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的一个中午,罗云远和一帮朋友吃饭,他随便问一位在电力系统工作的朋友,下一步有什么动作,对方透露:湖北省电网马上要开始改造。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罗云远意识到:改造电网,电表、电线、电缆之类的产品会有很大的需求。每家每户都需要电表,这是很大的一块“肥肉”。罗云远在第一时间赶赴浙江,找到一家中外合资的五金厂,在毫无竞争的情况下,签到了该厂电表的湖北地区独家代理权。当电网改造的消息传开时,罗云远手握大量优质产品。看着其他同行望洋兴叹。湖北的电网改造历时五年,罗云远因此获得的销售额达到两三千万元。
信息资源是创业者必备的关键要素,如果没有充足的信息分析周围环境所需就不会有很好的市场前瞻性,会导致创业走很多弯路,有可能导致创业的失败。而温商约定俗成的信息共享规则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成了他们在决胜商场的不可模仿的优势力量。
刘先生到上海市郊洽谈塑料袋生意,结果大失所望。虽然产品质量尚可,但工厂把价格咬得很死,还要预收制版费。他手提着工厂送的样袋,在火车站购票厅买票,此时,一个中年人赶上前来,对他手里的袋子打量了一番,打起了招呼:“冒昧地问一下,您是做生意的吗?如果需要这种袋子,我们那里就有哇!”刘先生接过名片,知道他是温州一家废旧塑料回收厂的老板,姓郭。郭老板说,包装袋虽然自己不能做,但一位朋友可以供货,价格和要求见面后直接和朋友谈,他决不会从中拿好处费。刘先生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决定跟郭老板走一趟。到达目的地后,郭老板热心牵线搭桥,带刘先生参观了温州的箱包一条街,刘先生发现这里是做包装袋生意的最佳选择:做拉链、缝纫、提手等分工细致,合作紧密,物美价廉。
刘先生了解到,在外跑生意的温州人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除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外,还特别留意各种信息。如果遇到自己不能供货时,会大度地把潜在的客户介绍给好友。这次给别人创造发财的机会,下次就可以得到同等回报。温州人生意上的精明,在于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善于捕捉每一个稍纵即逝的商机;在于他们对合作对象的“宽厚”和不设防;也在于他们相互提携、生意上抱成团的凝聚力。他们就是靠这种商业的睿智把零散的信息汇集成“聚宝盆”。
对待机遇问题往往有这样一条规律:失败者错过机遇,保守者等待机遇,进取者寻求机遇,成功者创造机遇。创造机遇是最高境界。
一位美国房地产商新建了一幢大楼,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可是由于楼房广告没有新意,淹没在各种广告的海洋中,这幢大楼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销售状况很不理想。正在房地产商为楼房的销售问题大伤脑筋的时候,一天,守楼的人员报告,说有一大群鸽子飞进了大楼,在一些空房子里住了下来,请求派人协助把鸽子赶走。房地产商听到这个消息,灵机一动,他嗔到了机遇的气味。他首先派人打电话给动物保护协会,让他们知道鸽群飞进大楼的事,并请求派人协助捕鸽,以防鸽子被他人伤害,并定下来第二天立即行动。然后打电话给电台、电视台、报社等新闻单位,让他们知道动物保护协会准备捕捉大楼中鸽群的事。这些新闻单位接到这一信息后,觉得从保护动物角度看,这件事很有新闻价值,于是决定派人采访,大力加以宣传。第二天,动物保护协会的捕鸽行动开始了,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各家新闻单位都派人来采访,并对这件事做了详细报道。
为了不伤害鸽子,捕鸽行动小心而谨慎,整整用了一周时间才完成捕鸽行动。这期间,各家新闻单位一直跟踪采访并报道,随着捕鸽行动报道的进行,以此为载体对整幢大楼情况的宣传也深入人心,楼房的销售量猛然大增,不出一个月,整幢大楼销售一空,而且房价比其他地段的房价都要高。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机遇是需要创造的。有些看似不是机遇的事情,只要你独具慧眼,看到它的潜在价值,设法为它添加一点催化剂,就有可能把它变成为你所用的机遇,甚至是难得的机遇。
1995年10月,上海浦东杨高路还十分偏僻,路两旁有很多的企业库房。两个土头土脑的温州人陈氏兄弟在这条路上“荡”了整整五天。随后,他们拎着蛇皮袋叩开了一个又一个单位的大门。陈氏兄弟抛出的“绣球”十分诱人,他们相中了这些单位闲置不用的房子,甚至是空地,打算用来改造成活动房式店面销售温州小商品。他们出资65万元取得经营管理权,上海合作伙伴以地皮投入,双方二八分成,五年不变。
次年春天,邓小平视察浦东,在杨高路上驻步,杨高路改造工程被列为上海重点工程。陈氏兄弟当时所选的偏僻地块很快变成了黄金地段,店铺的粗金直线攀升,所改造的109间活动店面,以平均8000元一年的粗金粗出98间,还有11间年粗金超过万元。四年间,他们净赚300万元。
商海茫茫,有许多翻船沉溺者,有很多乘风破浪者,他们可能在才学、实力等方面都一样,却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待商机的眼光。失败者没有超前穿透事物本质的敏锐眼光,没有把握明天机遇的博大胸怀,终究难成大事。
