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四书经纬
26583200000091

第91章 论语先进篇(2)

【心学讲评】圣人之情,无非理也。有若过而自不知其过者,反而求之,而知为理之表确过也。朋友之死,哭之有节焉。颜渊死而子哭之恸,非朋友之节,而几于忘矣。从者曰:“子恸矣。”疑其过也。子曰:“有恸乎?”忘其为过也。而以情之必至者而度之,则诚哉其宜恸!非夫人之为恸,而人之有必致之哀者何为哉?圣人之过情,过其所必过,情不妄而天理即存,岂有一成之节哉!

【元典】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译文】颜渊死,学生们要厚葬他。孔子说:“不可。”学生们还是厚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作父亲,我却没把他当作儿子。不是我要这样,是学生们背着我干的。”

【诸儒注疏】丧具,称家之有无。贫而厚葬,不循理也,故夫子止之。盖颜路听之。叹不得如葬鲤之得宜,以责门人也。

【理学讲评】门人,是孔门弟子,二三子即指门人说。昔颜渊既没,其家甚贫不能具葬事,于是孔门弟子以朋友之义,欲相与厚葬之。孔子止之说:“不可。”盖丧具,称家之有无。若贫而厚葬,则无财而强以为悦,非礼之当然也。门人不听孔子之言,竟厚葬之。孔子责之说:“颜回虽我之门人,然平日与我恩义兼尽,视我如父一般。我今日乃不得视之如子一般。盖鲤也死,衣衾棺椁,事事合理,于心无有不安。今回之葬,则不合于礼,不安于心矣。是吾不得以视鲤者而视回也。然此非我之所为,乃二三子自为之耳。其以非礼处回,而使之不安于地下者,是谁之过欤?”盖以深责门人也。

【心学讲评】君子之爱人也以礼。在复礼之士,则贞生死而一于礼,即所以厚之也。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岂颜子之以礼全归者乎!故子曰“不可”,词之决也,所以体颜子非礼勿居之道也。而门人乃各助其葬而厚焉,子乃深责之曰:二三子无以处回,而亦何以处我哉!夫回视予犹父也,则所恃以善其生、善其死者,予也。而家贫厚葬得,非其分,予不得视之如视鲤也。虽然,予心其以是为可从哉!二三子之违予,不能如回之不违也,吾其如之何乎!

呜呼!人各以其私意为得,虽圣人且不能制之。此圣人所以恸颜子为“天丧予”,而叹无好学者也。

【元典】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季路问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人都不能侍奉好,还谈什么侍奉鬼神?”请问死是怎么回事?“生都不了解,还谈什么了解死?”

【诸儒注疏】问事鬼神,盖求所以奉祭祀之意,而死者人之所必有,不可不知,皆切问也。然非诚敬足以事人,则必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终而知所以死。盖幽明始终,初无二理,但学之有序,不可躐等,故夫子告之如此。

程子曰:“昼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或言夫子不告子路,不知此乃所以深告之也。”

【理学讲评】季路,即是子路。事鬼神,是的以奉祭祀之道。季路问说:“鬼神者,人之所当事,不知事之之道何如?”孔子答说:“明则为人,幽则为鬼。若未能事人,而得父兄长上之欢心,又安能事鬼,而使之来格来享乎?汝当先求尽其所以事人者可也。”季路又问说:“死者,人之所必有,不知其道何如?”孔子答说:“人必有生而后有死,若未能原始而知所以生,又安能反终而知所以死乎?汝当先示知其所以生者可也。”然事人之道,即是事鬼之道,不过一诚之感通而已。生之理,即是死之理,不过一气之聚散而已。果能明所以事人之道,则事神者可以兼举。果能尽所以有生之理,则全归者可以无愧。是夫子虽不明言以告子路,实所以深告之也。

