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念一世界:为人生重拾悠然的心
2689400000005

第5章 微笑,不是表情,而是心情(1)

你是否常常觉得心情很差,提不起精神?你是否喜欢板着脸,让周围的人也感染焦躁苦闷的情绪?人的心情如果不断酝酿负面情绪,就会乌云满天,很难露出笑脸。

自我控制是一种心灵智慧,它的关键在于管理个人情绪,让每一份情绪既能够内敛,也能够释放。不让负面能量淤积在心灵中,让改变由表及里,先从一张笑脸开始。

掌控情绪,就是掌控幸福

一天,一位女作家正在阳台上摆弄她养的花草,隔壁的主妇坐在阳台上,在一个大盆子里刷鞋,也许是换季的缘故,阳台上摆了七八双待刷的鞋,她手里的鞋刷不耐烦地刷着鞋面和鞋帮,女作家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烦躁。

这时,女人的丈夫出现了,他满面笑容,手里拿着一杯鲜榨的果汁。女人冷漠地抬起头说:“放那儿吧,没空喝。”作家能够感觉到男人动作的迟缓,她明白,女人需要的不是一杯果汁,而是丈夫能够帮她分担家务。可是,在丈夫为她端来爱心果汁的时候,她实在没必要把自己的坏情绪发泄出来,破坏此时的气氛。因为这种坏情绪,让温馨的一幕荡然无存。

本来温馨美满的生活画面,被主妇的坏情绪完全破坏掉,如果主妇能够按捺住心中的不快,对丈夫说一声:“谢谢。”露出一个笑脸,接下来的情形会是怎么样呢?也许丈夫也搬来一把小椅子坐下帮忙,也许丈夫会去厨房做一顿午饭,也许他只是站在妻子旁边说说笑笑,任何一种结果,都好过丈夫知道自己自讨没趣。妻子还在生气,她不知道下一次自己辛苦的时候,丈夫再也没心情去榨一杯果汁。

有些人做什么事都讲究“心情”,心情好的时候,困难不再是困难,可以斗志昂然地与它斗争到底。伤心的事看来不值一提,怎么能为小事伤心?就算有倒霉事,也会一笑了之。只要心情好,一切都是光明的、积极的,寓意美满的;心情不好的时候就惨了,遇到高兴事也会哭丧着脸,遇到倒霉事更会痛不欲生,这时候做什么都觉得不顺,连带运气一路走低,身边愁云惨淡,前方暗无天日,这样的人有一个贴切形容:情绪化。

情绪化的人,总是在“好”与“不好”中来回转悠,最爱走极端,高兴的时候恨不得拿个喇叭广播,悲伤的时候恨不得流一水缸眼泪,他们无法在“好”与“不好”中间找到平衡点。他们永远为生活中的一丁点风吹草动大悲大喜,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平静。而生活中,不如意的事远比如意的事要多,于是他们的情绪大多是负面的,消极的。

情绪化是理智的最大妨碍,因为激烈的情绪作用,人们很容易出现不冷静、草率、冲动等行为,进而妨碍与他人的和睦相处,还容易导致判断失误,做出错误决定。情绪化的人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不成熟,有时甚至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想要自己有一份好心情,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法国有一位喜剧演员,多年来一直维持着一个习惯,就是在早晨起床后进入卫生间,对着镜子练习如何微笑。有记者采访他的时候,问起他这个习惯。

演员说:“有人说一个丑角进城,胜过一百个郎中,喜剧演员的天职就是给人带来快乐。在台上,我要让人发笑,在台下,我一定要对人微笑,让别人看到我就有一个好心情。何况微笑代表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生活不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自然对你笑!”

表情是一个人情绪的最直观体现,一个常常愿意微笑的人,他的心灵大多是阳光的,即使在困难中,也愿意相信希望的存在。他们身边总有很多朋友围绕,因为一个随时能够露出笑脸的人,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愉悦,微笑是面对他人的最佳表情。人们都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当人们看着你一脸和气,就算有再多的不满,也会淡上几分。

微笑,是面对生活的最佳态度。生活中总有很多事让我们恼怒、不安、惧怕、怀疑……想要对抗这些消极情绪,一定要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的,只要笑一笑,一切都会过去。人之所以克制不了自己的负面情绪,都是因为心中的某种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产生了不平衡,但多数平衡不是一己之力能够解决的,不想要坏的情绪,只能靠自己的努力,随时用好的情绪来扭转。想要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也可以用微笑作为开始,当你努力使自己想开些,让自己面带微笑时,你的心情多少得到了疏通,不再那么压抑晦暗。

拥有健康的心态,关键就是要常常面带微笑,微笑可以给你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你此时此刻你是自信的、自由的,你有良好的状态,随时可以释放自我,把握机会。不要让坏情绪左右自己,也不要让琐碎事务带走笑容,心情,应该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冷漠,掘出人与人的鸿沟

