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念一世界:为人生重拾悠然的心
2689400000031

第31章 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2)

压力有时候不是坏事,一个人如果长期生活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他的精神就会懈怠,四肢也会因过度放松而失去力量,进取心更会被消磨。所以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认为“忧患”才能磨砺一个人坚强的心性,使人有所作为。可是,如果长期被压力挤压,生活处处都是忧患,步步都是不容易,一个人的精神很容易承受不住。一根弹簧承重太久也会失去压力,何况人的精神?过多的压力很容易使人丧失信念,变得麻木,甚至产生“太累”、“没意思”等念头,想要轻生,这就是压力过度,产生了相当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问题轻则影响生活,重则危害生命。

进入新公司后,李杰觉得自己再也没有顺利过。在带领项目时,他的下属不愿意配合他的步调,甚至和他公开唱反调。那些对他有保留意见的上司持观望态度,很少发表评价,也不会帮他说话。李杰从前是个意气风发的人,现在他也摸不准领导者的心理,只能小心翼翼地做事,以免丢掉饭碗。

在公司郁闷,回家也不消停,从前看上去贤惠的妻子突然多了很多毛病,变得唠唠叨叨,整天问东问西,让他怀疑是不是更年期逼近。一直支持他的父母突然变成了成功学家,每件事都要过问,都要提出意见,教导他应该如何做,随时数落他的不对。

一天,他和妻子发生激烈争吵,他怪妻子不体谅自己的烦恼,妻子说:“你到底是怎么回事?自从换了新工作,你每天都不给人好脸色,以前问你什么,你都很有耐心,现在还没等开口你就先说烦!以前你遇到什么事都找爸爸妈妈商量,现在你根本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听了妻子一席话,李杰才发现原来“不顺”的原因不在他人身上,他人没什么改变,变的是自己的心情。工作带来的烦躁影响了他处理人际的耐心,这烦躁来自换工作后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克服,只会让自己的情绪越来越糟。

李杰请了几天假,陪陪孩子和父母,调整好自己的心情,然后回到公司,一改往日风格,收敛了自己的强势,有事情都会和下属上司们好好商量。他的改变果然奏效,其他人也开始变得和声和气,渐渐与他熟识,开始培养感情。

压力像一个负面磁场,一旦形成,吸收和释放的东西就都是负面的。就像故事中的李杰,他的压力大,最初只是觉得工作不顺手,慢慢的,他开始变得挑剔,变得暴躁,再也没有愉快的心情。更糟糕的是,他只觉得自己压力大,并没有察觉到这种压力已经表现出来,并迁怒于他人。多数心理压力过度的人,都有这个特点。

压力大多来自于心灵的不如意,来自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人们常常觉得别人看过来的眼光是种压力,其实别人也许并没有看你,只是你自己太在意这件事,以为别人和你一样在意。这时候要知道,理想虽然美好,毕竟是一件遥远的、需要付出长期努力才能达成的事,如果太过急迫,不但事情做不好,还会把好端端的理想变为另一重压力。在这里还要介绍一个减压小窍门:不管做什么,都不要提前对他人说出来,一旦说了,就会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你,让你手忙脚乱,自然就会产生压迫感。

给自己减压是一种智慧。不管是肩头还是心上,压得东西多了,就会让你喘不过气,行动缓慢,这时候就要主动减去一些压力。无关紧要的事不能压在心上,赶快动手来个大扫除;短时期内解决不了的烦恼也不必压在心上,制定一个计划,按部就班地准备,等到一定火候再烦恼不迟;已成定局的事不必压在心上,事已至此,你需要的是重振旗鼓……现在重新看看,你还剩多少压力?生命中真正让你怀念的,不是沉甸甸的压力,而是卸去压力那一刻,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和喜悦感。

爱自己,也要爱别人

一日,在佛像前敲木鱼的小和尚突然呆呆地坐在蒲团上,半天也不言语。一位师兄走过来,看他这副样子,关心地问:“师弟,你怎么了?”小和尚说:“师兄,你说佛祖爱自己吗?”师兄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也没想到有人会这么问,一时语塞。

小和尚说:“释迦牟尼佛原是王子,因为参悟了世法才去出家。他抛弃了荣华富贵,妻子儿子,以世俗的眼光,这样的人并不爱惜自己吧?”

师兄说:“但释迦牟尼佛为解众生之苦而修炼自我,这是大慈悲的心肠,爱的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大我’超越‘小我’,这不就是佛门弟子孜孜以求的吗?”

