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的学习基础是孩子进步的根基,也是孩子取得良好成绩的保证。如果离开基础谈提高学习能力,那无疑是镜中花、水中月。
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普遍存在着学习基础差的问题,因此,在孩子追求学习目标,展开行动的时候,首要的就是要让孩子打好学习基础,让孩子循序渐进。有了坚实的基础,能力的提高就有了可靠保证。
怎样理解学习的基础呢?可以说,基础是学习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是对将来学习价值较大而又应用广泛的内容。
在同时学习的各个学科中,都有其主要和次要的部分。对于上中学的孩子来说,课本的基本概念、定理、定律、法则、公式、名词、术语等则是学习每一学科的基础。不断巩固、强化这些知识内容则会使学习不断深入。主要部分学好了,次要部分就容易掌握了。
在所有的学科中,又有最基本的学科,语文、数学则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必须首先学好。外语又是今后深造所必不可少的工具,价值很大,也要下一番功夫。
简单是复杂的基础。任何复杂的习题,都是由若干简单题目有机组合而成的。不会解简单题就不可能解复杂题。一个小学生连加、减、乘、除都不太熟悉,又怎么可以顺利地解出综合应用题呢?连常用的字都认不全,又怎能谈上理解名词、术语呢?同样,不练习写简单的文章,就不可能写出名篇佳作。
从学习的不同阶段来说,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即前面学的知识是后面学的知识的基础。
从不同的范围看,广博的知识又是发展某方面特长的基础。
综上所述,基础的重要性是很明显的。但是,打地基的目的是为了盖高楼,学习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更高深的知识。学习简单问题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简单问题能为解决复杂问题创造条件,而最有价值的仍是解决复杂的问题。如果学习简单问题不是为了解决复杂的问题,那么,简单问题也就失去了它作为基础的意义。
如何让孩子完成打基础这一任务呢?那就是要让孩子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即按一定的顺序学习。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旧知识发展为新知识,由主要知识而带动其它知识,使知识的宝库不断丰富、完善的。只有按照这个顺序,才能理清学习的脉络,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有一个系统的总体观念,这就容易高瞻远瞩,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实质。认识事物也有一个顺序,即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离开了这个顺序,得到的必然是残缺不全、支离破碎的知识。
人的认识不能一次完成,而应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甚至需要多次反复,随着知识、经验和能力的积累而不断加深、完善。例如对数的认识,是随着整数、有理数、无理数等数的概念的扩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只有学会了整数,才能学会有理数;学好有理数,再学无理数就不会产生较大困难。这就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反过来,由于整数是有理数的基础,有理数又是无理数的基础,学习了有理数之后就会加深对整数的认识,学习无理数之后又会在新的基础上理解有理数。随着数的概念的不断扩大,对数的认识也不断加深。
可见,基础是为循序渐进做准备,循序渐进是在基础知识比较牢固的前提下的延伸和开展。离开了基础,循序渐进就成了一句空话;循序渐进按一定规律反过来又不断巩固、加深、完善基础。在它们的相互作用中,认识才能不断深化,产生质的飞跃。一位科学家说过:“一些基础类的书,别人学时用5分钟,我却用了1个小时,以后再读内容高深的书籍时,别人要用1小时,而我只用5分钟就够了。”这位科学家打下的知识基础是扎扎实实的,因而他能用很少的时间去掌握高深的学识,渐进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打好基础,循序渐进,主要是针对学习过程而言的。这是学习中必须遵守的两条基本规律。谁违背了这个规律,谁就要受到“惩罚”。
但是,不少上中学的孩子对这两条规律缺乏认识,有的即使在道理上有一定认识,但实际做起来往往是另一回事了。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帮助孩子端正认识。
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是很多孩子在学习中的一个通病。有的孩子连基本的题目还做得错误百出,就异想天开地啃高难度的综合题,这是徒劳无益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确实有一部分这样的学生,不愿做书上的简单题目和看书上的例题而到处抠难题、怪题。还有一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到考试时开夜车,突击过关,也属上述范畴。偏科更是普遍现象。这些,都会在基础知识上留下缺口。此外,像不求甚解、粗枝大叶、忽冷忽热等,都不利于打好基础,会给以后的渐进带来困难。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抱任何侥幸和急躁心理都是不行的,必须踏踏实实按科学规律办事,按科学方法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基础不牢,就从头学起,这倒是值得提倡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