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辅导员这篇日志,根据学生们的反馈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形式主义不应在校园弥漫的观点表示认同,认为辅导员的日志较为理性、客观、全面。有学生在日志下留言道:“我的想法更接近于你的感受,因为学校的一些好,一些开明,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我们能理解,因为有了一些经历,才可以从表面乱哄哄的各式评论中看到一些内在的甚至是本质的东西。其实所谓的左中右,倒不如说人需要成长的时间,看世界的眼光才会变化、冷静、客观,至少不会那么偏激。”
在该辅导员的日志发表后,该学院前任学生组组长、后备辅导员、校团委教师、校团委辅导员纷纷通过发表日志或评论分享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整个网络舆论趋向于客观全面。
要做好意见领袖,辅导员一是需要在平时工作中树立良好的正面形象,让学生能够信任、信服;二是要抓住良好的时机发表自己的观点,如群体情绪过于浮躁和激动时,并不是发帖回应的好时机,应该在趋于理性的环境下对有“可辩论性”的问题进行探讨;三是不能空对空地讲大道理,应该充分结合辅导员自身经历来分析问题,多讲述具体、鲜活的事例。
政策反馈,权威解释表态
在必要的时候,由相关领导或教师对政策进行解读或表态,也能扭转网络舆论的走向。因为有时学生们缺少的是来自权威信源的解释和安慰。在网络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如果能由辅导员请相关教师出面说明情况,往往会减少网络事件所带来的危害。
在一次奖学金评定时,学生小飞在人人网上发表日志,质疑院系综合奖学金的评定仅仅是以学分绩论,而基本不考虑社会工作、科研等方面的表现。他认为很多优秀的同学因为成绩不够靠前而没有评上综合奖学金,而很多“充耳不闻天下事,只顾自己刷学分绩”的同学却拿了综合奖学金。
这篇日志里用了大量的感叹号和问号,情绪较为激动,共吸引了1145人阅读,111人评论,56人分享。
学生小飞的辅导员和该系党委副书记,都在这篇日志下留言评论。他们没有对情绪化的措辞作回应,而是用切实的例子和开放的态度解释了综合奖学金的评定政策,例如“能否评上综合奖学金不仅成绩重要,素评成绩也很重要”,“成绩排名很好没有评上综奖的也大有人在”等。同时党委副书记还鼓励学生提出具体意见,他说:“如果有异议也欢迎提出具体意见,公示本来就是让提意见。”
又如在之前提到的小雨保研事件中,该学院党委书记通过辅导员在人人网的日志下给作者大段回复,解释了事件始末和学院做出判断的标准。小雨及其男友在得到权威解释后,表示尊重老师的意见,也承认了自己的行为有些意气用事。
权威信源的介入,一方面能够减少网络信息的不确定性,起到“正声”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够了解学生动态,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完善政策。例如,在网费改革期间,学生的网络意见颇为激烈,学校领导注意并分析网络舆情,和学生进行沟通,最终调整了政策的走向。因此,出现网络事件,作为辅导员,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找相关负责教师等权威信源发出声音,对政策进行解释,对意见进行回应。
当社交媒体成为了所有人的发声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一个广播站,用自己的言论影响身边的人,因此,过去工作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会通过自媒体短时间内被公开,甚至被放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辅导员,我们的常规工作面临了很多新的挑战。我们辅导员和教师要在允许学生合理利用平台发表自身观点的同时,一方面要在线上、线下努力引导学生理性“发声”;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舆论,通过网络的放大镜,查缺补漏,调整政策。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辅导员要关心每一个学生
高芹
2010年9月,刚刚毕业的我成为一名辅导员。仿佛还沉浸在昨日里初踏上工作岗位、初为人师的幸福和新奇中,转眼间,一年多的光阴转瞬即逝。一年多来,我感受到了辅导员工作的艰辛和责任,经历了刚刚工作的青涩与稚嫩,有心酸和泪水,也有收获后的甜蜜和笑容,而所有的这一切都离不开一路陪我走来的可亲、可爱的学生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辅导员要在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中做工作,在帮助学生完成学业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困难,知学生之所需,帮助、引导和关爱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多,助学岗位数量少,所以就要全面地了解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力求做到公平、公正,把岗位给最需要的学生。2010年9月,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岗位调整中,学生A引起了我的注意。学生A在自我陈述的过程中特别紧张,身体和声音都在颤抖,那种胆怯害怕的眼神让我顿时觉得这个学生不仅需要一个岗位,更需要我的关注。之后,通过查看学生情况统计表了解其家庭情况,又通过侧面了解得知A家庭经济困难主要是因其母长期患病。于是,我选择她作为辅导员助理,除希望能在经济上给她一点微薄的资助外,更期盼她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改变、有所成长。
学生A是一个内向、敏感甚至有些孤僻的学生,在她担任辅导员助理的过程中,我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要多参加课外活动。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和锻炼她,我多次找她的班级的心理委员和同寝室的学生了解情况。通过多方了解才知,原来在大一时她因自己过于内向和孤僻而遭受过同寝室同学的孤立。这件事情加之长期不受关注导致她愈发胆小、不自信和封闭自己。了解了事情的缘由后,我在深度辅导的过程中,抓住一切机会肯定和表扬她,让她树立自信心。通过多次的交流谈心,学生A渐渐地有了变化,这让我倍感欣慰。但是,在一次选择学生当礼仪小姐的活动中,学生A因为身高问题而未入选。当时看到了她沮丧的表情,我害怕她因此而失去刚刚建立的自信心,于是,立即找她谈话,安慰鼓励她。以后不论在教室、办公室还是餐厅,只要遇到学生A我都会有意地夸奖她近期的进步,渐渐地在很多活动中都能看到她活跃的身影了。在诗歌朗诵比赛中,当我看到学生A朗诵时那么阳光,那么自信,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是这一刻让我热泪盈眶,深深感受到了辅导员的价值和收获的喜悦。之后在学校和系里的一系列学生活动中,学生A都积极踊跃参加,学习成绩也排在年级前面。
在辅导员的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学生,这就要求我们辅导员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引导。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作为辅导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每个人都有闪光点,只是要让它发光”。辅导员就是要用自己的知识、智慧、爱心和热情来帮助我们的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作者单位:中华女子学院)
