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向温商学习
26672400000030

第30章 向温州人学做人(8)

陈敏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他早年就职于事业单位;后来下海当老板,创办了金顶针服饰;然后又加入了庄吉集团,任董事长;现在,担任温州服装商会的会长,办理了《温州服装》杂志,担任总编。陈敏的经验告诉我们不断的变化也可以成为人生的主题。

在瞬息万变的商战中,商人要从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超越自我入手,实现自身能力与人格的提升。由于每个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的环境、使命、实力,很难通过简单地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而获得成功。所以,企业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特别是对于行业中的领先企业来说,情况就更是如此。

自我超越

南存辉认为:“人的一生,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企业,最难的是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他从昔日温州城内辛苦操劳的小小修鞋匠,几经奋斗成为资产超过亿万美元的年轻富豪,连续三度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

南存辉被描述为“温州最具现代企业家气质的老板”。他的“现代企业家气质”首先体现在对资本的“革命”上。1991年,做低压电器的南存辉手里已经有100万的资本了,他通过与美国一个亲戚合作成立了温州正泰电器有限公司,并招入9位家族成员入股,将自己100万股金所占的100%的股权一下稀释到40%。这时的正泰不仅是合资企业,而且还是不折不扣的家族企业。南存辉利用这些资本,开始正式走“科技兴业,质量创牌”之路。正泰投资建标准化厂房,吸引八方人才,提高产品品质,扩大销售渠道,到1994年,正泰资产已达5000万元,南存辉的个人资产翻了20倍。正泰在他的“减法”中发展得越来越大,南存辉说:“分享不是慷慨,对创业者来说,分享是一种明智。”

南存辉认为:“人最大的竞争对手是你自己。要不断地学习,开始时学习可能是为了竞争,到后来就成了人生的一种需要。”南存辉没有因为自己的初中学习经历而停留在那个时代,学习一度成为他的口头禅。南存辉身边的人有时候都会惊讶南存辉的学习劲头,他甚至组建了自己的智囊团,这成了他不断提升的动力。正如杰克·韦尔奇所说:“当我停止学习新的东西并开始讨论过去而不是将来的时候,我就该离开了。”南存辉谦逊而执着的学习精神,成为了他取胜的核心资本。2000年南存辉在北京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他的学习事业将持续下去。

2001年3月,《温州晚报》推出了“谁是温州青年的偶像”的调查,在包括薄熙来、雷锋、张艺谋、鲁迅等全部10名当选者中,南存辉名列第四,给他的评语是:“中国新兴民营企业的代言人、温州人奋斗发家史的缩影。”

喜新厌旧

革自己的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打破现有常规,改变现有生活,接受新事物的过程。陈敏就是这样一个“喜新厌旧”的人。在下海经商前,陈敏在温州工艺美术研究院工作,每个月拿30元的工资,性格决定命运,他并不安于这种安定的工作环境。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温州服装生意这么好,去搞搞服装蛮有意思。他就和同学到百货公司买了面料,请人加工了五件风衣,拿到市场去销售。风衣那时不多也不少,有人看着合适,挑挑拣拣一番也就买走了。七天过后,那五件风衣居然全部卖出,每件赚了20元,总共赚了100元。数着这100元钱,陈敏心里一下子就认准了,服装业有前途。

1987年,陈敏和其他3个朋友创办了温州华联服装厂即金顶针服饰的前身。到1995年,温州金顶针制衣有限公司产值达2000万元,利润居温州市同行业之首,此时陈敏的眼光又投向了远方。在全国服装行业百强评比中,温州服装企业无一上榜,陈敏意识到了温州企业规模小的弊端,他想把几家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影响力较强的服装企业组织起来,成立温州服装工业集团,发挥区域优势。但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认同,公司董事会竭力反对,他们担心“金顶针”会被其他企业拖垮。顶着各方的反对意见,陈敏没有屈服,而是倔强地坚持着,他撤出了自己在“金顶针”的全部股份,拿着600万元投向了一个新的企业。

1996年,温州服装界的“少帅”陈敏和庄吉公司董事长郑元忠、精益集团董事长组建庄吉集团,率先跳出了温州家族企业的怪圈,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强强联合”,人称“庄吉黄金三角”。陈敏说:“我们共同的目标是把庄吉做大,把庄吉品牌打响。我觉得在奋斗中我们各自实现着自我价值。”在他们手中,一个濒临倒闭的企业,就在几年间,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5家成员企业,2000多名员工,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拥有400余家服装皮鞋连锁专卖店,固定资产达几十亿元的大型服装集团企业。

