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医药科学探索发现全纪录
26807100000011

第11章 医药学家(11)

100多年前,人类饱受结核病的打击而几乎无还手之策。19世纪末,德国细菌学家科赫在结核病的结节中发现了结核杆菌。20世纪初,法国细菌学家卡尔梅特和介兰紧接着研制成功了结核病菌疫苗。从此,人类对肺结核有了新武器,肺结核也就从“绝症”的行列中被排除出来。

卡尔梅特于1863年生于法国尼斯。他23岁时在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学习细菌学。1895年起在里尔的巴斯德研究所担任领导职务达25年之久。他曾研究蛇毒等毒液,证明其可使动物产生免疫力,并第一个制成了抗蛇毒血清。1917年,卡尔梅特被任命为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副所长。此后,他开始与介兰一起研究结核病。

一个秋天的下午,卡尔梅特和介兰来到巴黎近郊的马波泰农场散步,两人边走边谈:“奇怪,琴纳在牛身上能取得牛痘疫苗的成功,可我们将结核病菌在羊身上试验却屡遭失败,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我们分离提取的结核病菌有问题?”“不会吧?我看我们还是从别处找找原因。”不知不觉,两人走到农场主马波泰面前。两人见眼前并不贫瘠的土地上生长的玉米叶子枯黄、穗粒很小,便问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马波泰回答:“这种玉米引种到这里已经十几代了,有些退化了。”“什么?退化!”卡尔梅特、介兰几乎异口同声地重复“退化”这词。“是的,退化了,一代不如一代了。”马波泰无奈地说。卡尔梅特和介兰由此敏捷地联想到:如果把毒性很强的结核病菌,一代接着一代地定向培育下去,它的毒性是否也会退化呢?而这种毒性退化了的结核病菌,作为疫苗注射到人体中去,不就可以使人体产生抗体,从而获得结核病的免疫力吗?于是,两人便匆匆返回自己的实验室,埋头于结核病菌的定向培育实验。

他们把一种源于牛身上的结核菌株,放在土豆片上,并加上公牛胆汁和甘油,保持38℃的温度。每隔3个星期,将此培养物移种到新的培养基上。在经过230次这样的移种后,卡尔梅特和介兰终于得到了一种完全失去毒性的病原菌,即病原菌完全失去传染力。他俩将此病原菌在无数的豚鼠、家兔、马、牛、猴子身上试验,这些动物不仅没有生病,反而对结核病都有了很强的抵抗力,无一例外。

1921年5月,卡尔梅特和介兰将这种结核菌疫苗第一次应用于人类。被接种者是一位身受结核病严重危害的婴儿,其母亲在月子里死于肺结核,孩子只好给患严重肺结核的祖母扶养。医生把10毫克的结核菌疫苗藏于乳汁内喂食,两天1次,共服3次,结果增强了孩子对结核病的抵抗力。起初,为慎重起见,接种这些结核菌疫苗仅限于肺结核病人家中的孩子,后渐渐应用到其他健康家庭的小孩身上。至此,人类终于扼住了结核病魔的咽喉。为了纪念这两位结核病菌疫苗的发明者,人们用他们两人的名字——卡尔梅特、介兰命名这种疫苗为“卡介苗”。

直到今天,卡介苗在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中,依然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已将卡介苗列为计划免疫必须接种的疫苗之一。因卡介苗接种的主要对象是新生婴幼儿,所以被称为“出生第一针”。

联想是在头脑中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它在学习过程中能发挥明显的作用。作家文思泉涌,浮想联翩,常常把读者带进美妙的境界。许多科学家也颇擅长联想,由于联想的巧妙、恰当,结出了科学的累累硕果。卡介苗的研制就是通过联想取得创新的一个典型范例。“防痨”先驱王良

结核病在我国很早就被发现了,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到“虚劳之症”。当时的人们只是认识到该病可能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慢性传染病,以后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肺痨”,其病因为“痨虫”所致。由于当时治疗办法极少,以致在我国民间广泛流行“十痨九死”的说法。20世纪初期卡介苗的问世为人们防治痨病带来了希望,最早把这种疫苗带入我国并进行实际接种的是四川医生王良。

王良于1891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他9岁丧父,家道中落,他的母亲只好带着王良和他的哥哥妹妹借住其舅父家,靠变卖家产度日。王良幼读私塾,16岁自学笔算。当时传说学法语易谋生,他便跟人学了一年法语。同年他与人结伴步行去昆明做工。1908年,王良经昆明的法国教会介绍考取安南(今越南)河内医学院,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就读。1913年,王良从河内医学院毕业回国后,惊悉他的哥哥妹妹都先后死于肺结核病。悲痛之余,王良深感结核病对人民健康危害之大,此后,他立志献身于防痨事业,在重庆自设实验室开展对结核病的研究和防治。那时,结核病极为猖獗,根据一篇文章记载,在当时我国的45亿人口中,约有2700万人患有结核病,也就是说每16个人中有一人患有结核病。每年死于结核病的高达138万人,即每十分钟约有26人死于结核病。

