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讲评】齐宣王进不能图王,退且不能自治其国,而不知自耻其失,则天职堕而天命不佑,人心怨而人治必离,且无以保其国矣。孟子于此不能深喻而切责之,乃设一事以问之曰:“夫人之困苦而不能恤者,以为情不关己也。乃有如王之臣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则既托以后,其妻子所欲得之情,舍所托者而谁告乎?未几而游者反矣。而未反以前,妻子之冻馁无与恤也。于斯时也,王之臣其能与此友而无异昔日之好乎?抑否乎?”此不待论而知其必绝交者也,王曰:“弃之,”诚当弃也。唯王不知弃之者,更无容忍相安之理也。由此言之,人以情恃我,而我违其情,固分义之所不能强合矣。
孟子更设一事以问曰:“夫人之理乱付于不闻者,惟其职不己属也。乃有如既受命而为士师矣,而乡士、遂士任其或出或人,以利鬻狱,以意破法,曾不为纠正而平反之。如斯以为士师也,王其能听此士师之尸位乎?抑否乎?”此不待论而知其加绌者也。王曰:“已之,”诚当已也。唯王亦知已之者,更无国法不伸之理也。由此言之,苟职既有所受,而不能自尽,固爵禄之不可以久幸乎!
孟子曰:“事有类此者,而王知之乎?人君有四境之土地则有四境之人民,其饥寒之必恤者,民所托命,不啻如友之托家;有四境之人民,则有四境之政刑,其纲纪之必饬者,天命之为君,不啻如君命之为吏。然且民有疾苦而不知,国多奸邪而不察。斯其为君也,天鉴之有赫,其能终宠绥之;民情之可畏,其能终奉戴之乎?抑否乎?而王谓之何?”
呜呼!孟子之望王也切,而忧王也深,故危词以动之,使知民之必我弃,而天之必我已也,而王不能受也,顾左右而言他,不愧而愤,不悔而骄斯其所以终不可有为乎!
【元典】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译文】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相关)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哪里去了。”
【诸儒注疏】“世臣”,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亲臣”,君所亲信之臣,与君同休戚者也。此言乔木世臣,皆故国所宜有,然所以为故国者,则在此而不在彼也。昨日所进用之人今日有亡去而不知者,则无亲臣矣,况世臣乎?
【理学讲评】乔木,是高大之木。世臣,是累世勋旧之臣。亲臣,是君所亲信之臣。昔者,是昨日。亡,是走失。孟子因齐宣王待下疏薄,一日进见而讽之说:“大凡人君继世而有国,其基业相承,历年久远,如高大的树木,累世的旧臣,都是有的。但故国所以见称,却不是为着有这乔木,便叫做故国,正以有累世旧臣之谓耳。盖乔木有无,何足轻重,惟是那老成故旧之臣,世受国恩,义同休戚,国运赖之以匡扶,人心赖之以系属,这才是故国之所重,而人主不可一日无者也。然他日之世臣,本是今日之亲臣;以今观之,王已无亲臣矣。盖亲臣日在左右,视如腹心,时刻少他不得。王昨日所进用的人,今日有走去而尚不知者,则无亲信之臣可知。既无亲臣,安望他日有世臣乎?然则齐何以保其故国也?”
【元典】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窬尊,疏窬戚,可不慎与?”
【译文】宣王说:“我怎样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不任用他们呢?”孟子说:“国君进用人才,如果不得已,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
【诸儒注疏】王意以为此亡去者,皆不才之人,我初不知而误用之,故今不以其去为意耳。因问,何以先识其不才而舍之邪?“如不得已”,言谨之至也盖尊尊亲亲,礼之常也。然或尊者亲者未必贤,则必进疏远之,贤而用之是使卑者窬尊,疏者窬戚,非礼之常,故不可不谨也。
【理学讲评】舍,是舍置。不得已,是势不能已的意思。逾,是逾越。戚字,解做亲字。齐王因孟子讥己无亲臣,自家解说:“此等亡去的都是不才之人,我始初不知而误用之,故不以其去为意耳。我今当何如可以预知其不才,遂舍之而不用,使所用皆贤乎?”孟子对说:“人君用人,与其悔之于后,莫若谨之于始。是以国君进贤,当那将用未用之际,其难其慎,审之又审,恰似势之所迫,不得不用他一般,其谨如此。所以然者,盖以尊尊亲亲,乃国家体统之常,设使今日所尊者未必贤,目后必别求那卑而贤者用之。是使卑者得以搀越尊者,失尊卑之序矣。今日所亲者未必贤,日后必别求那疏而贤者用之。是使疏者得以搀越亲者,失亲疏之等矣。一举措之间,而所关于国体者甚大,是安可以不慎乎?始进能慎,则所进皆贤,而不才者不得以幸进,自可以无后日之悔矣。王何以不知人为患哉。”
