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四书经纬
26583200000086

第86章 论语乡党篇(1)

【元典】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译文】孔子在乡亲面前,温和恭顺,象不会说话的人;在宗庙朝廷里,口齿清晰,只是很谨慎。

【诸儒注疏】“恂恂”,信实之貌。“似不能言者”,谦卑逊顺,不以贤智先人也。“乡党”,父兄宗族之所在,故孔子居之,其容貌辞气如此。“便便”,辨也。宗庙,礼法之所在;朝廷,政事之所出;言不可以不明辨,故必详问而极言之,但谨而不放尔。

此一节记孔子在乡党、宗庙、朝廷言貌之不同。

【理学讲评】乡党一篇都是记孔子容貌威仪,起居动静之详。虽圣人之小德细行,然亦可见其盛德积中,有动容周旋,自然中礼之妙矣。这一章是记孔子处乡党在朝廷之容。恂恂是信实的棋样。便便是详辨。门人记说:吾夫子居乡党之间,其容貌则恭敬诚恪,略无文饰,但见其恂恂然认实而已,且谦卑逊顺,不欲以贤智先人,却似不会说话的一般。盖乡党乃父兄宗族之所在,与尊长相处,故礼恭而辞简如此。至于与祭而在宗庙,居官而在朝廷,则便便然与人议论,或仪节有该讲究的,则问之必审,或事体有该商榷的,则辩之必明,但言所当言,常谨慎而不放肆尔。盖宗庙乃礼法之所在,在朝廷乃政事之所出,又与处乡党之时不同,故言之不容不尽,而辩之不容不明如此。此圣人盛大德之至,故随所处而皆合乎礼之中也。

【心学讲评】《鲁论》记圣人之言备矣,而其见诸行事者,尤必详之。盖圣人盛德之光辉,无不可以徵天理之流行,而门弟子无微不察,以见圣于羹墙,亦可以为好学深思者之法也。夫辞气容色之酬酢于朝廷乡里、君友民物,以及夫衣服饮食之节,皆天理之所昭着,适得其当然者,亦人心之所同,而无不可学而至。谨小慎微,正其身以养其心者,学者之事也。浑然一理,从心所欲,而面背四体,一动一静,取精用物,自应其节者,圣人之神也。乃学者无乎不察,无乎不谨,以勉学焉,得其一而忘其一,立其大而忽其小,敬其小而忽其大,急于循理则远乎人情,偶一顺情而遂乖乎天则,即使动可免咎,而拘迫矫强之意胜,不能安行而有从容中道之乐。夫岂人所不能知,人所不能行哉?而合圣人之德辉以观之,则其未能知未能行者多矣。此圣人之可学而不可学者矣盍亦求诸作圣之本乎?

德容一也,而所施者异,则有不容不异焉者,此所谓溥万物而无心也,则记夫子于乡党、朝廷之异焉。于乡党也,其容则恂恂如也,无所戒而若有所戒,无所惧而若有所惧,朴然一子弟之容焉;其言则似不能言者,知焉而不任其知,能焉而不表其能,诎然一子弟之言焉。其在宗庙、朝廷也,其有所言焉,则所知者无不言,言者无不尽,而辞气之间,亦亹亹难穷,盖便便也。唯知之已明,而犹若慎思而出,言之必尽,而特不旁及于他,则见其有谨焉者。盖乡党之间,本父兄之与处,且在乡言乡,无得失治乱之大故,而乡人者又不足与深言者也;不以圣自居,圣以居乡矣。若宗庙之中,大礼存焉,朝廷之上,大法昭焉,正君子所有修明之责,而与言者皆与闻国政,可与论得失者也,于此而不昌,无为贵言矣。夫子之所以处之而成宜也。

【元典】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译文】上朝时,同下大夫说话,轻松快乐;同上大夫说话,和颜悦色。

【诸儒注疏】此君未视朝时也,《王制》:诸侯上大夫卿,下大夫五人。许氏《说文》: 侃侃,刚直也;訚訚,和悦而诤也。

【理学讲评】这一章是记孔子在朝之容。侃侃是刚直,訚訚是和悦中有持正的意思。门人记说:吾夫子在朝之时与众大夫相接,每视其位之尊卑,以为礼之隆杀。如与下大夫言,其势分犹卑,言或可以直遂,则当言即言,无所隐讳,但见其侃侃如也。若与上大夫方,其体貌尊重,言不可径情,虽理之所在,持正不阿,然每出之以从容,导之以和悦,但见其訚訚如也。盖朝廷之上,以爵为序,故虽直道而行,亦必因人而施如此。

