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消灭的第一个“瘟神”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与疾病作斗争,而各种疾病中最容易让人产生恐慌的是大范围的传染性疾病。到目前为止,在世界范围被人类消灭的第一个传染病是“天花”。历史上,天花患者死亡率极高,一般可达25%,有时甚至高达40%。即便是侥幸逃生者,也会在脸上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
早在3000多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就可以见到天花的疤痕。印度在公元前6世纪,也有有关天花疾病的记载。公元846年,在来自塞纳河流域、入侵法国巴黎的诺曼人中间,天花突然流行起来了。这让诺曼人的首领为之惊慌失措,也使那些在战场上久经厮杀不知恐惧的士兵毛骨悚然。残忍的首领为了不让传染病传播开来以致殃及自己,采取了一个残酷无情的手段,他下令杀掉所有天花患者及所有看护病人的人。这种可怕的手段,在当时被认为是可能消灭天花流行的唯一可行的办法。
面对肆虐的瘟神,束手无策的人们只好求神保佑。在印度,人们曾供奉着天花女神,不时地为她举行种种祭祀仪式以此来求得女神的“降福”。
在印度旅行过的一位外科医生,曾经描述过这种仪式的情形:在神殿前面聚集了一大群人,人群的上空吊着一个活人,在这个人的背脊皮肤上穿过两只大钩子,钩子再用绳拴在一条长木杆的一头,木杆固定在一根高高的柱子顶上,很多人扶着杆子的另一头。在音乐的节奏声中,人们把这个不幸的人在空中团团旋转,而这个自愿的受难者则还必须忍着疼痛,脸上还装作愉快而又幸福的神情。然后人们把他放下来,急忙把他从横杆上解下,再把他送到离神殿不远的一所房子里,在那儿取出他背脊上的钩子,包扎好伤口。在他从神殿前面走到这所房子的两旁,都围集着无数的人们向这位受过磨难的人热烈祝贺,抢着夺取他所扔弃的鲜花、柠檬和一切小东西,他们把这些东西都当做神的礼品保存起来,以为有了这些东西,天花就再也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了。
面对天花的严重威胁,中国人很早就开始探索防治天花的办法。唐代孙思邈根据以毒攻毒原则,提出取天花患者疮中脓汁敷于皮肤的办法预防天花。从宋代到元代、明代,有关种痘的专书大量出现,其数量之多,在中医著作中,除伤寒著作外,没有与之能相比的。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多方面的临床实验,16世纪下半叶,医生们终于找到了行之有效的人痘接种法。人们普遍采用轻型天花病人的痘痂,用棉花浸蘸以后再塞入鼻孔用来预防天花,这叫水苗法,这种方法当时在预防天花上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效果。此外,还有痘衣法,也就是用得了天花的儿童穿过的衬衣,再给被接种的人穿上;还有痘浆法,就是用棉花蘸染痘疮浆,塞入被接种儿童的鼻孔里。到了17世纪,我国的种痘技术就已经相当风行了。
我国发明的人痘接种法,有效地保障了儿童的健康,不久便流传到了国外。1688年,俄国首先派医生来我国学习种痘及检痘法。18世纪,人痘接种术由俄国传至土耳其。当时英国驻土耳其的大使夫人在君士坦丁堡看到当地人为孩子种痘以预防天花,效果很好,颇为感动。由于她的兄弟死于天花,她自己也曾感染此病,因此,她决定给她的儿子接种人痘。1717年,在大使馆外科医生的照顾下,她的儿子接种了人痘。事后,她把成功的消息写信回国告诉了她的朋友。从此,人痘接种术在英国流传开来。
1766年,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从中国的人痘接种法中得到启发,发明了牛痘接种法。一开始,伦敦的一些开明医生试用牛痘接种,后来,欧洲、甚至整个世界都接受了牛痘接种法。从此,人类再也不用害怕天花的暴虐了,千千万万的母亲也不用担心天花会夺走她们的小宝贝了。
1966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流行病学策略,以牛痘接种法为武器,展开了根除天花的全球性大行动。13年之后的1979年10月26日,是值得人类共同庆祝的盛大节日。因为在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人类历史上最后一名天花病人,来自“非洲之角”索马里的一位牧民在1977年被治愈。之后不久,第三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庄严宣布:危害人类达数千年之久的头号瘟神——天花已从地球上被彻底根除了!有趣的是,世界卫生组织还特设立1000美元的悬赏,凡是先辨别出一例天花患者的人,就可得到这笔奖金。令人欣慰的是,至今还没有人捧走这笔奖金,我们但愿以后永远也没有人得到这笔奖金。