【元典】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译文】左右侍臣都说他好,还不行;大夫们都说他好,也还不行;全国的人都说他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
【诸儒注疏】左右近臣,其言固未可信诸大夫之言。宜可信矣,然犹恐其蔽于私。也至于国人,则其论公矣,然犹必察之者,盖人有同俗而为众所说者,亦有特立而为俗所憎者。故必自察之,而亲见其贤否之实,然后从而用舍之,则于贤者知之深,任之重,而不才者不得以幸进矣。所谓进贤如不得已者,如此。
【理学讲评】孟子告齐宣王说:“国君进贤,固所当慎,而慎之何如?盖人才之用舍,不可徇一己之私情,当付之众人之公论。且如有人于此,左右近侍,俱道其贤,吾未敢遽以为然也。举朝大夫,俱道其贤,吾未敢遽以为然也。何也?诚恐其有私誉也。至于通国之人,俱以为贤,宜若可信矣,但世间有一等的,同流合污,为众所悦,以致虚誉者,原来不是好人,安知国人之所谓贤,非此之类欤。于是又从而察之,或听其言,或观其行,必看得真真实实,是有才德的人,然后进而用之,其不肯轻用如此。又或有在我左右的人,都说道此人不贤,不遽信也。众大夫每也都说此人不贤,不遽信也。何也?诚恐其有私毁也。至于通国之人俱谓不贤,宜若可信矣。但世间又有一等的,特立独行,与世不合,以招谤毁者,终不失为好人,安知国人之所不可,非此之类欤。于是又从而察之,或探其心术,或考其行事,必看得的的确确,是不贤的人,然后从而去之。其不肯轻去如此。夫其一用舍之间,既遍访于人,又精察于己,虽或跻之尊亲之列,而其从容详审筹处迟疑,真若有万不得已者。如此乎慎之至也,又安有不才而误用之者耶?王欲知用人之当慎,则宜以是为法矣。”
【元典】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
【译文】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
【诸儒注疏】此言非独以此进退人才,至于用刑亦以此道。盖所谓天命天讨,皆非人君之所得私也。
【理学讲评】孟子又告齐宣王说:“人君进退人才,固当审察公论以求至当矣,至于用刑,也不可不谨。有人于此,左右都说他可杀,不要遽然听信;众大夫们都说他可杀,也不要遽然听信。何也?诚恐其有私怨也。至于通国之人俱以为可杀,其言宜可信矣。但世间也有一等的人,无罪无辜,而虚被恶名者,安知国人之所谓可杀者,非此之类欤。于是又从而察之,或验其罪状,或审其情实,必看得情真罪当,是可杀的人,然后从而杀之。决断虽在于君,而公论实出于国人,所以说是国人杀之。”明其犯众人之公恶,而非一己之私也。以此用刑,也就如不得已而然者,又何其慎之至乎。
【元典】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译文】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诸儒注疏】《传》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理学讲评】承上文说:“人君用舍刑杀,一惟决于众论之公如此。则是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就如父母之于赤子,求中其欲,而惟恐拂其情的一般。不可以为民之父母乎?民心得,则邦本固,而宗社其永安矣。尚何故国之不可保哉?”此可见人君用人行政,当以公论为准。内不专任一己之独见,外不偏徇一人之私情。至虚至公,无意无必,然后好恶之私不作,而爱憎之说不行,贤者必用,而政无不举矣。明主宜致审于斯焉。
【心学讲评】春秋之时,世卿执政,天下不治,而诸侯倚之,可乱而不可亡。至于战国而一变矣。匹夫挟术以干王侯,立谈而取卿相,排陷大臣,人主惑之,而削夺故旧尊亲,以听其所为;不效,则引身以去,旦秦莫楚,唯其所之。以是亲离于上,则众叛于下;民志不定,而败亡相踵。
齐宣王馆稷下之士,乃至一旦而进七十人。其七十人所夺之位,虽有不才,要皆与齐同休戚之臣也,怨愤兴而民心解。譬犹一父之子,本属天性之爱,而离间者兴,则父子离而家必覆,孟子知其不能保国也,而谓之曰:“国所恃以长存者,以其为故国也。士有旧德之可食,农有先畴之可服,则患难相恤,不期而亲乎上也。今齐僻处东海,非战争之地,井庐城郭,依然旧望,而无斩木伐社之事,故一望而乔木植焉。虽然,此岂故国之实哉?君受先公之付托,而世其国。本枝之裔,勋贤之后,亦受先公之简畀,而世其家。则前以养百年之福者,后以贻无疆之休,斯乃足为故国矣。而视王之庭,诛者诛,逐者逐,避忌而退者退,王诚念之,谁为王安危与共之亲臣乎?夫亲臣何以无也?则进者进而亲臣退矣。王将以此进者为可托国乎?而顾念昔者之所进,言仇则来,智穷则去;利禄可得,则相依而若将托命;权势或衰,则相背而唯恐不先。今日念之,其何以出亡而之于他国,王不知其故,而并不复记忆其人矣。夫徒空人国,而王之廷,一去留不定之廷;则王之国,固朝更夕改之国;而何恃以云故国乎?”
