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我的第一本医药科学探索发现全纪录
26807100000032

第32章 医药学科猜想(1)

音乐治疗疾病

音乐虽然只有7个音符,但是可以奏出动人的乐章,产生奇妙的效应。医生们临床发现,让高血压病人听抒情的小提琴乐曲,能使血压降低 10~20毫米汞柱;产妇在分娩时如果欣赏优美悦耳的音乐,可以分散注意力,减少疼痛。由于音乐有良好的医疗作用,现代医学与音乐之间又派生出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称作“音乐医疗学”。

自古以来,人类就把音乐当成一种自然药物加以利用,认为它能祛邪降福。古埃及有“音乐为人类灵魂妙药”的记载,古希腊罗马的历史著作也曾有过许多记述。我国古代也有以戏代药的说法,强调了音乐、戏曲不仅能像药物那样治病,而且还能医治精神创伤。19世纪“音乐疗法”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法国领先报道了用音乐疗法成功地治疗精神病患者的消息,于是有关音乐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影响的研究逐渐增多。在欧美,现代音乐疗法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契机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由于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牺牲及心理威慑,造成许多士兵的战争应激性疾病,对这些患者广泛地使用音乐疗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195O年在国际上成立了“国际音乐疗法协会”,至此,音乐疗法发展为一种专门疗法。

以前的音乐疗法只是根据医生的灵感和经验偶尔使用,没有对某类患者有针对性地选择某种音乐进行治疗的客观标准。比如,法国著名影星德帕迪约年轻时只身闯巴黎,但他的发展面临一个严重困难:重度口吃。医生建议他每天倾听莫扎特的音乐至少两个小时,两个月后他的口吃无影无踪了。医生正确判断出了未来影星需要什么音乐进行治疗,但他只是凭借个人灵感挑选出了最合适的音乐。现在一切都发生了变化,现代化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帮助音乐疗法逐渐成为一种有效的新疗法。

人类对于声音的感受源于振动。一般情况下,音乐是通过增幅器放大信号后从扬声器发出,再经过空气振动而达到人的耳膜的。人类通过身体可以感受到的音乐振动称之为“音乐体感振动”,其最大范围为16~20000赫兹。研究发现,16~150赫兹的低频部分正好与血管的振动频率相吻合。如果将乐曲中这一部分电信号分拣出来,另外经过增幅器放大,通过换能器转换成物理振动,作用于人体传导感知,能给人以心理和生理带来愉悦的快感和陶醉感,迅速地使人达到最佳的精神放松效果。通过这个原理,医学家们就可以对病人进行体感振动音乐治疗。

体感振动音乐治疗是由体感音乐、治疗方案和体感音响设备三方面组成。体感音乐是一类特殊制作的、富含低频、以正弦波为主的治疗性乐曲。治疗目的不同,体感音乐乐曲也有所差别。治疗方案是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的。内容包括治疗对象身心状态评估、体感音乐的选择和确定音量、振动强度和治疗时间及疗程等。体感音响设备的主要形式为床、床垫、台、椅和沙发等。其效用是使人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身体也能感受到音乐声波振动。

在日本,体感振动音响床垫用于常年卧床不起患者或老年人防治褥疮的临床观察,20多年来,至今无1例褥疮发生。这是因为,伴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体感振动音乐床垫产生致密的数百微米的振动幅度,不但促进了人体全身的微循环,更有效地将与床垫接触的人体皮肤部分的血液活化。同时这数百微米的物理振动幅度还使人体与床垫之间形成微量的、但是频繁的空气交换空间。这样一来,内在的原因是体感振动音响使人体血液流动顺畅了,增强了免疫力;外在的原因是人体与床垫之间形成的空气交换使得细菌无法繁殖,所以有效地防止了褥疮的发生。

现在音乐疗法还是一门较新的医学专业,用其治疗重病是音乐医师们的事业。健康人平常也可根据不同情况,挑选相应的音乐作品,及时放松心情,调整精神状态。

忧郁的病人宜听“忧郁感”的音乐,不管是“悲痛”的“圆舞曲”还是其他有忧郁成分的乐曲,都是具有美感的。当病人的心灵接受了这些乐曲的“美感”的沐浴之后,会很自然地慢慢消除心中的忧郁。这是最科学、也是最易见效的方法。

性情急躁的病人宜听节奏慢、让人思考的乐曲,这可以调整心绪,克服急躁情绪,如一些古典交响乐曲中的慢板部分为好。

悲观、消极的病人宜多听宏伟、粗犷和令人振奋的音乐:这些乐曲对缺乏自信的病人是有帮助的。乐曲中充满坚定,无坚不摧的力量,会随着激昂的旋律而洒向听者“软弱”的灵魂。久而久之,会使病人树立起信心,振奋起精神,认真地考虑和对待自己的人生道路。

