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子关于“君子”和“忠信”、“治世”等问题的谈话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严肃、庄重的先生;而在读其关于识人、做事智谋的言论中,又仿佛看到一个充满智慧的、思想灵活的、善于变通的、重视实践应用技巧的孔子。
《论语》里面,自始至终充满着智慧。
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东西,它不见得就是拎出来的一两句的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
《论语》总是用最朴素的话去点明那至高的真理。
智慧的魔方在孔先生的手里运转自如啊!我们也可以玩转这个魔方。
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也是我们中学生成长的需求。
1.智者乐水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智慧的人爱水,仁义的人爱山;智慧的人好动,仁义的人喜静;智慧的人容易快乐,仁义的人容易长寿。
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因此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著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
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所以,他们总是活跃的、乐观的。
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
智、仁、勇是儒家人格的最高理想。勇是智和仁的结果。像山一样坚忍不拔,像水一样勇往直前,这就是一个崇高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长寿的人。直到现在,爱山、爱水,以山和水为自己人生的楷模仍然是我们,也是许多中国人的最高追求。
“山的伟岸,水的机变。”《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大概说的就是水的“变”吧!
还有一句话,就是近山则实,近水则智。
有一篇很精彩的散文叫《水的智慧》。
孔子曰:“知者乐水。”
“智者”的智慧当如水之灵活。若藏于地下则含而不露,若喷涌而上则清而为泉;少则叮咚作乐,多则奔腾豪壮。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静;动则为涧、为溪、为江河;静则为池、为潭、为湖海。水遇不同境地,显各异风采;经沙土则渗流,碰岩石则溅花;遭断崖则下垂为瀑,遇高山则绕道而行。水,可由滴滴雨水、雪水而成涓涓细流,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茫茫海洋。
“智者”的智慧当如“乐水”之灵感,时间如流水,我们要珍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百姓如江水,为官要慎笃。《孔子家语》云:“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可以覆舟。”水是美丽动人的,《红楼梦》中言,“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台湾民歌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荷塘月色》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水也是多愁善感的,清新飘逸的仙湖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时,词中高手如李煜更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叹。水是交友的榜样,“君子之交淡如水”;水也是处世的辨证,“水至清则无鱼……”
水中有哲理。
2.智者不惑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真正有智慧的人,什么事情一到手上,就清楚了,不会迷惑。“仁者不忧”,真正有仁心的人,不会受环境动摇,没有忧烦。“勇者不惧”,真正大勇的人,没有什么可怕的。但真正的仁和勇,都与大智慧并存!
知者不惑。什么是“惑”呢,顾名思义,一是怀疑,一是困惑,这些都是聪明人不该有的,智慧的人心里就跟明镜似的,总是知道自己该坚持什么,做起事情来绝不犹豫,也不会犯糊涂,所以能把事做得很清楚明了。
其次,仁者不忧。不忧就是内心平正安稳,没什么烦忧,一切都能坦然接受。可见那些整天真的或者装的忧国忧民的官员跟知识分子们,孔子是不赞同的,要保证平和的心态,不然怎么才能有所作为呢。
