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四书经纬
26583200000149

第149章 论语子张篇(3)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子游说:“办丧事,只要能表达出悲哀的感情就可以了。”

【诸儒注疏】致极其哀,不尚文饰也。杨氏曰:“‘丧,与其易也,宁戚’,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之意。”

愚按:“而止”二字,亦微有过于高远简略细微之弊。学者详之。

【理学讲评】致宇解做极字。子游说:“方今之世,文胜质衰。居丧者徒尚仪文之末节,而少哀戚之真情。以吾观之,人子执亲之丧,只须极尽乎哀而止,何以文饰为哉?盖哀恸有余,则真情已竭,虽礼文不足,何伤乎?”考之《礼记》,子游平素究心于丧礼,非脱略于仪文者。此言盖为救时而发,即夫子丧与其易也,宁戚之意也。

【心学讲评】子游曰:先王之于丧也,为之擗、踊之节焉,为之敛,襚之制焉,为之朝、夕。朔奠之仪焉,为之虞、榭之典焉,为之食粥、居庐之度焉,为之苴、麻、冠、屦之服焉。凡以人子之丧亲,哀至而无可加,求以尽其必至者而已。由此思之,则哀不致而为之文,非子也。哀已致,而子之心已尽,非以求益也。极乎哀,非极乎文也。哀不足而文有余,吾不知之矣。

【元典】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译文】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算很难得的了,可是还不能算仁。”

【诸儒注疏】子张行过高,而少诚实恻怛之意。

【理学讲评】张是子张。子游说:“吾友子张之为人也,才高意广,人所不能为者,彼却为之,是难能也。然少诚实恻怛之意,未免心驰于外,而天理之所存者寡矣,其于仁则未也。”盖仁者本心之德,实理具备,无假于外。人惟依着真心、本等做去,则事皆着己务内。乃所谓仁,何必为所难能哉?”是以圣门教人专以求仁为本,而以徇外为戒也。

【心学讲评】子张氏之学,务外近名,而存心之实不讲,故圣门之知本而体道者深有所不足焉,叹之惜之,而恐天下之以是为圣道之传也。故子游曰:学至于仁而难矣,乃求之也不远,操之也即存,驯驯而养之无问,非强为所难者之得与也。吾友张也,其知博,其量弘,岂不可与存仁乎!而所为者务为人之所难为,以抑情而立异,吾党亦逊其才之有余矣。然而省之于其静存,察之于其动发,难能者自难能,而非其心之所安,则非其性之所固有。身世之际无恻怛之诚,事功已就之余无常存之主,其于仁未有得也。虽为难能,又奚益哉!

【元典】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译文】曾子说:“子张虽然外表堂堂,但难于和他一起做大事。”

【诸儒注疏】“堂堂”,容貌之盛,言其务外自高,不可辅而为仁,亦不能有以辅人之仁也。

范氏曰:“子张外有余而内不足,故门人皆不与其为仁。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宁外不足而内有余,庶可以为仁矣。”

【理学讲评】堂堂,容貌之盛。曾子说:“朋友所以辅仁,故必有诚笃之资,专用心于内者,彼此讲习切磋,然后可相助以进于善。乃若堂堂乎吾友子张也,惟致饰于威仪,修整其容貌而已,其驰心于务外自高如此,以之为己,则无操存涵养之功;以之为人,则无箴规观感之助,人固不能辅他为仁,他也不能辅人之仁,所以说难与并为仁矣。”曾子此言,盖救子张之失,欲其用心于内也。

【心学讲评】曾子曰:君子以友辅仁。以诚相孚,以静相养,则与并为仁而交益矣。堂堂乎张也,卓立于众人之上,而见其风仪;自标一广大之规,而成其志行;欲与并为仁焉,且日相劝于功能,而或致旁驰于名利,心以荡,气以矜,无益而滋损矣。吾恐夫子之门,将有伪士乱真以伤性者,自张始也。友不能规,而且如之何哉!