【元典】

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译文】在国君面前,恭恭敬敬,仪态安详。

【诸儒注疏】“君在”,视朝也,“踧踖”,恭敬不宁之貌。“与与”,威仪中适之貌。张子曰:“与与,不忘向君也。”亦通。此一节记孔子在朝廷事上接下之不同也。

【理学讲评】君在,是君上临朝之时。踧踖,是恭敬不安的模样。与与,是从容自在的意思。夫子遇君上临朝之时,其心敬谨,不敢一毫怠忽。看他进退周旋,却似踧踖不安的模样。但常人过于矜持,未免失之拘迫。夫子则从容和缓,自然有威仪之可观,但见其与与然中适也。盖不惟可以见盛德之仪容,亦可以知其事君之尽礼矣。

【心学讲评】夫子在朝而与君大夫议政,其词气仪容,抑有各适其宜者。当君未视朝之时,议所当行,以待君出而决行之,秉其至是而无所疑,昌言之矣,而特其辞气之间有辨焉。所与言者为下大夫,司寇之同列者也,则侃侃然其直,而无所避就,刚而决于必然也;为上大夫,命卿之执国政者也,则訚訚然其诤,而不苟从,必和说而无矜厉之色也。及君出而在御矣,虽与大夫辨论于君之前,犹是侃侃而闶闶乎,而容貌之间则为之异。踧踖焉,敬而若不宁;与与焉,恒不忘乎向君也。其言之便便,犹是言也,而与同寅之尊卑词气异焉。君未在与既在之时,容貌异焉,有如此者。

“君在”,承议政而言,一章乃相承不乱,不然,则此章当在“过位”节之下,且言“在”则明不但与大夫同居,而上有君也。与与,用张子说,方得贯串;若朱“注”,则宽而不切。

【元典】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

【译文】国君召孔子去接待来宾,孔子表情庄重,脚步迅速。

【诸儒注疏】“摈”主国之君所使出接宾者。“勃”,变色貌。“躩”,盘辟貌。皆敬君命故也。

【理学讲评】这一章是记孔子为君摈相之容。古者列国诸侯,朝聘往来,其相见之时,都选平日礼仪习熟的人为之摈相。主谓之摈,言其接待宾客也。客谓之相,方其辅相行礼也。色勃如,则颜色变动,足蠼如,是步履盘旋。门人记说:吾夫子当君命有召,使之为摈迎接宾客,此乃两君交好,大礼所系。故夫子一闻君命,敬慎之至,顿改常容,观其颜色则勃然变动,不比平时之安和自如;观其步履则盘旋退避,有似欲前进而不能的模样。这是承命之初,其敬有如此者。

【元典】

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

【译文】与两旁的人作揖,左右拱手,衣服前后摆动,很整齐。

【诸儒注疏】“所与立”,谓同为摈者也。摈用命数之半,如上公九命,则用五人。以次传命,揖左人则左其手,揖右人则右其手。“襜”,整貌。

【理学讲评】推手向前叫做揖。所与立是同为摈的人。檐是整齐的模样。凡摈用三人,有上摈,有次摈,有末摈。摈主有命,则递传以相达。夫子此时适为次摈,则末摈,上摈居乎身之左右矣。故揖所与同为摈者。或揖左人,传命而出,则以手向左;或揖右人,传命而入,则以手向右。然手虽有左右,而身则端正自如,未尝随之而动。但见其衣之前后,檐如其整齐也。

【元典】

趋进,翼如也。

【译文】快速向前时,步伐轻快。

【诸儒注疏】疾趋而进,张拱端好,如鸟舒翼。

【理学讲评】趋是疾走。宾主相见之后,主君延宾而入,则为摈者当入而有事。夫子当疾趋而进之时,张拱端好,如鸟之展舒两翼然。这二节是行礼之时,其敬有如此者。

【元典】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译文】来宾走后,必定回报说:“客人走远了。”【诸儒注疏】纾君敬也。此一节记孔子为君摈相之容。

【理学讲评】行礼既毕,主君送宾以出。宾方退出之际,主君之敬未解。夫子必复命于君说道:“宾已去,不复回头矣,所以纾君之敬也。”这是礼毕之后,其敬有如此者。夫以为摈之事,自始至终动容周旋,无不中礼。非盛德之至,其孰能之哉?

