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医药科学探索发现全纪录
26807100000014

第14章 医药学家(14)

门格勒认为:“人和狗一样,都有谱系,有人在实验室里培养出了良种犬,我也能在里面培养出优良人种来。”为此,门格勒惨无人道地用活人进行“改良人种”的试验,先后有约40万人惨死在他手下。他曾强迫受害者接受药物注射,试图改变他们的眼睛的颜色或使他们绝育;他还在活人身上接种病毒和细菌,并在不施予麻醉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截肢和摘除器官手术。更令人恐怖的是压力舱试验。犯人被关进一个压力舱,他们的呼吸情况被详细记录下来,直到断气为止。压力舱内巨大的压力常常使犯人的身体紧贴到舱壁上,要么窒息而死,要么肺部爆裂而死。

门格勒特别喜欢研究双胞胎,并通过实验寻找生双胞胎的方法。一次,被关进集中营的一对双胞胎之一因为某种异常病症死了,门格勒得知以后,立即用手枪打死了另一个,并立即解剖,目的就是为了确定他的器官上是否有他同胞兄弟的类似病症。

1945年1月18日,当苏军到来的时候,门格勒已经逃离奥斯维辛。同年6月,他被俘并在美国战俘营里度过一段时光,但是没有人认出他就是那个十恶不赦的“死亡天使”。1948年秋,门格勒逃往南美避难,他以假名得到一张意大利的居民证,并被允许进入阿根廷,从此,门格勒便从人间蒸发了。很多国家专门成立了委员会捉拿门格勒,以色列曾向巴拉圭和哥伦比亚派出上百名特工暗杀门格勒,但都被他躲过。国际社会试图抓捕他的努力进行了整整35年,但他还是安全地以各种化名过着隐居生活。他曾先后生活在巴拉圭和巴西,直到1979年1月24日,他在巴西游泳时溺水身亡。6年后,专家经过DNA测试,确认死者的确是门格勒。

2005年3月8日,一座为纪念纳粹受害者设立的雕塑在门格勒的家乡落成。这座雕塑上面的铭文写道:“没有人可以将他自己与其民族的历史切割。一个人不该也不能让历史睡去,否则历史会再次重演,并且成为现实的一部分。”铭文四周雕刻着许多双哭泣和受惊吓的眼睛,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二战期间纳粹骇人听闻的种种暴行。

科学是人类探求客观规律的活动,它既可以造福人,也可以危害人。有些利益集团有时候会故意利用科学技术成果危害人类的功能,指示或组织科学家去害人,门格勒的改良人种实验便是这一目的促成的结果。据统计,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存在的4年多期间,先后关押过数百万人,大约有120~150万人在这里丧生!

汤飞凡与沙眼病毒

1801年,拿破仑带领着他的败军从埃及撤退回国,同时也给自己的国家带回了一种可怕的眼病。染病的人,开始时眼睛发红、流泪,后来发展到睫毛倒长,磨破眼角膜,最后变成了瞎子。这种可怕的眼病传染极快,没多长时间就使欧洲许多国家的人都感染上了这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眼病。当时人们称它为“埃及的眼病”,医生把它取名叫“沙眼”。世界上第一个分离出沙眼病毒的人,是我国的医学家汤飞凡。

汤飞凡于1897年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市神福港镇汤家坪村。全家人除了父亲教私塾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收入,生活很困难。他从小不怕吃苦,酷爱学习。13岁那年,汤飞凡离开家乡到省城长沙读书。中学毕业后,他考进了湖南省立甲等工业学校,学习金工科。除了金工科规定的课目,他还经常向医学院的同学借医学书籍和讲义看,不管是内科的、外科的,是生理方面的,还是细菌学方面的,借来就看,越看越带劲。就在这期间,他还结识了不少爱好医学的朋友,经常和他们在一起谈论日后当医生,献身医学事业的志向。两年后,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工学医,报考了湘雅医学院。

1921年,汤飞凡从湖南湘雅医学院毕业后,到北京协和医学院当了助教,同时开始细菌学研究。指导老师是著名的美国籍的田伯鲁教授,他对学生非常严格,既注重掌握基础知识,又强调基本技能训练。汤飞凡在显微镜下,能把单个细菌分离出来并进行培养的一套过硬功夫,就是在这里练就的。

那时候,一般医科大学毕业生,把到培养基室和菌种室工作,看做是大材小用。而汤飞凡乐于在培养基室“伺候”细菌,他勤奋刻苦,认真周到,对一些微不足道的琐事,也从不马虎。他做完实验,总要把每只玻璃瓶和试管都擦洗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教授悄悄地观察了几回以后,又故意派他去做另外一些琐事,他都愉快地去干,件件干得干净利落。三年后,汤飞凡从事细菌学研究取得成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接着,田伯鲁教授又把汤飞凡推荐到美国哈佛大学,在细菌学大师秦瑟的手下继续深造。这位大师有过重要发现,还以读书多、学识渊博著称,培养科学人才更有一套独特的方法。他启发学生广泛阅读本学科和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论文,定期召开读书会,人人发表见解,展开讨论,然后进行重点指导。三年中,汤飞凡昼夜苦读,博览群书,丰富了细菌学知识,成为学友中的佼佼者。每回读书会上,他的旁征博引和深刻见解,使老师同学都感到惊讶。一次,老师当着大家的面,半开玩笑地说:“当今世界上,真正认真读书的人,除了我,汤飞凡可以算是一个。”

