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求人:人生最大的生存和竞争本领
26701600000033

第33章 求人宜送请的8条要诀(1)

求人应以礼为先

古人云:“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送礼就是让别人接受自己所送的礼物,从而解决自己的难事。

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个人想求官老爷办件事。官老爷见他两手空空,顿时不悦,冷冷地道了一声“难办”,就只顾埋头打瞌睡。

那人从怀里掏出一个金镯子,官老爷顿时两眼发亮,将那“难办”的事办了。

那人私下问官老爷,为什么“难办”的事可以办到,官老爷道:“你开始是无‘礼’取闹,我后来是见‘金’行事。”

求人办事要送礼,这确实是生活中的一大难题,不是简单的批判、痛斥就能消灭的。求人送礼确实有其负面作用,但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送礼也起着不小的积极作用。

求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必须把世故与人情都揣摩得熟透。如果要想请人帮助,得先估计你自己有什么本事作为交换条件,这种条件对方是否需要。没有堪用的交换条件,不必开口请求,贸然开口,只是徒讨没趣而已!

所谓交换条件,可以是物质,也可以不是。你的某种能力对方认为很需要,那么你的某种能力就是交换条件;你的近亲是个有地位的人,对方若认为需要他,那么其财力、势力、地位就是交换条件;你的活动能力特别高明,对方认为你的前途大有希望,这也是你的交换条件。如果你曾帮助过别人,那么,在你求人时,对方欠你的人情就是你求助的资本。

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缺少这些资本,他们求人的最大的资本和交换条件就是送礼。所以,在办事求人时,应选择时机,有艺术、有技巧地送给他人一定的礼物,让别人接受自己所送的财物后,解决自己的难事。

“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送礼的作用则可窥见一斑,特别是在求人办事的时候,如果空手求人,大多得被别人婉拒。

送礼不仅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在情感上更觉亲近。“礼轻情义重”,有时送礼不在多,而在于投人所好。

有人经过调查研究指出,日本产品之所以能成功地打入美国市场,其中最秘密的武器就是日本人的小礼物。换句话说,日本人是用小礼物打开美国市场的,小礼物在商务交际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然,这句话也许有点言过其实。但是日本人做生意,确实是想得最周到的。特别是在商务交际中,小礼品是必备的,而且根据不同人的喜好,设计得非常精巧,可谓人见人爱,很容易让人爱礼及人。

如今商业社会,“利”和“礼”是连在一起的,往往是“利”“礼”相关,先“礼”后“利”,有礼才有利,这已经成了商务交际的一般规则。在这方面,道理不难懂,难就难在操作上,你送礼的功夫是否像日本人一样到家,不显山露水,却能够打动人心。

送礼已成为一种艺术和技巧,从时间、地点一直到选择礼品,都是一件很费人心思的事情。很多大公司在电脑里有专门的储存,对一些主要公司、主要关系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爱好、生日日期都有记录,逢年过节,或者什么合适的日子,总有例行或专门的送礼行为,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关系网,确立和提高自己的商业地位。

送礼是表达心意的一种形式。礼不在多,达意则灵;礼不在重,传情就行。双方都不要看重礼物本身的物质价值,而应视礼物为一份浓浓的情、厚厚的意。礼物是一种友情的表示,中国早就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习俗。

款待或送礼物给那些对你来说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怎么款待,怎么个送礼,什么时候款待,什么时候送礼,这里面都有很深的学问。

送礼必须讲原则

送礼是门艺术,自有其约定俗成的标准。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很有奥妙,绝不能瞎送、胡送、滥送。

要想求人办事儿,首先就要学会给人送礼,只有把礼送到位,才能把事儿办成功。

送礼是门艺术,有其约定俗成的标准。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很有奥妙,绝不能瞎送、胡送、滥送。一般地,送礼应该注意下述原则。

第一,射箭看靶心,送礼要有的放矢。

在日常生活中,选错了送礼对象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说,把礼物送过去了,事情却没有办成,因为对方是并非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所以即便送了礼,也是徒劳无益的。

送礼要送给关键人物,不能送张三一点又送给李四一点,王五也收到一点,结果礼物被分割零散了,份量显得很轻,很难起到利益驱动的作用。这还不算,送的对象多了,难免人多嘴杂,心机泄露,对事情有百害而无一益。

所以,在送礼之前,一定要权衡好各位“要人”的权力,查问好谁对这件事有裁决权,起主导作用。谁是办事儿的关键人物,就把礼物送给谁。礼物送到点子上,要办的事情可能也就迎刃而解了。相反,如果把礼物送给了次要人物,可能就收不到相应的成效。

第二,投其所好,送礼要对症下药。

确定了给谁送的问题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送什么好。所谓的“好”,不是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而是以对方的喜好为标准。所以,送礼之前,要根据对方日常的偏好,分析他到底喜欢什么礼物。

