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四书经纬
26583200000087

第87章 论语乡党篇(2)

此一节记孔子为君聘于邻国之礼也。晁氏曰:“孔子定公九年仕鲁,至十三年适齐,其间绝无朝聘往来之事。疑‘使摈’‘执圭’两条,但孔子尝言其礼当如此耳。”

【理学讲评】凡聘问之后,复陈圭币舆马之类以献其君,谓之享礼。公享之后,使臣又有私礼义见其君,谓之私觌。夫子既聘而行享献之礼,此正展尽情意之时,故有至和之容色。既享而用私礼以见于君,所以将己之诚,又与公礼不同,故益愉愉然其和悦焉。夫一聘礼之行也,方执圭将事,则致其敬而敬焉者,所以尽聘问之礼。及享与私觌,则致其和而和焉者,所以通聘问之情。和敬兼至,各当其可,非圣人其孰能之?

【心学讲评】夫子仕于鲁,其聘问列国之事不见于经传。或曰:国史非卿则不书,夫子之奉使,盖小聘也。或曰:夫子未尝奉使,与门弟子讲其礼,而设位以习其仪,记者因述焉。要之,为圣人敬事之容也。受命而行,则君授之圭,玉人手授,而使者执之,乃奉以出,而奠于乘车以行。至其国,则执之将命。使事毕,主君反圭,使者授之。归国,执之以奉归于君。皆执圭之时也。

此圭乃天子所命以示信,执之则王灵所凭也,而君之诚所自达也。其身容则鞠躬如也,而有竭力奉持之度,如不能胜此圭者然。其手容则上下有恒度,以授以受,则其手如天揖之当心,而上肘平心,而腕上于心。其奉以行立,不上而下,则其手肘腕相齐,皆与心平。其面容则勃如也,而加严矣。气益盈而慎益至,如临战之勃如,非他勃如此也。其足容以行则不趋而步。其步也,蹜蹜然行半于武,步不敢远,而举前曳踵,踵不离地,如缘独木以行,唯恐失足焉者。

聘事毕,出而待命,复入而行享礼。命圭已授主君,而所将者圭璧也,陈于庭者皮币与马也,所以通两君之和也。君之和于使者传之,则发气满容,神情专注,于以见两国之无贰无虞,而无匿志也。享礼毕,出而请事,私觌行焉。以币见于主君,受命于君,而展使臣之敬,此下情得以上交者也。而其为容,则愉愉如也,尽欢以徼主君之好,敬虽不弛,而以得当于交欢者为至也。一使事也,而始于专笃其敬,既而和敬交焉,终而唯尽其和,各因其宜,有如此者。

【元典】君子不以绀缎饰。红紫不以为亵服。【译文】君子不用深红色做衣边,红色紫色不可做内衣。【诸儒注疏】“君子”,谓孔子。“绀”,深青扬赤色,齐服也。“緅”,绛色;三年之丧以饰练服也。“饰”,领缘也。“红紫”,间色不正,且近于妇人女子之服也。“亵服”,私居服也。言此,则不以为朝祭之服可知。

【理学讲评】这一章是记孔子的衣服之制。君子就指孔子说。绀是深青扬赤色,即今之闪色也。緅是赤色。饰是领缘。红是浅红色。亵服用私居之服。门人记说:“吾夫子之衣服各有定制,如常常服,则不用绀緅二色以为领缘,盖绀乃斋服之饰,緅乃红服之饰,用之则恐与丧服无别也。私居之服不用药紫二色,盖正色有五,红紫绵间色不正,用之,则恐以似而乱真也。”其致谨于服色之辨如此。

【元典】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麂裘,黄衣狐裘。

【译文】夏天,穿单衣,外出必套外套。黑色内衣,配黑色的外套;白色的内衣,配黄色外套;黄色的内衣,配黄色外套。

【诸儒注疏】“袗”,单也。葛之精者曰“絺,”粗者曰“绤”,表而出之,谓先着里衣,表缔,络而出之于外,欲其不见体也。《诗》所谓“蒙彼绉絺”是也。“缁”,黑色。羔裘用黑羊皮。“魔”,鹿子,色白。“狐”,色黄,衣以裼裘,欲其相称。

