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唯其所怀者有如是之异焉,故君子之于德,未得也,必求得之,既得也,必无失焉,而德日进;而其涉乎世变者,皆以豫远乎尤悔,以保其身而永其誉。小人之于土,其得也必恋之不舍,其失也且生怨焉,而迷日甚;及其涉乎世变者,且将不避夫凶危,以遂所欲而苟为安。盖莫不于所怀而分焉。然则欲为君子而不为小人者,尚慎于立心哉!
【元典】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孔子说:“一切按利益行事的人,人人厌恶。”
【诸儒注疏】孔氏曰:“‘放’,依也。‘多怨’,谓多取怨”。程子曰:“欲利于已,必害于人,故多怨。”
【理学讲评】放,是依仿。孔子说:“人能好义,则事皆公平,而人亦悦服。若其处心制行,只依着利的那边,物之有利者,必欲得于己,事之有利者,必欲专于己。这叫做放利而行。夫利既在已,害必归人,则不惟受其害者有所不堪,而不受害者,亦有所不平也。岂不多取怨于人乎!”夫放利而行,本欲为身谋,为家计也。至于多怨,又岂保身全家之道哉!故君子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心学讲评】世之衰也,天下日相寻于怨,大之为兵戎,小之为争讼。迨其怨之已成,而不能相下也,则见为气之不能平,而机之相为害。乃夫子穷其致怨之本而推言之曰:夫人亦何乐乎怨人,而亦何乐乎人之怨已哉?乃上下相怨,而忘乎分,亲戚相怨,而忘乎情,乃至本无夙恨,自可以相安之人,而成乎不可解之忿者,何其多也?非果气之亢而不相屈也,机之深而不可测也,则惟放于利而行耳。行求其利,不可也;然顾名思义,酌量乎人已之间,亦未尝不利焉。乃放于利者豫拟一利以为准,因是而或行或止,必期便于己而有获者,乃为之曲折以求其必遂,则己之益,人之损,己之得,人之失,虽假为之名,巧为之术,人既身受其伤,未有能淡然相忘者焉。激之而气不可抑,相制相挟而机不可测,则无所往而不得怨焉,实自此始也。故君子欲静天下之争以反人心于和平,无他,以义裁利而已矣。
【元典】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以礼让治国吗?没问题!不能以礼让治国,怎么实行礼法?”
【诸儒注疏】让者,礼之实也。“何有”,言不难也。言有礼之实以为国,则何难之有! 不然,则其礼文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而况于为国乎!
【理学讲评】礼,是尊卑上下的礼节。让,是逊让,即礼之实处。何有,是不难的意思。如礼何,譬如说没奈他何。言礼不为之用也。孔子说:“人君为国不可专倚着法制禁令,必须以礼让为先。盖礼以别尊卑,辨上下,固有许多仪文节目,然都是恭敬谦逊的真心生发出来。如君臣有朝廷之礼,然上不骄,下不僭,名分自然相安,这就是君臣间的礼让,父子有家庭之礼。然父慈子孝,情意自然相洽,这就是父子间的礼让,是让,乃行礼之实也。若是为人君的,能以礼让为国,或修之威仪言动之间,以示之标准,或严于名器等威之辨,以防其僭踰。凡所行的礼,都出于恭敬谦逊之实,则礼教既足以训俗,诚意又足以感人,那百官万姓每,自然都安分循理,相率而归于礼让,纪纲可正,而风俗可淳,其于治国何难之有?若不能以礼让为国,都只在外面粉饰,没有恭敬谦逊的真心,则出之无本,行之无实,虽有许多仪文节目,都不是制礼的初意,虽欲用礼,亦无如之何矣!礼且不可行,而欲其治国,岂不难哉!此可见为国以礼,行礼以让,先王化民成俗之道,莫要于此。”
【心学讲评】夫子曰:国之所与立者,礼也。礼之所自生者,让也。无礼,则上下不辨,民志不定,而争乱作,固已。乃班朝、治军、事鬼神、治宾客,未尝不修成法以行之,而国终不治,则盍反求其本乎!如为国者之以礼也,既备其文矣,而修之于上以风动乎下者,知礼之精意本在辞于己而敬于人,于是臣让善于君,君让能于臣,而功不相竞,名不相掩,位不相逼,利不相擅,由是而君臣上下之间,相敬也,即相和也,乃以感孚于民,乡间井里之中,相逊也,即相睦也,有为则互相成,有害则互相恤。内无专怨,而威望动四邻,于国何有乎!若犹是为国也,未尝不修政而课功也;犹是以礼也,未尝不备文而谨节也;而志相亢焉,气相凌焉,同堂之上有异心,举国之中为争府,则其于礼也,心异而迹强合,无所肖矣。岂礼为猜疑争竞之人设哉!虽礼具存,亦终不足以保其国矣。盖合一国为一心,则运之不劳;而欲合一国之心,则唯退以自处,而可容余地以让人。此先王制礼之精意,感人心于和平,而奠万国于久安长治之本,言治者其可忽乎!
