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医药科学探索发现全纪录
26807100000023

第23章 医药重大发明、发现(8)

1958年,英国剑桥大学的赫维发现血液中确实有某种未知激素,通过饱食中枢进行体重控制。他将两只大鼠的动静脉作一定程度的吻合,通过血液的交叉循环,让两只大鼠可以共享血液中的激素,创建了后来在肥胖研究中很有用的联体技术。实验发现,当损伤其中一只大鼠下丘脑的饱食中枢后,该大鼠开始明显多食并逐渐肥胖,而正常大鼠则受到血液中未知激素浓度逐渐升高的影响,其摄食戏剧性的开始减少并同时伴随有体重的下降,直至饿死。

与朱尔斯·赫希教授一起从事肥胖症研究的利贝尔后来利用新的能量消耗测量技术,发现体重相同的人,因其达到目标体重的原因不同,其每日的基础能量消耗也大不相同。其顺序为,通过减肥达到目标体重者,基础能量消耗最低,其次为自然体重者,最后是体重增加者,具有最高的基础代谢。这个发现,解释了体重反弹的主要原因——身体总是希望回到它自己的平衡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科学界已经基本取得共识:人类的肥胖是个非常复杂的现象,至少涉及数百个相关基因。因此,那种希望服用一粒神奇药丸就能实现快速减肥的想法,可能永远不会实现。

肥胖症是由于能量摄入长期超过人体的消耗,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重超过一定范围的一种营养障碍性疾病。是否患有肥胖症可以根据标准体重来判别。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如果患者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并且脂肪百分率超过30%者即可诊断为肥胖症。

战胜白血病

白血病,在医学上被称为不治之症,这是病人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病变,曾吞噬过无数宝贵的生命。得了白血病,如果不进行治疗,平均只能活6个月,如果用药物治疗,平均生存的时间也只有1~2年。不过,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医学科学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一种战胜白血病的良策,这就是骨髓移植,一项使白血病患者起死回生的新疗法。

人的全身有206块骨头,它们的形状都不一样,有大的、小的、扁的、尖的、粗的、细的。把一根骨头,剖开来看,会看到骨头由三部分组成,它的主要部分是骨质,最外面的部分叫骨膜,是骨头的“给养站”和“救护所”,中间部分是骨髓,骨髓有两种,一种叫红骨髓,一种叫黄骨髓。

打个比喻,在人体的血液王国中,住着亲密无间的三兄弟,老大是红细胞,是一位勤勤恳恳的运输员,为人体组织细胞供应氧气,运出二氧化碳;老二是白细胞,能够杀灭和抑制细菌、病毒等外来入侵者,是人体王国的禁卫军;老三是血小板,有止血特长,专门抢堵伤口。这三兄弟的妈妈是谁呢?它们的妈妈就是红骨髓,能制造红细胞、血小板和各种白细胞。当我们还是幼儿时,骨头里都是红骨髓;当我们长大成人后,一部分红骨髓变成了黄骨髓,不再造血了,当人失血过多或贫血时,它才又转化为红骨髓,临时造血。

白血病患者,因造血组织恶变,产生异常的白细胞,抑制了正常血细胞的功能。传统的治疗方法仅用化疗来摧毁白血病细胞,大部分患者的白血病会复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病情几乎都要急变,剂量过大的化疗与放疗会使患者正常造血细胞无法恢复。骨髓移植治疗方案中患者需接受很大剂量的化疗与全身放疗,骨髓内的病变造血细胞才能被摧毁,如果把健康人的骨髓,像输血那样,输给白血病患者,这样,健康人的正常骨髓就会随血流自动到病人的骨髓中“安家落户”,并在那里增生繁殖,使病人恢复正常的造血功能,病人情况就会逐渐得到控制。

进行骨髓移植,就要有由健康人提供的骨髓来源。但是,并不是所有健康人的骨髓都能提供,只有孪生兄弟和姐妹之间才能提供,因为他们的遗传特征是完全一致的。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之间,能提供骨髓的可能性只有1/4,在近亲和父母中,偶尔有可能提供。

骨髓移植的主要奠基人是美国医生托马斯,他在1956年,首次为一位白血病患者移植了他的孪生兄弟的骨髓,获得了成功。骨髓移植技术使众多白血病患者得到救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由此提高了50%~70%。由于开创了临床治疗白血病的新纪元,托马斯获得了199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骨髓移植”确切地说应该叫做“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通常存在于人体扁骨,不规则骨和长骨两端的红骨髓中,医生只能通过抽取骨髓这条“路”获得造血干细胞,因而这种方法也就被称之为“骨髓移植”。

“雪盲症”与“青光眼”

