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年年①,试问取冰轮②,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争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③。记否轻纨小扇④,又几番凉热。止落得填膺百感⑤,总茫茫不关离别。一任紫玉无情⑥,夜寒吹裂。抒发哀怨的感情时,幽怨的人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月亮。唐明皇夜会梅妃,杨贵妃得知自己深爱的男人心中还装着别的女人,满怀忧伤,饮酒独醉,开口便是“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贵妃醉酒》)纳兰思念起心头的人儿,起首也是“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
这首词描绘了中秋月下的景致:年年岁岁,问那天上的明月在为谁圆缺?夜风吹得桂花飘香时,那月色更加清净如雪。这花好月圆的美好景色,在满怀愁绪的人看来也只觉伤感呜咽。形单影只,该如何去面对那旧时的明月?曾记得我们在鲜花小径追逐嬉戏,惹得梧桐树叶纷纷飘落,还记得那轻纱团扇陪伴了几个寒秋。如今却只落得胸中百感交集,无处申诉。任凭那幽咽的笛声唤起旧梦,吹到天明。
想必,纳兰所思念的,是他青梅竹马的恋人。看他所回忆的情节,“花径里戏捉迷藏,曾惹下萧萧井梧叶”。钟鼎人家的青年男女,家教甚严,举止必然大方稳重,及笄的丫头、弱冠的小伙儿必然不好意思跑来跑去地捉迷藏。能做这种游戏的,当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年纪。小小的姑娘一定还是“妾发初履额”,一点儿不懂得羞呢,会“折花门前剧”。
那真是不会再来的美好时光,我们玩得多么畅快,撒了欢地在满是花朵的小路上奔跑,连梧桐树的叶子都被我们夸张的笑声与叫声惊落了几片。我们曾经共同走过的美好日子,并不短暂,“记否轻纨小扇,又几番凉热”。用细薄的纨素糊就的小团扇,陪伴我们在漫长的夏日赶凉风,扑流萤,经历了几多华年?那时,我们天真烂漫,亲密无间。
回忆再美,也只是一片虚幻。诗人希望自己永远沉浸在美好的往昔中,可惜总有醒来的时刻。事实是,他们有个美好的开始,却没能继续让生命在幸福中浸淫下去。满族女子成年后,都会有选秀的机会,这是她们的权利,也是她们的义务。传说,纳兰初恋情人就不得已参加了选秀,进宫去了。境由心生,美好的秋夜在诗人眼中,是一片悲凉。
冰轮出碧海,美则美,却美得冷入骨髓。夜风吹动盛放的桂花,清冷的月光下,甜香的桂花竟然映现了白雪般冷艳的气质,让夜色更觉凄清。这样清冷的夜、清冷的心,唯有清冷的曲子才能与之相配。诗人用一支紫玉笛吹出哀婉的曲子,表达内心浓浓的抑郁与伤怀。
注释:
①碧海:此处指青天。
②冰轮:即圆月。
③井梧叶:井边梧桐的树叶。
④轻纨小扇:指纨扇,即用细绢制成的团扇。
⑤填膺:充塞于胸中。
⑥紫玉:古人多截取紫玉竹为箫笛,因以紫玉为箫笛之代称。
酒泉子
谢却荼①,一片月明如水。篆香消②,犹未睡,早鸦啼。
嫩寒无赖罗衣薄③,休傍阑干角。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酒泉子》这一词牌原为唐教坊曲。《金奁集》中入“高平调”。按温庭筠体。四十一字,全阕以四平韵为主,四仄韵两部错叶;按潘阆体,又名《忆余杭》,以平韵为主,间入仄韵。八句,四十九字,前片两平韵,后片两仄韵,两平韵。所以纳兰这首《酒泉子》属于温庭筠体。
上片第一句中“荼”是一种蔷薇科早本植物,它的花期是在春后,一直延到盛夏才会开,所以古人认为它为花中最晚的,是春季花季的终结。由于这个原因,荼被赋予了一层伤感的、悲情的文化内涵,苏东坡说:“荼不争春,寂寞开最晚。”此外荼在佛教中也有寓意,有人以为它就是所谓的彼岸花,这就给荼赋予了更多的让人联想的深意。所以纳兰以一句“谢却荼”开头,点出时间的同时更传达了春华殆尽的含义。后面诸句都是在这种情怀下的延伸。“一片月明如水”一句极为醒目,在一片明月如水的夜色中,荼慢慢凋零。情景交融,如此紧密。然后,或许是不忍卒观这窗外景致,倦眼目乏,将眼神又放回闺中,篆香也殆尽。似乎怎么也忘怀不了对窗外荼谢去的伤感,一声早鸦又将深思勾去。