每一年,寺院的住持都发起一个“扬善”活动,鼓励来此参拜的信客们捐款捐物,然后寄往偏远的山区,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寺里的和尚都是慈悲之人,很踊跃地参加这个活动,忙前忙后,只有一个和尚每次都不言不语。

又一年的“扬善”活动结束了,住持对那个从来不参与的和尚说:“我认为,你不适合在佛门修行,不如多出去走走。”和尚大惊,说:“住持是要赶我出去吗?”住持说:“我并非要驱赶你,但你应该多多体会一些人情。”

和尚有些生气地说:“进入佛门,不就是要了结这些人情,四大皆空吗?你现在却让我体会人情!”住持说:“修佛的人怎么能没有慈悲之心?数次‘扬善’,你都体会不到善念,只视之为麻烦,这样的人,如何普度众生?”

佛门虽然杜绝了人间烟火,但不是清冷死寂之地。特别是有仁爱之心的禅师,更不是冷漠之人,他们的彻悟的确有一丝“冷”的味道,但对于世间生命,他们是关怀的、慈悲的。故事中的和尚,显然是个冷心肠的人,他的行为我们并不陌生,现实生活中,很多以自我为中心,注重实际的人,不都是这样冷漠地看待他人吗?

冷漠首先是对人的无视和敌意。不论旁人对自己是好心还是恶意,都不去理会,也不去理解,只要完成自己的事,就不管其他人怎样。即使与人交流相处,也是维持恰当的友好,实质不过是互相利用与利益交换。冷漠的人最在乎利益,不能忍受旁人一丝一毫的侵犯,在这个前提下,他们越来越不讲情面,而且他们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即使别人对他们有好意,他们也会认为那些人有目的、有企图,冷漠,完全扭曲了人与人相处的本质。

冷漠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就会蔓延。对人冷漠的人,对生命也会冷漠,植物和小动物激不起他们的爱心,只让他们觉得吵闹和麻烦。他们自然也不会去享受湖光山色,因为那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我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鲁迅回到故乡,再也找不到从前热闹的社戏,与自己友爱的小伙伴闰土,还有昔日本分寡言的豆腐西施,所有人都因生活的折磨变得冷漠,对昔日的温情产生隔阂,让他再也感觉不到故乡的温馨。

还有一种冷漠更让人无语,这种人对动物充满爱心,对世界充满期待,对艺术表达出无上的喜爱,他们唯一没有热情的就是对同类。他们总说人心有多么坏,人有多么可怕,所以他们拒绝为同类付出。其实,同类未必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糟糕,他们不过是在担心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这才是冷漠的实质。

一群登山的人在半山腰,有个新手突然发现自己附近再也没有草根之类的东西供攀援,心下大急,见附近刚好有一个同伴,这才放下心。可是,那个同伴根本没有帮他的意思,看了他几眼,自顾自地爬了上去,留下新手在原地干着急,孤立无援。最后,还是先登上山顶的人发现他的窘境,垂下绳索让他爬了上去。

到了顶峰后,新手听到领队训斥那个不肯援手的队友:“你为什么不伸手帮帮他呢?”

“他并没有求我,我为什么要帮他呢?”队友不解地问。

领队是个很讲究团队精神的人,他认为登山队的成员必须有互相帮助的意识,不然在困境之下很难同进同退。后来,领队将那个不肯援助队友的人开除出了团队。

领队是不是小题大做?不是。在一个团队里,特别是在一个需要共同克服困难的团队里,队员之间的友爱互助是基础,在困难中,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根本没有帮助他人的意识,注意不到他人的困难,那么这个团队就是一盘散沙,平时可以一起走,关键时刻没有一丁点凝聚力。冷漠是会传染的,一个人自私,其他人也会为自己考虑,即使再优秀的团队也会因为队员间感情的淡漠最终变为散沙,所以,领队当机立断地开除,挽救了这个团队。

总有人感叹人情冷漠,其实该问问自己:我是不是也很冷漠?当你看到一个陌生人需要帮助,你是会热情地问他需要什么,还是会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精神,置之不理?如果你都做不到热情,就没法去要求别人对自己热情。有慧心的人不会冷漠,他们的智慧能够理解他人的苦闷与无助,也知道只有帮助他人,在需要的时候才会有人来帮自己。

冷漠的人生就像一片荒漠,尽管沙子还是热的,却寸草不生,了无生趣。想要融化这种冷漠,需要自己先踏出一步,当别人有需求的时候,无论他是否开口,只要有能力,就去帮帮忙,即使你只是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小事,在别人那里,看到的也是你热情真诚的内心。要知道,当你用善意的微笑对待他人时,你的美好形象就会在他人心中生根。

计较太多,失去更多

一个小和尚秉性聪明,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不管多么难解的佛经,他看过一遍就能默诵,还能把意思领会个十之八九,同一个寺院的其他和尚都很羡慕他,但是,老方丈却觉得小和尚只是聪明,还不具备佛性,远不如其他和尚。

小和尚一直不忿,有一天忍不住问:“师父总说我没有佛性,我想知道我和其他师兄比究竟差在哪里!”老方丈放下念珠,对小和尚说:“你端着那边的供果,随我去大殿一趟。”小和尚不解地端着两盘鲜果,进入大殿,这时正是晚课时间,大殿上和尚众多,有人匆匆忙忙走来,正好撞到小和尚,差点打翻他手中的盘子。

“你长没长眼睛!”小和尚大骂:“没看我拿着供果吗?撞翻了你能负责吗?”