【理学讲评】袗字解做单字。絺、绤都是葛布。精者为絺,粗者为绤,表是外见。缁是黑色。羔是黑羊皮。麂是白色的小鹿。夫子当暑月则衣葛,或精而为絺,粗而为绤,皆单服之。然必先着里衣,表而出之于外,盖不欲其见体,而近于亵也。当冬月则衣裘,裘必有衣以裼之于外。如黑色之衣,则以裼夫黑羊之裘,白色之衣则以裼夫黑羊之裘,白色之衣则以裼夫白麂之裘。黄色之衣,则以裼夫黄狐之裘。盖取其色之相称也。其致详于裘葛之制如此。

【元典】

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译文】内衣较长,右袖较短。一定要有睡衣,长一身半。坐垫要厚。

【诸儒注疏】“长”,欲其温。“短右袂”,所以便作事。齐主于敬,不可解衣而寝,又不可着明衣而寝,故别有寝衣,其半盖以覆足。程子曰:“此错简,当在‘齐必有明衣布’之下。”愚谓如此则此条与“明衣”、“变食”既得以类相从,而“亵裘”、“狐貉”亦得以类相从矣。

【理学讲评】亵裘是私居之裘。袂是袖。寝衣是卧时所着之衣。夫子私居之裘,其制则长,取其温暖。然必短其右边之袖。盖做事常用右手,取其便于举动也。至于斋戒之时,既不可解衣而寝,又不可着明衣而寝,故必别有寝衣,其制则周身之外,仍长有一半,使其可以覆足也。其长短各适于用如此。

【元典】

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

【译文】丧事结束后,无所不佩。不是正式场合的衣服,一定要裁边。

【诸儒注疏】狐貉毛深温厚,私居取其适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觿砺之属,亦皆佩也。朝祭之服,裳用正幅如帷,要有襞积,而旁无杀缝。其余若深衣,要半下,齐倍要,则无襞积而有杀缝矣。

【理学讲评】狐貉是二兽名,其皮可以为裘。居是私居。佩是佩玉。朝祭之服,其下裳皆用正幅,如帷幔一般,叫做帷裳。杀是斜裁的衣缝。夫子私居之裘,则用狐貉为之,以其毛深温厚,可以御寒而适体也。居丧不用佩;若既除丧,则凡当所佩者皆佩之。盖古人凡用物皆佩之于身,如玉与刀觿之类。夫子居丧则解佩以示变,除丧乃佩之也。朝祭之服,其下裳则用正幅如帷,腰有衣褶而旁无杀缝。若非朝祭之服,不用帷裳,则斜裁其幅,而有杀缝。其制上窄下宽,取其省约而不妄费也。其丰余各有所宜如此。

【元典】

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译文】吊丧时不穿黑衣、不戴黑帽。每月初一,必穿朝服去朝见。

【诸儒注疏】丧主素,吉主玄。吊必变服,所以哀死。“吉月”,月朔也。孔子在鲁致仕时如此。

此一节记孔子衣服之制。苏氏曰:“此孔氏遗书杂记曲礼,非特孔子事也。”

【理学讲评】玄是黑色。吉月是每月朔日。夫子见人有丧则变服以往吊。若羔裘玄冠乃是吉服,必不用之以吊丧,所以致其哀也。夫子当致仕之时,虽已不在其位,至于每月朔日。犹必衣朝服以朝见鲁君,所以致其敬也。其谨于吉凶之礼又如此。

【心学讲评】衣裳以饰躬,非但适体而已也。体以之适,固无取乎矫世而违寒暄之度,而由其有衣裳也,拱揖以庄焉,步趋以整焉,目视其色而情以宜焉,身习其文而志以宁焉,为人所瞻视,而不荡天下之耳目以即于淫焉,则上以顺天时,下以定民志,处朝庙之上,行吉凶之仪,修弦诵之事,皆以辅人之志气而纳之于清明节制之中。故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男女之所自别,君子野人之所自辨,故圣人慎之而可以’为天下万世法。

夫子之服,君子之服也。君子亦非求异于人也,尽人之所当服,情与事相称,而理出其中矣。衣之有缘,以致饰也,采素各有其宜。绀者,齐服之饰也,以表诚焉,故深之;緅者,练服之饰也,以表哀焉,故浅之齐非练,何为以之饰哉?亵衣亦有其正。红者赤间白也,伤于佻;紫者赤间黑也,伤于丽。虽非朝祭之服,亦何用服此哉?自无识者不典,好新者不雅,有服之者焉,而君子不以之辱吾躬。