在佛门弟子的谈话中,我们总能得到不少启示,那些高深的境界并非我们能够达到,但是,若能体味一二作为行动的指导,却会让我们受益匪浅。故事中的和尚谈论的“大我”与“小我”,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面临的矛盾,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关系中,个人的意愿与他人的意愿难免发生冲突,个人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时时会有矛盾,这个时候,如何在自我与他人之间保持平衡,做出取舍,考验的不仅是智慧,还有心性。

自我是生命之本,但很多现代人不懂得如何关爱自己,不但不爱自己的身体,也不爱自己的感情,不注重自己的心灵。或者没日没夜地打拼,或者追求者不属于自己的感情,或者沉沦在物质中,根本不理会精神生活。这样的人只会像花儿长在沙漠中,一天比一天枯萎,因为他不懂如何汲取养分,也根本没有这个意识。

爱护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要知道爱有时也有严厉的成分,为了自己能够更加优秀,一定要在对自己的爱护中加入限制、监督。有些人宠爱自己却没有限制,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即使事情是错的,也会自己安慰自己说“就这么一次”;还有些人过度骄纵自己,以致失去了为人处世的分寸,让周围的人厌烦不已。不爱自己,会失去自我;爱自己过了头,就成了自私自利。爱需要一个限度,对待自己也是如此。

郎先生年近半百,在外人看来,郎先生的妻子贤惠,儿女孝顺,是美满的一家。更难得的是,郎先生是个善人,平日总是资助山区贫困学生,曾经被报纸、电台报道过,他也很低调,总是说:“这么一点事,不算什么。”

最近,郎先生遇到了“家庭难题”,家里每天都在吵架,邻居们在高分贝的争吵声中,才逐渐知道郎家的事。原来郎先生每个月都把大半工资用在帮助贫困学生上,这么多年根本没有积蓄。他的妻子也很善良,性子比较软,只能尽力补贴家用,就连孩子的大学学费,还要靠妻子东凑西凑,幸好几个孩子现在都毕业有了工作。

最近,小儿子马上要结婚,需要一笔钱,刚好郎先生的公司为在公司服务满三十年的员工发了一大笔奖金。妻子认为这笔钱应该用在小儿子的婚事上,郎先生却想捐给一个慈善基金会。累积多年的矛盾终于爆发,妻子和儿女再也忍受不了,这才爆发了家庭大战……

社会需要爱心,人与人之间也需要爱心。一个懂得爱别人的人,才知道生命真正的意义。品德高尚是一件好事,但高尚得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顾惜,让全家人跟自己一起受苦,这种善良让人心情复杂,至少,不能完全赞同。真正的爱心应该是公平的,多年来爱护自己的家人有需要不能满足,无论如何,都是一种亏欠。

为善也要量力而行,爱别人也要记得爱自己。一个人必须保证自己的生存没有问题,有余力帮助别人,才能真的帮到别人。就如一个人总在省吃俭用地帮助别人,没有更多的金钱发展自己,那他为别人做的事终究是有限的。而那些一心一意发展事业,有了一定的资本再去行善的人,就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爱是世间最大的智慧,爱包含着对自己与对他人的理解、奉献。人不能太自私,只知道爱自己;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存在,把生意的意义完全放在他人身上,这两种心态都有些极端。我们能拥有的最恰当的爱心,就是在呵护自己的同时,照顾到他人的需要;在发展自己的同时,能够帮助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在享受幸福的同时,愿意将这幸福与他人分享……一个人的世界只有自己,终究是贫瘠的,他的心放得下多少人多少事,他的生命就有多开阔。

权衡有度,有舍才有得

一只猴子想要变成人,他来到佛祖面前,对佛祖说:“为什么不让我变成人呢?我有人的智慧,有人的灵活,如果我变成人,会比人类做得更好!”

佛祖应允了猴子的请求,命普贤菩萨拔掉猴子的毛。谁知普贤菩萨刚拔下一根猴毛,猴子就痛得大叫,再也不肯让他拔自己的毛。普贤菩萨摇着头说:“你这么一毛不拔,怎么能变成人呢?你还是做猴子吧。”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舍得”这个词,寓意“有舍才有得”。而人性正如这只猴子,总是贪图一切,想要最好的,却不知道你想要的越多,需要舍弃的越多。那些不能舍弃的人,一辈子小富即安,或抱残守缺;那些懂得舍弃的人,有的也得到大富大贵,但舍弃终究是一种遗憾,让他们时时怀念——每个人的人生,其实都不圆满。

人世的一切无非取舍二字。就像爬山,你在山脚的时候,可以随意玩耍吃喝,越往上走,背上的行李就要越轻,否则你还没登上山,自己先被压垮了。如果你想要攀登的是险峰,就要冒生命危险。如果你想达到最高峰,你会发现连空气都会越来越少……捷径当然也有,坐个缆车,也能到达一定的高度。但走马观花似的玩赏景物,看到的只是皮毛,算不得数。真正的高峰,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到达,在到达之前,那些人都有“舍弃一切”的觉悟。

取舍的关键在于权衡,权衡是一门深奥的学问,需要阅历,更需要智慧。在前面的章节,我们说到过选择,选择只是取舍的一部分,但道理却是相通的。选择,大多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必选题,而取舍,却涵盖了生命的方方面面,你最需要知道的,是哪一种“取”对自己最有好处,这种好处并不单单指物质上或精神上,还应该考虑未来的日子中,你的决定是否能让你安心、不后悔,这才是真正的取舍智慧。