出人意料的是,2003年9月26日,陈敏又做出惊人之举,他辞去庄吉集团董事长之职,专门担任温州服装商会会长职务。这在当时的温州服装界一下炸开了锅,要知道,做董事长,陈敏的年薪是50万元,当会长,陈敏每年要上缴20万元的会费。

陈敏对金钱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赚钱,一个亿、十个亿没什么差别,就是多个零的问题,人们根本看不到现金,只能从财务报表上、各种财富排行榜上反映出财富来。”对于陈敏来说,把商会的工作做好,才能够肯定个人的人生价值。陈敏说:“去当会长,除了种种公众和企业利益外,我个人也在追求一种成就感。我总觉得我不光能带动一个企业,还能带动一个行业。”对陈敏来说,“喜新厌旧”是好的,是一切动力的来源,在不断的“舍旧迎新”中,陈敏追求着让自己满意的成功人生。

追逐梦想

革自己的命的人是有梦想就去追的人,人生就是在不断追求梦想中度过的,没有曲折的经历,你就不会去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有的人35岁的时候正挣扎于职场,言语间都是对生活的抱怨和无奈,而黄镇丰在35岁的时候正意气风发,为自己的下一个梦想做着准备。

黄镇丰曾经有过五个梦想:1.少年时希望能成为歌星,在舞台上一展歌喉。1989年他考取了广东星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经常参加各种演出并以优异成绩毕业。2.大学毕业没多久,黄镇丰看见一位包工头朋友开着一部锃亮的皇冠车,于是他也梦想着能拥有一辆。两年半后他有了自己的皇冠车。如今,他已经驾驶这部爱车7年。3.有一栋大房子是黄镇丰在有车之后的梦想。1998年,28岁的他买了一栋300平方米的豪宅。4.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科技园。2002年,黄镇丰以每平方米两三百元的价格在福永购买了2万平方米土地,2005年5月21日,他的公司搬进了自己建筑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卓科科技园。他下一步的理想是把卓科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品牌。他的人生路上充满了选择,为了实现有车梦,他放弃留校,选择下海经商,为了实现有房梦,他的创业路从零售转到批零兼营,从销售五金转到做防盗网,又到影碟机生产,他的每次决定的做出看起来都十分匆忙,但又走得非常顺利。因为有着梦想的目标,他在匆忙中没有走错方向。

革自己的命的过程中,充满了放弃和变化,只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才能成功。1983年从江西财经大学毕业后,身为尖子生的周星增被分配到贵州工业学院工作,凭着勤奋和认真,4年后破格晋升为讲师。1989年,家乡建起了温州大学,他应聘调回故乡,担任了财务教研室主任。站在高等学府的讲坛上,他尽心尽力地把自己的全部才华奉献给学生。他讲的课,被众多学生评为“最有学者素养的课”。

同学和好友们对他的生活状态都羡慕不已,说他是生活中的幸运者。而周星增却不以为然,就在学校即将任命他为系副主任时,他却毅然地递交了辞职报告,砸了“金饭碗”,走进了波谲云诡的商海。周星增认为:称心的工作并不是人生刻意追求的风景,更不是人生的全部涵义,人应该有所建树、有所创造,充分展示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辞教从商后的周星增先后进入灯具、低压电器行业,智慧和实干的光芒照耀着他从商的道路,一路攀登,完成了他资金的原始积累。1999年,周星增决定变卖自己在温州的工厂、设备,投资5亿元在浦东康桥创办上海建桥学院。

周星增坚持着自己的“抛物线”理论:“人生是一条抛物线,一项工作,一项事业的运作,都是一条抛物线。为了走得更高、走得更远,我们必须在一条抛物线到达顶点时,换一条抛物线,走到另一条抛物线上,这样才会形成阶梯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勇于放弃,放弃就是改变,改变是一种痛苦的选择,但在改变中蕴藏着新的生机和希望,不放弃,不改变行吗?”他在放弃一改变中,寻找着自己人生的顶峰。

沧海桑田,世事如梦,成功属于为了梦想,不惜一切的人,把畏惧埋在心底,勇敢的放弃看似幸福的安稳,做出或许是痛苦的选择,追求充满未知的梦想,人生旅途中才会有成功相伴。

温州人做人规则之四十三:学会自救

除了老婆和孩子外,其余什么都要改变!-李健熙

“就算输到底,大不了我还是草根族”,温州商人这样说,正是这种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死地而后存的观念促使他们从小草长成了大树,并且是昂首挺胸的参天大树,“虽然事业会有失败,但幸我做人一直成功”,他们坚持着自己的生存原则。

