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生活文化
26631900000010

第10章 文化艺术和体育(3)

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的盆景,造型优美,寓意深远,咫尺千里,小中见大,深受我围人民的喜爱。

园林艺术的起源,以往,人们根据文字的记载,总以为始于宋代,把宋徽宗在政和年间造花园时凿的“平泉”和叠的假山“艮岳”算作它的滥觞(刚开始的意思)。现在,由于大量地下文物出土,我们才有幸得知盆景早在唐代就出现了。1972年:茫陕西乾陵出土的唐章怀太子李贤墓的甬道壁画上,绘有两个手持盆景的侍女,其中一个手捧假山和小树的盆景,另一个手托绿叶红果的盆景。此墓建于公元706年,壁画是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充分证明,至少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盆景就已经由民间传入宫禁了。不过那时的盆景还只停留在单调的盆栽阶段。

到了宋代,由于帝王们的大力经营和文人学士的相率崇尚,盆景才随着山水园林的兴建而往水石盆景、旱石盆景等方面发展。大书画家宋徽宗好珍玩,他专派大臣朱勔用船往浙江搜罗珍奇花石,名为“花石纲”。弄得“凡士庶之家,一石一木稍堪玩者”都被掠至汴京,穷奢极侈,玩物丧志。另外,一般文人学士,因仕途失意,或厌居豪华,渴慕山林田园式生活,所以纷纷对山水园林和盆景青睐起来。如米芾、苏东坡、陆游、范成大、王十朋等,都热衷于盆景艺术。此外,还出现了一些盆景专着。山阴人杜绾写的《云林石谱》所载的赏玩山石,竟达116种之多。

盆景在元代,被称为“些子景”,“些子”是“一点儿”

的意思。明清两代盆景,其艺术形象已日趋完美。在盆景中羼入画理,揉以诗意,使它一跃而成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了。那时的盆景,无论对独千和双干以及丛林等式样都有了十分讲究的布局。

清代盆景之风较明代尤盛,就连康熙皇帝都自己动手创作过。为此,他还写了首《咏御制盆景榴花》诗:“小树枝头一点红,嫣然六月杂荷风;攒青叶里珊瑚杂,疑是移银金碧丛”。

至手明清两代谈及盆景的着作就更多了,例如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吴初泰的《盆景》、清代《广群芳谱》、沈复的《闲情记趣》等,为我们研究盆景提供了大量材料。

谈到解放前的盆景,我们总不免要想起已故的“盆景大师”周瘦鹃先生来。他是个作家,酷爱盆景,以所得稿费收藏古盆,一生制作了几千盆盆景。1979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盆景展览》,各种流派荟萃一堂,更称得起盆景史上的一次壮举。

种菊·赏菊·用菊·爱菊

菊花最早出在我国。据记载,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并培育了菊花。唐宋年间,我国的菊花经朝鲜传到日本,十七世纪又传到了欧洲。现在我国的菊花达一千多个品种。它不仅是世界驰名的名贵花卉,还有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里,将菊花列为上品,言“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自古以来,人们就给予菊花以特别的珍视。农历九月,是菊花的开放时期,被称为“菊月”。人们用菊花酿酒,名“菊花酒”,在重阳这一天开怀畅饮。多少年来,菊花为我国人民所喜爱,所歌颂。着名古典小说《红楼梦》里,有赏菊题诗的专门描写,别出心裁地从“访菊”、“种菊”、“簪菊”等十二侧面,对菊花不厌其烦的赞美、刻画,真可谓“情深意长”了。历代的诗人、词家,常以菊花为题咏。宋朝韩琦的“莫嫌老圃秋容淡,犹看黄花分外香”,描绘了菊花一格独具的美好风貌。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借菊寄志,抒发了反抗朝廷的豪情。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更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和菊花的亲密程度。

钢琴的祖先

古代希腊有一种乐具,是供音乐家审度音律和研究乐理用的。它是在一块木板上绷上几根丝弦,弦下边支有弦马,可以移动测量声音。这种乐具便被认为是钢琴的祖先。到了十四世纪,它就发展成古钢琴,与我国扬琴很相似。同时发明的钢琴还有好几种。