下片主写一个“寒”。天气是“嫩寒”,而人的心也是寒的。长夜难眠,披衣起坐窗前,晚风钻进薄薄的一层罗衣,不禁打了一个寒噤,马上想到,不应痴痴地再次独倚栏杆啊。最后“雁还飞”一句说气温回暖,又进一步将情怀如水的寒突出来,所以说正是这灯花欲落、南雁北归时刻,最是愁煞人。
这首词是长夜怀人有思之作。陈廷焯在《词则闲情集》中说这词“情调凄婉,似韦端己手笔。”说他这首词很像韦庄的风格。韦庄在词风上和与他齐名的温庭筠不同,风格上虽都属于花间词,韦庄的词却没有温庭筠词那样浓艳华美,他善于用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比较真挚、深沉的感情。此外韦庄在写闺情上也具有典型特点,他将词的语言同描写的对象水乳交融地混同起来。这里说纳兰的风格和韦庄相似,就是在这两方面而言的。
一方面,纳兰这首词在风格上仍体现了花间词在词史上的巨大惯性,具有“香软”的特点,表现在词的内容仍属于离思别愁、闺情绮怨,意象上仍具有靡丽的特点;另一方面却可以和典型的花间词区别开来,如“一片月明如水”“最愁人,灯欲落,雁还飞”。显然是清新流畅的白描笔调,表达情感真挚而深沉的感情。
词句有穷,而意蕴难尽,直写情怀,却郁结难解,真挚可怜。
注释:
①荼:落叶或半常绿蔓生小灌木,攀缘茎,茎绿色,茎上有钩状的刺,上面有多数侧脉,致成皱纹。夏季开白花。
②篆香:盘香,形如篆字。
③嫩寒:轻寒、微寒。无赖:无奈。
生查子
东风不解愁,偷展湘裙衩①。独夜背纱笼②,影着纤腰画③。
爇尽水沈烟④,露滴鸳鸯瓦⑤。花骨冷宜香⑥,小立樱桃下。这首《生查子》为一篇咏愁之作,想来古诗词咏愁之构,佳作迭出,何其浩繁,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均以春水喻愁,形象地写出了愁之绵长,有悠悠不尽之感;贺铸《青玉案》“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层层递进的三种事物喻愁更于秦少游的“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一样于夸张、比喻的结合中表达了愁之多、愁之深,而宋代着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则于夸张与比较中衬出了愁之多、愁之重。想必在如此多的佳句面前,纳兰作词咏愁岂非易事。但这首生查子写来却也不落窠臼,显得较为别致。
且看上片,词人几笔便勾勒出一位浅浅女子的哀婉伤春形象。纳兰作词,大多评家谓之“尤善小令”,此处可见一斑。在这里,作者没有再直接描绘女子的容貌,而是以清朝贵族女子的平素所穿的湘裙和其纤纤腰身入手,从侧面展现出女子的姿态容貌,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想来此女何其俊秀,何其温柔。古人作诗,最高境界在于,造景塑性常在于言与不言之间的遐想,此作上片便有“深山不见寺,唯听暮鼓声”的效果。
细细品来,东风既是春风,写东风的不解风情,此处便是东风的人格化了。东风却是在偷看湘裙,一个“偷”字写尽了东风之态,可谓珠玑。湘裙表明了主人公的身份,此处偷看再次暗示出女子的美貌。猜想诗人应该是以东风的视角和身份来观视女子,东风也是女子寂寞的见证吧?下句“独夜背纱笼,影着纤腰画”则交代了时间是晚上:春夜,女子一人在室,视线渐移,细看女子姿态,背靠着丝纱的灯罩,灯光勾勒出女子的纤腰,孤独一影,此画面静谧优美,也有动静映衬,试想软弱的灯光若隐若现,女子的倩影也在摇曳着寂寞,却是那背影伫立安静。一细腰让人浮想,此女子是何等的纤细体态,轻柔娇媚,也让人看到她是如此的娇柔,似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感。俨然一副思妇相,绝无半点造作情。让人想入画探视,猜想女子为何人而愁,在这孤独的夜里一个人难诉愁情。