要知道,只有给对方送他十分喜欢的礼物,他才会动心和动情。对方只要动了心和动了情,就会拿出精力为你办事。

第三,权衡利益,送礼也要有轻重。

一是根据所要办的事情的份量轻重和利益大小,来确定给对方送多少礼合适。事情较大,与对自己的利益关系密切,就应该多送一些;如果事情无关大体,就可少送一些。

二是根据对方费劲和费周折以及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大小,来确定礼物轻重。如果事情难办,或者对方所承担的责任风险大,那么要送的礼物就应偏重一些,否则便可少一些。

三是送礼要有季节性,也要有流行性。要根据社会送礼的惯例,确定礼物的价值水平。

一般而言,礼物送多送少,一方面与生活水平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当时的社会风气密不可分。所以,礼物的轻重、多少要恰到好处,既要达到求人办事的目的,又要有所节省,不至于得不偿失。

第四,因时制宜,送礼也要选择时间。

送礼要讲究时间,讲究地点,讲究场合,这样,对方才可能接受。很多人送礼,喜欢在晚上送到对方家里,其实这未必是最佳选择。

因为晚上对方可能不在家中,送去礼物,却未见到“真人”,未免有些遗憾。或者,对方在家中,却另有外人夜间串门,带着礼物进去,自然难避尴尬。

所以,最好的时间应该选择在早上对方未动身上班之前,或者在星期天的早上,对方刚刚起床不久为佳。因为这种时候,带礼物进屋,既无外人打扰,又能把要找的人堵在家中,便于见面,便于说话。

另外,有一些其他场合也可以送礼。比如,在酒店请客时,可以当场送些烟酒,让对方带回去。所以,送礼场合是可以随机应变的。

第五,无利不起早,送礼也要讲因由。

求人送礼,有时不能“胡同里撵猪——直来直去”,将自己要求办的事先隐起来,在说法上再有个由头,才好送上去。

比如对方患病、生日或子女升学等特别时日,则是送礼的最好时机,因这时“出师有名”,名正言顺,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接礼的人除了感谢之外,也不会有太大的顾忌。不久,你求办的事便在不经意间办成了。

第六,送礼要讲习俗,尊重传统。

送礼前,应了解受礼人的身份、爱好、民族习惯,一定要考虑周全,以免节外生枝。例如,送礼时不要送钟,因为“钟”与“终”谐音,让人觉得不吉利;对文化素养高的知识分子,你送去一幅蹩脚的书画,就很没趣;给意大利人送菊花,给日本人送荷花,给法国人送核桃,都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第七,真情到永远,送礼要有意义。

礼物是感情的载体,任何礼物都表示送礼人的特别心意,或求助,或酬谢,或祝贺,或孝敬,或怜爱,或求爱等等。

所以,你选择的礼品,必须与你的心意相符,并使受礼者觉得,你的礼物非同寻常,倍感珍贵。实际上,最好的礼品,是那些根据对方兴趣爱好选择的、富有意义或耐人寻味的小礼品。

就礼物的质量而言,它的价值不是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而是以礼物本身的意义来体现的。因此,选择礼物时,要考虑到它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纪念性等多方因素,力求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送礼求人懂策略

求人送礼,怎样才能一矢中的呢?关键在于借口找得好不好,送礼的说道圆不圆。

求人办事,送礼送得好,方法得当,会皆大欢喜。送得不好,让人挡回,触了霉头,定会堵心数日。所以,只有巧妙掌握送礼的技巧,才能把整个送礼过程划上一个漂亮的句号。

送礼者最头疼的事,莫过于对方不愿接受或严辞拒绝,或婉言推却,或事后送回,都令送礼者十分尴尬,赔了夫人又折兵,真够惨的。

那么,怎样才能防患于未然,一送中的呢?关键在于借口找得好不好,送礼的说道圆不圆,你的聪明才智,应该多用在这个方面。

送礼通常有以下几种技巧:

借花献佛。

如果你送土特产品,你可以说是老家来人捎来的,分一些给对方尝尝鲜,东西不多,又没花钱,不是特意买的,请他收下。

一般来说,受礼者那种因盛情无法回报的拒礼心态可望缓和,会收下你的礼物。

暗渡陈仓。

如果你送的是酒一类的东西,不妨假借说,是别人送你两瓶酒,来和对方共饮共酌,请他准备点菜。

这样喝一瓶送一瓶,礼送了,关系也近了,不露痕迹,实在是妙。

借马引路。

有时你想送礼给人,而对方却又与你八竿子拉不上关系,你不妨选受礼者的喜庆日子,邀上几位熟人,一同去送礼祝贺。

那样,一般受礼者便不好拒绝了,当事后知道礼是你送的时,自然会对你另眼相看。借助大家的力量,达到送礼联谊的目的,实是上策。

移花接木。

张三有事要托李四去办,想送点礼物疏通一下,又怕李四拒绝,驳了自己的面子。张三的爱人与李四的对象很熟,张三便用起了夫人外交,让爱人带着礼物去拜访,一举成功。

礼也收了,事也办了,两全其美。看来,有时直接出击,不如迂回运动能收奇效。

先说是借。

有些人轻易不肯接受别人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你若送的是物,不妨说,这东西我家撂着也是闲着,让他拿去先用,日后买了再还;如果送的是钱,可以说拿些先花,以后有了再还。

