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由于金字塔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太多人来此定居寻求保护,这使得城里街道拥挤,疾病无处不在,下水道臭气熏天,食物、饮水不足,从而导致居民平均寿命变短。
有人说金字塔城毁灭也可能是因为食物短缺和水源污染。这么大的城市,一定会产生很多垃圾,城里环境恐怕不太卫生。也有很多科学家相信,在从内瓦解的同时,此城还遭遇外侮并遭到摧毁,但考古学家至今未找到这方面的证据。
有人说,近15个世纪后,金字塔与神庙墙壁上依然有清晰可见的纵火迹象,高温的火把石头都烧黑了,所以神庙无疑是被大火吞噬。可是,2000座公寓区(市民居住区)并没有太多火灾损害的证据。
还有一个更奇特的理论。科学家在神庙废墟找到成堆的烧焦木柴,显示当地曾有大型营火,这些预先安排好的迹象表明,真正的罪犯有可能就是服侍众神看守金字塔的祭司。他们放火烧金字塔顶的神庙,把众神的雕像砸碎。久而久之,居民慢慢离开这里,这个文化统治美洲近1000年的城市,最后消失无踪。
特奥蒂瓦坎消亡的原因很多很多,考古学家始终在努力还原事情的真相,但是,由于特奥蒂瓦坎城留下的线索很少,目前看来,解密尚需时日。
点评
一个权倾古代中美洲的城市,几乎在一夜间消失无踪,种种原因,令人费解。
揭开夜郎古国四大谜团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国家,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是国土很小,百姓也少,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为最大,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后来汉朝的使者到了夜郎国,骄傲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因此申引出“夜郎自大”的成语。
夜郎文化与周边几乎同期发端的楚文化、巴蜀文化同样具有独特的文化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夜郎古国灭亡后,关于夜郎文化的传承者有多种说法,有彝族说、苗族说、布依族说,还有仡佬族说。可以说,古夜郎人的住房、发型、服饰、婚俗、葬式、饮食、节日、风俗等,在东溪的一些民俗风情中均不乏其踪迹。有专家曾提议利用最新科技DNA的遗传工程鉴定,去寻找夜郎文化遗传编码。
对今人来说,“夜郎自大”的成语虽耳熟能详,但对于古夜郎文明仍存在谜团,至今找不到答案。中水遗址的发现意味着中国的考古学家已经叩响了夜郎国的大门。
谜团之一:夜郎文化
贵州中水遗址被认为是夜郎文化的主要源头。21世纪初,贵州省考古所联合四川大学考古系等单位组成庞大队伍对中水古文化遗址进行第一期大规模考古发掘,历时100多天,对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中水的数种不同时期文化类型遗存进行发掘。在那次发掘中,共发现了100多个商周时期的祭祀坑,是我国云贵高原首次发现商周时期山顶祭祀遗址。考古人员在少数祭祀坑内发现了人骨遗骸,还出土了一组完整的、可复原并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陶器,以及大量的石器、骨器、玉石器和青铜器等文化遗物。专家认为,这次发掘,也使得贵州被认为是夜郎文化的主要源头。
谜团之二:夜郎民俗
夜郎时期的民族曾非常爱美,考古学家曾对距离威宁中水约100公里、处于同一纬度的赫章县可乐战国秦汉时期墓葬进行过发掘,可乐墓地是贵州实施夜郎考古计划以来第一次发掘的夜郎时期民族古墓,专家认为它的发现“对揭示夜郎民族的社会结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那次共发掘墓葬111座,考古队员在清理过程中发现,墓葬的埋葬方式非常独特,有用铜斧套头、套脚、罩面等不同方式。同时还出土陶、铜、铁、玉、骨等不同质地随葬品500余件,以青铜器为最多、最有特色,青铜器中又主要是兵器和装饰器。同时被发现的装饰器不仅种类多,数量也较多,均出土于生前佩带部位,铜手镯、铜铃铛等都是成组出现,有的铜带钩还嵌错有金银花纹,形体大,装饰功能强。从这些出土物可以看出,夜郎民族是一个非常爱美的民族。
