关生活,直入灵魂,在他痛苦的倾诉、沧凄的呻吟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从他词里慢慢渗透出的,那浓郁、无法抹去的忧伤。

这首《采桑子》,看上去只是一首泛泛的伤春自怜的小令,其实细究之下,内涵其他。“嫩烟分染鹅儿柳”,柳树,柳枝,是春日里很好的意象,纳兰虽然用到柳条,却只是说在那春雨下,似有似无的,刚泛起鹅黄色的柳枝,就好像空中的游丝一般,让人一时之间看不清楚。

顿时,春天雨景跃然眼中,在春天的雨日里,天空下细密的雨丝织成一道自然的垂帘,而雨中的柳条随风摇摆,时而翩跹,灰蒙蒙的空气中,已经看不清哪些是雨丝,哪些是柳条,二者浑然一体,融合在一起,好一幅春雨图。

在这里的“似整如欹”用得恰当极了,“欹”是歪斜的意思,柳枝在风雨中时而偏斜,时而工整。纳兰的词句在这里仿佛是一幅工笔画,令春雨图赫然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清晰的如同亲眼所见一般。

就是在这样的一幅画里,他越发记得他曾经那个似有似无的梦,只是可惜,春雨凉意袭人,堪破晓梦,令人懊恼。“才着春寒瘦不支”,这句将上片结束,道出了春雨带给自己的惆怅心情,同时也是承启下片,讲出梦如薄烟,被凉意浸透的凄苦之感。

“凉侵晓梦轻蝉腻”,这里的“清蝉”并非是说书上的蝉虫,而是指的待字闺中的人,在春日逐渐明媚的时候,花朵变得更加娇俏,但一场大雨过后,那些花朵大部分被打落在地,洒落一地的残花就好像给大地铺上了一条地毯。

这份伤感之景,令待字闺中的人看到,更是容易感伤红颜易老,岁月无情。纳兰借着闺中之人感伤春雨,写出自己昔怀往日,感慨今朝。他在词章中营造出了一个凄美的意境,堪比南唐后主李煜的功力,在纳兰的笔下,世界都是美得让人窒息的,他可以控制这个世界,让整个空间里充盈着他想要的气息。

时间过得漫长,他无法忘记过去,也无法看到未来,在一个富家公子的眼中,春日里除了明媚的阳光和鲜艳的花朵之外,还有那雨后残花,无法抵御的时光之洪流。

注释:

①鹅儿柳:泛起鹅黄色的柳枝。

②不支:不能支撑,谓力量不够。

③轻蝉:指蝉鬓。此处指闺中人。

④约略:略微、轻微。

⑤葳蕤:形容枝叶繁盛的样子。

⑥地衣:地毯。

采桑子

拨灯书尽红笺也①,依旧无聊。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②。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③。在灯下给她写信,即使写满了信纸仍是意犹未尽,心里依旧惆怅无聊。偏又漏声迢迢相伴,不但添加愁绪,而且令人如醉如痴,仿佛在梦中与她相见,却又朦朦胧胧不甚分明。室外秋雨敲竹,滴在树叶上,点点声声,淅淅沥沥。将这孤独寂寞的苦情都付与此时的秋声秋雨中,不要忘了将书信寄给她才好。

世界之大,悠悠众生,能够有一个远方的人,付诸思念,也是幸福的事情吧。在昏黄的灯光下,将满腹的思恋都填于纸上,让飞鸿送去,我们天各一方,我对你无尽地想念。这种悲伤无望,却又充满想象的爱情,看似无聊,但却是持久永恒的。

纳兰将一首小词写得情谊融融,求而不得的爱情让他感到为难与痛苦时,也令他心中充盈着忽明忽暗的希望。

这首《采桑子》,一开篇便是无聊,写过信后,依旧无聊,虽然词中并未提及信的内容,信是写给谁的,但从“依旧无聊”这四个字中,就已经可以猜到一二了。纳兰总是有这样的本事,看似在自说自话,讲着不着边际的胡话,却总能营造出引人入胜的氛围,令读词的人不知不觉地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