汪小姐最近换了一份工作,在别人看来,她的选择很难理解。汪小姐原来的公司很器重她,每年都有高额奖金,还有升职加薪等待遇,汪小姐却跳槽去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大公司,薪水还不及从前。有人说,汪小姐看重的是大公司的发展机会。立刻有人提出反驳说,汪小姐的能力虽好,但大公司处处都是这种能力的人,她出头的机会很小,远远不如在那个稳定的小公司当一个头目。对这些议论,汪小姐一笑了之。

汪小姐在新公司里并不顺利,每天工作辛苦不说,还经常遭人挤兑,汪小姐任劳任怨,给上上下下的人跑腿,两年后,终于有了一席之地。这时,她突然递出辞呈,出去开了一家自己的小公司。原来她早就有这个想法,跳槽去大公司,不过是为了更多的经验和更宽的眼界,认识更多的客户,为未来牵线搭桥。

在人的生活中,取舍存在于方方面面,“小利”与“大利”的权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一眼看透,在利益摆在眼前时,人们很难立刻收手,更多的人希望“吃到盆里也吃到锅里”,极少数的人才会放下盆子,直奔那口锅。故事中的汪小姐是个明白人,她知道想要放下“小利”,就要确定“大利”,心中有这么个目标,才能坚定自己的行为。她既可以在原来的公司当高层,又可以在现公司慢慢历练,但她的选择却是自己当个老板。

权衡这件事谁都会做,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出明智的结论。有些人眼界窄,看到的永远是事情的一小部分,他能“得”的,也不过是那一小部分。看得越远,越能横向纵向两相比较,学识经历一样都不能缺少,理智与感性也要各占一定的比例,人的智慧越多,越懂得权衡轻重,权衡利弊,权衡得失,继而取得一个折中点。权衡后的坚持也很重要,因为“大利”总是离你很远,甚至可能得不到;而“小利”就在你身边,伸伸手就能拿到,这就需要你具备清醒的头脑,坚定的心智。

真正的智慧在于“折中”,“舍”与“得”并不是对立概念,绝大多数事情并不是非此即彼,你完全可以试着“兼顾”,只是要把轻重分得清楚。“折中”就是一种平衡,把最多的精力心思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其余兼顾,这样你就可以让生命保持一种富足的稳定,遗憾虽有,得到却最多。

健康,人生的根本保证

一个年轻人总觉得自己没有钱,人生没有任何意义。他到寺院对一个禅师说:“我每个月都在为房租烦恼,别人开着跑车,自己只有一辆自行车,没有钱,也没法追求漂亮的女孩,我这样的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思?”

禅师说:“刚才也有一个人来我这里,问我活着有什么意思。”

“难道他也没有钱?”年轻人问。

“不,他非常有钱。”禅师说:“他是个五十岁的大富翁,但是,因为常年劳碌,身体各个器官都出了问题,走路只能靠拐杖,过不久大概就要坐轮椅,他有很多很多钱,但他已经没有什么兴致去花。他非常羡慕年轻人,说宁可用全部财产,换一个健康的身体。那么,是你的话,你愿意和他换吗?”

“我不愿意!”年轻人立刻说。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其实挺幸运。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在寻找快乐。可惜,快乐这东西不是你想要就马上得到,不论是事业上的成就,感情上的归依,学业上的进步,这些快乐都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证的就是身体的健康。没了健康,只能在病床上听到事业的成功,看到爱人忙碌的身影,或者收一张自己根本无缘享受的录取通知书,这样的快乐有什么意义?甚至不能叫快乐。所以年轻人说,他才不愿意用健康的身体换一笔巨额财富。

健康是无价的,每一个健康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大富翁。他们拥有了奋斗的基础,坚实的双手让他们能吃苦,也有力气去抓住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个人应该把健康摆在生活的首位,健康就像一个数字的第一位,如果它是0,后面的数值再大,也不过是个0,没有什么比拥有却不能享受更让人灰心丧气。

健康也是个大问题,现代社会很多人不重视健康,他们认为身体马马虎虎,不生病就行。但是,没有人是一下子就病倒的,都是在长年累月的劳累中,一点一点损伤机体的机能。或是在常年的懈怠中,根本注意不到身体的病变。这种慢性衰老很可怕,在你察觉不到的时候,你的身体已经在走下坡路,等到病重的征兆出现,你甚至来不及补救,糊里糊涂就倒在了床上,你所做的一切努力,也变成了此刻的医药费。

“趁年轻要多打拼”是乔生的名言。他今年二十九,靠着优秀的能力和勤奋的态度,已经在大城市买好房子,也是公司倚重的管理人之一。他是有名的工作狂,恨不得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扑在工作上,就连和女朋友的约会,都草草了事,所以他迄今还要抽出时间相亲。

新的女朋友在医院做护士,是个漂亮开朗的女孩,乔生很满意,也很有一见钟情的感觉。当了解到乔生的“口碑”,女朋友说:“现在过劳死的人这么多,你再这么下去,就算赚到了钱,也不过是支付医药费。”乔生对此不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