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生活文化
26631900000008

第8章 文化艺术和体育(1)

文房四宝史话

笔的起源很早,从新石器彩陶图案看来,当时即已用毛笔作画。殷墟甲骨文中发现有写好未曾刊刻的文字,看来也是用毛笔蘸墨书写成的。解放后在长沙出土的战国帛画中,还发现了几支毛笔,和现在的毛笔一个样子。据古书记载:秦始皇的大将蒙恬创造了笔,“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其实,在秦以前,人们早就知道用毛笔作字了。

笔的主要部分在毫。毫的种类极多,有紫、狼、羊、虎、麝等毫,以紫毫最好,狼毫次之。

明代以前的着名制笔工人,据明屠隆说:“唐有铁头,宋有诸葛高,明有陆继翁、王用古、张天锡等。”明末清初,杭州有张文贵,他的鼠心笔和中管笔,为白描画家所最欢迎。

“湖笔”是文房四宝之一。所谓湖笔,一般都是指湖州毛笔而言。据《湖州府志》记载,湖笔的发源地是在浙江吴兴县善琏村。善琏在隋以前均属乌程县,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兀982年)起改属归安县;乌程、归安都相继隶属湖州治(明以后才称府),所以这里生产的毛笔称湖笔。它既是精巧的工艺美术品,又是传统的书画工具。具有锋颖尖锐、修削整齐、丰硕圆润、劲健有力等四大特点,历来为书画家所器重。

汉朝许慎说;“墨者黑也,松烟制成”。这说明汉代已有了松烟墨。如果从彩陶图案上的墨线条、甲骨上的字、战国时的漆器和帛画上面有墨的事实来看,用墨的年代还早得多。

“天下之墨推歙州”,这句话夸的是徽墨。

徽墨的发源地按理应在徽州。然而,追溯它的历史渊源,却在陕西喻糜(今汧阳县)。周宣王时,有所谓“喻糜墨”之称(见《汉官仪》)。入汉后,产墨区也大多在陕西扶风、喻糜、延州(今延安),以及广东始兴等地。直到唐末,墨工奚超带着他的儿子延珪全家迁来安徽歙县后,逐渐形成了“徽墨”。徽墨的名称,正确地说,应该是在宋朝宣和三年,歙县改称徽州后才得名。

徽墨原只有松烟墨一种。从明朝开始,质量更高的油烟墨逐渐成为徽墨的大宗。徽墨的优点:“丰肌赋理,光泽如漆”。

所以名重天下。

制墨工人除奚超父子名闻全国之外,宋初的四川景焕和蒲大韶父子也以制墨着名。明、清两代的制墨名家程君房、方于鲁、曹素功也都有高超的技艺,闻名天下。

纸的产生比笔、墨要晚些。苏易简的《纸谱》说:“汉初以幡纸代简,成帝时(公元30年),用薄而小之赫琥纸作诏书。和帝时(公元60年)蔡伦用树皮、敝布、渔网、造纸。”纸的发明始于汉代。

新唐用褚皮造纸。玄宗命李龟年赐李白“金花笺”,成都女诗人薛涛在浣花溪制“十色笺”,五代蜀王王衍造“霞光笺”,南唐李后主制“澄心堂纸”,洁白如玉,有长三至五丈,宽六尺的匹纸,更为可贵。

宋代,四川的造纸工业尤其发达。明代从永乐时起,在江西设官局造纸。

宣纸,一向被称为“文房四宝”中的一宝,是我国闻名于世的特种手工艺品之一。

宣纸创始于唐朝,产于安徽泾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泾县在宣城西南,在历史上泾县隶属于宣州(即今宣城县)故名为宣纸。

宣纸颜色洁白,虽然存放很久,仍然可以保持原来如白玉一般的光彩。不必担心它会发黄;同时,既不会蛀,也不会腐,因而有“寿纸千年”的称誉。这是它的一个特点。另一个特点是厚薄均匀,吸水力强,墨色一落纸面就很快渗透。因为宣纸有着上面两大特点,所以一直为我国古今书画家所喜爱。