孟子之言,非但欲王之慎于用也,而急欲王之慎于舍。乃王不能知忠厚立本之图,而徒憾于舍之不早,乃曰:“夫昔进而今亡者,皆不才者也。乃当其始至于吾之前,言皆可听,行皆可观,任之事而后知不才焉。吾何以早识而决舍之乎?”孟子曰:“王无轻言舍也,曷亦慎于言用?夫官职止有此数,而君心之向背不容两全。是以国君承先世之绪,而以先君之禄位,百姓之生命,付托于人。有贤者至于吾前,在所必进矣;而其进之也,如可已,则姑已之。至于贤不易得,国不能理,而迟回审处,乃受之以位,不得已而不能已也。所以然者,岂其吝天位天禄而私之,于贤人君子而疑之乎盖立国之道,以忠厚为本,以尊尊亲亲为固结民心而睦之之教。乃贤者自远而来,未系国人之望,既进之矣,位必有所代,恩必有所移,将使卑者窬尊,而尊者卑;疏者窬戚,而戚者疏。自非耕莘钓渭,大者为名世之才,则势倾世俗,恩衰骨肉,上以感先公之怨恫,下以启百姓之危疑,可不慎与?慎之故,自非不得已而必姑已之。慎于进者,正慎于言舍之深仁至意也。王勿轻言舍也。
“不得已而进,其进也将如之何?夫亦念不才者之进,王能用众乎?抑能用独乎?必其有为之居间而称其贤者,则左右乎?左右者,有所兴,有所废,以市王之恩威者也;皆曰贤,未可也,抑诸大夫乎?诸大夫者,且欲援之为党,而不知树之为仇,以昧于要结者也;皆曰贤,未可也。诚慎之,亦不容不有所访求,其国人与!国人而皆曰贤,则进之而不以王为私恩,因之以有所窬,而不以为王之私断者也,此因众以顺人心之道也。然恐其不才焉,则用独之道进矣。然后询之以言,考之以事,徐审其果异于挟策之奸,邪而必为吾宗室勋贤所敬服者也;贤已见矣,上可以告无罪于先君,下可以泯怨忌于臣民,然后用之,则信可以为王之亲臣矣。
“且王之进之也,不问其才不才,而亟欲窬我尊亲者盖亦疑忌夫在位者之不可托国,而思夺其柄,故乐得人而代之也。乃此疑忌何自而生乎?无亦唯是左右乎?私利相干而不遂也,其日不可者勿听,则衅销自内矣。或即诸大夫乎?权势相轧而相倾也,其曰不可者勿听,则党散于下矣。乃法在必舍,亦必有所询问焉,其国人乎?则已之而不以王为私恶,即有窬之者,而不以王为抑彼而伸此也。用众以示无私,而独可用矣。恐其不当舍也,然后鉴之于生平,审之于后患,其果不如新进者之能得人心,而为将来子孙黎民之害乎?不可已见矣,其祖宗不得怨于幽,其子孙不得而怨于后,然后去之,无复疑世臣之无矣。如其不然,一用也,一去也,将有大伤国家之元气,而解散人心之祸存焉。
“其未去也,媒孽之者尚有所忌,而彼亦有所顾恤也。如其去之,则攻之者,唯恐其复用而思除之。彼亦自知其不复用而难保其无怨怼也。于是过曰闻,嫌曰积,而不免于杀矣。王勿以左右之皆曰可杀,而激成不解之怒也;小人之毒烈也勿,听而有余恩焉。王勿以诸大夫之皆曰可杀,而信为公恶之难容也;朋党之祸酷也,勿听而务矜全焉。倘以为众恶之不可违,则必待国人之皆曰可杀与,是不杀而害果中于宗社,杀之而大惬群心者也。且不遽用众也,而犹用独焉。然后度之于八议,之中而无可议求所以生之而生不可得,其可杀之情形着而不可掩矣。王之曲全之情可暴于天下,而凡我宗臣故旧,抑知苟不如是其恶,而大法不加也,然后杀之。夫岂以欲宠一新进之小臣,而酿成上下相形之痛哉!
“王而诚如此乎,以慎于已之心而慎于用,则必慎于已,而必不至不慎于杀。一人立于上,而亲贤聚于下,分定而情相联,王保王之民,彼亦各自保其民,以保其富贵。一国之势如一家,一国之情如一父之子,安有与乐也,危有与恤也,然后居兆民之上而为之父母,民不容不尊而亲之矣。此则上以承祖宗之世泽,下以贻无穷之令绪,而不虚为故国矣。不然,离者在廷而叛者在野,人心散而大命倾,乌容不为王虑之乎?不才者曰进于前,愿王勿以左右诸大夫之居间而听之,以摇大臣也。此保国之急图,王勿忽焉。”
盖齐至宣王之世,衅先开于田婴,而国且滨危;而淳于髡之徒急引邪佞,卒致淖齿之祸。孟子非与巨室比者,而原本忠厚立国之至意以折游士,一本于先王尊亲之精意,而惜乎王不能用也!
【元典】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译文】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臣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残、贼这样的人叫独夫。我只听说杀了独夫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