至于怎样做到不忧,有两种方法。第一,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认为君子没有可忧愁和害怕的,原因是,他们反省自己的时候没有什么好愧疚的,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作为一名君子,问心无愧,就可以摆脱忧惧。我们认为就是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不留有遗憾也不需要后悔,自然就无忧无惧了。第二,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在倒霉的时候,不怨天尤人,不把责任拼命往外推,为的是让自己好受点,但每次抱怨老天怪罪别人的时候满腔怒火,其实还是不好受,倒不如坦然去接受自己的处境,让心情平静下来,也趁机反省一下自己。怨天尤人是绝对解决不了问题的,但如果是因为自己有错而陷入困难的话,如果能把错改过来,以后的路就可以走得更平更顺了。
最后来说说,勇者不惧。可以引一段苏轼的话来讲讲什么是勇,曾记得苏轼《留侯论》“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段话非常好,那些英雄豪杰们,肯定是内心有强大约束力和节制力的人,甚至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一受到屈辱就立刻抄家伙跟人斗得你死我活的,只是匹夫之勇,不算作真正的勇。
真正有勇的人,面临突发事件并不惊恐,所谓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无缘由被人冒犯了也不发怒,这正是因为他们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为了争一口气而跟人厮杀,并不能算是勇敢。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张良给老翁拾靴,韩信受胯下之辱,貌似都挺窝囊的,但最后成大业平天下的恰是这些人,他们在碰到重大危急关头时,反倒极其理智冷静,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个调兵遣将多多益善,这才是真正的勇者。
遇大事不害怕,不逃避不退缩能够担当起大责任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3.智者临事而惧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述而》)
大智慧的获得,不是为了我们蜚短流长品评人物,是为了有用。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知人之后应当知道如何用人。
大家都知道子路。子路是一个勇敢过人但智谋稍稍欠缺的人,有一次他问他的老师:“子行三军,则谁与?”他说,老师,如果现在让你带兵打仗,你会选择跟什么人同行呢?可能子路想,老师你这样一介儒生,带兵打仗肯定要选择很勇猛的人吧。
结果,老师告诉他:“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什么叫暴虎冯河?“暴虎”,指赤手空拳就敢搏击老虎。“冯”通“凭”,就是凭借的意思。“冯河”,指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河在那里,河上没有桥,也没有船,这个人只身就敢去游大河。一个人敢这样做,还要拍着胸脯保证:死而无悔,我不怕,我的勇气就足够支撑我这么去做,我用不着考虑后果。如果一个人在三军阵前这样来表态,孔子说,我反正不选择跟他同行,我不用这样的人。
那么,孔子会用什么人?孔子也说了他自己的标准:“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临事而惧啊,一事当前心里得知道害怕。
我们想一想,今天领导在下任务的时候,很可能面对两种人:第一种人听个大概马上拍胸脯说,请领导放心,我24小时当42小时干,保证完成任务,我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拿我是问,都包在我身上了。第二种人在那儿听啊,最后说,您说的这件事太大,您让我回去再收集点数据,我好好考虑一个可行性方案,我尽量把它完成。这样的两种人,你会用谁?
第一种人就是敢于暴虎冯河的人。第二种人就叫做临事而惧,他是真知道害怕啊!
我们从小到大,比如去参加一个特别重要的考试,去见一个你特别在乎的人,这个时候你心里不会害怕吗?一定是心里有点打鼓的,因为你太在意了。那么,一件事情交给你,你轻易就敢拍胸脯吗?
24小时它就是24小时,你连第25小时都挤不出来,你想把它当成42小时过那是不可能的。你说立下这个军令状,最后完不成也就那样了,还能怎么样呢?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不怕的人是最让别人害怕的。孔子说,一个人得有一点敬畏之心。一个责任摆在那里,你要来担当的时候,心里总要问一问,是不是真正沉甸甸把它当回事?
但是,惧怕也要有个分寸,你怕到打退堂鼓吗,这个事儿真的不做了吗?没个分寸,怕到不做,也不行。
所以还有后四个字,就是孔子说的,“好谋而成”。什么叫“好谋而成”?就是我真把它当回事接下来了,然后好好地运用自己的智慧,一步一步去谋划,直至完成。孔子说,你问我用什么人吗?我就用这样的人。
在今天这个时代,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表决心的人,拍胸脯的人,声音都很大,我们还能够考虑到他心里真正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那点在乎吗?我们能真正考虑一件事的可行性吗?