1929年,汤飞凡回到祖国,担任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和雷氏德医学研究院教授,兼细菌学系主任。那时候,祖国的微生物科学,简直还是一片荒野,要做的工作很多很多,选择什么研究课题为祖国和人民服务呢?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集中精力,研究沙眼病原。

沙眼是结膜的一种传染性眼病。临床表现为怕光、疼痛、分泌很多的眼泪。患这种眼病很痛苦,严重的时候还会造成失明。沙眼的病原是什么呢?这是各国医学界都在关心和研究的课题。汤飞凡读过大量的医学著作和研究论文,熟悉沙眼病原研究的历史:在微生物学开创时期,人们就很重视沙眼病原的研究。19世纪末,德国科学家、微生物学创始人之一科赫提出了沙眼的“细菌病原说”。20世纪20年代,法国学者证明沙眼材料经过砂棒过滤,除去细菌后仍能感染,推翻了“细菌病原说”,第一次提出了“病毒病原说”,但是没有最后证实。1928年,日本学者从沙眼中分离出一种叫做“沙眼杆菌”的细菌,又重新提出了“细菌病原说”。

汤飞凡一边教学,一边进行研究和实验。不久,写出了第一篇研究论文,题目是《沙眼杆菌与沙眼之研究》。这篇论文用亲身的实验,推翻了错误的“细菌病原说”。为什么沙眼病毒学说提出几十年来,就没有一个人能分离出一株沙眼病毒呢?有一天,汤飞凡突然想到一个新的线索:分离不出沙眼病毒,会不会是做试验时使用了青霉素和链霉素的结果呢?

根据临床经验,青霉素可以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生长,链霉素可以抑制革兰氏阴性细菌生长。病毒学家又都认为,各种病毒对所有抗菌素都不敏感。因此,那时国内外分离病毒有个常规,都要使用青霉素和链霉素。分离沙眼病毒也不例外。当把沙眼病人的结膜材料接种到鸡胚上去时,也要加入青霉素和链霉素,为的是控制眼结膜里夹杂的细菌感染。对这个常规,所有病毒学家都习以为常,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但是,汤飞凡提出了问题:沙眼病毒是不是同其他病毒一样,对抗菌素不敏感呢?有没有可能沙眼病毒对抗菌素是敏感的,在做试验的时候被青霉素、链霉素杀死了,所以分离不出病毒株来呢?

汤飞凡亲自到医院去了解青霉素、链霉素对治疗沙眼的效果,到图书馆查阅中外文资料,掌握国内外临床上应用青霉素、链霉素治疗沙眼的情况。综合大量调查,他得到一个初步的认识:链霉素对治疗沙眼,基本上是无效的,说明它对沙眼病毒没有伤害;青霉素对治疗沙眼有无效果,说法不一,不能肯定。汤飞凡继续进行更深入、更周密的调查研究。有一天,他终于从一本英文医学著作《人的病毒病》中,查到一处有关青霉素与病毒的论述,其中指出:青霉素能控制沙眼症状的发展。汤飞凡很高兴,于是,他就把研究的重点,集中到了青霉素的使用上。

1956年6月12日,是个不平常的日子。这天一清早,汤飞凡和他的助手就来到了实验室,他们要做一次与往常不同的分离沙眼病毒的实验,就是设想以减少青霉素注入量,来取得沙眼病毒株。

实验开始,汤飞凡熟练地将沙眼结膜材料进行接种,然后只注入原用量1/5的青霉素,结果,第一株沙眼病毒被分离出来了!在场的人欢腾起来,向汤飞凡教授祝贺胜利。汤飞凡从兴奋中立刻冷静下来。心里说:只有一次成功,还不能排除其他偶然因素,而偶然性是不能成为科学的依据的。接着,他们又着手准备做一次新的实验,完全不用青霉素,而把链霉素的用量增加一倍,看能不能再分离出沙眼病毒来。实验又成功了。不久,他们又作了第三次、第四次实验,沙眼病毒也都分离出来了。

汤飞凡的研究成果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科学家们对沙眼病毒的疑惑,至此,沙眼病原研究揭开了历史性的一页。世界各地纷纷来信来电,向汤飞凡表示祝贺和感谢。为了尊重汤飞凡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国际上把沙眼病毒称为“汤氏病毒”。1970年,国际上将沙眼病毒和其他几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对抗菌素敏感的微生物命名为衣原体,汤飞凡被称为“衣原体之父”。

目前已知的与人类疾病有关的衣原体有三种:鹦鹉热衣原体、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这三种衣原体均可引起肺部感染。鹦鹉热衣原体可通过感染有该种衣原体的禽类,如鹦鹉、孔雀、鸡、鸭、鸽等的组织、血液和粪便,以接触和吸入的方式感染给人类。沙眼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主要在人类之间以呼吸道飞沫、母婴接触和性接触等方式传播。

万婴之母林巧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