【心学讲评】幽明始终,初无二理,夫幽者未尝明,而终者不可复始,何为其无二理哉?幽者,人之所不见不闻耳,而不见不闻之中未尝无也,则自昭着于两间,而人特以不知置之,而谓之幽。明者,人之所自谓见之闻之者也,而可见可闻之理,实多所不察也,则固莫明其分际,而人特以苟且应之,而谓之明。苟以心而体之,幽者非隐,而明者末易尽矣。其始也,天以大全者受之生,非仅一真之知视知听,能持能行,私于己以为用者之为始。人归于天,而仍返于大同之化,非舍此知视知听,能持能行,别有挟以宅虚者之为终。苟于理而顺之,终者终其始,而始者始其终,无殊致矣。

季路问事鬼神,将于事人之外,别求事鬼神之道乎?子曰:子亦尽所以事人乎!夫能事入者,非徒修事人之文也,视之于无形,听之于无声,而乃以得当于所事之人,则以思事鬼,而忾乎其有声,侵乎其有形者,皆吾心之敬爱而思成之也。若其未也,则所尊者未能尊,而尊非其尊;所亲者未能亲,而亲非其亲;将鬼亦非其鬼,而何能事之哉?尊亲敬爱,吾心为之,而不忧鬼之无可依也。

进而敢问死,将于知生之外,别求所以知死之方乎?子曰:子亦思所以知生乎!知生者,非遽生而存者之为可知也;人之所为无非天,命之所受斯为性,乃以不昧于生之所以存。则以之知死,而可以不愧于天,可以不失其性者,唯此理之存去而无所差也。若其未也,则不知有我而何以不足为有,无我而何以不足为无,将生亦不自知,而何能知死哉!有无存去,此理系焉,而不忧死之无以自主也。此幽明始终无二理之实也。

【元典】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译文】闵子骞在旁侍奉时,一副正直而恭敬的样子;子路侍奉时,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侍奉时,一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乐了,说:“象子路这样,恐怕不得好死。”

【诸儒注疏】“行行”,刚强之貌。“子乐”者,乐得英才而教育之。

尹氏曰:“子路刚强,有不得其死之理,故因以戒之。其后子路卒死于卫孔悝之难。”洪氏曰:“《汉书》引此句,上有‘曰’字。”或云:上文“乐”字即“曰”字之误。

【理学讲评】侍侧,是侍立于旁。是和悦而又正直的模样。行行,是强勇的模样。侃侃,是刚直的模样。不得其死,是不得正命而死。门人记说:昔闵于骞侍立于夫子之旁,其气象则外和内刚,德器深厚,但见其訚訚如也。子路的气象,则多强勇而少含蓄,但见其行行如也。冉有、子贡的气象,则和顺不足,而刚直有余,但见其侃侃如也。四子气象虽不同,然皆禀刚明直之资,而绝无阴邪柔暗之病。这等的人,熏陶造就,将来皆可以副传道之寄,而入于圣贤之域者。故夫子见之欣然而乐,盖喜其得英才而教育之也。然四子之中,惟子路过于刚强,有取祸之理。夫子亦尝警之说道:“我看仲由的气象,却似不得正命而死的一般。若能克其气质之偏,则庶乎可以免祸矣。”其后子路死于孔悝之难,果如孔子之言,此可以见圣人知人之哲矣。

【心学讲评】刚柔,皆道之用也。刚之过,或不足以通吉凶之故;而柔之过,则人欲易溺,而天理不能自持。故圣人之所嘉予者惟刚,而圣教之裁成,必使卓然自拔于流俗,以直方而不屈,虽忧患之不免,而圣人终有取焉。志正则气伸,气不馁则神传于容貌之间,故诸子侍侧,夫子目击而知其所养也。

闵子则闾阎如也,其志顺,则和见于色,而是非不挠之情,于辞气之确然者见之矣。子路则行行如也,虽气之过厉,而闻善必行,直前无惧之容已着矣。冉有、子贡则侃侃如也,虽养之未和,而视听不回,率情无伪之色已形矣。

夫子见之而乐也,乐诸子之性不失正,而服吾教之能以身体之也。嗜欲浅则天机自盛,于己无疚则于物无疑。吾党之士所由以拔于流俗,而足以任名教者,其在斯乎!乃既而叹曰:二三子皆是也,而于由不能无虞也。夫刚者可以自持,而不可以加物;决于任道,而非决于任志。志之任,其何以尽屈伸进退之理?刚加于物,而能不忤于物乎?不得其死然,亦有其徵矣。