1709年,在意大利北部佛罗棱斯地区,乐器制造家克里斯托福里,发明了更为先进的钢琴,首次采用有击弦小槌的键盘装置,使钢琴产生了延续很久、强度不同的音响。这种钢琴从十九世纪初就被广泛采用了。

钢琴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还在不断改进。1821年,法国埃拉尔改进了打弦机的结构,使钢琴在演奏中可以迅速重复地击弦发音,从而可以演奏技巧复杂的作品。此后,又经过许多制造家和音乐家的努力,到1855年,钢琴得到了显着的改良,如采用毛毡代替鹿皮裹在木槌上,琴弦交叉排列等。并且琴型结构也作了新的设计。百余年来,它的基本构造几乎没有多大的改变。

钢琴于1580年传入我国。孔德《外国音乐流传中国史》记载:“明万历八年,利玛窦(意大利传教士)献其国乐器……所为琴,纵三尺,横五尺,藏椟中弦七十二,以金银或钢炼之为弦,各有柱通于外,鼓其端而自应。”照此记载,钢琴传入我国至今已近四百年了。

小提琴的来历

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名叫美尔古里的埃及人,在尼罗河畔的沙滩上散步,无意中踩到一个干枯龟壳上,突然,那龟壳发出了美妙的铿锵声,引起了美尔古里的注意。他反复试验,确认龟壳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回家后,他就模仿龟壳的形状制出了一种四弦琴般的乐器,弹起来,果然音色美妙异常。他把这具琴起名“列里”。后来,这种乐器就在埃及广泛地流传开了。到了十一世纪,“列里”经过改良,更名为“微奥列”。按指的地方设有音阶的格子,就像我国的琵琶那样。到了十五世纪,意大利人把音阶的格子除去,在光木头上装上四条琴弦,这样,第一只小提琴便诞生了。

胡琴

胡琴是我国民族弓弦乐器的总称。早在十一世纪前,就在民间流行了。当时叫做奚琴。宋代音乐理论家陈呖在1099年所编写的《乐书》中说:“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鼓而形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扎之,至今民间用焉。”根据文字和书中的图形,奚琴同今日的胡琴外形非常相似,只是奏法不同。胡琴在宋时已比较完善,到了元代,宴会上常用胡琴来伴奏。

近千年来,胡琴在民间广泛流传,因而又得到了显着的丰富与发展。从胡琴的母型中又派生出高音乐器京胡、高音二胡、南胡、椰胡和板胡;中音乐器坠胡、中音二胡、四胡和马头琴;低音乐器革胡、大胡和低胡等。在音色上,京胡发音清脆明亮,二胡温柔优美;板胡则尖锐明朗。

琵琶的历史

琵琶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弹拨乐器,早在公元前三百年的秦代就出现了。

“琵琶”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原来,琵琶原名批把,是描摹两种弹奏的手法。后汉刘熙着《释名》中说:“批把,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日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在敦煌北魏壁画中所见到的一种腹部为梨形,用四弦或五弦的曲项琵琶,可说是现代琵琶的前身。曲项琵琶约在公元350年前后,通过印度传入我国北方;又在551年前传到了我国南方。

在唐代,琵琶被视为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在十部乐中起着首领的地位。当时的琵琶,不是竖着弹奏,而是横抱着用骨片或木片拨弦发声。这种骨片或木片谓之“拨”。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有“沉吟放拨扦弦中”句。另外,在贞观初年,有太常乐之裴神符,废弃拨子,改用手指弹奏,这使琵琶弹奏技术有了新的发展。这种手弹方法,现在还保持着。

琵琶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积累了许多曲目和弹奏技术。

可惜古代没有完整的记谱方式,有许多宝贵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消逝而失传。直至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谱》及1895年李芳园编的《琵琶新谱》中,才比较完整地记录了十余首名曲。