砚在文房四宝中比较晚出。汉代虽有“同砚席”的记载,但形式怎样,无从了解。曹操上《杂物疏》

说:“御物有纯银参带台砚一枚,纯银参带圆砚大小各一枚。”早在三国前,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说:“石滑谓之砚,砚从石见。”这说明汉代用金属制砚外,也用石砚。我国着名的砚材有端石、歙石,都是在唐代发现的。诗人李贺《青花紫砚歌》:“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刘禹锡《赠唐秀才紫石砚》诗:“端溪石砚人间重,赠我应知正草玄。”可知端石在唐代的名气就很大。据《砚考》说,歙石是唐玄宗开元时发现,到南唐后主才大事开采。

端石产于广东高要县端溪,温润发墨,花纹美观。最上品是青花蕉叶白、鱼脑、冰冻等几种。歙石产于婺源县龙尾山,温润缜密,硬度在端石之上。名砚不仅砚石好,琢砚工艺也极高超。有的堂皇富丽,有的纤巧玲珑,很耐人把玩。琢砚和琢玉一样,同为我国有名的工艺。

铅笔小史

古代,中外都有用铅来写字的记载,留下了“铅笔”这样一个名称。

我国汉明帝创修的《东观汉记》这部书内,有“曹褒寝则怀铅笔,行则诵渎书”的记述。古罗马人也用铅条写字;西欧真正用铅做“铅笔”写字,一直用到十六世纪中叶。

1564年,英格兰发现了第一个石墨矿,当时认为这种黑色原料是一种奇异的珍宝,甚至派兵把矿区把守了起来。石墨由于质软、色黑、滑腻而有金属光泽,用它来作为原料制造铅笔,比真正的铅要理想得多。这种原料发现之后,立即用它代替了铅来做笔。所以石墨最初的名称就叫“黑铅”或“笔铅”。

现在,我们所用的铅笔,是在木制的笔杆内灌以石墨和极细的粘土混合制成的笔芯。

目前,世界上石墨的产量,以锡兰为最多,占世界第一位。

自来水笔的发展史

自来水笔,又称钢笔、金笔,是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的。

但是你了解它的家族吗?

自来水笔的家族包括三个支系,就是金笔、铱金笔和钢笔。

自来水笔发明于1809年,大约在距今一百三、四十年前,美国的华脱门金笔厂已经正式投入生产。清朝末年,美国脱华门、犀飞利、派克等牌号的金笔相继在我国市场上出现。但价格十分昂贵,只有官僚、豪绅和洋行买办们才用得起。后来,各地设立学堂,增添了外文、数学、理化等课程,为了写外文稆听讲记笔记的需要,这种笔又扩大成为富家读书子弟插在制服口袋上的时髦装饰。

1928年,我国的自来水笔工厂开始在上海创办。据说曾经制造了一种自来水毛笔,因为不切合实际应用,打不开销路,后来才着手生产自来水笔的。从1928——1933年间,上海关勒铭、博士、华孚、金星等几家笔厂生产的国产金笔,先后和消费者见了面。

算盘探源

算盘究竟是何人何时发明的,现在无法考查。有些历史学家认为,算盘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刘因(1248-1293年)撰写的《静修先生文集》里。在《元曲选》无名氏《庞居士误放来生债》里也提到算盘。剧中有一句这样的话:“闲着手,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公元1274年,杨辉在《乘除通变算宝》

里,1299年朱世杰在《算学启蒙》里,都记载了有关算盘的《九归除法》。公元1450年,吴敬在《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里,对算盘的用法记述较详。根据以上记载,历史学家便断定:约在宋末元初之际,我国就开始用算盘了。由此可见,算盘至少也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书籍装潢的起源

在印刷术发明以前,古人多是用纸抄写书籍。抄书的人,往往费时数月以至数年才抄完一本书。可是,如果收藏得不好,书虫(蠹鱼)就会来光顾,把几经岁月抄成的书蛀得满是虫口,十分可恼。于是古人又发明防治书虫的方法,用黄柏捣烂煮出汁液,染在书纸上,就可以避免书虫蛀咬。因为黄柏有治蛀虫的功能。用黄纸写经,其理亦近于避虫。

