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孩子成绩差怎么办
26870500000052

第52章 学问相长:培养孩子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的好习惯

学问二字的字面含义就包括学和问两个方面。问是学的开始,学是问的继续,学中有问,问中有学,学和问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知识的获得是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的,而认识又总是开始于不认识。也就是说,具有渊博学识的人,都是从无知识即有问题开始的。因此,提出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提出来了,就可到书本和老师那里去解决;问题解决了,学习就提高了一步。没有问题的学生,就谈不上有求知的渴望。教师教给学生的,一般都是学生不懂的问题。

指导孩子在预习、上课、复习、考试、课外活动、课外阅读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提出问题,就可以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这对增强求知欲,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都是有好处的。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提问习惯呢?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让孩子克服提问前的畏难情绪

“提问无须脸红,无知才应羞耻。”这是养成提问习惯所必须具备的正确认识。

提出问题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它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渐提高、日臻完善的过程。初学者总是和无知联系在一起,一开始提出天真幼稚的问题,完全是正常现象。没有浅显、简单的问题就不会引出深奥、复杂的问题。真正有水平、有价值的问题一定产生在天真幼稚问题之后,而绝不是在它之前。所以要教育孩子,不要因为提出的问题简单受到同学的嘲讽而感到难为情,更不能因此而退缩。

学生能够思索,能够提出问题,那是老师求之不得的好事,老师是十分欢迎的。即使有少数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还没有引起充分注意,甚至有冷漠表现,那也是暂时现象。孩子提问的畏难情绪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美国的小学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提问习惯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讲课而发问,教师也绝不会因此而不满。相反,如果哪个学生能提出深刻的问题或提出教师讲课的错误,那么教师会对他高看一眼;如果提的问题教师一时回答不上来,他会很高兴,甚至还会邀请学生下课后一起去讨论。这种不怕露浅的精神,正是科学态度之所在。

(2)要让孩子克服对教师的过分依赖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比家长更具权威,对孩子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教师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在教师的熏陶下,学生的心灵得到塑造。教师的思想道德风貌、知识水平乃至行为举止都对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学生往往对教师的话毫不怀疑地加以接受,年龄越小,对教师的这种依赖性越强。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但老师并不是科学和真理的化身,他们有时也会出现差错,所掌握的知识也不能面面俱到,不仅中小学教师如此,就是大学教授也完全有可能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教师经常对学生说,我们不懂的事情要比懂的事情多得多。因此,学生一味地依赖老师,就会妨碍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限制了提问习惯的培养,还不利于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应让孩子及时提问,先思后问

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这样就可以及时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节省因价值不大的思考所花费的大量时间。

学习中积累的问题越多,则越容易产生积重难返的感觉。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及早解决,这才能给以后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提问在吸纳新知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学习技能。

另外,还必须正确处理思考与提问的关系。提问应该产生在思考之后,不思就问或问后不思,就会滋长思维的惰性,对学习没有好处;反之,思后再问,不但会从问中找到问题的关键,而且能找到自己的差距,并会对问题的探求更深入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