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密切关注孩子与外界的交往,对于不正当交往要及时加以干预,并积极采取措施,谨防他们滑入黑暗的深渊。
由于孩子涉世不深,他们的道德评判能力毕竟不够完善,作为家长有责任对孩子的择友进行积极的引导,要培养、扶持孩子正当的、健康的友谊和交往。至于孩子那些不良的社会交往,则必须坚决制止。那么,怎样才能使孩子终止不良的社会交往呢?
(1)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
有一位家长,他发现孩子“轧上坏道”就把孩子捆来狠狠“整治”了一顿。慑于威势,孩子当即认了错,立了誓。可不久家长发现孩子依然与那些坏朋友来往,激怒之下更凶狠地打了孩子。这次,孩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一个多星期。自此之后,孩子完全被那些坏朋友拉了过去,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
一般而言,孩子犯了错误,他们大多是有悔恨之意的。这正是教育他们的时机。如果家长情不自禁地采用一些伤害感情的做法,不但达不到教育目的,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对立情绪,从而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2)沟通感情,启发教育
有一位家长得知孩子交了坏朋友后,经过一番认真准备,找孩子诚恳地长谈了一次。他以自己年轻时的亲身经历,与孩子谈了择友不慎的危害性。他还主动地对自己不够关心孩子择友、缺乏必要指导而表示歉意。这次有情有理的谈话,给孩子的心灵震动不小,他逐渐与坏朋友断绝了交往,各方面都有了进步。
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有类似这位家长的经历,但只要像这位家长那样耐心地做孩子的工作,寻找心灵共鸣点,就可能使孩子在对择友的认识和理解上,与家长有相通的语言,感情上有类似的体验。这种感情的相通,对孩子自觉改正错误就是一种积极动力。
(3)主动与老师联系
实践证明,光靠家长单枪匹马地去闯,并不一定奏效。家庭与学校统一起来,形成教育“合力”,才是有效之路。有些事必须相互配合才能办好,如为了给孩子创设认识错误的氛围,我们还可以做两件事情:设法切断他同外界诱因(即那些不良交往)的联系;设法让孩子与那些积极向上的同龄人接近、交往。这样既满足孩子择友需要,又可以使孩子增强是非的比较与判断能力,从而最后自觉地断绝那些不良的社会交往。
(4)指导孩子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
作为父母或长辈,要指导孩子正确交往。如给他讲讲择友的标准,讲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古训的真谛;要求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中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友谊,分清友谊和“江湖义气”的区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