古人染书是先写后染的。染书称作“入潢”(潢作染纸解)。

古人抄书和染书(纸)是分工的,染书匠是专业,但当时不叫染书匠,而称作“装潢匠”。经手装潢的人,称“装潢手”。

唐代的书籍,如经装潢匠染过,都写上装潢手某的姓名,以示负责。唐代崇文馆专业装潢匠五人,唐代秘书省有装潢匠六人,这都是有文献可据的。可见装潢是染书专业的工种,其起源与美术装饰甚少关系。至于把裱背说成是装潢,那就是后来的事情了。

有着悠久历史的木刻版画

我国的木刻版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隋朝时代就有了,唐朝末年的刻版技术已经达到了熟练的程度;南宋时又有了很大的进步;到明朝末年更发展了木刻版画的套色技术,创造了精巧的水彩套色木刻版画,刻版、调色和印刷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我国木刻版画的黄金时代。后来,这种刻版技术传播到了欧洲各国。

至于现在流行的现代的木刻版画,又有它自己的历史。我国的古代木刻版画自从传入欧洲后,欧洲人又创造了一种创作木刻版画并传入到中国。所以中国的现代木刻版画,是受欧洲创作木刻版画的影响,在中国的土地上产生的。它是1929年由鲁迅先生倡导,抚育成长起来的。1931年,鲁迅先生在上海亲自开办了一个木刻讲习班,讲授木刻版画的技术,培养了许多爱国进步青年。这是我国新兴木刻版画的开端。新的木刻版画,不仅有西洋木刻的优点,同时,仍旧保存着中国民族传统的优点。

我国美术字的形成

就世界范围来说,美术字是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新花。

可是在我国,远在二千五百年以前,这朵奇葩就光彩四射了。

我国最古老的美术字——保存在各种铜器上的鸟虫书,大约是在春秋中叶到战国末年形成的。

从春秋中叶开始,逐渐形成了七国对峙的局面,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分裂状态。另外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铸铜器逐渐普遍,不再为王室独占,各国各自制作了许多铜器,而铜器慢慢从“国家重器"变成为装饰品和实用的工艺品了。这样一来,铭文就被当作花饰一样看待,铭文成了铜器花饰的一部分,起着美化铜器的作用。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古人称为“鸟虫书”的美术字。

这些美术字的笔法,表面上看来有些杂乱无章,实际上它们都是有来历的。它们主要是为了与器物上总的花饰相适应而产生的,也就是花纹图饰化了。这时大部分铸器的花饰都是雷带纹,为了和蟠曲如带的花纹相应,所以字体也变得细长了。

后人根据这些文字的不同花饰,替它们取了许多名字:鸟书、虫书、金剪书、悬针篆等等。这就是我国第一批美术字,大概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美术字吧。

我国古代的日记

我国古今作家都很重视写作日记,这已形成了一种悠久的历史传统。

最古老而且比较完备的日记,算是唐代李翱的《来南录》

了。它记述了由北方到广州的行程与主要事件,连记了六个月,仅有八百四十二字,文笔古朴,这是古代第一部记事最简略的日记。继之而起的,便是宋代欧阳修的《于役志》,在性质与内容上,与李着相仿佛。

后来,由于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文章体裁的日益发展,到了宋代,作家写作日记的已渐渐多起来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名作有范成大的《骖鸾录》,记述他由江苏吴县到广西的旅途见闻;陆游的《入蜀记》,记述他由浙江山阴到四川的旅途见闻。这两部书,叙事、写景都相当扼要、概括,还有一定的抒情。至于内容比前两书更为广泛的,则是宋代韩淲的《涧泉日记》,举凡国家政治、私人生活、读书心得等,均有记录。