在从事临床工作中,王良亲眼见到不少青壮年死于肺结核,深感痛心,更坚定了献身祖国防痨事业的决心。1925年,王良得知法国科学家发明的卡介苗能有效地预防结核病,于是计划到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学习制造卡介苗。不料就在他筹资出国之际,德国吕伯克城发生了卡介苗接种事故,240名口服卡介苗的儿童中有72人丧生。这一事件震惊了全世界,使卡介苗的发明人之一卡尔梅特,因惊恐成疾,同时也使王良大失所望。后经德国政府组织一专家小组调查,查明事件系在制造菌苗过程中,技术人员将卡介苗与一种病毒毒株放置在同一温箱中培养,使卡介苗受到污染所致。从而消除了许多人对卡介苗的怀疑,也坚定了王良赴法学习、研究卡介苗之决心。

1931年,王良由重庆出发赴上海,乘法国邮轮去巴黎。王良抵巴黎后,即进入巴斯德研究所卡介苗室学习。当时卡尔梅特因吕伯克城事件抱病在身,卡介苗的生产、研究及培养学习人员事务由卡介苗的发明人之一介兰负责,王良亲受其传授、指导。王良首先用巴黎菌种自己培养制造的卡介苗免疫了豚鼠,经长时间观察,动物安全无恙,证明卡介苗是安全可靠的。他在巴黎学习期间共完成四篇论文,前三篇是关于卡介菌和结核菌的培养的,研究如何促进卡介菌生长发育的。后一篇是关于霍乱菌的培养及如何制造霍乱菌疫苗的。

1933年夏,王良购置了一些实验设备带回国,以充实国内自设的实验室。在此后的三年里,王良在重庆任仁爱堂医院医师,业余时间,他在自设的微生物实验室用带回国的卡介菌种培养制造了卡介苗并在国内首次接种婴幼儿。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共接种婴幼儿248人。以今日的眼光来看,这个数字微不足道,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却是要有一定的勇气的。

正当王良拟进一步推广卡介苗接种时,抗日战争爆发了。1939年国民政府卫生署从武汉迁来重庆。该署派员到王良的实验室查看后,立即下令停止制造和接种卡介苗,这一强制行为深使王良痛心。尽管如此,他仍按卡尔梅特和介兰所授之法继续保存了所带回国的卡介苗菌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良受命组建西南卡介苗制造研究所,并为提高卡介苗质量和探讨免疫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1956年,西南卡介苗制造研究所并入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王良任副所长兼卡介苗室主任。同时,还成立了王良研究室,从此他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卡介苗及免疫机制的研究工作之中,为我国的结核病防治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现代科学往往是若干知识的汇集和综合。一个人,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其精力和时间也是极其有限的,最好的方法是注意吸取前人经验。王良在实践中对于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和经验的吸收应该是渴望成功的人们学习的范本。

米诺特治疗贫血病

20世纪的前20余年间,在北美和欧洲的许多大城市的医院里,常见到一种神秘的致死性贫血病,患者多为中年以上的各阶层男女,他们血液中的红细胞数仅及正常人的 l/3或更少,面容泛黄,神色疲惫,各种治疗方法都无效,常在 l~3年内死亡。首先发明特效药治疗这种被称为“恶性贫血”疾病的是美国医生米诺特。

米诺特于1885年出生在美国波士顿城。他的家境不富裕,中学毕业后便无法继续深造。然而米诺特是个大自然的爱好者,对大自然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性喜研究蝴蝶和飞蛾,喜欢栽培蝴蝶花,还写过两篇有关蝴蝶的文章。后来又酷爱医学科学,立志要做个医学科学工作者,可是他没有钱,连大学的门都不能进,怎么办?于是他给哈佛大学写了一份入学申请书。他的直率和决心感动了校方,决定准许他入学,当试读生兼图书馆管理员。

米诺特接到准许试读的通知后,喜出望外。他想:这下子攀登医学科学高峰的愿望可以实现了。入学后,虽有大半时间管理图书,但他并没有把这看做负担,反而把这当成是开阔眼界、充实自己的大好机会。他如饥似渴地读各类书籍。由于他刻苦钻研,成绩优秀,很快被转为正式生。三年后,在哈佛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12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为了偿清积欠校方一笔可观的教学实验费用,他不得不到公立医院去行医。一年后重返医学院成为该院的研究员,专门研究肝的构造和血液成分的关系。

正当米诺特的研究初见成效准备继续深钻时,校方突然声称因经费不足,请他暂停研究。这样,从1915年起,他只好回到原来的医院去工作。他之所以愿意在那所医院工作,是因为那里医生少,病人少,有一间完备的医药实验室,并有充裕的研究经费。他决定安下心来,在这里开展他的研究工作。