上片,几笔文字落在女子身上之物,而非景物描写,在于刻画女子形象,给读者以朦胧之女子容颜,清晰之愁情丝绪。此谓画人。
下片文笔重在写景,描写女子身边环境。景入眼眸的是沉香燃尽的一瞬,香烟袅袅升腾,然后弥散在空气中,犹如女子的愁丝飘散,烟已断,情不断。此处说明夜已深,女子还在孤独徘徊。又转向鸳鸯瓦,露滴已沾瓦片,再次说明夜深难眠。鸳鸯瓦自成双,而女子却是形单影只。此处以双反衬单、以喜衬悲的效果油然而生。已是愁情极致,却还有“花骨冷宜香,小立樱桃下”的冷美景象。作者以花骨比喻女子,立于樱桃花下,静谧而清俗,因愁情而美丽动人。
此首《生查子》主题为咏愁之曲,作者上片画人,下片写景,无一愁叹之词,却处处渗透着情愁的气息,字里行间给读者感同身受的触觉。画面上,冷静优美,刻画人物形象上没有冗长的词句,寥寥数笔勾画出内涵丰富女子,笔法细腻。环境的衬托与渲染更是给形象增添了愁绪的内涵,让读者通过环境这一介质直通女子的心里。情与景的融合自然而舒适,优美的字句涂抹出一幅清晰的画面,画中之人,人之内心,与整体俨然相符,女子内心的愁绪也迷漫画卷,令人酸楚。
注释:
①湘裙:指用湘地丝绸制作的裙子。
②纱笼:纱制的灯笼。
③纤腰:细腰。
④爇:燃烧。水沈:即水沉香、沉香。
⑤鸳鸯瓦:指成对的瓦。
⑥花骨:即花骨朵,花蕾。
生查子
惆怅彩云飞①,碧落知何许②?不见合欢花③,空倚相思树④。
总是别时情,那得分明语。判得最长宵⑤,数尽厌厌雨⑥。《生查子》这个词牌,句句仄韵,历来多用来写愁。吴梅在《词学通论》中有言:“惟词中各牌,有与诗无异者。如《生查子》何殊于五绝?此等词颇难着笔。又需多读古人旧作,得其气味,去诗中习见辞语,便可避去。”纳兰的这首《生查子》,也是写愁之作,却是颇得五绝精髓所在。
此词颇像悼亡之词。上片首句一出,迷惘之情油然而生。“惆怅彩云飞,碧落知何许?”彩云随风飘散,恍然若梦,天空这么大,会飞到哪里去呢?可无论飞到哪里,我也再见不到这朵云彩了。此处运用了托比之法,也意味着诗人与恋人分别,再会无期,万般想念,万分猜测此刻都已成空,只剩下无穷尽的孤单和独自一人的凄凉。人常常为才刚见到,却又转瞬即逝的事物所伤感,云彩如此,爱情如此,生命亦如此。“合欢花”与“相思树”作为对仗的一组意象,前者作为生气的象征,古人以此花赠人,谓可消忧解怨。后者却为死后的纪念,是恋人死后从坟墓中长出的合抱树。同是爱情的见证,但诗人却不见了“合欢花”,只能空依“相思树。”更加表明了纳兰在填此词时悲伤与绝望的心境。倘若从典故来看,也证明了此词的悼亡之意。
下片显然是描写了诗人为情所困、辗转难眠的过程。“总是别时情”,在诗人心中,与伊人道别的场景历历在目,无法忘却。时间过得愈久,痛的感觉就愈发浓烈,越不愿想起,就越常常浮现在心头。“那得分明语”,更是说出了诗人那种怅惘惋惜的心情,伊人不在,只能相会梦中,而那些纷繁复杂的往事,又有谁人能说清呢?不过即便能够得“分明语”,却也于事无补,伊人终归是永远地离开了自己,说再多的话又有什么用呢。曾经快乐的时光,在别离之后就成为了许多带刺的回忆,常常让诗人忧愁得不能自已,当时愈是幸福,现在就愈发地痛苦。
然而因不能“分明语”那些“别时情”而苦恼的诗人,却又写下了“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这样的句子。“判”通“拼”。“判得”就是拼得,也是心甘情愿的意思,一个满腹离愁的人,却会心甘情愿地去听一夜的雨声,这样的人,怕是已经出离了“愁”这个字之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到“愁”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写这种词的多半是不更事的少年,受到少许委屈,便以为受到世间莫大的愁苦,终日悲悲戚戚,郁郁寡欢。第二种则是“欲说还休”,至此重境界的人,大都亲历过大喜大悲。可是一旦有人问起,又往往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而第三种便是“超然”的境界,人入此境,则虽悲极不能生乐,却也能生出一份坦然,一份对生命的原谅和认可,尔后方能超然于生命。