我们知道,春天是细菌及病毒复苏肆虐的季节,风沙则成了细菌、病毒“旅行”的好传媒。它们借助风力,侵入到人体内,最易落脚处则是裸露在外的眼部,很容易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展成传染性眼病。其实,不但是在春天,寒冷的冬季也会对人眼的生理功能和某些眼疾产生影响。

在南极大陆有一种神奇的“白光”,这种白光曾使不少勇敢的探险家丧失生命。1958年,在南极埃尔斯沃斯基地上空,一架直升飞机的驾驶员突然遇到这种白光,眼睛顿时失明,飞机失去控制,坠毁在雪原上。智利的南极探险家卡阿雷·罗达尔,有一次外出工作,不慎忘了戴墨镜而遇到了这种白光。他感到有一个光的实体向他移动,先是玫瑰红的,接着变成肉色的。这时眼睛疼痛极了,仿佛有人往他眼里撒了一把石灰,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幸亏同伴找到了他,把他带回基地。过了三天视力才恢复过来。

在高山冰川积雪地区活动的登山运动员和科学考察队员,稍不注意,忘记了戴墨镜,也时常被积雪的反光刺痛眼睛,甚至暂时失明。医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雪盲症”,这是紫外线对眼角膜和结膜上皮造成损害引起的炎症,特点是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水肿,有剧烈的异物感和疼痛。症状有怕光、流泪和睁不开眼,发病期间会有视物模糊的情况。

我们知道,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中聚集成云,当云里面的温度低于或等于零度时,云里的小水滴会变成小冰晶。这些微小的小冰晶在云里相互碰撞时,冰晶表面会稍微变热,并且有些融化,它们会互相冻在一起。这样重复很多次之后,小冰晶就变成了大冰晶。而且有时云里面还会有一些水蒸气或小水滴,它们也能沾在小冰晶上,使小冰晶变大。当空气托不住大冰晶时,大冰晶就会降落下来,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雪。积雪对太阳光有很高的反射率。所谓反射率,是指任何物体表面反射阳光的能力。这种反射能力通常用百分数来表示。比如说某物体的反射率是45%,这意思是说,此物体表面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中,有45%被反射了出去。雪的反射率极高,纯洁新雪面的反射率能达到95%,换句话说,太阳辐射的95%被雪面重新反射出去了。这时候的雪面,光亮程度几乎要接近太阳光了,人眼怎么能经受得住这样强光的刺激呢?

跟雪盲症比起来,青光眼受寒冷气象条件的影响就更大了。青光眼是指眼内压异常升高,超过了眼睛所能承受的最高限度,以致造成视神经损害及视野缺损,最终使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一种眼病。

青光眼的毛病出在眼底的视网膜上,但是病发在眼珠的前半部分。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得先说说眼珠前半部分的构造:从角膜往里,是棕黑色的虹膜,虹膜后面是透亮的晶状体。在角膜和虹膜之间,虹膜和晶状体之间,都有一片空地方,分别叫做前房和后房,好像是前后紧连着的两间屋子。这两间屋里都装满了水,叫房水。房水是由晶状体两旁一种叫做睫状体里的血管渗出来的。房水先流进后房,再穿过瞳孔流入前房,最后从前房角上的小边门流出去。这小边门是角膜和巩膜交界处的一些小孔,它跟巩膜里的血管通着,水从这里渗进血管,再随血液流走。在晶状体后面,大半个眼球里,装的净是些橡胶一样的东西,它是透明的,叫玻璃体。所以整个眼珠鼓鼓的,像打了气的皮球,摸上去不软不硬。

眼睛正常的人,平时房水的产生和排出都很正常,不会出什么问题。要是房水流出的地方或虹膜发炎生了病,把房水的通道堵住了,房水不能从后房流到前房,前房的房水又流不出去,水就会积起来。日子久了,越积越多,增大了眼内的压力,压迫视网膜上的血管,使视网膜的神经和视觉细胞受到影响。这样,压力一天天不断增加,压坏了视觉细胞或视神经,光线射进去不能被感受,人就成了瞎子。

研究表明,青光眼多在寒冷时节发生或加重,且一般在冷锋通过的24小时内容易发作。冷锋经过之所以容易诱发青光眼,是因为气温发生变化时,影响到体温调节中枢,再通过植物神经干扰血压而使眼压波动,进而发病。

研究表明,除了气候变化之外,人的视功能对低气压和缺氧也都十分敏感。当人从平原到高原时,眼内压会有所改变,视觉反应会迅速减慢,视野会变窄。眼球所需要的氧气有75%左右是通过角膜交换的,而人们戴的隐形眼镜的镜片紧密地附着在角膜上,会导致角膜难以从空气中吸取氧气,这将导致眼部血管扩张。