不仅葬俗特殊,考古工作者们还发现所有墓坑并不规则,根据墓坑的形制,可分三种。墓葬之间有较复杂的打破关系,表明墓地埋葬死者的时间较长。从墓葬埋葬方式和出土器物看,它受到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和滇文化的强烈影响,但反映出的文化面貌独特,如“套头葬”还未见于其他地区。
谜团之三:夜郎通路
贵州省考古工作者在对当地的一个水电站淹没区进行文物考古调查时,发现了位于北盘江两岸的贞丰小河口、镇宁田脚脚遗址。这次考古发掘和随后调查发现的十余处史前至汉代遗址表明,在汉代,从川东经赤水河南下经乌江进入黔中腹地的清镇、平坝和安顺一带后,再渡过北盘江到达黔西南的兴仁、兴义一带或更远,这是当时的一条重要通道,汉代遗存中表现出的文化共同性特别明显。
谜团之四:夜郎生活
渔猎是当时主要生产生活方式。考古学家在北盘江江岸发现的大量遗址,将贵州南北地区的汉文化遗存紧紧联系起来,在小河口等遗址出土物中,数量最多的是作为战争需要的武器和攫取生活来源的渔猎工具网坠等,因遗址位于江边,因此可以推断,渔猎在当时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点评
尽管考古学家已经叩响了夜郎古国的大门,但是,离揭开古夜郎之谜还有很大距离。
千年古寺为何悬空不倒
山西大同浑源县的悬空寺,建造在60多米高的悬崖上,而且它整个建筑都悬在半空中。悬空寺经过1500年的风雨,始终屹立不倒,令人称奇。
恒山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民谣: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
悬空寺有大小殿堂41间,所有楼阁的底层似乎从悬崖的立面中凸了出来,看上去,楼阁就好像挂在悬崖上一样。民谣中说的“马尾”就是指这些上接楼阁栈道、下至岩石的红色立木。这些立木总共有30根,被分成三组,每根长度大约十几米。分别被设置在两个楼阁和栈道下面,给人的第一感觉,悬空寺似乎就是靠这三组立木支撑在悬崖上。在悬空寺管理处工作10多年的常学文偶然发现,悬空寺下面的立木竟然可以晃动,而且这些能够晃动的立木十分细小,直径不超过10厘米,但上方的楼阁重达数十吨,这样纤细的立木,难道真的可以撑起悬空寺吗?而悬空寺的历史资料中并没有关于立木的记载。
考古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所有悬空寺的楼阁和栈道下都埋有横梁,这些横梁露在外面的部分大约有一米左右,它的上面正好是用木板铺成的走廊。不仅走廊,整个楼阁的底座也直接压在这些横梁上。专家统计,悬空寺共有这样的横梁27根,这些横梁很可能才是挑起整座楼阁的关键。
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峡谷南部陡峭的石壁上无意中发现有两排方形石孔。这些石孔沿着山崖在河道上方一字排开,像是要把人引出山谷。专家从这些石孔的排列方式推断,这是木材的插孔,这很可能是一条古栈道的遗迹。为了能通过绝壁运输物资,古人在悬崖上开凿石孔,然后将横梁插入其中,再用木板铺平,就建成了一条在山崖上通行的栈道。悬空寺的横梁也是插入了类似这样的石孔,起到支撑作用。
从悬空寺现存的横梁来看,横梁的直径和这些石孔十分吻合。据测量,这些石孔的深度都在一米左右,因此有人推算,石孔的深度再加上横梁露出来的一米,悬空寺横梁的长度可能只有两米。但专家认为,悬空寺下方的横梁长度肯定不止两米,目前横梁露在外面的一米只是它本身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的横梁隐藏在山崖里。如果这些横梁只有两米,那么整个楼阁早就已经跌下深渊。
专家们在对横梁进一步调查时发现,悬空寺最高的建筑三官殿下,共架有22根立木。栈道下方的立木可以晃动,但在楼阁下方的立木却完全不同,这些立木正好顶住横梁,几乎无法移动。正是这些立木和横梁共同构成了一个有力的支撑体系,保证了楼阁的悬空和行人在走廊上的安全通行。中国古代的工匠很早就已掌握了横梁加立木的支撑技术,并大量应用。但要在恒山的一个悬崖绝壁之上建筑寺庙,几乎超越任何人的想象。所以悬空寺被视为一个奇迹。
悬空寺上现存最早的三尊石佛大约是公元500年的北魏时期雕刻的,因此悬空寺至少已经有1500年的历史。那么,1500年前的工匠既没有炸药,又没有今天复杂的施工机械,他们是如何在石壁上开凿石孔的呢?