记忆力衰退的病人最好常听熟悉的音乐:熟悉的音乐往往是与过去难忘的生活片段紧密缠绕在一起。想起难忘的生活,就会情不自禁地哼起那些歌和音乐;哼起那些歌和音乐,也同样会回忆起难忘的生活。记忆力衰退的病人常听熟悉的音乐,确有恢复记忆的效用。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人最适宜听抒情音乐:有人做过实验,听一首抒情味很浓的小提琴协奏曲后,血压即可略微下降。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人需要的是平静,最忌讳的是那些有可能使他们听后激动的热情太甚的音乐。

产妇宜多听带有诗情画意、轻松幽雅和抒情性强的古典音乐和轻音乐:这样的乐曲可帮助产妇消除紧张情绪而心情松弛、充满信心、减少疼痛感,有利于生产。绝对不宜听那些节奏感强烈、音色单调的音乐。特别是迪斯科音乐。

音乐疗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在很大程度上调整患者的身心,在治疗身体的同时治疗心灵。另外,音乐还可止痛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现在世界各国的音乐疗法正在不断发展,音乐医疗康复正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

音乐疗法一般分主动式治疗与被动式治疗两种。主动式治疗是让患者通过从事音乐活动来调节情绪,逐步建立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被动式治疗主要是让患者依靠听觉器官去倾听音乐。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音响、音色等去领悟音乐的各种心理效应,以使患者在心理上达到自我调整作用。

治愈癌症不是梦

癌症至今仍是令人谈之色变的疾病。据粗略统计,目前世界上每年出现约600万名癌患者,而死于癌症者约440万人,几乎占全世界每年死亡总人数的1/10。面对如此吞噬生灵的恶魔,亿万双焦灼的眼睛企盼着医学科学有新的作为。20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家们频频出击,数度叩响了癌症突破之门。

现在,治癌的基本方法有三种: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治愈了不少患者。例如,儿童期白血病患者只要发现得早,一半可以治愈。但对许多成年人肿瘤则疗效不明显,治疗充其量只能推迟死亡。上述治疗方法的一个共同缺陷是良莠不分,在攻击癌细胞的同时损伤了健康细胞。随着癌症成因之谜的逐渐明朗,拟议中的新一代治癌方法将更具针对性、选择性,以期达到根治的目的。

科学家认为,最有希望的抗癌新药之一是塔克索尔,它是从太平洋紫杉树的树皮中提取出来的,能够使肿瘤缩小而不是杀死它。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已经批准使用其治疗卵巢癌、肺癌和乳腺癌。英国科学家正在从英国紫杉树的树叶中提取类似的药物。

一种完全不同的癌症治疗方法是用卟啉光敏药。这种药经过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后变得很不稳定,产生一种反应氧杀死癌组织。把卟啉光敏物注射到身体内,随血液流动到癌细胞,再用一定波长的激光照射治疗。这种方法对治疗用常规手术难以治疗的癌症以及某些白血病特别有用。但这一药物对癌细胞的选择性不太好,也会杀伤身体的健康组织。

1995年初,德国医学界传来好消息,波恩大学附属医院用彩色激光对32名晚期乳腺癌或卵巢癌患者进行治疗后, 2名病人的肿瘤完全萎缩,60%的病人情况有好转,15%病人的肿瘤至少不再生长。这种大有希望的疗法又被称作光动力学激光疗法,这种疗法适于治疗紧靠皮层的肿瘤,如乳腺癌或皮肤癌,它的主要好处是不伤害健康组织,对症下药。彩色激光疗法需要向血管系统注射一种特殊色素,这种色素往往与抗体的组成部分结合,它们会自动地寻找通向癌细胞的道路。

现在科学家越来越转向人体本身去寻找更有效的抗癌药物。人体激素已经用于治疗乳腺癌和前列腺癌。许多西方国家广泛使用天然雌激素抑制剂——托莫克索芬,代替化学疗法,去制止绝经妇女的乳腺癌扩散。这种激素制品没有常规化疗的副作用。此外,科学家一直在研究被誉为“魔弹”的单克隆抗体。它的优点是,能非常准确地找到癌细胞而不攻击健康细胞。往往用它作诊断和治疗药物的载体。但是有些单克隆抗体分子太大,不能钻进癌细胞,或者进入肿瘤不够深;有些会被身体的免疫系统当作外来物加以排斥。身患癌症,可以说是人生之旅陷入了进退维谷的险境。体内的癌细胞不择手段地把附近的一些血管“诱拐”过来,环绕着它。这么一来,原来极小的肿块得以摄取足够的养分,从而变成真正的肿瘤,有时癌细胞还会沾着那些相同的血管,扩散到全身各个部位。

多年以来,医学专家曾想尽办法切断那些至关重要的输送管道,以使肿瘤“饿死”。美国加州斯克利普斯研究机构的科学家已在动物身上发现触发肿瘤内几乎所有血管生长的单一的生化开关,操纵这一开关,能使那些血管萎缩,甚至消失。这种疗法与诸多传统疗法不同,它不出现伤害正常细胞的情况。科学家发现,他们所研制出的这些阻遏剂,只需一次单一的注射就会产生效果。目前已有几家医院计划在人身上试验这种抗癌的蛋白质。因为目前对这些阻遏剂是否也会阻止其他伤口愈合期间的新血管生长尚有争议。专家们认为,在抗癌斗争中,既切断肿瘤的供血,同时又以传统的武器向肿瘤进攻,这可能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癌症治疗新手段。