【元典】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地位,要注意做人的立场;不要怕没人了解自己,要想法使自己容易得到理解。”
【诸儒注疏】“所以立”,谓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谓可以见知之实。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
【理学讲评】患,是忧患。位,是爵位。所以立,是所以居位之具。可知,是可以见知之实。孔子说:“天下之事,有系于人者,不必忧。有在于己者,所当忧也。如爵位之不得,人常忧之,君子则以人不我用,其责在人,于我无预,何忧之有。惟所以立乎其位者,乃吾职分之所当为也。苟上不能致君,下不能泽民,而吾之职分有亏,即幸而居位,亦不免尸位之诮矣!故必以为忧焉。名誉之不着,人常忧之,君子则以人不我知,其失在人,于我无预,何忧之用。惟可以见知之实,乃吾性分之所固有也。苟知未至于高明,行末至于光大,而吾之性分有亏,即幸而得名,亦不免名胜之耻矣。故必以为求焉。”夫患所以立,非修此以觊得其位,求为可知,非务此以求知于人,盖君子为己之学如此也。不然,有为而为,则亦小人儒耳。奚足贵哉!
【心学讲评】夫子曰:夫人之未能自得者,类皆有所患。患者,身心不宁,而若无以自处,抑将于是而有求焉。此其为情,乃欲身世之各得者,邪正之分,为人为己之界,不可不审也。若可无患也,可无求也,则坦然行其所自在者而已。
若其未能免于患与?则吾为之计,“不患无位,而患所以立”也。才全而当世必我求,可无患也。才全而当世或不我用,患无益也。即令无位,亦自有俯仰无愧怍之地以安我身。如其患之,则役役于得失之际,若天高地厚而无所容,不已陋乎?斯人也,亦尝念所以立乎?使一日者授我以位,君有所责于我而我无以应,民有所望于我而我无以酬,事有所任于我而我无以理,则果天高地厚,而此身无所容矣。以此为患,则反求之学术性情之内,日救过之不暇,而尚患位之不我加乎?
若未能免于患,则必有所求,吾为计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德立而天下必我知,可无患也。德立而天下不我知,患无益也。虽不我知,亦自处于疚恶不加之地而无所伤。如其患之,将汲汲于表着之迹,若左图右维而无所可,不已惫乎?斯人也,正未知其为可知否耳。使有人焉,有知人之哲,考我之言,不容以一得而蔽多失,察我之身,不容以一善而概生平,察我之心,不容以外节而藏中伪,则将左图右维以求之,已晚矣。唯先自求,则必患吾学术性情之中无一念之能实,而尚患人之不己知乎!
夫学者诚能尽吾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则但有可以立位之才,但有可以使人知之德,尚非自足之境;而当无位之日,以立位为患,当莫己知之日,以可知为求,其用心尚未能纯也。然戢其躁动愤激之心而生其愧耻,则因此而知为己之实,其于君子之道,尚庶几乎!若区区以名位为忧者,苦心劳形,终日而不得须臾之和平,亦不足道也矣。
【元典】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的思想是用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
【诸儒注疏】“参乎!”者,呼曾子之名而告之。“贯”,通也。“唯”者,应之速而无疑者也。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尔。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应之速而无疑也。
【理学讲评】参,是曾子的名。贯,是通。唯,是应之速。曾子一日三省其身,其于斯道之用,固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矣。但于体用一原的去处,尚未能确然有见。故孔子呼其名而告之说:“参乎,汝亦知吾之道乎?盖天下事有万变,物有万殊,其实总是一个道理。若在事物上一一去讲求,则头绪多而用力难,非根本切要之学也。我于天下的事物,只是一个道理贯通将去,随他千变万化,都能应之而不穷,处之而各当。譬如川水一般,虽千条万脉,只是一个泉源流行出来。譬如树木一般,虽千枝万叶,只是一个根本生发出来,散之则甚博,而操之则甚约,这便是我的道理。”曾子一闻孔子之言,豁然有悟,就答应说:“唯。”盖其工夫至到,识见高明,故不复有所疑问,而直应之如此。此圣人传授心法,惟曾子独得其宗也。
【元典】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走后,其他学生问:“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思想,就是忠恕。”
