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力终有限,需知众志始成城。
却说18天之后,爱迪生果然提着这台留声机闯荡纽约城。他先来到权威的《科学美国人》杂志编辑部,也不言声,只把机器往桌上一放,用手一摇就听那个铁筒在说:“编辑先生,你们好。你们终日伏案工作十分辛苦,爱迪生先生托我向你们问安致意!”直把那些编辑们惊得手里的笔抬在空中半天落不下来,就像桌上突然跳出一个小魔鬼来。这件事立即成了当时报上和总统竞选一样大的新闻。专利登记之后,爱迪生被请到科学院、总统府去表演。爱迪生让他的机器背诗唱歌,给别人录音,真是无所不能。他对《纽约每日写真报》记者风趣地说:
“我还要改进这个机器,话筒里装个人嘴大小的音箱,也许还有舌头、牙齿,声音就更好听。我虽然制出了许多机器,但只有这个是我的孩子,我盼着他快些长大,以便在我年迈之时能尽些赡养之责。”
但是爱迪生的“孩子”实在太多了。留声机刚问世,他又有了一个更可爱的宝贝——电灯。电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戴维1812年设计的电弧灯。但这种灯太刺眼,所以当时一般照明还是大量使用着煤气灯。自法拉第之后人们逐渐完善了发电机,电源再不只靠化学能电池了。爱迪生决心将电能应用于照明,彻底革掉那又冒烟又呛人的煤气灯的命。
电灯的发明最能证明爱迪生的那句名言,即:“天才是九十九分血汗加一分灵感。”具体发明前,他先从理论探讨入手。为了打倒“敌人”,先要了解“敌人”,所以他买下了煤气工程学会所有的与外界交易的文件和历年的煤气杂志,经常反复钻研。有人说爱迪生在成为电灯专家以前,已是一个最权威的煤气专家了。爱迪生自己说:“我在电灯方面建立了三千种不同的理论,每种理论似乎都可能化为现实。可是,我在试验中只证实了其中的两种行得通。这么说,并不是言过其实。”其艰苦,其付出的心血可见一斑。
1879年10月的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二楼将他手下的几员大将叫到一起,开始部署这场光明向黑暗的决战。他穿着一件奇怪的工作服,领口很高,下摆很长,一直拖到地板,这是为了防止溅上酸碱液。他那头总是蓬乱的鬈发,可有可无似的随便堆在头上,由于连日痛苦地思索,两颊微凹,面容有些憔悴。但是他明眸闪闪,双眼放出兴奋的光芒,好像这光马上就能把电灯点亮。部下们知道,这是他脑海里已经有了新方案的证明。爱迪生说:“现在除我们之外,还有三家公司也在研究电灯,还有煤气公司在拼命想保住它们对光明的垄断,我们公司已经争取到30万元的资金。钱不算很多,所以要抢时间快干。我这里已有各种图纸。贝姆,你来吹制各种形状的灯泡;厄普顿,你负责计算;巴切勒,你寻找最合适的灯丝。”
门罗公园又开始了一场科学发明前沿的总攻战。爱迪生像个将军一样,从这个车间到那个实验室,来回巡视指挥。他来到图书馆,厄普顿正为各种圆形、椭圆的容积大伤脑筋,满是公式,数字的纸张铺满一桌。他已经熬了整整一夜了。
爱迪生过来看了一会儿,拍拍他的肩说:“数学家,你的才华和时间不应该卡在这里吧。”说着,他拿起几只空灯泡,叫秘书端来一盆水。他将灯泡灌满水,再将灯泡里的水倒进量杯,又指着刻度说:“这不是你要的容积吗?”
他走到玻璃吹制间,从火红炉膛里蘸出一团玻璃亲自吹了两个,试试这批玻璃的性能。
他走到一楼实验室,巴切勒正在这里试制灯丝,这是成败的关键所在。他们已经试过了各种各样的材料,木纤维、鱼线、纸条、果皮直到爱迪生的头发、巴切勒的胡子。现在他们已将包围圈缩小到棉线上。他们在坩埚里将一根棉线碳化,然后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送到吹制间去,可是这种极脆的碳化丝,手一颤就断了。
他们又制了一根,不小心一张纸落在它上面,又切成两截。他们再做,从上午到下午,从日落到东方发白,一根碳化后的棉线终于平安地封进灯泡里。
白天,爱迪生命令所有的助手去睡个好觉,晚饭后,这只灯泡像从天国里请来的圣物一样被供在工作台上。以往的灯泡只能点到两三个小时,今天运气如何?