4.智者有远见,有眼光
有智慧还表现在看事物有远见,有眼光,能预测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子夏做了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莎士比亚说过,“不应当急于求成,应当去熟悉自己的研究对象,锲而不舍,时间会成全一切。凡事开始最难,然而更难的是何以善终。”
当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变越快,首先有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的商品大潮,使得人们费力费神地去获取;次则越来越便捷的交通工具被制造出来,刺激起人们到各地观光、尝试各种不同生活方式的心态,于是人们便一站一站地奔个不停。
生活的快节奏,导致人们心态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大家都太急于求名,急于求利,急于求成。太急功近利。何谓急功近利?急切地追求短期效应而不顾长远影响;追求眼前利益,而不顾根本道理,就是急功近利。
你如果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一定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境况,盲从世俗、胸无大志、心胸狭窄,认为吃好穿好玩好便就是好。而为了吃好穿好玩好,你可以不择手段、不知廉耻,成天绞尽脑汁,时刻伺机取巧,所有的人格、尊严、德行、操守、灵魂,通通抛到九霄云外,见鬼去了。
有女大学生为了快速致富,在网上求人包养,一年给20万元就把自己卖给富翁了。
在曾经的十里洋场上海,很多女大学生有着严重的媚外情结,在这个繁华而失落的地方,上海的女大学生混迹酒吧,灯红酒绿,她们宣称,我们是为老外而生的。为嫁一个外国老公,她们甚至是看不起中国男人的,这样的女大学生还有什么培养的价值?这其实可恨也可悲。
作家因为功利写不出好作品,艺术家因为功利忽视了艺术和功底,运动员因为功利会有违规行为,有人因为急功近利,过早地戴上近视眼镜,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可以不顾未来的利益;为了求得一时的痛快,以长远的痛苦作为代价。
老子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功和失败不是一夜造成的,而是一步步积累的结果。所以,要想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积累,而不能急于求成。
宋国有个人,见别人家的庄稼长得很好,总觉得自己家的庄稼长得太慢,很是着急。有一天他忽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是便将自己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全部拔高了一些。看着自己家的庄稼一下子比别人家的庄稼长高了,感到非常高兴。回到家里他得意地对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一个人让地里所有的庄稼都长高了一大截。”他的儿子听完他的详细介绍,立刻跑到地里去看,结果发现他们家的禾苗全都枯死了。这个拔苗助长的故事也充分地说明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
还有一个小故事。
天色渐晚,一个卖橘子的想赶在城门关上之前走到前面的一座城。小贩问一位路人,他要什么时候才能抵达城门。路人回答说:“如果你慢慢走,关门之前能到达。如果你走得很快,就到不了了。”小贩感到很奇怪,没有领会路人的话,开始快速赶路,却又走得太急,打翻了橘子,不得不停下来捡拾满地的橘子,也最终没能在关城门前到达。究其原因,是因为小贩一心只想着赶路与到达,没有平和的心态,以至于最终自乱阵脚,打翻了货物。
可见,急于求成,心态浮躁,会把最简单、最熟悉的小事都办糟,何况富有挑战性的大事呢?
贝多芬写《合唱交响曲》用了39年的时间,最终将无数次的灵感串联成了旷世佳作。如果他也急不可耐地希望完成作品,一个小时作完曲子,我们还能听见他发自内心的《欢乐颂》吗?
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受了多少年的凌辱,尝了多少年的艰辛。他从来没有草率地为报一箭之仇而出兵吴国,而是用平和、坚定的心对内不断提升自己,对外等待最佳时机。可见,坚定而又平和的心态才是成功的前奏。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就是因果循环,今日因成他日果,今天不为他日的打算,他日成今日时必然有许多忧虑,不容我们不作努力。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是古老的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要老看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人之所以积极奋斗的远景期待。
在做事的时候,要跳出事物看问题。当我们要开始一项工作的时候,首先要心定,心定了才能静下心来考虑问题。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在决定一件事的时候要经过思考,匆忙做出的决定往往会在执行的时候后悔当初的匆忙。所以我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要静下心进行严密的谋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斯蒂芬·茨威格曾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写道:“一个人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人生苦短,我们生存的地球历经几十亿年,可是留给我们每个人的只是不足百年的光阴。一个人立身于世,应该思考四大人生问题:我是谁,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往哪里去,我如何到达那里?
1970年,美国哈佛大学对当年毕业的天之骄子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1995年,即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一批1970年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现在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什么特别突出的成绩,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另一些人不清楚或不是很清楚自己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