学会放手
屈娜
在大学,班级是学生们心灵的归属地,它让学生们在异地他乡找到家的感觉,让学生们结识更多的姐妹兄弟。其实,在学生们的内心深处都渴望有一个温馨的班集体,渴望能够和班上的每位同学友好相处,渴望同学们能够携手拼搏,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想。
毫无疑问,辅导员在班级建设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起着很大的作用。在班级建设中,作为辅导员的我们,首先需要做好班委选举和班委会委员职责界定等事情。这就相当于唱一台大戏,舞台以及主角选好后,具体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在这其中,我们会发现,每位学生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学生在毕业时都有不同的收获。
我个人认为,辅导员在班级建设中应该学会适当放手。作为辅导员,也许我们总是担心学生无法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无法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无法有效地组织一次班级活动。其实,这些担忧在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前提下,是没有必要的。
充分发挥学生班主任的作用
学生班主任比辅导员更容易走进班级同学的内心,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学生,很多时候,班级成员更愿意去找学生班主任倾诉、聊天。学长的身份与相似的学习经历,让班级成员增加了对他们的信任感。例如,我院各位学生班主任会经常给大一新生开班会,这既增强了大家的归属感,同时也排解了他们对大学生活的一些困惑,有效地促进了他们尽早适应大学生活。
加强与学生骨干沟通
加强与班级学生骨干交流沟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做好工作。有一个学期初,我在09级6个班级之中探索建立班长、团支书例会制度。这个想法提出后,起初有些学生干部提出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很多事情可以通过飞信、QQ等传达。其实,通过定期与学生干部见面,一方面可以了解班级近期状况,另一方面可以让他们增强自身的身份意识,时刻提醒他们就是本班的“家长”。后来证明,此办法可行。
鼓励学生组织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是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可以达到使学生相互熟悉、相互了解的目的。获得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的我院2008级新闻专业02班,不仅组织了心理班会、包饺子等活动,还利用专业特长把班级活动编成了顺口溜。他们通过自身的智慧和组织能力,将班级成果进行了很好的展示。同样是获得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的德语系2009级德语02班,他们所展开的“分享童年”、“推荐一本在假期读过的好书”等活动,让我对班级活动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搭建班级展示的平台
我们组织的“红歌嘹亮,青春我心——国传院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合唱比赛,为各个班级提供了展示的机会,2010级中文专业班级在组织这次活动过程中表现得非常出色,他们班委的组织技巧、学生的想象力和才华等都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只要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班级工作的条件,我们就要充分相信学生。
中央16号文件指出,班级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建设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因此,我总是向学生描述班级建设美好的未来,比如毕业后的聚会是何等的温馨、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竞争是何等的激烈,等等,给他们奋斗的目标,前行的动力。相信,在自我摸索中成长起来的学生们会更加成熟、更能全面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运用心理暗示技巧开展深度辅导
刘建民
深度辅导具有很强的目标针对性和内容广泛性,也是近年来学生工作的重点和切入点,对工作技巧和工作策略都有更加明确的要求。辅导员应利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的困难和苦恼进行合理的帮助与辅导。
在诸多可以借鉴的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工作技巧和工作方法中,“心理暗示”是颇为有效和润物无声的方法,在工作实践中也是“助人自助”的有效实施方案。我将通过5个案例,谈谈自己在工作实践中的体会。
竞而不争——从容自若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多数是“90后”,这些学生的成长轨迹与我们辅导员有很多的不同,单从自信心这方面看,现在的学生普遍自我感觉良好,竞争意识非常强烈。
曾经有一名大三学生,学习非常优秀,工作能力也很突出,业余时间还学习多门乐器,可谓众人眼中的尖子生,但是她却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在一次辅导谈话中,我发现她虽然处处领先,其实内心非常紧张,她十分在乎周围师生对自己的评价,常常猜测别人谈话的内容。同学的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眼神她都会去思考其中的含义,总认为别人在跟自己争利益,如果自己不注意就会吃亏。所以她处处小心,处处争先,寸步不让,弄得自己非常累,心理上也很焦虑。在谈话过程中,我暗示性地向她传达一种思考方式,就是有时候不争也是争,看似目前争取到的利益,也许不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反而会影响今后的和谐学习和生活;目前看似没有得到的利益,也许会在日后的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幸福和友谊。通过多次辅导,该生的心态逐渐发生一些小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所有事情都时刻警惕和关注,并主动推荐同班同学获得奖学金,将一些好的实习锻炼机会介绍给同学。
暗示愈含蓄,效果愈好。因此,在深度辅导中要尽量少用命令方式对学生提出要求。若能用含蓄巧妙的方法去引导,就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同时,暗示能直接诉诸于人的情感,使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接受教育,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健康成长成才。
害羞自责——无形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