夫喜其刚,而又为之忧,盖欲有以善刚之用。乃虽为之忧,而不易其喜,则以靡靡者之生,固不如行行者之死也。见利而歆,遇难而馁,阉然求媚于世,诚不如死之久矣。

【元典】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译文】鲁国重建国库。闵子骞说:“仍用旧库,不行吗?何必改建?”孔子说:“此人很少说话,但一开口就说到点子上。”

【诸儒注疏】“长府”,藏名。藏货财日府。“为”,盖改作之。

“仍”,因也。“贯”,事也。王氏曰:“改作,劳民伤财。在于得已,则不如仍旧贯之善。” 言不妄发,发必当理,惟有德者能之。

【理学讲评】为,是兴造。长府,是藏货财的府库。仍,是因。贯,是事。夫人,指闵子骞说。中,是当于理。昔鲁国有藏货财的长府,鲁人要将旧制拆毁,从新改造一番。闵子骞见其事在得已,乃婉词以劝之说道:“这长府之设,相沿已久,未至大坏。且只因其旧制,稍加修敕,以藏货财,似亦无不可者。何必创新改造,而为此劳费之事乎?”闵子之言,其意甚善,故孔子闻而喜之,乃称美说道:“此人不言则已,言则必当于理。”盖治国以节用爱人为要,而土木之工,乃劳民伤财之大者,苟非甚不得已,不可兴也。长府之作,本事之可已者,使鲁之君臣因其言而止之,一可以省费,二可以恤民,三可以昭恭俭之德,其为益也不亦大乎?所以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夫子称逆流子者,所以警鲁人也。夫府库,乃国家规制之当备者,在圣贤犹以为可省,况为倾宫、瑶台、芳林、别苑而纵游佚之欲者乎?有国家者,可以深长思矣。

【心学讲评】国家无故而兴可已之役以劳民而伤财,始于一念之妄,遂执为必然,而若见为不可已。持正之士执是非利害以辨之,我以为非,彼愈辨为是;我以为不善;彼且争其利;终无以折其妄而正之。唯有道者明于立国之大而通计之,则妄动之为,索然无味,不待与之固争,而其可已而不已之邪心亦可以止矣。鲁之有长府,旧矣;而改作之,若见为不为之必不可者,若见为决于为而不容已者。语之以伤财,则且曰小费而大益也;语之以劳民,则且日一劳而永逸也。而闵子骞则通数百年之得失,以诘其一时妄动之心,而曰:夫长府之为,将以为旧之不可仍,而必于改乎?乃自其未改之前而思之,所以聚财者,先公之世岂尝蓄之不富乎?岂尝藏之不固乎?而何有不可也?就其既改之后而思之,其于以聚财也,自今以始,岂能令财之加盈乎?岂能令藏之无损乎?而何必于改也?财之聚,不关于国之盛衰;府之改,愈不关于财之盈歉。利害得失之外,自有无容留心之过计,不但民可小康,而君与大夫亦可享宴安之福矣。

夫子曰:谏长府之役者,无有如此言之中者也。夫人也,身不欲任当世之事,固口亦不欲及当世之故,超然有见于事外,而通于大体,不屑为争辨尺寸之说,常不言也。一有言焉,则可以消妄逞之雄心,可以息争执之众论,而国因以受益,民因以受安,皆因此矣。中情也,即中理也;中事机也,即中大计也。使言国事者而皆如此,虽有邪僻坚怙之心,亦退然而自息矣。盖道全于中,则识远而理自通,此有德之言所以和说而诤也。

【元典】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弹琴,干嘛要在我这里弹?”学生因此不尊敬子路。孔子知道后,说:“子路的弹得很不错了,只是还不精通而已。”

【诸儒注疏】程子曰:“言其声之不和,与己不同也。《家语》云:‘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盖其气质刚勇,而不足于中和,故其发于声者如此。”门人以夫子之言,遂不敬子路,故夫子释之。“升堂”、“入室”,喻入道之次第。言子路之学,已造乎正大高明之域,特未深入精微之奥耳,未可以一事之失而遽忽之也。