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科学之花必将在医学领域开放,人类总有一天会攻克癌症。

癌症之所以长期以来难以医治,最主要的原因是对它的生成机理不甚了了,因而难以对症下药。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所谓的“癌基因”,这一发现及对其机理的探讨极大地推动了癌症研究的进展。“癌基因”理论有望让科学家们遏制癌细胞的生长。

人工冬眠

在自然界里,许多动物一到冬季都要进入冬眠,如青蛙、蝙蝠、蛇、熊等。寒冬一到,它们就会躲在洞中不吃不喝呼呼大睡,直到第二年春回大地时才从休眠状态中醒过来。冬眠是动物对低温环境的一种适应方式。在冬眠期间,动物体温随着气温的下降而下降,肌体的新陈代谢减弱到最低限度,它们仅靠越冬前体内储存的一点能量就能安然度过寒冷的冬季。为什么每年到一定的时候,动物就会进入冬眠呢?2006年,日本科学家揭开了这个秘密。原来,在这些动物的血液里存在着一种能够诱发动物冬眠的物质——冬眠激素。

在盛夏,如果把冬眠激素针剂注入黄鼠和蝙蝠身上,这些动物就会有规律地长时间沉睡。后来又在不冬眠的猴子身上做试验,发现猴子竟然也出现了典型的冬眠状态,脉搏跳动减少50%,体温也降低了。当冬眠激素的作用减弱后,猴子又逐渐恢复了正常。

有关冬眠激素的实验,引起了科学界的关注。研究人员认为,一旦相关实验获得成功,那么这种冬眠技术的使用前景将非常广阔。大家知道,银河系中的许多星球离我们十分遥远,用一个有限的生命去探索其他星球的奥秘,的确毫无希望。由于冬眠激素的发现,就使人进行长距离的宇航成为可能。

欧洲宇航局的科学家正试图发明一种技术,让航天员能在“冬眠”状态下在宇宙中飞行。据估算,如果6名航天员在太空中飞行两年,那么飞船上至少要装有30吨食品。而且长时间的飞行会使航天员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的肌肉功能变弱。而“冬眠”技术研究成功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航天员可以在宇宙飞行中减少进食,减轻飞船的重量,减少燃料,节约发射经费。同时,科学家认为,冬眠有可能减轻航天员生理和心理的压力。欧洲宇航局的科学家们希望为2033年的火星载人飞行设计一种冬眠系统,他们想在航天员的卧室中安装“睡眠舱”,让他们在睡梦中度过孤独的旅程。科学家们目前主攻的一个方案是使用一种叫“戴德勒”的合成药物。试验表明,在夏天给松鼠注射“戴德勒”后,它们就会进入冬眠状态。在非冬眠类动物身上同样能产生效果。这种物质能使细胞分裂的速度放慢,降低细胞生理活动的强度。这意味着,它也可能使人体细胞进入休眠状态。科学家同时还在研究另外一些合成药剂,使航天员在“冬眠”时保持身心健康。

冬眠激素也可以用来治疗人类的某些疾病。动物在冬眠期间,消耗的只是体内蓄积的脂肪,而丝毫不消耗肌肉组织。如果肥胖症患者注射了冬眠激素,只要在被窝里睡一个时期,就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了。

冬眠激素还可以用来降低手术病人的体温,既有利于治疗,又对肌体毫无影响,因为病人在冬眠状态中新陈代谢很慢。另外,冬眠技术对那些患不治之症的人们也是福音,他们可选择用冬眠来控制病情,等到发明出特效治疗方法后再醒来。也许,当这些等待“复活”的人重新睁开眼睛时,历史已进入未来世纪,叫醒他们的将是当代人的后辈子孙。

冷冻和冬眠不同。冷冻是将活的生物体用特殊方法冷却至低温后长期保存。待需要时,再加热至正常温度。这样容易使生物体在降温和加热过程中遭受损伤而死亡。而动物冬眠时,只是减慢了新陈代谢的速度,机体仍在活动,到一定时候会自然醒来。所以,人工冬眠对机体本身几乎没有损害,比冷冻安全得多。

干细胞技术

人体细胞的种类繁多,发挥着不同功能,保证了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在细胞的分化过程中,细胞往往由于高度分化而完全失去了再分裂的能力,最终衰老死亡。机体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弥补这一不足,保留了一部分未分化的原始细胞,这些原始细胞就是“干细胞”。

干细胞具有自我复制和分化的多向性特点,很多组织来源的干细胞都可以发育成各种各样的组织细胞。比如,从大脑里拿到的神经干细胞经过诱导可以发育成血液等其他的组织,骨髓里的干细胞同样可以发育成心肌、神经细胞、肝脏细胞、胰岛等,医学界称之为“万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