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和一个考试挂科接近没有学位的学生谈话,当我跟他谈起理想、父母、家庭以及社会责任的时候,他表现得满不在乎,并且对自己的一些做法和观点感觉良好,没有为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而担忧,为荒废了学业而自责的表现,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一点悔意和害羞的表现。开始我给他讲述一些学校里发生的小故事,帮助他梳理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告诉他生活需要自己用双手来创造,不劳动就想有收获是可耻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不努力学习、不好好生活而害羞和自责,但是效果一般,他还是我行我素,没有明显的改善。后来我了解到该生来自农村,于是跟他谈话时运用了一定策略。我告诉他农村和城里不一样,城里都是楼房,对门的孩子犯了错误,没有人会知道,但是农村不一样,十里八村相互联系,消息通畅,谁家的孩子要是被大学开除,那就是个大新闻,不仅自己今后在家乡无法立足,就是家人也要受到波及,可能你的父亲会因此而抬不起头,你的亲人会因此受到非议。此招果然非常有效,该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上开始不断上进,最终顺利地完成了学业,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
高校给予学生的成长环境相对是宽松的,所以部分学生面对指责和批评时,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不知道害羞和自责,因为这样的批评或责怪没有触及学生的价值评估体系。善于用学生熟悉的成长环境的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就会让学生找到曾经熟悉的自我鞭策之路,从懂得责任和害羞开始,学会引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冲突对抗——理解接纳
有一年军训期间,大二部分男生与军训教官发生了一些矛盾,使得军训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几名男生情绪非常激动,要求学校和基地给予一个年轻教官严肃处理,原因是该教官训练方法不科学,经常用一些激烈的语言刺激学生,在一次夜间训练中没有合理安排训练任务而造成个别学生身体严重不适等紧急情况。辅导员找到这几名学生谈话,间接地教育他们如何看待军训任务,如何处理危机事件,如何接纳不同生活背景的人,如何看待生活中的艰难困苦等。这些做法起初主要是为了安抚学生顺利完成军训任务,可当军训即将结束的时候,几名男生再次主动找到辅导员,表示这次军训非常有收获,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的方法,也学会了如何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收获了和教官的不同寻常的友谊。
也许解决冲突和矛盾的最佳方法是让其暴发出来,当然这是需要承担一定风险的,是需要有风险控制能力的,但同时也是学生学会成长的最便捷之路。在化解矛盾的过程中,暗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暗示者在被暗示者心目中的威信。这就要求暗示的实施者应具有较高的威望,要具有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这是辅导员在开展工作中的硬实力。具有让学生信服的人格力量,无疑可以提升工作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同理关爱——启发成长
2010年夏天,一名少数民族学生提出想要退学以帮助家庭挣钱,缓解家庭经济压力。谈话中我发现他很无奈,不知道怎么办,心情很糟糕,从他憔悴的面孔中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压力。我告诉他,学校一定不会因为他的家庭经济困难而使他退学,一定会通过补助和减免学费等各种渠道帮助他渡过难关。他们班的同学知道此事之后,也主动给他捐款凑学费,但他还是不能安心读书。后来我在跟他的交流中谈起自己念大学时的经历,那时候我也遇到了经济上的困难,也是通过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那时候的我心情虽然不会和他一模一样,但是困难是相同的;今天的我回首过去,感觉正是那一段特别的经历使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也正是过去的坚持使我经受了很多人没有经受过的考验,获得更多的宝贵精神财富。几次谈话之后,该学生渐渐地发生了变化,利用业余时间兼职挣生活费,在学校的资助下安心读书,从他的表现中我能够感受到他内心发生的一些变化,也感受到他对生活态度的变化。2011年5月的一天,他高兴地来到办公室汇报自己已经顺利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了,在他感激老师帮助的同时,我们对他的顽强和坚持也感悟颇深。
在这个案例中,透过“同理心”的沟通,传递了特殊的心理暗示效应。
批评表扬——激励约束