【理学讲评】瑟,是乐器,古之为士者,无故不去琴瑟,所以养性情也。奚字,解做何字。堂,是厅堂。室,是房室。昔子路好勇,故其鼓瑟常有有北鄙杀伐之声。孔子闻而儆之说:“吾之教人,以变化气质、涵养德性为要,而乐之为道,审声可以知人。今听由之瑟声如此,则其气质未变,德性未纯可知。何为而鼓瑟于我之门乎?”孔子此言,盖欲子路深自警省,以克其刚勇之偏,非遽绝之也。门人闻孔子之言,乃遂不敬子路。孔子晓之说:“汝等岂以仲由为不足敬耶?凡人之学识,其正大高明的去处,譬如厅堂一般;其精微深邃的去处,譬如房屋一般。今由之学识,已造于高明之域,而未入于精微之奥,就似人已升到厅堂,但未入于房室耳。使能勉力进修,所至固不可量,安可以是而遽轻忽之哉?”然观孔门入室之徒,自颜、曾之外,盖亦无几,以是知圣学精微之奥,诚未易窥,而人既知所趋向,又不可不勉其所未至也。

【心学讲评】学者辨志之始,以超然于利私之外,而决志于上达为之基,则自立于君子之途,而由是以造道。乃其志正,其守定,尤必文之以礼乐,而涵养其性情,以洗心而藏于密。故弦歌之教,非迂图也。声音之理入于无形之虚,而平其心气。故律吕察于微杪,元声应乎天地,所以极道之深,而研几于动静之介。圣人之教所以达沉潜而节高明,至矣!

子路才果志刚,以道为事物之可尽,而忽弦诵为迂远之为;以为乐顺人情,即不雅而俗,亦奚害于吾心之刚直哉!其弹瑟也,非夫子之瑟也。故夫子责之曰:由之瑟,非学者之瑟也。某之门,固以调人之性,和人之情,而卑者抗之,高者抑之,使养气以养心,而合乎天化之自然者也。在某之门,而奚为有此哉!

门人者,皆以夫子之教为教,而未深喻乎入道之次第,乃以子路之不足与于礼乐而不敬之,则所以待子路者非,而其自为学将必有终于文而失其至意、趋于空虚而根本不立之病。故夫子正告之曰:二三子何轻由哉!夫亦未明乎造道之序矣。夫道有堂焉,有室焉,拔于私利之卑下,而奋志以大有为者,堂也。非志之刚而能忘乎生死利害之情,心之果而能夺其闻善必为之气,未能升也。而由升矣。藏之于幽独而不急为昭着,析之于细微而必尽其条理,室也。必御其气以治其志,养其心以尽其性,而后入于室矣。由也,特未入耳。故予欲其涵泳之于音容微忽之中,以知室之所在,而逊志以入焉;所为责其瑟之非宜,以进由于室也。二三子或未之逮也,而何易轻由哉!

盖学者之病有二:一则志尚高而忽治心之学,以为秉正而行,而即以行无不善;不知其非理之几,以不审而失之毫牦。一则习尚端而修迂谨之节,以为雅道在己,而不必过为亢激;不知其志气之靡,以不振而趋于偷伪。然有升堂而不能入室者矣,未有不升堂而可入室者也。故为学必以光明俊伟为之基。

《注》中“北鄙杀伐”之说出《家语》,乃汉魏人所撰,不足尽信。使子路无一念不在杀伐,则寇贼而已,何言升堂?故训中不从。后节《注》“已造乎正大高明”云云,乃合。

【元典】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译文】子贡问:“子张与子夏谁能干些?”孔子说:“子张做事总是过头,子夏总是差点火候。”说:“那么是子张强些喽?”孔子说:“过头和差点一样。”

【诸儒注疏】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愈”,犹胜也。道以中庸为至。贤智之过,虽若胜于愚不肖之不及,然其失中则一也。

尹氏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夫过与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故圣人之教,抑其过,引其不及,归于中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