受礼者会觉得你不是在施舍,会乐于接受。这样,你送礼的目的就达到了。

借机生蛋。

一位学生受老师恩惠颇多,一直想回报,但苦无机会。一天,他偶然发现,老师红木镜框中镶着的字画,竟是一幅拓片。正好,他叔父是书法家,手头正有他赠的字画。他马上把字画拿来,主动放到镜框里。老师不但没反对,而且非常喜爱。学生送礼回报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借路搭桥。

有时,送礼不一定自己掏钱去买,然后大包小包地送去。在某些情况下,人情也是一种礼物。

比如,你能通过一些关系买到出厂价、批发价、优惠价的东西,当你为朋友同事买了这些东西后,他们在拿到东西同时,已将你的那份“人情”当作礼物收下了。你未花分文,只不过搭上点人情和功夫,而收到的效果却与送礼一般无二。

受礼者因交了钱,收东西时心安理得,毫无顾虑;送情者无本万利,自得其乐。

送礼语言要得体

得体的语言不但能表达送礼者的心意,而且让受礼者受之心安。

求人送礼时要讲究语言的表达,平和友善、落落大方的动作,并伴有得体的语言表达,才使受礼方乐于接受。那种做贼似地悄悄将礼品置于桌下或房间某个角落的做法,不仅达不到求人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在呈上礼物时,送礼者一般应站着,用双手把礼品递送到主人的手中,并说上一句得体的话。

送礼时的寒暄一般应与送礼的目的吻合,如送生日礼物时,说一句“祝您生日快乐”,送结婚礼物时说一句“祝两位百年好合”等,拜年送礼时可说一句:“新年好。”

有人送礼时一般喜欢强调自己礼品的微薄,而不介绍所送礼品的稀罕、珍贵,或是多种用途和性能,如“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这是我们的一点小心意,请收下”。有时,也可以说出自己在礼品上所花的心思,以表示自己的诚意,如“这是我特意为您挑选的”。

总之,得体的寒暄表达送礼者的心意,二是让受礼者受之心安。

西方人在送礼时,喜欢向受礼者介绍礼品的独特意义和价值,以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特别重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人在送礼时,常常有自谦的习惯。

一般而言,送礼时运用谦和而得体的语言,会营造一种祥和的气氛,无形中增加相互间的友谊。但过分的谦虚最好避免,如“薄礼”、“微薄”、“不成敬意”或“很对不起”等,这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轻视。

当然,如果在赠送时以一种近乎骄傲的口吻说:“这可是很贵重的东西”也不合适。在对所赠送的礼品进行介绍时,应该强调自己对受赠一方所怀有的好感与情义,而不是强调礼品的实际价值。否则,就落入了重礼而轻义的地步,甚至会让对方觉得您是在炫耀,这样,好端端的礼品,反被您的一番话给糟蹋了,那岂不冤枉?

受礼者在接受礼品时通常也应站着相接,表示尊重对方的礼品和送礼的诚意,并说一些客气的或感谢的话,如“您太客气了”、“让您破费,真不好意思”,或是简单地说声“谢谢”。切忌收到礼品时,什么也不说,随手放在不起眼的地方,这样会让对方认为对他不重视,不感兴趣。这是一种失礼的行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有些人到对方家中直到要离开时,才想起该送的礼品,在门口拿出礼品时,主人却因为谦逊、客套而不肯接受,此时在门口拖拖拉拉,颇为狼狈。

避免这种情况的办法是:进到大门,寒暄几句就奉上礼品,如此,就不会出现因为对方客套而不收礼的尴尬情形。如果错过了在门口送礼的时机,不妨在坐定后,主人倒茶的时候送。此时,不仅不会打断原来谈话的兴头,反而还可增加另一个话题。

有时候,求人送礼会遭到对方的严辞拒绝,此时,馈赠者不要太勉强,更不要动怒。也不要随口说一些不恰当的话,恶化双方的关系。

正确的做法是,送礼者稍作解释或歉意后,把礼品带走。然后,分析一下受礼人拒收的原因,之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这不失为一种良策。正视拒收、处理得当,照样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你下一次求助打下基础。

懂点儿送礼心理学

求人送礼要考虑对方的心理,否则,再贵重的礼物,送出去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送礼给有权势、有社会地位的人,往往带有点趋炎附势的意味,这种心理压力往往带给送礼者一些压迫感,某些送礼者就故意利用此种心理压力,使受礼者产生“不好意思”的感觉,于是无法忽略送礼者所提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