【元典】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译文】曾子说:“平时,人很难表露自己的感情;只有死了亲人,感情才能表露无遗。”

【诸儒注疏】“致”,尽其极也。盖人之真情所不能自已者。

尹氏曰:“亲丧固所自尽也。于此不用其诚,恶乎用其诚?”

【理学讲评】致是推致其极的意思。曾子说:“吾尝闻夫子有言:常人之情于凡应事接物之际,真切恳到处少,苟且忽略处多,未有能自尽其心,推之以至其极者也。求其能自尽者,必也于父母之丧乎?”盖子与父母,本天性之至亲,而况居丧之时,又人道之大变,惟是这个时候,其哀痛迫切之诚,发于至情而不容已,乃能内尽其心,无一毫之勉强,外尽其礼,无一毫之欠缺也,使于此而不尽其心,恶乎尽其心哉?于此见人心之良,随处发见,而最真切者莫过于亲丧之时,能识其端而推广之,则礼意无一念之不真,伦理无一件之不厚,而仁不可胜用矣。此曾子所以有感于圣人之言也。

【心学讲评】曾子之言,皆本乎中心之恻怛,而即情以见性,其自得也深矣;而必称夫子,有不敢自信之心焉,诚之至矣。曰:吾闻诸夫子,人以心推诚,而求诚乎物理,君民朋友之际皆然。然以类推之,以理求之,勉而后尽,犹有内不失己,而称物以施之道焉。若夫自致者,不待推致而必致也,一致而更无不致也。不期然而然,已然而不白知,忘劳、忘困、忘生、忘死而不念其余,此何心乎?必也亲丧乎!与生而俱生者,亲也;与俱生而不得与俱死者,亲丧也。昊天之下,惟此二人;没世之不能自容,惟此一刻。谓之为子道之当然,而不得;谓之为孝子之用心,而更不忍其闻名。夫人而诚为人子乎,则必有子之情焉,而特非泛于用情而轻于致命者之所知耳。

【元典】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译文】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顺,其他方面别人都可以做到,只有他不更换父亲下属和父亲的规矩,是难以做到的。”

【诸儒注疏】孟庄子,鲁大夫,名速。其父献子,名蔑。献子有贤德,而庄子能用其臣、守其政。故其他孝行虽有可称,而皆不若此事之为难。

【理学讲评】孟庄子名速,是鲁大夫,当时人皆称其有孝行。曾子说:“我闻诸夫子说:孟庄子之孝也,其他生事尽礼,死事尽哀,虽足为孝,然犹可能也,惟是那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这两件,乃是人所难能。”盖庄子之父献子贤而相鲁,其所用之臣乃贤臣,所行之政乃善政,固皆可以不改,但献子既没,庄子得以自专,苟非卓然欲继父志而为善,则其臣与政必有与己相违拂者,焉能不改乎?庄子则以亲之心为心,略无适己自便之意。其于臣也,父用之,吾亦承而用之;其于政也,父行之,吾亦踵而行之,终身遵守,无少更变。是盖志在立身行道,世济其美,以显亲扬名,乃孝之大者。非但不忍死其亲而已,岂人所易及者哉?所以说难能也。

【心学讲评】曾子曰:孝,难言矣。夫子之称人以孝,不轻矣。而所赞为孝者,惟此不忍忘亲之一心。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以孝名矣,而允矣其为孝也。乃就其孝而论之,生而事之,殁而丧之,人以为难,而皆可能也。其于父之殁、凡父之宣力于国、施治于家者,与其任为家老,列为群有司者,皆仍其故而无改,是难能也。盖新故相承之际,立法久而未能无敝,旧臣老而新进者兴,故恒乘此以为更始之图。献子虽贤乎,岂法尽无可议,而野无遗贤乎?言利病者百至,而竞功名者多涂,然而不改焉,则有视其家之利病若敝屣,而一闻更化之言,怆然深痛而不忍闻;孝子之心,至是而极矣,岂世之所未孝者,托于干蛊而自见其聪明者所能乎。

呜呼!为人子者闻夫子之言、则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自动于中,而无为功名志业之说所惑哉!