专家们推断,当年的工匠仅凭一些简单的铁制工具,就足以开凿出用于放置横梁的27个石孔。如今,当年古栈道的横梁已不复存在,但这些石孔打凿的痕迹却还清晰可见。而且,悬空寺的横梁被作过独特的处理,插入石孔的一端打上了楔子,打入洞内,楔子会撑开横梁,牢牢卡在石壁上。打得越深,固定得就越紧密。
研究显示,悬空寺的木头是当地产的铁杉木,而且用桐油泡过,没有虫蚁的腐蚀,这样使它能够1000多年以来仍然坚实地插在岩石上。据寺内一块清同治年间的石碑记载,悬空寺木结构的最近一次维修据今已有140多年,虽然这些横梁已经开裂,却没有腐朽。横梁经得起百年风雨侵蚀的关键,在于经过了一道特殊的处理。
根据寺里石碑的记载,当时工人们首先要把横梁布置完成,然后再在山脚下,利用这些木材,制造出每一个建筑上使用的木质构件。当把所有的构件都造完之后,把它们搬运到山顶上,到达山顶之后,再用绳索把工人和这些部件都放到山腰,然后工人再把这些部件拼成单独的建筑。当所有个体的建筑都完成之后,还要再铺上栈道,把单个的建筑连接成整体,这样便成了悬空寺。
点评
悬空寺历经千年风雨,仍屹立在悬崖峭壁上,这既是一个奇迹,又是古人智慧的化身。
蒸发了的古格王国
中国西南边界尽头处,距中印边界20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扎达的县城,在象泉河的环绕下,扎达如同一个原始村落。但是,从不起眼的扎达延伸目光,你会看到一个神秘消失的王国遗留下来的庞大遗址群。这个王国过去的名字叫古格,历时700多年的古格于300多年前突然消失,像蒸发了一样。
一个距离我们不过300多年的王国突然消失后为什么连只字片纸都找不到,只剩下了传说?如果古格确实毁于战火,为什么只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数十具遗体,其他地方连一具白骨都没有?
古格王国的都城扎不让,在扎达县城西北约25公里的一座200米高的山上。城堡从地面一直铺排到山顶,包括300多间废弃的古屋,800多孔窑洞,3排10多米高的佛塔,还有碉堡、工事、暗道等,场面极为宏大。
考古学家在那些废弃的寺庙里发现了精美绝伦的壁画,其中最为生动的是双修图。双修图画的是双修佛,围绕佛的是一组一组正在舞蹈的裸体女神。她们头戴冠饰,头后面有一轮圆形的光环,象征神圣。耳垂上、脖颈上、手腕上、肘弯处、肚脐下和脚踝处都有金光闪闪雕琢精致的链形环佩。她们每人都有4条手臂,显出千变万化的典雅华丽,整个身体舞出强烈的曲线和变幻的妩媚,脸上是心静如水的神情,下巴上和脖子上有柔美的肉褶儿,脚趾上翘脚掌外翻拍打着莲花宝座。
和敦煌的壁画一样,古格的壁画大多是佛经故事,但最大的区别在于这里遍布裸体人像,而敦煌壁画则几乎没有裸体人像。许多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直接来自古印度的画师和他们的门徒所作。古希腊艺术崇尚人体,印度宗教艺术中表现的裸体就其肥硕和肉感而言,都有古希腊的影子。
古格遗址东边的山坡上有几座土质佛塔,从佛塔塌陷处伸进手去,便能摸出一种小泥佛。据说这些小泥佛是为了超度亡灵,用骨灰、泥土放在模子捏成的。这些小泥佛多种多样,各不相同。
在距离古格都城东边约一公里处,一截直立的石壁上,有一个洞,离地两米,下面有攀登的脚窝,这是古格有名的万人洞。据说,当年拉达克人剿灭古格时,杀人无数,这个洞就是扔尸首用的。其实,万人洞只有一个主洞套一个小洞,外加一个耳洞,总共不过6平方米左右,里面的几具干尸残缺不全,身份不明。
关于古格悲壮的灭亡,有三种传说。
一、古格宗教与王室矛盾尖锐,互相残杀,无暇治理国家,导致拉达克人的入侵。
二、17世纪20年代,葡萄牙耶稣会士安守德乔装打扮,由印度于辛万苦来到古格王都传教。当时,古格王国受拉达克等王国的武力进犯,内部宗教斗争激烈。安夺德在重金赠送国王的同时,大肆传教。国王扎西查巴德为了与其弟、其叔父为首的寺院派系对抗,皈依基督教,让十字架在阿里挤出了一片空间。安夺德乘势与佛教徒进行辩论,攻击佛教教义和僧人的行为举止,导致古格国王对佛教徒的迫害。佛教徒在无奈之中,引来拉达克王国进兵古格,导致古格灭亡。
三、古格王过分尊崇佛祖,僧侣地位极高,境内寺庙遍地,不放牧、不劳动的僧侣高达万余,导致对土地、水源、食物、燃料的掠夺性开发,最终地力物力耗尽,亡国灭种。
看来,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对佛的虔诚使古格维持生存的强悍无法恢复,使藏区的人口急剧减少,使一个伟大的民族丧失了生机。
点评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只追求精神上的东西,也许会有精神上文化上暂时的繁荣,但是没有物质的支撑,这种繁荣是脆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