对草根文化的研究者,大都认为草根多指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是阳光、水和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野草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息息,绵绵不绝。野草富有民众精神,它甚至于带着顽固的人性弱点,草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菩萨正打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不需要我普渡。”那人立刻跳出屋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该渡我了吧。”观音菩萨说:“你在雨中,而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渡自己,而是伞渡我。你要想渡,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发现观音的佛像前也有一个人在膜拜,那人长的和观音一模一样。这人问到:“你是观音菩萨吗?”那人答到:“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

犹太人经历了2000多年的流散而不消亡,他们是忍耐力最强的民族,他们认为:上帝夺取了我们的一切,剩下的只有我们。温州人在恶劣的环境中,走出了一条宽广的致富路,他们不求政府,不求人,从自救中求生存。

草根精神

“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roots。有人认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一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把grassroots单列为一个词条,释义是(1)群众的,基层的;(2)乡村地区的;(3)基础的;根本的。

近来,文化研究中学者多引用“草根”二字。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是阳光、水和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野草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息息,绵绵不绝;野草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野草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草根文化,是相对于御用文化、殿堂文化而言的。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的疏导和规范,没有经过文化精英的加工改造,充满着乡土气息,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共识。

曾经当过温州县委书记的温州经济研究所所长李丁富,对“草根经济”有着直白的解释:一是说明这种经济活动参与面广,渗透力强;二是它具有很强的民间性,跟传统意义上的官营经济有明显的区别。它出身注定不高贵,就像农村的孩子取名“二狗子”,很随缘,但它自立性、生命力强,好养活。温州商人创业的特点就是“三无五低”,“三无”即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五低”指起点低、知名度低、文化程度低、产业层次低和企业组织形式低。

20世纪70年代末的某个冬日,温州一个走街串巷的补鞋少年,一不留神将鞋锤深深地扎入手指中,鲜血顿时涌出。他咬牙拔出锥子,用破纸包上伤口,含泪为客人补好鞋,这个少年就是后来远近闻名的亿万富翁-正泰集团总裁南存辉。翻阅温商的发家史,这些草根英雄有着相同的发展轨迹,他们出身贫寒,大都有着坚忍不拔的超常意志和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他们一直吃苦耐劳,他们执著地寻找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最终,他们成为市场经济中独特的引人注目的一片绿意。温州人的市场意识来自于危机意识,危机意识又来自于“草根精神”。无论国内国外,到处可见温州商人的身影,由此可见浙江人的闯劲和创业精神。

和其他地方的大老板往往来自转制后的国有企业或者集体企业不一样,有统计说,浙江民企100强里面,约有90%的老板出身于农民、工人、裁缝、修鞋匠等阶层,有人因此把他们叫做“草根浙商”。温商的草根性表现为:他们侧重模仿,缺乏创新;他们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近80%出身于农民;他们的产业大多层次很低,多是传统产业,很少有高新技术;他们的规模都很小;他们都是家族制,管理权像风筝一样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

地瓜经济

原温州市市委书记李强将温州经济特色形容成“地瓜经济”:一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温州经济尽管像地瓜那样并不起眼,但都是“野生的”,生命力旺盛;二是具有很强的“扩张力”,地瓜藤叶四处蔓延,占领外部空间,充分吸收阳光和雨露,温州经济善于“走出去”,能够充分利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三是具有很强的“反哺能力”,地瓜藤叶四处生长,但养分最终传送给根部,受益的还是地下的茎果,温州经济始终根植于民,它的发展主要依靠无形的民间力量来推动,最后受益的也是人民群众。

1952年,周大虎出生于温州。初中毕业后,父亲被打成“右派”,母亲被下放的周大虎到温州农村插队,后来,回到温州的他,迫于生计又跑到江西、安徽、湖北等地流浪。“我最早是到了西安郊区,做钣合金工。当时我没有全国粮票,吃饭是一个大问题,曾吃过一个月的柿饼。没想到,我因做黑工在西安被关了一个月。”回忆起当时的流浪生活,周大虎充满心酸。流浪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这一切为未来做好了准备,直到改变他命运的打火机出现。

1991年,温州打火机开始火了起来,当时周大虎的妻子下岗,领到了5000元的安置费后赋闲在家,为了解决妻子的就业问题,周大虎决定追上打火机的热潮。1992年,周大虎粗下一个200多平方米的简易厂房,招了100多个工人,开始正式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