如《海青翠天鹅》、《十面埋伏》、《阳春古曲》、《月儿高》等。

这些曲子的整理记录,对后来发展琵琶艺术有了重要的贡献。

古琴简史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原只称琴,近几十年来,才加上古字。它有七根琴弦,所以也称为七弦琴。它的历史很悠久。周朝时候(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前三世纪),已普遍流行。根据《诗经》的记载,那时,它常与瑟合奏,还用于伴奏歌唱,成为一种重要的乐器。公元前三世纪时,嵇康的《琴赋》中,有“徽以钟山之玉”的文旬,并且提到了“徽”的作用。“徽”对于古琴很重要,它是用来表示泛音的位置,为演奏者提供按音的标志。可见一千六百年前的古琴构造,和现在大体相同。

周代用琴弦之类的乐器伴奏歌唱,叫弦歌。当时古琴与民歌有着密切的联系。到了唐代,古代名歌“清乐”逐渐散失。

当时的统治阶级对古琴已不大重视,琴被排斥于宫廷雅乐之外,但在群众中仍然流传。

古琴被用于伴奏歌唱时,人们同时也为它创造独立的曲谱。相传距今一千七百年左右,晋人嵇康就创作了长达47段的大曲《广陵散》。距今一千四百年左右,梁人邱明传授了《碣石调·幽兰谱》。古琴便沿着这两方面发展。明代,还是如此。如编写《大古遗音》的杨抡,是属于江宁派,着重歌唱的;编写《松经馆琴谱》的严天池,属于虞山派,专讲究乐器演奏。

关于古琴的书谱,历代均编着不少。距今二千年前,刘向校书时,已得到古琴书三种,计114篇(见《汉书·艺文志》)。

至今,还存有古琴书谱两百种左右。

漫谈古筝

筝,这种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流行于秦国(今陕西)了,故亦有秦筝之称。

据古书《隋乐志》和清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记载,都说筝:是秦代的蒙恬创造的。古筝原只有五弦,用竹做成,形状如筑(现已失传),后蒙恬将它改为十弦,变形如筝,以木代竹。到了唐代以后,古筝的弦数增加到十三弦。至于“筝”

这个名称,据后汉刘熙《释乐器》的说法,是由于筝发出来的音筝筝作响,因此得名。

筝的种类不多,现有的大致可分为十三弦与十六弦两种。十三弦的筝可弹出两个八度另两个音(5:——·1)是按五声音阶调弦的。十六弦的音域比十三弦的大,可弹出三个八度(5:——·5)。

筝用左右两手弹奏。右手掌握发音、节奏、固定弦音,基本指法有托、劈、抹、挑、勾、剔六种;左手用来按弦控制弦音的变化,基本指法是:吟(颤音)、揉(波音)、滑(上下滑音)、按(轻、重按)四种。筝和复音乐器一样,同一个时间可弹出数个音。

箫的传说

箫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有不少的传说和掌故。

相传春秋时代,有个“吹箫引风”的故事:善于吹箫的箫史,与秦穆公的女儿弄玉结婚之后,时常在一起吹箫,箫声引来了凤凰。于是他们骑上凤凰,飞离了人间。后人以“凤凰”来代替箫的名称,可能是与这个传说有关。

还有,在楚汉相争时,刘邦手下谋士张良,想出制楚的计策,深夜登高吹箫,唤起项羽八千子弟兵思乡之情,促使楚方军心涣散而一败涂地。还有,伍子胥从楚国逃亡吴国,中途落魄,曾在吴市吹箫乞食……关于箫的吹奏,见于前人笔下的描写也不少,苏东坡的《前赤壁赋》中,就有细致的形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箫在古代,是用十六根或者二十四根开有音孔、长短不等的竹管,排在一起,插入木制的鸟翼形的座子上的一种吹奏乐器(名为排箫),现在的箫与它不同,是在一根竹管上开几个音孔的。据说这就是古代的竖笛,唐、宋之后,才逐渐把竖吹的笛叫箫,把“横吹”的吹乐器称笛。