【心学讲评】小国之君来朝,大国之大夫来聘,宾有介,自门外厢立于门右而上;主君设摈,自堂下雁立于门左而下,以与末介接而传命。传命毕,君乃延宾而入。摈者随君而入,立于阼阶之下以待事。宾出,则旅立而送之。

夫子仕于鲁,当为中摈。当君召使摈之时,念两国之好,乃国之大礼,其事不容不敬。自承命趋朝以至于序立之时,其色则勃如也,敬盛于中而气盈于外,若神情之奋发焉者。其立则足躩如也,敬达于踵而形敛于度,若局促而不舒者。宾至矣,传命而出入矣,所与立者,内则上摈也,外则末摈也,揖而与言。凡揖,皆拱而向前;而兹则传而出者左其手,传而入者右其手,手容动,而身其有倾倚之容乎?乃视其衣之前后,使左其手而左倾焉,右其手而右倾焉,则衣之下齐有不齐者矣,而前后之两旁如悬檐帷之整齐矣。盖以手容致礼于同列,而身容正,立内不背君,外不背宾,故其见于衣者如此。君延宾以入,摈随君于阶下,其进则趋也,堂下敬事之容然也。君与宾所不接,当为容以示整肃也,则张拱以行,身容舒而手容平,如鸟之舒翼然者。宾成礼而退,则敬宾之事毕,而敬爱专在于君。君犹拱立以俟宾之登车而去,乃于方去之际,必复命曰:“宾不顾矣”,所以纾君之敬而节其劳也。聘礼,每一事毕,则宾必出而后更请事。故宾之回顾与否,君或未知,而不容不复。夫子位在中摈而复之者,意其时上摈有不达于礼者,而夫子代之尽礼以致敬爱,不以越位为嫌,故如此。

【元典】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译文】进入朝廷大门时,走路象鞠躬一样,如同无处容身。不在门中间站立,脚不踩门坎。

【诸儒注疏】“鞠躬”,曲身也。公门高大,而若不容,敬之至也。“中门”,中于门也。谓当枨阑之间,君出入处也。“阈”,门限也。“礼”士大夫出入君门,由聃右,不践阈,谢氏曰:“立中门则当尊,行履阈则不恪。”

【理学讲评】这一章是记孔子在朝之容。公门是朝门。中门是当门而立。履是践。阈是门限。门人记说:吾夫子趋朝之时,一入公门,便肃然起敬,但见其曲身而行,虽公门高大,却似容不得他的模样,何其敬之至也!其站立的去处,必不敢当门之正中,盖恐当尊而失之僭也;其行过的去处,必不敢践着门限,盖恐违礼而夫之肆也。此时尚未面君,而敬谨之心已无所不至矣。

【元典】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译文】从君主的座位前经过,表情庄严,脚步轻快,说话好象气不足。

【诸儒注疏】“位”,君之虚位,谓门屏之间,人君宁立之处所谓宁也。君虽不在,过之必敬,不敢以虚位而慢之也。“言似不足”不敢肆也。

【理学讲评】位是人君所坐的虚位。不足,是不敢出声。夫子既入内朝,行过君之虚位就如君在上面的一般。其颜色则勃然而变动,其行步则躩然而盘旋,其言语则讷讷然谨慎收敛,如不能出声者。盖去君汽车近,故其敬渐加,与入门之初不同矣。

【元典】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译文】提着衣边上堂,象鞠躬,憋着气象没有呼息一样。

【诸儒注疏】“摄”,抠也。“齐”,衣下缝也。《礼》,将升堂,两手抠衣,使去地尺,恐蹑之而倾跌失容也。“屏”,藏也。“息”,鼻息出入者也。近至尊,气容肃也。

【理学讲评】摄齐是两手抠衣。屏字解做藏字。息是鼻息。夫子既已面君而行朝礼。乃两手抠衣,使之离地,以防倾跌之患。历阶升堂,曲身而行,不敢仰视,其鼻息出入亦屏蔽收敛,恰似没有鼻息的一般。盖愈近君则愈敬慎,其视过位之时又不同矣。

【元典】

出,降一等,逞颜色,恰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译文】出来时,每下一个台阶,神态舒展,心情舒畅。下完台阶,步伐加快,如同长了翅膀。回到自己的位置,又显得恭敬谨慎。

【诸儒注疏】“等”,阶之级也。“逞”,放也;渐远所尊,舒气解颜。“怡怡”,和悦也。“没阶”,下尽阶也。“趋”,走就位也。复位跛躇,敬之余也。此一节记孔子在朝之容。