学生会是学生的自治组织,同时也是学生成长的小社交圈。在学生会工作时,一些学生干部会因为不同的意见和见解产生争执,甚至会影响同学之间的互相认同,激发矛盾。有一次学生干部间发生争执,在了解情况后,我告知几位反映情况的学生干部要先冷静下来,不要过早下结论,这样不利于学生会集体的团结。当天下午我就约见了引起矛盾的学生干部,他详细地跟我说起了这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当我把大家对他的看法提出来后,他非常吃惊,连说“怎么会有这种结果呢”,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表达意见的方式会引起大家的反感。我比较了解该生的特点,他脾气直,说话不怎么注意技巧方式,可能会得罪人,但是工作能力等方面还是值得肯定的。于是我跟他谈起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考虑别人的感受,同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造成误会等内容。后来我又跟其他学生会干部谈话,把相同的观点告诉了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够体谅别人,学会换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会这个大家庭更加和睦团结,才能得到更多的支持。
在管理工作中,要善于使用积极的暗示,通过鼓励和赞美学生干部做得好的部分,暗示其把另外的部分也做得像“好的部分”一样,既表达了对工作的肯定,又提出了工作要求,比批评、惩罚、威胁等消极暗示的管理效果强许多。同时,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尽量使他人接受积极的、适度的暗示,引导学生学会集体生活的技巧,让大家能够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使一个集体得以和谐共进。
深度辅导工作是一种工作理念,更是辅导员开展工作的途径和方法。在工作中要适时增加新的辅导技能和教育手段,结合具体学生进行合理的运用,充分了解学生问题所在,保证辅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心理暗示这一教育方式能够在一种宽松的谈话氛围中将教育的主题和引导的方向融入其中,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让学生受益,也使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心理问题无小事及早发现促解决
栾超
学习、就业压力大,人际关系紧张等种种因素日益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绊脚石。对于和学生接触最直接、最密切的带班辅导员来说,学生心理问题是最不能忽视的问题之一,它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他们的生活状态,乃至健康与生命。
我在2009—2011年间曾担任热能系9字班辅导员,负责3个班级共85人。热能系9字班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普遍和突出,整个年级大概有10%的学生都曾有过或轻微或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初期就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便能够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将损失降到最低。
两类学生值得关注
辅导员往往难以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情绪上的细微变化。对于我来说,如何敏锐地在85人里发现心理出现异常的学生,是个难题。经过一年半的磨炼,总结经验和教训,我认为有两类学生最值得关注。
第一类是性格过于内向、很少与人交流、被班级边缘化的学生。在我所带年级中的第一个心理问题案例给我来了个下马威。大一上学期的某一天,小雨(化名)的哥哥突然给我打电话,说小雨已经在当天上午离校出走了。小雨在邮件里跟哥哥说,自己在两年前就患上了癌症,出走的前几天觉得癌症恶化,希望自己能够一个人安静地离开。事实上,小雨在两年前即患有比较轻微的忧郁症,而关于患癌症的事完全是他主观臆想出来的。知道小雨离校出走之后,我和学院的教师、小雨的哥哥以及公安机关一起努力,终于找到了身在广西的小雨,劝说他回到了学校,并在校医院接受诊治。最后小雨休学一个学期,虽然康复后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但反思起来,小雨离校出走这件事情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小雨非常内向,甚至与室友都很少说话。得知小雨出走的消息后,我曾到其宿舍查看,发现在其桌子上有一张纸,上面写着火车票和一些生活用品的账目。通过与其室友交流,知道有一次小雨曾说起过想出走,但没有引起室友的注意。如果我及时发现这些线索,就能够预料该事件的发生,并提前做好工作,避免学生出走。遗憾的是,由于小雨已经被班级边缘化,成为同学们眼中的“隐形人”,他的言行举止自然不会有人关注,而我又忽略了多与他身边的同学接触,没有给予“边缘”学生应有的关注,导致这件事情没能被及时阻止。辅导员在工作中,要特别对这类学生给予关注和关心,防微杜渐,尽早解决问题。
第二类是情绪变化突然且起伏较大的学生。有时候我们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平时比较开朗活泼,但是在某一段时间里突然变得非常消沉、少言寡语。对于这样的学生,辅导员一定要提高警惕,因为他们很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小黄(化名)是一位非常活泼开朗的男生,为人幽默,喜欢参加班级活动。但不知什么原因,有一段时间他突然不喜欢与同学交流,经常一个人发呆,好像变了一个人。
我注意到这一情况以后,很快找到小黄谈话,了解到他最近精神状态一直不太好,脑子里总是同时想着很多事情,而且无法克制自己不去想,导致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同时,他渴望向人倾诉自己的想法,但是又不好意思总去打扰班里的同学,这使得他非常痛苦。我告诉他,我可以做他的忠实听众,只要他需要,可以随时来找我倾诉。此后,小黄成了我宿舍的常客,有时候晚上十二点后过来,一直聊到凌晨两三点。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为小黄联系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以及校医院的医生。经过诊断得知,小黄患的是焦虑症,由于发现及时,症状较轻,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小黄已基本康复。