暑则葛,寒则裘,以顺时而适体也。葛不登于礼服,燕居服之,其制简;裘以袭衣,而上有裼焉,礼服尚之,其制繁。当暑而服葛,或缔或给,欲其清也而诊之,异于布帛之有复也。乃诊之而体或露矣,必内服中衣,表葛于外而出之,不贪其轻清而自媒也。古者未有衣,先有裘,故裘尚已。亵在内,衣在外,不知其裘,视其衣之色而知之,以昭裘之不失其度也。朝服羔裘,以表敬也,其衣则缁。聘享之服麂裘,以着诚也,其衣则素。蜡祭之服狐裘,以息老物也,其衣则黄。衣之色如其裘,裘必因其事而称其衣,此礼服之裘则然。若夫亵裘者,所以居也。以言其制,则长过于衣,而下接于裳,而短右袂焉;以言其物,则或狐或貉,而不必称深衣之素。盖朝祭之裘,裘与衣齐,而袂齐等,以便拜起,而成仪观。亵裘则取其温而覆下体,取其便于事而无滞累。朝祭之服衣裳同色,而各有所宜,以敬其事。亵裘,则但欲其温而可恒耳。或从其慎,或从其略,君子之所为得中也。

有宜文者,有宜简者。宜文而不文,则吉乱于凶,故唯丧为去佩耳。丧既免,而佩玉以象德,佩器以待用,以纳身于轨物也,无所不佩矣。宜简而少简,则亵用其所尊,故唯朝祭之服其裳如帷,上下齐度,而多为襞之积,以上敛而下博耳。若燕居之服,颠倒裁之,杀上而丰下,不必为之襞积,以昭俭约之可恒也。

哀敬之节,衣以显之。世有从乎苟简者,以朝服之羔裘,祭服之玄冠而吊,谓无服之可以如吾素也;致仕之余,以隐居之深衣而见君者,谓耆老之可以率吾素也。而君子吊必素其衣冠,月朔必朝服以朝,无所简也。观于圣人之服,而君子所以尽其质文以养气体者,不以苟可适体而姑任其便,盖如此乎其有不逾之矩。乃圣人何容心焉,因其固然而自无不中,又何规规然拟议而用其节制邪?

【元典】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译文】斋戒沐浴时,必有布做的浴衣。斋戒时,一定要改变平时的饮食,一定要改变住处。

【诸儒注疏】齐必沐浴,浴竞,即着明衣,所以明洁其体也,以布为之。此下脱前章“寝衣”一简。“变食”,谓不饮酒,不茹荤。“迁坐”,易常处也。

此一节记孔子谨齐之事。杨氏曰:“齐所以交神,故致洁变常以尽敬”。

【理学讲评】这一章是记孔子谨斋之事。明衣是洁净的衣服。变食是变其常日之食。迁坐是移其常处之地。门人记说:“夫子将祭祀而斋戒,沐浴既毕,必更明衣,而衣以面为之。不但内志之精明,而且外体之纯洁也。至于斋之所食,必变其常,不饮酒茹荤,盖淡泊以致其诚也。其居止宿歇,必别有斋居,不在平日常处之处,盖洁净以致其敬也。”圣人祭神如在,故其谨于斋戒如此。

【心学讲评】圣人或助祭于公而散齐于家,或祭于己而致齐于宫,以齐一其心志而交于神明,其礼则有典之可守也,其用心则圣人之独至而不易喻也。乃其见于衣服饮食居处之节者,必谨焉。圣人之衣无不洁也,而犹以为未洁也,沐浴之余,易明衣焉,必预储之以待用;其物则布也,简素而适体矣。夜寝有衣焉,必别为之,长一身而加半,广长端整,而与常时之寝衣别矣。其食也,必变于恒也。所食酒与荤则却之,以清其气;为特豚、为少牢,必新杀者,以辅其神。其居也,必迁于恒之所坐,不处于外寝,以绝人事,不处于内室,以远中馈。内尽其诚,而外必谨其节,有如此者也。

【元典】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译文】粮食尽量精,肉类尽量细。

【诸儒注疏】“食”,饭也。牛羊与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食精则能养人,脍粗则能害人。“不厌”,言以是为善,非谓必欲如是也。

【理学讲评】这一章是记孔子饮食之节。食是饭。米,舂的熟叫精。脍是鱼肉之细切者。门人记说:“吾夫子日用饮食,虽未尝必求精美,然于饭则不厌其精,于脍则不厌其细。”盖食精脍细皆足以养人,故不嫌于过也。