目前,自然界中的4000余种病毒,尚有95%不为人类所知;在大约100万种细菌中,人类只对其中的2000种做过定性。面对如此复杂的微生物世界,人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对任何病毒的暴发,我们都要给以高度重视,绝不可掉以轻心。
神出鬼没的“英国汗热病”
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已经查清了许多病的发病机理,但也有许多病至今搞不清病因,这是因为有许多流行病在现代医学发明出用以确定罪魁祸首的病菌的方法之前便已销声匿迹了,曾在英国蔓延并引起欧洲一片惊慌的“英国汗热病”就是这样一种传染病。
汗热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突如其来,而且通常在夜间至凌晨之间袭击人们。发病之初病人浑身发冷、颤抖,有的还伴随着头疼、背痛、干渴、食欲不振、呼吸短促或高烧。几小时后,病人或是立即痊愈或是在昏迷中死去。该病的另一特征是它特别“偏爱”英国人。其他疾病在英国出现后,通常会穿过英吉利海峡传播到欧洲大陆去。而该疾病好似专与英国人作对。疾病爆发了6次,其中5次都局限在英国境内。因此这种疾病又被称为“英国出汗病”。
汗热病于1485年8月在英国伦敦首次暴发。在短短的三个星期内,该病夺去了伦敦两个市长、四个高级市政官、许多贵族和无数英国平民的生命。牛津大学被迫停课6个星期,学校的教员和学生不是在床上死去,就是逃离城市到乡下躲避灾难。晚秋时节,汗热病神奇地销声匿迹。有人说是一场猛烈的风暴把它刮到海中去了。不管怎么说,反正它不见了。第二年它没出现,第三年也没见它的影子。事实上,在整整一代人的时间中,汗热病已不知踪影。就在人们以为这种恶性传染病一去不回头的时候,1508年的夏天,它又回来了。如同头一次一样,它的出现是如此突然,连国王也吓得魂不附体,来回几次变换住所,以求逃脱死神的追赶。这次疾病滞留时间也不长,到了秋天,它又神秘地消失了。
9个春秋过去了,1517年,汗热病再一次神奇地出现在英国人面前。这次,它来势凶猛,吞噬了更多人的生命。牛津大学400多名学生被它夺去了生命,伦敦街头丧钟不断。1528年6月,汗热病第四次暴发。
1551年4月,汗热病在英格兰中、西部的什鲁斯伯里再次暴发,然后从那儿向东南蔓延到英吉利海峡,向北扩散到苏格兰边界。到了9月份,疾病却一下子消失了。1552年英国著名的医生约翰·凯厄斯写了一本书,名为《汗厥症治疗刍议》。书中写道,从1485年8月的第二星期开始,汗热病以出其不意的速度和奇特残酷性把灾难降临到英国人身上。有些人早晨正在开窗户便突然死去;有些人正与孩子在街巷中玩耍,却突然倒了下去;还有些人正高高兴兴地吃饭,但饭未吃完便一命归天。从病症发作到病人咽气前后不过两个小时。
凯厄斯认为,被阳光蒸发的大地恶雾和水蒸气也许是该病的主要病因。他还说,疾病之所为喜欢袭击英国人是由于英国人食肉过多、饮酒过量,并食用了过多带病毒的水果,而且生活优裕的中年男子尤其是疾病进攻的对象。贫困的人们好像确实比富有的绅士抵抗力要强得多。也许他们悲惨的生活环境使他们逐渐地增强了免疫力。另外,穷苦的人很少去找医生看病,而当时医生的一些疗法比疫病本身更可怕。其中一种常用的疗法是找一群人看护在病人周围并以各种方式不让病人睡觉,因为汗热病人大多是在睡眠或昏睡状态下死去的。还有的医生不仅不让病人休息而且还让人往病人鼻孔中压入气体或灌入烈醋。
汗热病究竟是什么样的疾病?它从何而来?为什么它定期发生?而在它不暴发时又躲到什么地方去了? 400多年过去了,这些问题仍然悬而未决。也许它仍在某处躲藏着,随时伺机袭击人类。
汗热病的病症很像流感、猩红热、斑疹、伤寒、脑膜炎等病的一些病症。其病菌携带物不是人,而是多年寄生在鸟或小动物身上的虱子,但在一定环境中,如气候条件特殊,不协调的饮食而引起的免疫力下降、人口迁移等情况下,疾病可能突然暴发。
征服狂犬病的历程
养狗的人都知道,被狗咬伤后要在72小时内接种狂犬疫苗,这样人体血液中可出现抗狂犬病毒的抗体,这些抗体可防止病毒在细胞间直接传播,减少病毒的增殖量,同时还能清除游离的狂犬病毒,阻止病毒的繁殖和扩散,从而达到预防狂犬病的目的。那么,狂犬病是一种什么样的传染病,狂犬疫苗又是谁发明出来的呢?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各种家畜和人以及野生动物均可感染。人类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犬,通过咬伤而感染,症状是精神失常,恶心,流涎,看见水就恐慌,肌肉痉挛,呼吸困难,最后全身瘫痪而死亡。