多管齐下发现问题
方法一,虽然带班人数多,但如果辅导员足够用心,并利用好各种资源,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其实不难,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和学生聊天。
辅导员平时在与学生,特别是与班干部谈话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了解班级中其他学生的大概情况,敏锐察觉有可能产生心理问题的对象。因为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辅导员来说,通过短时间的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往往很难准确判断学生的心理状况,而班干部和班里的其他同学则每天都会与其打交道,通过他们的观察能够获得更加翔实准确的信息。
因此,辅导员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跟班级的骨干保持联系,最好能使每个宿舍都有一位学生骨干,让他们在发现学生情绪波动或行为反常时,及时告知辅导员。例如在前面提到的小雨出走事件中,如果我平时工作做足,小雨的室友就会在小雨出现反常举动时及时告诉我,从而让我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方法二,除了与学生常聊天、打预防针外,还有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资源。在刚入学时,心理咨询中心会对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摸底排查、备案,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方面有先天优势,且他们往往具有专业技能,是诊断和治疗学生心理问题的主体;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有可能倾向于求助心理咨询中心,而非带班辅导员。当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之后,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会及时告知辅导员。所以,与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保持联系和合作,是提早发现问题的好办法。
一次我突然接到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的电话,得知在入学心理问题排查后的复查中,发现小昭(化名)目前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提醒院系教师和辅导员对该学生多加留意。我马上找到这位学生与之谈话,得知小昭在高中时学习一直名列前茅,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身边的同学很多都比自己优秀,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挫败感。在谈话过程中,该学生情绪突然失控,甚至说自己有跳楼的想法。我尽力将他的情绪安抚稳定之后,马上向系里汇报,同时安排班里学生24小时轮流陪同小昭,在他上课、吃饭,甚至去厕所时身边都不离开人。年级主任亲自带小昭到北医六院精神科进行诊治。通过学校、医生以及家长三方的共同努力,小昭的心理问题终于得到控制,并逐步好转,目前该生已经完全康复。
可以说,小昭所以能够完全康复,最开始得益于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与我的沟通,如果未能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后果不堪设想。
辅导员如果在平时就常常与心理咨询中心保持良好沟通,遇到问题时就能更及时地得到中心教师的通知和帮助。
方法三,通过网络观察。在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多种多样,学生喜欢利用社交网络和博客、微博等记录生活,抒发感情。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条件,能够让我们的工作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得几年前学校曾经有一位女生跳楼身亡。就在她做出这样的举动之前,她曾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了一篇关于自杀的文章。当时如果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或者看到了这篇文章的人们能够给予足够重视的话,这一惨剧很有可能不会发生。
当时在我的班上,小毅(化名)在网上常常发表一些探讨死亡的文章。当我最初见到这种文章时,马上就找到他。经过谈话我知道,小毅是一位哲学爱好者,经常阅读哲学书籍,而他写在网上的东西也都是他认为比较经典的前人的论述,小毅本身并无轻生的念头。同时,我还向班里的其他同学进行了侧面的了解,得知小毅平时确实比较乐观积极,还参加了校艺术团,最终我排除了该学生患有心理问题的可能。虽然这件事情感觉上我有点“小题大做”,但是,我想在做学生心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本着“宁可错抓一千,不可漏掉一个”的原则,才能够将工作做得细致、深入,做得可靠。
关注两类特殊的学生,多管齐下了解学生状态,这是及早发现问题的最好、最直接的办法,我将它们写下来,希望能够给带班的辅导员们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