纳兰这一句,便已经符合了这第三种“超然”的境界,而这一种境界,必然是所愁之事长存于心,而经过了前两个阶段的折磨,最终达到了一种“超然”,而这种“超然”,却也必然是一种极大的悲哀。纳兰此处所用的倒提之笔,令人心头为之一痛。
通篇而看,在结构上也隐隐有着起承转合之意,《生查子》这个词牌毕竟是出于五律之中,然后纳兰这首并不明显。最后一句算是点睛之笔。从彩云飞逝而到空倚合欢树,又写到了夜阑难眠,独自听雨。在结尾的时候纳兰并未用一些凄婉异常的文字来抒写自己的痛,而是要去“数尽厌厌雨”来消磨这样的寂寞的夜晚,可他究竟是数的是雨,还是要去数那些点点滴滴的往事呢?想来该是后者多一些,诗人最喜欢在结尾处带住自己伤痛的情怀,所谓“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尽管他不肯承认自己的悲伤,但人的悲伤是无法用言语来掩饰住的。
纳兰这首词,写尽了一份自己长久不变的思念,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他自己的一颗难以释怀的心。
注释:
①彩云飞:彩云飞逝。
②碧落:道家称东方第一层天,碧霞满空,叫作“碧落”。后泛指天上(天空)。
③合欢花:别名夜合树、绒花树、鸟绒树,落叶乔木,树皮灰色,羽状复叶,小叶对生,白天对开,夜间合拢。
④相思树:相传为战国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据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载,宋康王舍人韩凭妻何氏貌美,康王夺之,并囚凭。凭自杀,何氏投台而死,遗书愿以尸骨与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两坟相望。不久,二冢之端各生大梓木,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常栖树上,交颈悲鸣。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后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⑤判得:心甘情愿地。
⑥厌厌:绵长、安静的样子。
忆秦娥
春深浅①,一痕摇漾青如剪②。青如剪,鹭鸶立处③,烟芜平远④。
吹开吹谢东风倦,缃桃自惜红颜变⑤。红颜变,兔葵燕麦⑥,重来相见。唐代文豪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运动被贬郎州司马。十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用以讽刺那些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
这首诗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于是他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贬,一去就是十二年。十二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不改初衷,依然如故,“前度刘郎今又来”的不懈斗争精神,一直为后人敬佩。
纳兰化用刘禹锡玄都观诗的典实写了这首《忆秦娥》,却没有了刘禹锡的斗志,而是通过花开花落、世事变迁,暗透了今昔之感和不胜身世的孤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