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山西老宅院
26629600000021

第21章 阳城相府

皇城村由于清朝康熙年间(1662—1722)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的宅邸得到过钦点而命名,相府位于阳城县东15公里处的北留镇皇城村,毗邻陈家在郭峪村的老宅。皇城相府总面积达到36X0平方米,大型院落16座,房屋640余间。与山西其他的大宅院比较,相府气派更大,建筑规模只有灵石王家宅院可以与之相媲美。今天我们看到的皇城,四周围墙有1700余米,高12米,宽2.5米,城楼、垛口遥相呼应,内城、外城一应俱全。

皇城相府取势不凡,北靠樊山,樊溪西流,山环水抱,世代英豪。步入相府大宅门,立刻被那恢宏的气势所震撼。那一溜排开的上百孔靠山式窑洞,气势不减陕西米脂县李自成行宫的窑洞群。整座相府宛若一座封建城堡,等级森严,尊卑有序。陈廷敬的伯父陈昌言,明末崇祯举人,曾任乐亭知县、浙江道监察御史,清初仍用原官,是当地一位著名乡绅。明末农民战争期间,陈昌言认为邻村郭峪筑楼抵御初见成效,所以聚本村族长再三商议,陈说筑堡之利,然而无人响应,陈昌言只好自己出资,修堡筑城。崇祯六年(1633)动工,第二年春基本完工。陈昌言为此写下《斗筑居记》,记录修筑城堡的过程和陈家堡的大致规模。“周围约有百丈,高三丈,垛口二百,开西北两门,用铁包裹,门上各有楼。铁门之外,设有粗大木栅栏……一切闲人往来,俱在栅栏外,不得擅入,以杜奸伪,即遇警亦便于急闭,然后掩门可防不测。且可防寇之隐匿门阙下……且长堡既成,可以容人,可以畜物,五谷六畜俱不受灾。从此而谨门钥,练垛夫,设器械,备火药,储粮糗,积煤炭,以戒不虞,或亦保身保家之长计也。”可以练兵习武,可以容纳全村百姓,可以藏器械、火药,可以储粮食、煤炭,这样的建筑规模,实属罕见,一座地地道道的城堡。修建这样大规模的堡寨,如果没有充足的财力做后盾,那是不可能完成的。

内城“斗筑居”,有大型院落8座,为陈昌言所建。时明末农民起义军由陕西向大江南北发展,在山西也曾停留较长时间,并在这里广泛地筹集粮饷。为防止农民军对陈氏家业的侵袭,陈昌言在斗筑居建起了上下三层、一字排开,共计107间的藏兵洞,形成了三个矩形大院子,作为练武人的场地。每间藏兵洞里,可以容纳三五个人,一旦有事,全村老少均可藏身此处保全性命,抵御外来者入侵。

外城“中道庄”,为陈廷敬时期所建成,竣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主要建筑呈现前堂后寝、左右内府结构,有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带有辅助功能的建筑。管家院是一个小型四合院,地势较其他建筑低,从皇城的城墙上,主人可以清清楚楚看到院内管家的活动,监视管家的行踪。管家院的结构与其他院落相比,装饰简单,是一个较小的院落,它与院中居住者的身份也是相符的。

皇城因其“一门九进士,三世六翰林”的家族显赫,以及浩荡皇恩到陈府的殊遇,与同时期山西的其他宅院比较,气势更胜一筹。特别是外城城门相对的大小两座石牌坊,构架阔大,气宇轩昂,大牌坊上刻写“冢宰总宪”四字,左右两侧分别刻有“一门衍泽”和“五世承恩”,昭示着陈廷敬位极人臣的社会地位和陈氏一门人才辈出世受皇恩的显贵。陈廷敬的孙女陈静渊为当时著名的女诗人,她在一首题为《鹤圃》的诗中写道:“舍舆入园扉,鱼鸟足娱适。岚浮螺髻青,泉响鸭头碧。乔木环亭轩,繁华依竹石。爰怀祖德贻,秉钧荫门籍。山庄伴午桥,处处见遗泽。”有乔木园林之娱,有花鸟虫鱼之乐,有祖德先人之荫,有皇恩遗泽之佑,因此说这是一处典型的北方清代豪宅。

陈廷敬的三子陈壮履,也是康熙年间(1662—1722)中进士点翰林的人物。他写过一首《诸侄邀饮沁园》诗,描述了自己对午亭山村的特别情感:“村落衣冠古,园亭景物嘉。檐垂当夏果,篱艳后庭花。拔地青峰瘦,穿林碧水斜。更无酬酢事,藉草酌流霞。”陈氏家族的午亭山村,当时是一处真正的庄园式建筑,古朴的村落,可人的居处,美妙的庭园,雅致的装饰,林茂草盛,碧水长流,前人福荫,后代兴旺。如此的大宅院,只有集高官、大商并且具有相当文化功底的人家才能建成。陈家一门九进士、三世六翰林的辉煌,当之无愧为北方的一大世族,他们早已将子孙伦才、报国教育赋予家族中的每一个人。像陈廷敬的曾孙陈法于,只是一个县学生员,足不应市,学不应考,却在先人的旧园内修筑小轩,栽种花竹,取苏东坡诗句“花木秀而野”句,命名小轩为“秀野山房”,在这里读书吟诗,自得其乐,并且收藏了不少古钱币,对古币很有些研究,留有《泉谱》《说泉图识》等鉴赏古钱币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