善于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具有以下基本素质:第一,要随时做好准备。第二,要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第三,一旦出现机遇的时候,全力以赴。第四,要锻炼出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在复杂的情况下发现机遇。
命运是什么?命运就是捕捉一匹向你飞奔而来的马开始一次新的驰骋,宿命论者认为命运好坏,天注定,冥冥之中自有主宰,其实命运也可以说就是眼光,眼光不同命运就不同。温商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纷乱市场中发现商机,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残酷商战中掘得金矿,温商的成功经验告诉创业者:财富遍地都是。
温州人做人规则之四十一:创业精神是成功的无形资产
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值得去试一试。-洛克菲勒
创业精神的主要含义为创新,也就是创业者通过创新的手段,将资源更有效地利用,为市场创造出新的价值。创业精神是一种能够持续创新成长的生命力,具备创业精神的个体,以个人力量,在个人愿景引导下,从事创新活动,并进而创造出一个新企业。
仓ij业精神是创业成功较为重要的无形资本,温州商人的创业成功集中表现为他们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敢于冒险,二是善于变通,三是勇于创新。
《民富论》的作者赵延忱提出了“灵魂资本”的概念,所谓灵魂资本是独立存在的,以往的资本概念,对灵魂资本而言表现为资本要素。灵魂资本独立于要素资本之外,超越于要素资本之上,渗透于要素资本之内,存在于创业过程之中,对要素资本起统领、驾驭和主导的作用。
著名经济学家董辅扔指出,学习温州模式先要学温州人的创业精神。他认为,温州模式的最可贵之处在于温州人强烈的致富欲望和创业精神。温州早在1876年就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温州人有长久的经商传统、开放的传统和手工业制造技能,并养成了不安现状、不墨守成规、不满足贫苦生活的特性,为追求富裕生活而努力学习,甘于吃苦、敢于冒险,到哪里都能扎根、生存、发展。反观内地一些地区,农业文化根深蒂固,温州人可以不远千里到他乡开发廊、办服装店、摆修鞋铺,而当地人却连眼前的机会都视而不见,甚至看到了也不屑去学、不屑去干。所以,在学习温州经验的时候,首先应该学习和培育市场经济的文化,学习温州人的创业精神。
创业观念
创业的成败取决于你怎么干,怎么干取决于你怎么想,怎么想就是所谓的创业观念。温州人能赚钱,得利于他们在观念上更新很快:
(1)“所有制”的观念。温州人用“不管白猫黑猫,能够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观念来看问题,认为能够发展生产力的就是好的所有制,反之就不是好的所有制。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温州人搞家庭工业,搞专业市场,搞个体私营经济,搞股份合作经济等等,冒着极大的风险钻政策的漏洞。
(2)“市场”的观念。温州人认为以市场的概念来指导自己的商业行为,从市场本身寻找出路,这才是根本之道。温州人在经营过程中,早就习惯找市场而不是找市长,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商业奇迹。
(3)“铁饭碗”的观念。早在1980年,当时任温州通用机械厂要职的郑秀康毅然辞去公职,并且卖掉了家里的手表、自行车等值钱物品,开始学做皮鞋,当时他的这种举动在世人眼中无疑是发疯。正是因为郑秀康超人的胆识,在他领导下的康奈集团才会成为温州鞋业的领头军团。
(4)“说与做”的观念。敢为人先,就是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前人未做过的事,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这是温州最突出的秉性,是温州城市最具特色的性格,是温州人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复旦大学温州籍教授吴松弟认为,“温州模式”并没有什么秘密,它之所以取得成功,不过是将人们深藏在心底的强烈创业致富的欲望充分释放出来,并成功地运用在市场经济当中。
实干精神
“要想创造未来,首先要直面现实。”温州商人王鹏硬是靠着不屈不挠的实干精神,在东北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1979年,年仅16岁的王鹏口袋里装着有限的一点钱来到长春,在长春市西四马路胡同口摆了个眼镜摊。他还清晰地记得刚到长春时,由于只穿了一条单裤深刻体会到了北方的寒冷,而这种辛苦比起创业的艰难来却又显得微不足道。1983年,王鹏开了一家正规眼镜店,看到当时顾客到国营眼镜店配眼镜排队,并且一个月后才能取镜的情况时,他打出了“配镜高效率”的王牌:半天之内一定让客户满意,并建立起当时很少有企业顾及的售后服务,每天有2到4名专业人员分乘两辆专车,随时到客户家上门验光和免费维修,他花费了多于别人百倍的力气,赢得了客户的认可。1986年王鹏花费昂贵学费到重庆眼镜职业学校就读,学习现代化的眼镜制作技术知识,使自己成为验光配镜的专家。十几年后,王鹏的眼镜店发展成多家连锁店,在新的现实面前,王鹏又一次选择了迎接挑战,自修了企业管理课程,并为企业发展输入了新的理念。如今身为吉林省长春市眼镜行业的龙头老大,王鹏谈到自己成功的经验,用很朴实的语言表达了最为深刻的道理:最重要的是认清现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千万不能好高骛远。