【元典】

食饐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译文】变质的东西不吃;变色的东西不吃,变味的东西不吃;烹饪得不好不吃;不是吃饭的时间不吃。

【诸儒注疏】不时,不食。“饐”,饭伤热湿也。鱼烂曰“馁”,肉腐曰“败”。“色恶”、“臭恶”,未败而色、臭变也。“饪”,烹调生熟之节也。“不时”,五谷不成,果实未熟之类。此数者皆足以伤人,故不食。

【理学讲评】饭伤于热湿叫做饐。馁是烂。败是腐。色恶、臭恶是颜色气味变动者。饪是烹调生熟之节。不时是五谷果实不该成熟之时。夫子与饭,若伤于热湿而味变者,鱼馁烂而肉腐败者,则不食。物虽未败而颜色已变者亦不食。气味已变者亦不食。失基烹调生熟之节者不食。五谷要实之类尚未成熟,气味不全者不食。盖以上数者,食之皆足以伤生,故夫子谨之。

【元典】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

【译文】切的不好看不吃;调味品不好不吃。肉类虽多,但不要吃过量。只有酒不限量,但不要喝醉。

【诸儒注疏】割肉不方正者,不食,造次不离于正也。汉陆续之母,切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盖其质美与此暗合也。食肉用酱,各有所宜,不得则不食,恶其不备也。此二者无害于人,但不以嗜味而苟食耳。食以谷为主,故不使肉胜食气。酒以为人合欢,故不为量,但以醉为节而不及乱耳。程子曰:“不及乱者,非惟不使乱志,虽血气亦可使乱,但浃洽而已可也。”

【理学讲评】割是切肉。量是限量。乱是醉乱。夫子食肉必须方正。若割切不方正者,则不食之。凡食物用酱各有所宜,若不得其酱者,则不食之。至于肉虽多,然不使之胜乎食气,盖食以谷为主,以肉为辅,若肉胜食气,则滋味太厚,反失养生之道,故必节之而不多也。有事而饮酒,则不为限量,但取其浃洽而已,而不至于醉乱。盖酒虽为人合欢,若饮之太多,则既能昏性而丧德,又能致疾而伤生,故必节之而不过也。

【元典】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译文】从集市上买来的酒肉不吃;每餐必有姜,但不多吃。

【诸儒注疏】“沽”、“市”,皆买也。恐不精洁,或伤人也。与不尝康子之药同意。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不多食。适可而止,无贪心也。

【理学讲评】沽、市都是买。脯是干肉。门人又记:“夫子于沽来之酒、市买之脯恐不精洁,或至伤人,故皆不食。惟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每食常设,未尝撤去,然适可而止,亦未尝多食也。”

【元典】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译文】参加国家的祭典,分得的祭肉不留过夜;家里的祭肉,不留过三日。过了三日,就不吃了。

【诸儒注疏】助祭于公所得胙肉,归即颁赐,不俟经宿者,不留神惠也。家之祭肉,则不过三日,皆以分赐。盖过三日则肉必败,而人不食之,是亵魂神之余也。但比君所赐胙,可少缓耳。

【理学讲评】夫子当助祭于公庭,所得的胙肉,即以颁赐,不待经宿。盖重神惠,而尊君赐,故不敢迟。至于家之祭肉,虽可以少缓,未能当日分赐,然亦不过三日,皆以颁之于人。若过三日,则肉败而人不食之。是亵神之余矣,故亦不久留矣。

【元典】

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译文】吃饭时不说话,睡觉时不说话。即使是粗茶淡饭,饭前也要祭一祭,象斋戒一样严肃。

【诸儒注疏】答述曰“语”;自言曰“言”,范氏曰:“圣人存心不他,当食而食,当寝而寝,言语非其时也。”杨氏曰:“肺为气主而声出焉。寝食则气窒而不通,语言’恐伤之。”亦通。古人饮食,每种各出少许,置之豆间之地,以祭先代始为饮食之人,不忘本也。“齐”,严敬貌。孔子虽薄物必祭,其祭必敬,圣人之诚也。

此一节记孔子饮食之节。谢氏曰:“圣人饮食如此,非极口腹之欲,盖养气、体、不伤生,当如此。然圣人之所不食,穷口腹者或反食之,欲心胜而不暇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