世界上关于狂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公元前2300年以前美索不达米亚(在今伊拉克境内)的埃什努纳法典,其中有关于狂犬病的条款:“如果狗疯了,而且当局已将有关事实告诉其主人,但他却不将狗关在家里,以致狗咬伤一个人并引起死亡,则狗的主人应赔偿27个银币。如果狗咬了一名奴隶并引起死亡,则狗的主人应赔偿15个银币。”
古希腊哲学家、动物学之父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22年的著作《动物史》中曾写道:“狂犬病能使动物发疯。除了人以外,无论什么动物,只要被患狂犬病的疯狗咬伤后,都会患这种病。对疯狗本身及对任何被它咬伤的动物,这种病都是致命的。”他关于狂犬病传播特点的记述与2000多年后的今天对狂犬病的认识竟完全相同。
对狂犬病特征的更详细更精确的记述是公元1世纪时的名医塞尔萨斯提供的。他当时已认识到狂犬病的致病因子是经疯狗的唾液传播的,于是他对被疯狗咬伤的伤口用腐蚀剂、拔火罐、烧灼和吮吸等方法来进行治疗。此后,古罗马名医盖仑还用截肢术治疗狂犬病。由于狂犬病是一种极致命的疾病,在将近2000年前没有有效的特异治疗的情况下,以截肢的高昂代价来换取无价的生命,仍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在欧洲的历史记载中,曾有不少学者对这种病作过研究。但直到19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仍无法明确狂犬病的本质。
1880年,法国微生物学家、被称为“微生物之父”的巴斯德宣布,他将致力于狂犬病的研究工作。一天中午,一名医生的车夫心急火燎地赶到巴斯德研究所,请巴斯德去为一名被疯狗咬伤的五岁男孩治病。巴斯德迅速赶到医院时,可怜的小男孩已在持续的痉挛之后,渐渐耗尽了体力。狂犬病人根本喝不进水,小男孩喉咙堵满了唾沫,呼吸渐渐变得困难,最终不幸窒息而死。面对又一个幼小的生命被病魔吞噬,巴斯德心里难受极了。
男孩死后24小时,巴斯德从尸体口中取出唾沫加水稀释,分别注射到五只兔子的体内观察。不久,这些兔子都得了狂犬病死去。巴斯德又从这些死兔的口中取出唾沫,加水稀释后再注射到其他兔子的体内,其他兔子也无一幸免。很明显,唾沫中存有引发狂犬病的狂犬病毒。经过深入研究和反复实验,巴斯德最终找到了一种以毒攻毒、培养狂犬病疫苗的有效方法:从一只病死的兔子身上抽出脊髓,挂在一只微生物不能侵入的瓶中,使其干燥萎缩。14天后,再把干缩的脊髓取出,将它磨碎,加水制成疫苗,直接注射到狗脑中。第二天再将干缩了13天的病脊髓注射进去,这样逐步加强毒性连续注射14天。最后,过一段时间,再给狗注射致命的病毒,结果狗没有发病。试验证明,狂犬病疫苗培养成功。
可是,这种狂犬病疫苗同样也适用于人吗?而且被狂犬咬伤后再进行注射还来得及吗?正当巴斯德为此发愁,决定在自己身上做实验时,研究所里来了一位愁容满面的中年妇女,恳求他救救自己被疯狗咬伤的孩子迈斯特。经过14次注射疫苗,孩子的伤口渐渐痊愈,从此再也没发过狂犬病。1885年7月6日,这位幸运的男孩挽着妈妈的手,活蹦乱跳地走出了巴斯德研究所。
狂犬病疫苗的试验成功,轰动了整个欧洲大陆。从那以后,狂犬疫苗开始正式用于临床治疗,一直到今天。
狂犬病发病后的死亡率几乎是100%,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仍未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生活中,一旦被狗、猫等动物咬伤,应及时到医院处理伤口或先用肥皂水对伤口进行反复彻底清洗,然后尽快注射狂犬疫苗。被咬的伤口不宜包扎和缝合,尽可能让伤口暴露。
“细菌战剂”炭疽
19世纪前,在欧洲的牧场上,有一种被人们称作“恶魔”的牲畜疾病肆虐横行。大量的牛羊被“恶魔”的黑手掠去,不少腰缠万贯的牧场主一夜之间变得一贫如洗。人们发现,牛羊染上这种致命的疾病后血液发黑,所以称之为“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是在牛、马、羊等食草性动物中传播,但偶尔也可传染给从事皮革、畜牧工作的人员。最早记载关于炭疽热的流行发生于公元80年,当时罗马因此而死亡近50000人之多。然而,对其病因的真正研究则始于19世纪。1849年,法国医生达韦纳首先在因炭疽热而死亡的羊血液中发现了一种被描绘为“杆状菌”的微生物,但该发现并没有引起重视,达韦纳在最初的报告中也没有论及此事。此后,炭疽热在19世纪的欧洲曾使畜牧业遭受巨大损失。1860年,达韦纳医生受到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的启发进行了动物实验。他把一头病死羊的血接种给数只兔子,后在兔子的血中也出现了杆状菌。至此,炭疽杆菌与炭疽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确凿无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