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共和国36位军事家(上册)
26719700000016

第16章 最高统帅部的好参谋长(2)

5月22日,我东北民主联军撤出长春,23日,国民党军队进占长春。在强占长春后,国民党在谈判中提出种种苛求,企图压迫共产党屈服,或是造成分裂,而把内战的责任推给共产党,周恩来对于国民党的无理要求进行了坚决的反击。但蒋介石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并在东北和中原挑起战事,国共和谈已无法再继续进行下去。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发动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这次全面进攻首先是在中原解放区打响的,蒋介石其实早就想发动全面内战,只是一直在苦等时机。

在1946年初,蒋介石就开始部署“围歼”我中原解放区。4月间,“围歼”部署基本就绪,包围我中原解放区的兵力达到30万人。4月底,国民党决定5月4日至9日向中原解放区发起总攻。周恩来获悉确切情报后,当即在重庆向国民党代表徐永昌提出质问和抗议,并且公开予以揭露和谴责。5月3日,周恩来从重庆飞抵南京,再次强调“首先协议停止中原内战,以免牵动全局,发展成为全国内战。”

在周恩来的坚决要求下,5月8日,他与国民党代表王天鸣、美方代表白鲁德到达宣化店进行实地视察。白天,他与美蒋代表进行针锋相对的激烈斗争,晚上,他同李先念等人彻夜研究和部署突围方案。他在了解了具体情况后,对我军突围的战略行动、突围时间、路线都作了具体部署。这时,蒋介石又计划于7月1日发动总攻。6月26日,经中央批准,我中原部队按照既定方案果断地分路突围。7月1日前,我主力全部跳出包围圈,创造了以6万人的兵力冲破敌人30万大军重围的战略大转移奇迹。11月,周恩来回到延安。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集中34个旅23万人,从南、西、北三面向陕甘宁边区发动进攻。16日,中央军委组成西北野战兵团,兵力不过才2.6万余人。为了拖住胡宗南的这支精锐部队以减少其他解放区的压力,中央在十倍于我的敌人面前,决定暂时撤离延安。撤离延安是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的。周恩来对撤离疏散作了很周密的工作,他说道:“要不是有条延河,胡宗南连口水也休想喝上。”3月18日,周恩来和毛泽东等人离开了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征途。3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工作。

4月13日,中央机关来到王家湾,在这里待了57天。在这里,周恩来作为毛泽东的主要助手,协助他指挥着陕北战场和全国战场。在王家湾成立的一个军事组,有五六个参谋主管作战方面的工作,直接受周恩来指挥。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挥下,全国各个战场,都相继取得了重大胜利。继青化砭大捷后,西北野战兵团在羊马河又全歼胡宗南一个旅。5月4日,在蟠龙镇,又全歼整编第一六七旅七千人,活捉旅长李昆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狠狠打击了胡宗南的气焰,大大鼓舞了西北人民的信心。

在山东战场,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全歼国民党王牌部队整编第七十四师,击毙师长张灵甫,迫使进犯军全线溃退。

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等各个战场也捷报频传。5月9日,周恩来为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并告陈毅、粟裕电,要求全党全军首先要面向蒋管区,把战争引向更远的敌后,同时加强解放区土改后的生产、节约、支前,消灭党内、政权内、军队内的无政府状态和无纪律现象,这一电文是我军转为战略反攻的思想动员。

在离开王家湾后,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中央纵队经历了转战陕北中最艰难的一段旅程,他们经常与敌军咫尺相隔地周旋。危急时,甚至望得见敌人烧起的火堆,听得见敌人骑兵的马嘶,四个半连的中央警卫部队抗击着数旅敌军的追踪。

1947年6月17日,毛泽东、周恩来带领中央纵队在躲过了敌人的几次追击后,来到了靖边小河村。7月21日至23日,中央军委前委扩大会在此召开,总结解放战争第一年度的作战情况,制定第二年度的作战方针。

在会上,周恩来在第一年作战总结(草案)中指出,我军经第一年内线作战,共歼敌120万,已完成战略防御任务,粉碎了敌人的战略进攻。据此,解放战争第二年的作战任务应是:举行战略反攻,将战争引向敌占区,这一战略方针得到了与会同志的一致赞同。会后,他又根据会议讨论情况,对总结进行了精心修改,最后经毛泽东审定后,正式下发各战区执行。同时,他还协助毛泽东决定和部署了刘伯承和邓小平、陈毅和粟裕、陈赓和谢富治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实施外线作战的战略决策。9月,“中央突破、两翼牵制、三军挺进、互为犄角”的战略态势,就在我军的大举反击中开始形成了。