【诸儒注疏】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无余法,而亦无待于推矣。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着明之,欲人之易晓也。盖至诚无患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于义亦通。
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此与“违道不远”异者,动以天尔。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圣人教人,各因其材,‘吾道一以贯之’,唯曾子为能达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告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犹夫子之告曾子也。《中庸》所谓‘忠恕违道不远’,斯乃下学上达之义。”
【理学讲评】门人,是孔子弟子。实心自尽,叫做忠,推己之心以及人,叫做忠。孔子一贯之旨,惟曾子为能默契,其余门人,都不能知。及孔子既出,门人问私问于曾子说:“夫子所谓一以贯之者,其说谓何?”曾子答说:“夫子之道无他,只是忠恕而已矣。”盖一人的心,就是千万人的心,我心里要尽的去处,就是人心所欲得的去处。若真实自尽,念念都出于忠,便能推以及人,事事都出于恕,可见千万人的心,只是这一个心,便都通得,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意不过如此,岂复有他说哉!万一以贯万,是圣人传心的要诀。忠以行恕,是学者下手的工夫,其地位不同,而其易简切近,则未尝有二,若曾子者,可谓善发圣人之蕴矣。
【心学讲评】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具此理于中,而知之不昧,行之不疑者,则所谓心也。以心循理,而天地民物固然之用、当然之则各得焉,则谓之道。白天而言之,则以阴阳五行成万物万事之实体而有其理;即此阴阳五行之灵妙,合于人而为情性,以启其知行者,而有其心,则心之于理,所从出皆本非二物。故理者,人心之实;而心者,即天理之所着所存者也。吾心本有万物皆备之实,而但恐入之托于虚而失之;吾心本有与物开通之量,而特患人之锢其几而隘之。则虽有所得于道之一端,而明乎此者昧乎彼,行乎一曲者不足以达乎大全。圣人之教,博之以文,亦至赜矣。约之以礼,亦至慎矣。小者必谨,大者必尽,常有其经,变有其权。列之为治教政刑,修之为礼乐文章,极之于幽明法象,察之于饮食男女,然而不拂人之情,而即以顺天之纪,存不睹不闻之德,即以备位天地,育万物之功,无他,求之于此心而已矣。顾人之求道也,以为天地万物之全体大用皆通会于一心,遂欲扩其心量,以包乎广远,则务大者必略乎小,察乎小者必忘乎大,执为常者必穷于变,遂于变者反碍其常。若是者,末可以即语以斯道之会归也。
曾子之学,以至善为归,以慎独为要。有所未及知,而所知者必真知,有所未及行,而所行者必笃行,皆信诸心而实体其理,故致曲之久,渐以几乎弘毅,盖将扩充之于万事万物之远大,而可无疑。子以为此可以决其信而使无疑矣,乃呼而告之曰:参乎!汝欲得吾之道乎?夫吾之为道,至小之几无忽也,至大之体无遗也,至常之体不杂也,至交之几不忘也。虽然,所以尽乎小者,即所以致乎大;所以行乎大者;即所以详乎小;所以贞乎常者,即所以应乎变;所以应乎变者,即所以贞乎常。故小不废大,大不遗小,小大因乎事,而达之者一致;常不碍变,变不失常,常变因乎时,而行之者一揆。盖实有包众理,通万事者,为一至之原,而于天地、民物、道法之无穷,皆以此贯之而已矣。于人情无不贯也,贯之而无有逆也;于物理而无不贯也,贯之而无有蔽也。即里而即表,而精而即粗,参乎!亦可以自信而亡疑乎?
曾子闻此言也,知其所真知者果万物之理,不违此知也,知其所笃行者果万事之理,不异此行也;反而求之于吾心,而可以贯者存此一心也,即天所与我以与天地民物相往来者也,无容逐物而分应也;默而运夫天下,而可以贯者在此一理也,盖我所奉以与天地民物相酬酢者也,无容异念而旁求也。大哉一乎!顺哉以贯之者乎!乃以自信其所学之不差也,而直应之曰“唯”!于是而夫子出矣。盖知曾子之已信乎此,而自兹以往,可历乎天德王道而无疑,而可不待更端以告之也。
而门人则不能无疑矣。不知所谓一者何体,则疑其何以能贯;不知所谓以贯者何几,则疑其何者为一。天下之理亦至繁矣,将于此至繁之中,择一理以为主乎?抑于此至繁之外,别有一理以为宗乎?吾人之心亦至变矣,将为此至变之中,守一念以为恒乎?抑于此至变之外,别立一心以为要乎?乃从曾子而问曰:何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