【元典】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译文】孟氏让阳肤当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现在的领导,不做好事,民心早已散尽了。如果了解了案情的真相,就要怜悯他们,而不要因案情大白而自喜。”

【诸儒注疏】阳肤,曾子弟子。“民散”,谓情义乖离,不相维系。谢氏曰:“民之散也,以使之无道、教之无素。故其犯法也,非迫于不得已,则陷于不知也。故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理学讲评】阳肤是曾子弟子,士师是掌刑狱之官。散是离散,哀矜是哀怜的意思。昔鲁大夫孟氏使阳肤为士师之官,着他断理刑狱,阳肤因问治狱之道于曾子。曾子告之说:“刑狱之设,所以防民之奸,表率之而不从,教诏之而不入,乃用法以威之,非得已也。今也在上的人德教不修,既不足为民表仪;刑政无章,又无以示民趋避,将长民的道理都失了,以致百姓每情意乖离,无所维系,相率入于不善,若所当然,而不知陷于大戮也,其来非一日矣。尔为士师,当念犯法虽在于民,而所以致之则由于上。治狱之时,如或讯得其情,虽其行私干纪,信为有罪,而犹必哀怜之,矜悯之,视之有若无辜,而加恻隐之意焉。莫为情伪微暖,而我能得其隐情,便欣然自喜其明察也。如此则用法必平,民可无冤,而士师之责任为无忝矣。”

【心学讲评】士师之官在执法。有道之世,治教修明,而谗顽不革,则用刑以威之,杀人而非忍。无道之世,既不然矣。士师欲曲法以全人,则枉道而伸邪;而执法以致刑,则人之死者积矣。故乱世之士师不可为也。

阳肤为之,而问于曾子。曾子曰:尔且为士师哉!是日悬一伤心之憾于前,而莫可如何者也。士师之职,决狱惟允,得其情实,而奸宄服刑,斯可谓之称职矣。人不能得,而女得之,则为之一快。得曲者之情而直者伸,则又一快。呜呼,此正吾所不忍言者也!夫民之为恶也,何所利而为之哉?而实有为之则利,不为则不利者,皆上使之然也。古者有养民之道:老以养而幼以育,任之而有余;家有主而井有联,相耦而交得。有教民之道,合之于饮射,而不废酒食之欢;制之于婚姻,而可修兄弟之谊。其民聚而不散,则善相奖,恶相戒;即有疑贰,而父兄师长可决也。上失其道,民贫而益竞于财,于是父子有异产,而况井里!民愚而各游其志,于是师儒有异教,而况顽愚!一家之中,众叛亲离;一国之中,争强竞力。于是曲者曲矣,度其所自曲,直者亦未尝直也。而为士师者钩考其相夺相害之实,按法而不容枉。夫亦念民之何以至于此极也?政衰教弛,非一朝一夕之故也。而如当得情之下,喜于察之明而法之正焉,则仁人君子之用心,至此而惨焉忘矣。哀之矜之,不能纵之,不得已而诛之,而忍喜乎!故曰:尔且为士师,是悬一伤心之憾于前,而莫可如何者也。

呜呼!此曾子之至孝深仁所发见者也,而衰世之民咸并育于曾子之心矣。酷吏兴而自喜,人且喜焉,杀运其何从止乎!