温州商人的创业成功集中表现为他们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有三方面的内涵:一是敢于冒险,二是善于变通,三是勇于创新。温州人敢闯、敢冒、敢试,敢吃第一口螃蟹,由此创造了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温州人的胆大包“天”、胆大包“海”、胆大包“地”,从一个侧面凸现了温州人敢为人先的精神。温州人善于变通表现为恋乡不恋土,走南闯北筑码头、打天下。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温州人;哪里有温州人,哪里就有市场。温州货、温州街、温州人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温州人的自主意识强,善于创新,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温州人的创造精神实现了“无中生有”。
创新精神
温州曾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创新源头之一,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策源地。1987年全国金融利率改革首先在温州实行,2002年12月温州又成为中国唯一的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温州人敢为人先,创造了中国第一座农民城;改革试验,中国第一批股份合作企业在这里诞生;胆大包天,首开中国第一个私人包飞机的先河;走出国门,建立了第一个农民跨国农业公司。温州还是中国第一份私人工商执照的发放地,全国第一个制定私营企业条例的城市,第一个将国有土地有偿出让给境内公民的地区,全国第一个实行全社会养老保险的城市……
目前,有20万温州人在东北投资、经商,这些温州商人正在被东北人有意无意地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林永敏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在黑龙江省刚“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一明水,林永敏是当地人眼中不折不扣的大能人。这个温州人不仅把当地一个停产多年的民用爆破企业救活并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还带来了同乡的企业家在此共同投资1.2亿元建设年产30万吨的玉米淀粉厂,解决当地和周边农民卖粮难的问题,还安排至少1000人就业。
“明水是个农业县,从农民到县领导,粮食歉收愁吃不饱饭,丰收了又愁卖粮难,一直是守着‘粮仓’喊‘饿’的贫困县。让本地人觉得发愁的‘粮食’却被外来的温州人看好了、用好了,还做成了大文章。”明水县委书记的这番话道出了明水上下对林永敏的佩服。事实上,温州商人唤醒的不仅是明水。从开小眼镜店、搞小商品销售到如今的大手笔投资实业,温州商人在东北的奋斗和成功给东北人带来的是思想上的震撼和转变。
著名经济学家钟朋荣曾将“温州人精神”概括为四句话,即即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等不靠、依靠自己的自主精神;闯荡天下、四海为家的开拓精神;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创造精神。
温州的创业精神可以说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屈”时可以补鞋、弹棉花、做木工、当泥瓦匠,但他们内心却没有自卑感,一心想的是苦难就是财富,盼着寻找阶梯爬上去。“伸”时可以做大买卖,指挥千军万马;可以投大项目,一鸣惊人;可以慷慨解囊,一掷千金。更重要的是一些人不敢做的事,温州人却敢做,因为他们的“嗔觉”往往比人家灵,就是凭着这顽强的“靠自己”的创业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寻找到了自己的落脚点。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三访温州后,在《了望》周刊撰文阐述“温州人精神”:“就是不甘落后,敢为天下先,冲破旧框框,闯出新路子,并且不断创新。温州人从家庭作坊、摆摊叫卖、沿街推销、设店开厂到股份合作、企业集团、资产经营、网络贸易,我也似乎看到了中国的市场经济从初期的萌芽到和国际经济接轨全过程的演示,并且觉得可以从中捉摸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内在逻辑和规律。”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做前人未做过的事,不断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温州人这样行动着。
温州人做人规则之四十二:革自己的命
金钱对我来说并不重要,而赚钱的过程,即不断地接受挑战才是乐趣,看着钱赚钱才觉得意义非凡。-犹太金融巨子摩根
南存辉认为:“人的一生,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企业,最难的是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只有革自己的命,才能迎来更加辉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