由元代到清代,写作日记,在作家中日益风行,风格也多种多样。以记述私人日常生活为主的,有元代郭天锡的《客杭日记》,这是后来生活日记的正体的最早渊源。记述朝政掌故,偶及前代英雄的,有明代许浩的《复斋日记》。专记观赏各种花卉的,有明代归庄的《寻花日记》。到了清代,更出现了专记出使国外的生活感受、记遣戍经历和学术掌故的日记。如林则徐的《荷戈纪程》等。有些日记,篇幅还相当巨大。象明代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记述他游览祖国各地名山大川的见闻,在写作上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精力,成为古典游记体日记中的巨着。可以说,到了明清两代,日记日益多姿多彩,动手写作的作家也日益众多,其影响之大,远非唐宋两代所能比拟。

连环画的发展过程

连环画不是一开始就如现在这样:一幅幅相连、并在方块的画下面或旁边印着说明内容的文字。在古代是先产生了单幅的故事画,后来才逐渐发展为具有连续的故事画。而且故事的说明,开始也是只有题目,没有情节。远在汉代的画像里,就有许多单幅的故事画。如“孟母断机”、“荆轲刺秦王”、“完璧归赵”之类。发展到唐代,它的形式又有了改变,画的格局很自由,有用宽线框均等隔开的,有用图案画隔开的,有用地界线隔开的,有用说明文字隔开的,格局不一。

到了元明时代,小说、戏曲发达,因之也发生了插图中的连环画。如《全相平话三国志》,该书为蝴蝶装,每一对页一图,上图(三分之一地位)下文(三分之二地位)。

到了清代,又产生了单页的连环故事画,也就是“年画”。

普通每一故事印一张,也有印两张、三张相连的。

由于有了单页的连环故事年画,于是到了清末,石印输入,就产生了最初的“回回书”(每一篇都插图,每一回都插图)。如光绪十年左右印的《聊斋》、《今古奇观》、《三国》、《水浒》、《红楼梦》等就是。

清代以后,上海丹桂第一台上演违台《七擒孟获》等戏,才有人根据舞台上的形象制作连环画,这就更具有连续性。在这个基础上又加以提高便发展成为现在的形式。

地方志史话

地方志是记载一个地区有关地理历史方面的历史性资料,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国的地方志起源很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地方史记之类的书籍。它的体例导源于《禹贞》、《山海经》等古代地理书,最初仅记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等。至汉隋之间,地方志的编纂逐渐兴盛起来。东汉会稽(今浙江绍兴)袁康撰修《越绝书》(相当于浙江省志),距今近二千年了,记载山川、城郭、冢墓及传记,历来被公认为现存最早的地方志。魏晋以后,出现了全国性的地理总志。《隋书·经籍志》地理类叙:“隋大业中(605-617年),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当时,内吏侍郎虞世基等编辑《区字图志》一百二十九卷,集地方志之大成。到唐宋,地方志的体例逐步完备起来。宋太宗太平兴国中(约公元980年),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地理外又编入姓氏人物风俗数门,因人物详及官爵及诗词杂事”。(见洪亮吉《重校刊太平寰宇记》序)。于是此后的地方志又增加人物、艺文等项目,不但描写乡土地理景物,‘而且记录当时的人民活动,这就提高了地方志的社会价值。此后,纂修地方志蔚然成风。宋元的地方志多至五百余种(见《文渊阁书目》)。明清之际,地方志的纂修更形成一个普遍的风气。不仅州县有志,甚至一个乡、一个镇,都有专志的编纂。清代地方志的编纂更是达到封建时代的高峰,尤以康熙时代为最甚。现存的地方志几乎百分之八十是清代编的,据统计,只清朝编纂的地方志即达四千三百零二种,七万五千二百十六卷。(见《史学年报》第四期。)地方志分省志、府县志、乡镇志,记载一定地域的自然条件、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资料,以及山志、水志、舆图志、海防志和专门记载古迹、寺观、祠墓等等史料的专志。现存的地方志(据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统计,现存地方志七千四百一十三种,十万零九千一百四十三卷)。以县志居多(约占70%)州志、府志次之。我国各省、县几乎都有地方志可供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