8月30日,中央决定由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代理总参谋长工作。

1948年1月,周恩来在米脂县杨家沟举行的一月会议上,指出我们要“三五年消灭蒋介石,全国胜利”。“我们的办法,是一点两面战术,大胆地派部队从中间切断敌人,另以主力包围其突出之部予以歼灭。再,敌人兵力一集结,其他地方就空了,我就可以收复地方,大搞土改。”2、3月间,西北战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西北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关于转入外线作战的指示,在宜川战役中歼灭胡宗南部3万人,整个战局得到扭转。4月20日,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

从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中共中央转战陕北一年零五天。在这短短的一年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从重点防御转为全面进攻,战局变化之迅速,大大出乎人们意料。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在西柏坡这一小小的村庄里,周恩来协助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战斗在东北、华北和华东战场上,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突出的功勋。

1948年4月23日,周恩来和任弼时等率领中央机关来到西柏坡,同原在这里的中央工作委员会会合。

4月30日至5月7日,中共中央在城南庄召开书记处会议,决定先集中兵力尽可能多地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然后再南渡长江,这一决策是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

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周恩来在会上详细报告了第三年军事计划的要点。他说:要“把战争继续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使战争负担加之于敌人身上。“应准备若干次带决定性的大的会战。”“今后仍力争在运动中消灭敌人。但攻坚战则可能增加。”“攻坚与野战互相结合。攻坚敌必增援,造成野战的机会。”他还强调了战役的协同性和战争的计划性。

对于人民解放军的建设,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军事组织逐渐走向正规化、集中化。”人民解放军要“统一建制”。今后部队不得擅自增编,番号要全国统一排列起来,还必须建立若干正规制度。要朝建立特种部队的方向努力,特别是要建立炮兵,同时还要建立地方武装,精简后方机关。这一系列的论断,为解放军后来的正规化建设奠定了基础。11月,他为中央军委制定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规定全军进行整编,实行统一的编制和番号周恩来签署作战命令。,以适应战争的发展,使我军向正规化方向大大前进了一步。

在此前后,他还为中央起草指示和批准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各特种兵部队,为把我军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革命军队,作出了开创性的努力。他还主持了人民解放军军旗、军徽的制定工作,后来以中央军委命令予以颁布。

九月政治局会议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便相继发动了。在三大战役中,毛泽东是主要的决策者,周恩来是毛泽东的主要助手,并具体组织实施。

辽沈战役中,林彪对打锦州产生了动摇。10月2日,周恩来代表中央军委致电林彪、罗荣桓,“你们应靠自己的力量对付津榆段可能增加或山海关北援之敌,而关键则是迅速攻克锦州,望努力争取十天内外打下该城。”15日,锦州解放。

辽沈战役将近尾声时,蒋介石组织了一支快速部队,准备突袭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石家庄地区。10月24日,敌军由涿县南犯,这一紧急情况立即为我方地下工作者获悉,华北局城工部马上报告中央。当时我解放区腹心空虚,周恩来即与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联系,紧急命令军区所属三纵、七纵以最快速度,日夜兼程,赶到保定、石家庄沿线布防,正面阻击敌人,同时又部署保石沿线十几个县的地方武装做好一切准备,破坏敌人各交通要点以阻袭敌人。由于周恩来及时而又周密的布置,我军在地方武装和民兵的配合下迅速粉碎了敌人的偷袭阴谋,保障了我统帅部的安全。

在平津战役前夕,为了早日夺取太原并使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平津地区,11月9日周恩来电令华北第二兵团准备由曲阳西进,协同华北第一兵团争取于12月15日前攻克太原,然后北返,会同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夺取平津。同时命令第三兵团停止执行攻打归绥(呼和浩特)的计划,以免傅作义部西退。这一系列指示,对抑留傅军主力于平津地区,从而取得平津战役的胜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大战役我军共歼敌155万人,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基本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得到解放。在三大战役中,周恩来除了协助毛泽东作战外,还承担了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供应的组织领导。他从兵员补充到武器弹药的生产和配备,从财政经费到物资供给,逐一作出细致的安排,在实践中逐步健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勤供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