贵州省玉屏县的玉屏箫很名贵,是用当地特产的水竹制作的,外形精巧,音质纯正,在全国享有盛名。

笛子的身世

笛子是一件古老的管乐器。在周代,便有竹制横吹的篪。

《诗经·何人斯》篇的“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句,就是记述兄弟俩吹弄埙篪的事。周代还有一种竹制竖吹的乐器“笛”,五孔。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从新疆、中亚细亚一带,传入一种乐器“横吹”,就是现在的笛子的前身。

从汉代至今,二千多年来,笛子在我国民间广泛流行,品种日益发展,形制多种多样,如竹笛、木笛、铁笛、甚至玉笛、塑料笛等。

今天应用最广泛的笛子有两种:一种是“曲笛”;一种是“梆笛”。曲笛身长,六孔,它的音色柔美圆润。梆笛身短,它的音色明亮尖高。

唢呐

我国古代的吹奏乐器,除了笙、箫、管、笛外,还有一种喇叭形的乐器,叫“唢呐”。它原是军中乐器。明正德时(1506-1521年),遂在民间广泛流传(当时称为“唆哪”)。无论城市和农村,职业性和半职业性的音乐组织中(如北方的“鼓乐班”、“吹鼓会”;苏南地区的“吉庆堂”、“九福堂”等),都有擅长吹奏唢呐的人才。唢呐音色浑厚、响亮,成为民间常用的吹管乐器之一。北方称“小唢呐”为“海笛”,江南也有称“大唢呐”为“梅花”、“小唢呐”为“梨花”的。但广大地区统称“唢呐”。

唢呐头上的哨子,是发音上很重要的工具。

哨子,有的用芦苇做;也有用麦梗的。由于料子性质的软硬,结合吹奏运气方法上的不同,在同一种乐器上,却出现了各个地区各种不同的演奏风格,形成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如赵春亭用北方大唢呐吹奏的《小放牛》,由于运气和口腔上的控制,能吹出箫的细腻音色;后段还能模仿弹拨乐器演奏的活跃情绪。任同祥演奏的:百鸟朝凤》,尤似群鸟飞鸣,引人入胜,充分发挥了唢呐的复杂吹奏技巧。江浙地区以一种联珠式的运气方法来演奏,在音色上以粗犷嘹亮为胜。如《将军令》等,能渲染威武雄壮的情景。在戏曲上多采用这类牌曲,来增强舞台的庄重气氛。

鼓的历史

鼓,是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非常喜爱的一种乐器。远在上古时代,我们勤劳的祖先在会说话会唱歌的同时,就开始用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了。据传说,我们的祖先在劳动过程中,发现枯树和实心树干有完全不同的声音;并且发现中空物体有音量增大的共鸣作用。

于是,便用空心树干,蒙以兽皮或蟒皮,做成了木鼓,供娱乐时敲打。到了汉朝,不仅有大小、形状、质地、装饰不同的鼓,而且民间出现了鼓舞乐。

在古代,鼓不仅是乐器,也不仅是驱逐猛兽的武器,而且还是军中必备之物。汉朝初年,守卫边疆的军队常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一种乐曲,以壮军威,叫做“鼓吹”;军中用以报时、警众或发号施令者,叫做“鼓角”;出战时擂鼓呐喊,大张声威,叫做“鼓噪”。鼓,还有特殊作用:有一种铜鼓,古代人把它作为一个地区或一个部落的政权与经济势力的象征,失掉了这种铜鼓,族长或是酋长就要放声大哭。

此外,皇帝外出时的仪仗之一,就有“鼓车”。

我国的鼓,种类很多,大约有二十多个品种,六十多个规格。常见的有大鼓、铜鼓、手鼓、花鼓、腰鼓、缸鼓、铃鼓、书鼓和八角鼓等。各民族也有自己的鼓,朝鲜族和瑶族有长鼓,傣族有象脚鼓,藏族和维吾尔族有手鼓,苗族有铜鼓等。

扑克牌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