大家吃饱了,睡足了,希望这只新灯泡能和他们比比耐力。电源接通了,实验室里立即洒满明亮而柔和的光。节令已入初秋,室外已是夜幕笼罩,秋风新凉,而屋子里却似春光明媚,旭日初升。大家屏神静气看着这个明亮可爱的小东西,想着人类为了寻找光明走过了多么漫长的路程。篝火、火把、蜡烛、油灯、煤气灯,都离不开火的直接燃烧,而今天将要用电了,用这种不冒烟、没有味道的新能源。一想到这些。他们就更觉得身上有一种神圣的责任,他们是在开辟一个新时代啊。
开始,大家谁也不说话,好像一出声就能将这灯泡震破似的。一小时、两小时,五个小时过去了,那明亮的光辉似乎毫无收退的意思。人们渐渐松了一口气,而且情绪也兴奋起来。巴切勒首先打破沉寂说,我们何不借这美好的灯光,请爱迪生先生再讲一点发明方面的事。爱迪生这时也很高兴,他说:“好,这电灯要是试成之后我们还可以试很多东西。比如咱们实验室外农夫种的黄瓜,它每天吸收阳光,如果可以逆转这个过程的话,黄瓜就会变成一节节释放出光能的电池。”
大家都大笑起来,克罗西说:“要能这样就好了,当我们的蓄电池没有电的时候,隔着篱笆伸手摘一条黄瓜,接上导线就可以工作了。”
不等大家笑声停止,爱迪生又开始讲另一个幻想故事:“还有,电还可以用于军事。我们在城堡里放一台两万伏的交流发电机,一条线接地,另一条线与高压水流接通。这样只要随时放开龙头,那些攻城的敌人就是千万人一起拥上来,我们只要几个消防队员就足够应付。而且可以调整电压,不一定非得把对方击死不可。只将敌人击呆,然后上去将中电的将军捉回,以便索取赔款……”
爱迪生讲得一本正经,大家都早已笑得前仰后合。他的脑海是一刻也不会平静的,许多发明都是在随便的谈笑、旅行参观,甚至吃饭时产生的。
他们就这样说笑着,也认真讨论一点电灯制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觉东方发白。可这灯光却毫无向日光让位之意。爱迪生兴奋极了,连忙喊厨房送早点和酒来,大家围着这盏灯共进早餐。他们一连在这灯下吃过一天的三顿饭,天又是日落月升,这灯光却更加柔和甜蜜。人们虽已很疲倦,但谁也不肯去休息。爱迪生的日记留下了这个美好的记忆:“我们坐在那里留神看着这盏灯继续点燃着。
它点燃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笑得神驰魂迷。我们中间没有一个人能走去睡觉——共40个小时的工夫,我们中间的每一个人都没有睡觉。我们坐着,洋洋自得地注视着那盏灯。它继续亮了45个小时的工夫。”灯灭了。爱迪生和他的部下流着热泪拥抱在一起,这时他们的激动之情早已超过当年发明了会说话的机器。高兴过后,爱迪生又拿过记事本在上面写了一行大字:“1879年10月21日,灯泡寿命45小时。下一个目标——1000小时。”
以后他们又不断寻找新的灯丝材料,灯泡寿命也上升到l00、200、300个小时。但是那些和他竞争的公司,那拼命要保住自己传统地位的煤气公司,那些个别并没有看到这项发明的潜力的科学家,纷纷指责爱迪生的工作是毫无希望的蛮干。他的部下沉不住气了,要求他出来说话。爱迪生却说:“这才是一群不懂得怎样竞争的傻瓜。让他们去夸夸其谈吧,我们正好埋头苦干。时间从他们的嘴里流走,却流到了我们的桌上。”
爱迪生不说一句话,却把他们的门罗公园里里外外都挂起灯泡。夜幕降临,这里却是一片灯海,是一个落地的银河。他请报社记者来参观,就在这灯下谈话,发稿。请他们参观自己电灯照明下的排字房。于是许多报社立即请爱迪生给自己的印刷车间装灯,这样一来,夜班效率大大提高。不出几个月,爱迪生电灯的光辉就将那些攻击者的谎言烧化得灰飞烟灭。谁要是想从生活中赶走电灯,简直就像要摘掉太阳一样难了。
闲话少表,却说这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之后又改进了供电系统,又不断发明了电影,发明了橡皮,甚至还被聘为海军顾问去发明武器。他的发明把他自己人生时间的口袋塞得满满的,到高潮时一天就有两项发明问世。他这样追着时间,不觉匆匆已过半个世纪。当时有一个叫福特的美国人,创办了一座规模巨大的历史博物馆。他忽生奇想,要把爱迪生的门罗公园复制一个在博物馆里,好让后人知道这光明的起点。他还在1929年10月21日搞了一个大型的白炽灯50周年纪念。
这天爱迪生应邀出席,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又回到了门罗公园。福特确实费了不少心思,连铺地面的土也是专门从门罗公园运来的,那白色的篱笆,二层楼实验室,实验室里毫不走样的摆设!爱迪生已经82岁,显得有点老态龙钟了。他在自己当年的椅子上坐下,默默地陷入一片沉思。当年他和朋友们就在这里分享留声机、电灯诞生的喜悦,现在这种喜悦已经为全世界人民共享了。大家都在离开他几步的地方静静地站着,不愿打扰这位发明大王那最丰富的回忆,他们看到老人的双眼里噙满了泪水。一会儿,还是爱迪生打破沉寂,说这实验室复制得只有一分不像。福特说:“哪里不像?”“这地板从没有这样干净过。”大家都笑起来。晚上,庆祝活动在“实验室”举行。实验室重又回到50年前,点着煤气灯,一片昏暗。这时爱迪生由总统亲自搀扶着入席,他扳动开关,挂在屋里各个角落的电灯一下子大放光明,接着是一片掌声和欢呼祝贺之声,全国数百万听众这时围在收音机旁收听这一激动人心的实况。同时全国各地的电灯也在这时大放光明,这是比放多少响礼炮还要隆重的仪式。宴会结束时爱迪生发表了简短的谈话,他说:“我这一生行将结束。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我在世的这短暂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
人们纷纷举杯向爱迪生祝贺,祝他长寿,祝他再为人类完成几项发明。老人也举起杯来,他的眼里放着光彩,这艰苦和紧张的一生是在汗水里泡过来的,在他的记忆里,似乎还没有过今晚这样闲暇和轻松的场面。他站起来向大家致意。
但他突然眉头一皱,右腿一阵痉挛,老人暗暗咬了一下牙想挺住,但是没有挺住,滑倒在椅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