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建筑山西老宅院
26629600000056

第56章 晚清重臣左宗棠的墨迹

左宗棠,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在清末收复新疆的斗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前,因为战争之缘,这位声名显赫的晚清高官,也曾到过山西。一个半世纪以前,中国大地上与太平军几乎同时起义的还有一支农民军叫捻军,捻军在安徽、河南、山东等地坚持抗清斗争长达20年之久。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在以曾国藩湘军为主力的清军与帝国主义联合围剿中失败,捻军则在中原地区继续坚持抗清斗争。同治六年(1867)十一月,西捻军张宗禹率部6万人,由陕西宜川壶口踏冰渡过黄河,进入山西。此时,左宗棠在陕甘总督任上,负责西北军务,特别是剿捻事宜。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清末湘系军阀、洋务派首领。同治五年(1866)出任陕甘总督,西捻军进入山西,左宗棠非常恼火,斥责山西巡抚赵长龄和按察使陈湜二人“庸奴”,并且因西捻军的“犯晋”,自请朝廷治罪。朝廷将赵长龄和陈湜两人交部议处,左宗棠令刘典代其管辖陕甘军务,自己率领亲兵5000人,渡过了黄河,取道介休、太谷一线,东进剿捻。左宗棠当年经过的线路,正是今天留下他墨迹的地方。

光绪三年至光绪四年(1877—1878),山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前来山西,借考察灾情的机会,广泛搜集情报,其间李提摩太见到了巡抚曾国荃,并在太原与权重位显的左宗棠面晤。左宗棠此次来太原,与政府的赈灾活动大概有些关系。也就是说,左宗棠至少有两次来山西,一次是兵事,一次是赈灾。

在祁县乔家的百寿图照壁旁,至今保留着左宗棠题写的一副楹联:“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横额为“履和”。“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至理名言,道德文章则是包括左宗棠在内的清代大多数名士追求的人生理想;而对于已经积聚了相当财富的乔家来说,经营道德文章也是他们对后人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