【元典】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译文】子贡说:“纣王的无道,并不象所传说的那么厉害。所以君子最讨厌自己身上有污点,一旦有污点,人们就会把所有的坏事都集中到他身上。”

【诸儒注疏】“下流”,地形卑下之处,众流之所归;喻人身有污贱之实,亦恶名之所聚也。子贡言此,欲人常自警省,不可一置其身于不善之地,非谓纣本无罪而虚被恶名也。

【理学讲评】下流是地形卑下,为众流所归的去处。子贡说:“古今言荒淫暴虐,一切不善之事,皆以商纣为称首,其实纣之不善,亦不至如是之甚也。只因他是个无道之君,恶名彰着,古今言人之为恶者,皆举而归之于纣,譬如地势洼下的去处,众水都流在里面的一般,盖其自处然也。是以君子常自警省,不肯一置其身于下流不善之地。”盖一自处于不善,则人遂从而指名之,凡天下不好的事都归于其身,不是他做的事,也说是他做的了。故纣以一时之凶德,而被千载之恶名,遗臭无穷,终莫能洗,岂非万世之明戒哉?古语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甚言上达之难,而下流之易也。自修者诚能朝乾夕惕,不以小善为无益而不为;不以小恶为无伤而不去,则日进于高明,而尧、舜亦可几及也。

【心学讲评】子贡读商纣之事而有感焉,曰:不善之灾,善者之所鉴也。由纣而观之,可不自慎于所居哉!武王之所申罪,因乎百姓之所流传;史策之所记录,因乎周人之所追咎;纣之不善,遂如是之甚矣。夫纵欲而有无可欲者,用威而有非以威者,纣亦犹是人也,未必如是之甚也。酒安可为池?肉安可为林?朝涉者何以不避天子?炮烙也何以不恶腥秽?盖天下或有是人,有是事,或无其人,无其事,而好为已甚之言者有是说,而恶纣者举而归之。是以君子之自信,必不为恶矣;而所与交者必正人,所乐闻者必正言,所诵说者必先王之教,所远嫌者在疑似之迹,卓然独立于众人之上,则善即不至,而早与恶如霄壤之不相近,则风范立而可为法于天下。不然,即不至于纣,而耻辱或及之,善恶分涂,在人之自立而已。

【元典】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译文】子贡说:“君子的缺点,象日蚀月蚀。一有缺点,人人都能看见;一旦改正,人人都会敬仰。”

【理学讲评】更字解做改字。子贡说:“过者人之所不能无,故虽以君子之人,防检少疏,也有一时差错,但常人有过惟恐人知,所以遂成其过。君子有过即自认说,这是我差错了,明白昭示于人,绝无一毫遮饰,譬如日月之食一般,一分一秒人皆得而见之,不可得而掩也。既自认以为过差,随即就改了,复于无过。譬如日月亏而复圆,光明皎洁,人皆翕然仰之,不可得而议也。”盖日月以贞明为体,故虽暂食而无损于明,君子以迁善为心,故因有过而益新其德,若小人之遂非文过,只见其日流于卑暗而已,安望其能自新也哉?然过而使人见,更而使人仰,此其修德于昭昭者耳。若夫幽独之中,隐微之际,遏绝妄念,培养善端,此则君子慎独之功,修之于人所不见者也。欲立身于无过之地者,宜于此加谨焉。

【心学讲评】子贡曰:君子不能无过,而过正可以见君子。其志之高而心之明也,一日月也。一私不系,而无欲之至,可决以无过矣。乃数有参差,而运行不能避者,日月之食也。时势不偶,而守常或至于变者,君子乏过也。夫诚如是,而其过也有殊异焉矣。人之过,或有知而或不知,惟其有所隐也。如日月之食,而何隐乎!君子不避其名,而天下皆知其实,一日月之共见其食也。人之过也,名节一累,而终身不掩,惟其有忒于心也。如日月之食,初非其忒矣。君子自用其常,天下且忘其变,一日月之更仰其光也。于过以观君子,而大公至正之情垂之万世,岂不伟哉!苟为君子,无容于过求免也。

【元典】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译文】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诸儒注疏】公孙朝,卫大夫。

【元典】

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译文】子贡说:“文王武王之道,并没失传,还在人间。贤人能了解其中的大道理,不贤的人只能了解其中的小道理。到处都有文武之道。孔子处处都学,哪有固定的老师?”

【诸儒注疏】“文、武之道”,谓文王武王之谟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在人”,言人有能记之者。“识”,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