1920年,纽约州一位医学院教授惠普尔在美国医药学会年会上,报告了关于食用肝脏是治疗贫血疾患最有效的途径的初步研究结果。这项报告在当时没有引起注意,而米诺特对此却如获至宝。因为在与恶性贫血病人的密切接触中,米诺特早就了解到这些病人非常厌恶肉食,于是他怀疑这种病可能是一种营养缺乏病。

惠普尔的理论提出以后,米诺特认为这种观点与自己的想法一致。他指出:“恶性贫血病的症状类似于糙皮病、炎症腹泻及脚气病,肯定和饮食及消化系统有关”,“消化系统紊乱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之一”,“在恶性贫血病人中,几乎常常发现胃中缺乏盐酸”。他还提出:“在肝中含有一种叫做红血球成熟因子的活性物质,在胃液中同样有这种物质。所以食用肝脏能增强红血球的形成,改善贫血症状”。他决心进一步通过实验来证明这一新理论。

1926年,米诺特在哈佛医学院结识了学术上的知己——墨菲博士。两人都是专门研究肝的,真是志同道合。他们先是集中研究肝的药理,用牛肝作为主要食物给贫血患者食用,每日试验45个病例。这样,发现许多病人服用后,一周内病情明显减轻,两个月内红细胞数目由低含量增加到正常水平。苍白的脸上开始出现红润。恶性贫血患者,一般除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腹泻等症状外,还有舌炎、黄疸等胃肠道症状,食用肝脏后,以上症状随之消失。但每个病人每天需要吃生肝300~600克,甚至更多,这就使这一疗法的应用和推广带来困难。于是,他们又进一步研究测定肝中的有效成分,从肝组织中提取这些成分。他们先制成了口服制剂,后又制成可供肌肉注射的针剂。目前医药上使用的肝精注射液便是在此基础上制造出来的。

经过米诺特等人的反复研究和实践,终于找到了治疗恶性贫血的有效新药,为解除千百万贫血患者的痛苦作出了卓越贡献。为此,惠普尔、米诺特与墨菲一起获得了1934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人类在科学上的一切创造发明都和思考和想象有密切的关系。没有艰苦的思考,要想创造发明是不可能的。米诺特的新发现,可以说是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一个绝好例子。后来的事实证明,恶性贫血正是由于维生素 B12缺乏所致,而这种维生素大量存在于动物的肝脏中。

班廷发现胰岛素

如今人们已不必因为患了糖尿病而胆战心惊,用胰岛素来对付糖尿病已是一般的医药常识。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这种病给人们带来的却是灭顶之灾。得了糖尿病的人会以极快的速度消瘦,整日饥饿、干渴,喝下去的水会变成充满糖的尿。患者可以从一个彪形大汉,转眼变得骨瘦如柴,最终难免一死。当时,医生治疗糖尿病的最先进的方法,就是控制饮食。成千上万的患者,为了延长生命时间,而不得不依靠残酷的慢性饥饿疗法来延续生命。为这些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的是加拿大医生班廷。

班廷1891年11月14日出生在加拿大的阿里斯顿。18岁那年,班廷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多伦多医学院。班廷应征入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班廷作为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挽救了许许多多士兵的生命。战争结束后,班廷回到了加拿大,先在多伦多儿童病院当了半年的住院医生,后来又在安大略省的一个小镇里挂牌开起了诊所。和平时期,外科手术很少。开业28天班廷才等来了第一个病人。一个月下来,账本上一共才挣了4美元。为了糊口,他在安大略医学院找了一个实验示范教员的临时工作。在这里,班廷逐渐对糖尿病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当时,人们多次服用动物胰腺治疗糖尿病,但均未成功。班廷认为,这可能是当人服用动物胰腺后,胰蛋白酶的激素被破坏了,使它无法进入血液降低血糖:如果将动物胰管结扎一段时间后,取其胰腺提取物,通过注射的途径直接进入患糖尿病动物的血液,就有可能达到降低血糖的作用。这个新的设想让班廷十分兴奋。几经周折,班廷找到多伦多大学生理系麦克劳德教授,以求得到这位糖代谢权威的支持。经过多次努力,麦克劳德教授终于允许他在大学暑假期间到自己的实验室工作两个月时间,并为他提供了10条狗,还给他找了一位叫贝斯特的学生做助手。

在阅读了大量有关糖尿病、胰脏的资料后,班廷开始做科学试验。然而实验的进展并不顺利,在短短的时间内,由麦克劳德教授提供的10条狗中就有7条在切除胰脏和结扎胰岛管的手术中死亡,而且新买的狗也因感染或手术创伤等原因死亡。但这并没有动摇班廷的信心,他和贝斯特互相鼓励,吸取失败的教训,决心从头开始。经过不懈的努力,实验终于有了重大的进展,他们在10条因手术而患上糖尿病的狗身上,共注射了75次以上的胰岛素提取液,终于发现胰岛素提取物具有维持糖尿病狗生命的作用,他们将这种提取物命名为“胰岛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