【理学讲评】等是阶级。逞是舒放。怡怡是和悦,没阶是下尽阶级。进字是多了的。复位是复班。夫子升堂见君,行礼已毕,出了降阶一等,则渐远于君矣,此时颜色才稍稍舒放,有怡怡然和悦之意。然其敬君之心有终不能忘者,但见其下堦而趋,则端拱如翼,而手容之恭如故也;复班之后犹踧踖不宁,而身容之肃如故也。岂以既远于君,而遂有怠忽之心乎?夫臣子见君,未有不敬畏者,至于未见君之先而敬已至,既见君之后而敬不忘。此所以为事君尽礼,而非常人之所能及也。

【心学讲评】君视燕朝于路寝,而夫子入见焉,始终一敬,而敬之节有殊焉者。当入公门之始,犹远君也,而局谨自持。见于身容者:一入门而见此门为礼法之所临矣,其俯仰之节,则鞠躬如也,曲焉而不敢舒;其收敛之度,则如比门之不足容其入者,局焉而不敢张。诸侯之门三,君于大门之外听外朝之政,则阖左扉而立阖扉之中。君之出入亦由中而行。臣之行不同于宾,亦由左扉之内,入则右而近乎柱侧之臬,出则右而近乎正扉之枨,避君行立之位,礼也。当门之际,设枨以止门,而加阈焉,车行则去,否则设之。君方在堂,右扉阖,左扉启,而阈未去,行则越之,而不以足加于阈之上,不敢佻也。夫子于行入之顷,偶立以须,必避左之中。入门而行,先定步趋之度,无至蹙于阈而或履之,造次之间无违焉者。入大门而至于内屏之外,是君视内朝之位也,维时君在内,而此为虚位,乃夫子过之,色则勃如也,足则躩如也,或有所与同列议论而言焉,则气之敛而词不达,似不足者也。

君立于堂上户牖之间,则升堂而听命。其升阶也,摄裳之下齐,抠之于手,去地尺,以无陨越,于时鞠躬如也。夫升而鞠躬,体不宁而气易粗,乃敬持其志,气亦内敛,屏气似无出入之息者然。静以俟命,而神凝则气亦专也。夫然,则其对君之时为勃如,为躩如,为鞠躬,为屏气,胥视此矣。

君将退而出矣,于阼阶之右降阶而下,降一等,而勃如之色改矣。乃以见向之笃其敬者为近君也,今则逞颜色矣,怡怡然和悦见于面,若喜君臣之得良会于今日者。阶有三等,下而至于庭,没阶矣,堂下布武而趋,无敢缓行以为容也。而手容翼如也。既复乎中门以外,大门以内之位,以俟君之退,端立而不宁,趿躇如也。此吾党或幸随夫子同升,而见其容如此。

【元典】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

【译文】拿着圭时,象鞠躬,如同拿不动。向上举好象作揖,放下来好象交给别人。脸色凝重,战战兢兢,脚步细碎,象沿着一条线走路。

【诸儒注疏】“圭”,诸侯命圭,聘问邻国,则使大夫执以通者。“如不胜”,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敬谨之至也。“上如揖,下如授”,谓执圭平衡,手与心齐,高不过揖,卑不过授也。“战色”,战而色惧也。“蹜蹜”,举足促狭也。“如有循”,《记》所谓“举前曳踵”,言行不离地,如缘物也。

【理学讲评】这一章是记孔子为君聘于邻国之容。圭是诸侯的命圭,所受于天子者也,聘问邻国则使大夫执以通信。不胜是力不能举。授是以物于人。战色是战惧之色。是行步促狭。循是缘物。门人记说:“夫子鲁大夫时,承君命以出问邻国,其行礼之时,执着国君的命圭,曲身而行,如其力有不能举者。有时举手向上,则如与人相揖者然,而不失之太高;有时俯手向下,则如以物与人者然,而不失之太卑。其见于面者,则勃然变动,而有战惧之色:其见于步履者,则举足促狭,曳地而行譬如缘物一般。”盖君之命圭乃国之大宝,圣人之心极其敬慎,故见于容色者如此。

【元典】

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译文】献礼时,和颜悦色。便访时,轻松愉快。

【诸儒注疏】“享”,献也。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实。“有容色”,和也。《仪礼》曰:“发气满容。”“私觌”,以私礼见也。“愉愉”,则又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