亦病非病的“亚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而不只是身体无病。根据这一健康的定义,经过严格的统计学统计,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0%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我国常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虽然不是疾病,却是现代人身心不健康的表现,被称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克星”和“世纪之病”。

“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在此状态下,人们感觉身体和精神上有各种各样的不适感,在医院做各种检查和化验,却未发现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亚健康状态的表现有多种分类方法,大致为5大类:

躯体亚健康:躯体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躯体慢性疲劳,即躯体疲劳乏力、头痛头昏、失眠多梦、脸色无华、神情黯淡、烦躁多虑、腰酸背痛、夜尿增多等症状。

心理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状态最常见的是焦虑,主要表现为担心、恐慌。担心和恐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安,这种精神状态若持续存在,无法自我解脱和控制,就会进入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阶段。除焦虑状态外,还有烦躁、易怒、嫉妒、反应迟钝、睡眠不佳等多种表现形式。长此以往便会造成心理疾患,并诱发心脏病、癌症。

情感亚健康: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竞争的激烈,在人际交往上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它主要表现为冷漠、无望、溺爱、疲惫、机械,同周围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大,交往频率下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稳定。

思想亚健康:思想亚健康是指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不利于自己和社会发展的偏差。思想深藏在大脑里,只要不把它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就是绝对的个人隐私,很难被别人发现。所以,如果哪个人的思想处于亚健康状态,那是非常危险的。

行为亚健康:行为亚健康即行为失常、无序、不当等。行为处于亚健康的人内心矛盾冲突非常强烈,其理性相对较差,感情、行为冲动较多,对某一事情的误解往往导致行为上的偏差,有时甚至做出不顾一切地伤害别人、损害社会的极端举动。

为什么现代人会出现“亚健康”呢?现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高效率、快节奏、强竞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更大。除此之外,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使人与人的交往存在许多障碍和隔阂,形成许多“壁垒”,造成人们情感淡化,对话减少,沟通贫乏。这就容易出现人际关系的危机和产生心理健康疾病。除此之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方式、缺乏体育锻炼、环境污染等因素也无不对我们的健康构成威胁!

亚健康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医学指标来诊断。一般来说,如果你没有什么明显的病症,但又长时间处于以下的一种或几种状态中,注意亚健康已向你发出警报了:失眠、乏力、无食欲、易疲劳、心悸,抵抗力差、易怒、经常性感冒或口腔溃疡、便秘等。处在高度紧张工作、学习状态的人应当特别注意这些症状。

“元老医术”推拿

原始社会人类在繁重而艰苦的劳动生产过程中,经常发生损伤和病痛,会不自觉地用手抚摸伤痛局部及其周围部位。当这种抚摸使疼痛减轻后,有思维的原始人就从体会中积累了经验,由自发的本能发展到自觉的医疗行为,再经过不断的总结、提高,成为今天被誉为“元老医术”的非药物自然疗法——推拿。

推拿又称按摩,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推拿一词是由摩挲、按矫、按摩逐渐演变而来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对推拿疗法作了介绍。《黄帝内经》全书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有18卷,162篇,其中有29篇,40余条涉及按摩,记载的手法多达10余种,并且从各个疾病的不同方面,准确地概括了推拿所具有的行气、活血、舒筋、通络、镇静、止痛、退热等治疗作用,为后世研究探讨推拿治疗作用奠定了基础。这部书第一次完整地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确立了推拿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隋唐时期,推拿成为宫廷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出现了急症推拿、保健推拿及正骨推拿。我们通常所知道的掐人中治疗昏厥就是从当时的《肘后方》留传下来的;捏脊疗法也是见于《肘后方》中。这个时期出现的骨摩疗法是推拿史上一个显著特点。这种方法是指在对人体进行按摩时,涂上中药制成的膏,既可防止病人表皮破损,又可使药物和手法相得益彰的方法得到发展。另外,隋代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宫廷学校——太医署,设按摩专科,有按摩博士,实指教学授徒的老师;到唐代,又建立了规模更大的太医署,还把按摩医生分为按摩博士、按摩师和按摩工等级。

宋金元时期,推拿手法的应用更加广泛,而且十分重视推拿手法的分析,出现了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推拿专著——《圣济总录》。

明清时期,小儿推拿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不仅著作繁多,学术特点也非常明显,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推拿这一名称也始于明清时代,这一名称的变革,体现了人们对手法的认识和提高。早期的按摩疗法仅用于少数疾病的治疗,手法种类较少,常用的是按和摩两种手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人们逐渐采用不同方向用力的手法来治疗各种疾病,使手法种类日益繁多,于是按摩逐渐被推拿这一更为明确的概念所取代。可以说按摩改为推拿,标志着推拿发展史上一大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