方丈再三摇头,对小和尚说:“他就算撞了你,不过一句‘对不起’就能了事,你何必发这么大火?何况不过一盘供果,何必如此计较?我说你心性不高,并不冤枉你。”

小和尚的智慧,在寺庙里算是数一数二的,没有人能否认。可是老方丈偏偏不看好他。因为从佛家角度来说,参佛是为了普度众生,小和尚却连一个无意中撞到自己的师兄都不放过,如何普度他人?不知这小和尚能不能把老方丈的教训记住,否则,他只能做一个会解读佛经的知事僧,无法一窥佛学门径。

心胸狭隘的人就如蒙尘的明珠,不同的是,旁人蒙尘是环境的作用,而狭隘的人却是自己使自己蒙尘,他们的想法也很简单:如果自己发光,照到了别人,岂不是便宜了别人?不成不成。于是,他们更希望自己黯淡一点,以免白白便宜了旁人。试想这种人如何成大事、立大业?他们一辈子都只能打自己的小算盘。

特别在对待他人的时候,有计较,就会有隔阂。总是觉得他人得罪了自己,或者总是觉得别人占了自己便宜,所以,在与人交往中,他们处于一种“严防死守”的状态,别人帮了自己,他们可能记不住,但自己如果给了他人什么恩惠,就记得牢牢的,总想着别人什么时候“报答”。更可怕的是,这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很小气,他们总认为自己很大方、很大度,更有甚者,就像全世界都欠了他们的,整天觉得别人对不起他们。

有个大学生暑假回家,突然有了社会调查的兴致。他家所在的小区处于繁华地段,楼下就有两大排饭店。繁华地段寸土寸金,饭店竞争激烈,生存不易。每次大学生回家,都会发现上一次回来看到过的几个饭店已经改了招牌,两年来,不知多少旧饭店倒闭,新饭店开张,只有一家店屹立不倒。更让大学生费解的是,这家店铺面不大,招牌不响,没有口碑相传的菜品,它不过是一间最普通的粥铺。

大学生几次去粥铺“调查”,才发现粥铺长盛不衰的秘密。这家粥铺招牌上写着“两元粥铺”,花两元钱就能随便喝二十几种粥,喝到饱为止。看上去,这是一笔赔钱的买卖,还真有不少人进去光喝粥。那么,老板如何赚钱呢?

赚钱的不是粥,而是搭配粥的各种各样的小菜,还有馒头、花卷、烙饼、包子等等上百种主食、炒菜,这些东西价格说不上很高,但比市面上略高一点。来喝粥的人,总会搭配着买上几样,一天下来,老板非但没赔钱,反倒靠着这些简单的搭配,赚了不少。大学生这才明白“薄利多销”的意思,看来,生意场上,舍小利才能赚大钱。

人与人的相处中,斤斤计较只会带来相互算计与隔阂。那么,在社会上,特别是生意场上,斤斤计较是否就能得到更多?从这个故事来看,似乎不是。再瞧瞧市面上每一个得以确立口碑的品牌,都会打出“考虑顾客需求”的牌子,注重售后与服务,看似增加了成本,降低了赢利,但却得到了更多的推广,可谓“以退为进”。

不论生存还是处世,人们最需要的就是“空间”。空间越大,你发展的就越好,就像一株植物,放在花盆里,一丁点儿养分,只能长那么高;放在花园里,好一些;如果能放入辽阔的森林草原,让它尽情舒展,它自然枝繁叶茂。在处世时,我们完全可以迂回一些,退避一些,计较少一点,得到的会更多,至少,你会得到更多的空间。计较如果成为一种心态,更需要你高度警惕。就像进入集市选一颗珍珠,嫌这个不够圆,嫌那个有黑点,因为一点小毛病否定所有,最后只能两手空空。

与人相处切忌计较过度,朋友间计较太多,会因嫌隙而生疏;夫妻间计较太多,会因挑剔而怨恨;亲子间计较太多,会把亲情变为债务……人世间的感情你计较得越多,失去的越多,相反,你愿意相信“吃亏是福”,尽量为别人考虑,就会拥有许多真挚的感情。当你懂得不再钻营蝇头小利,不再为闲言琐语烦心,你就懂得了真正的心灵智慧。

不圆满,才更接近完美

小和尚拿着画笔,在纸上画着一个又一个的圆圈,师父看见问:“你在做什么?”

“师父,为什么我不能把圆圈画到最圆?”小和尚烦恼地说,“我已经练习了很多天,我发现怎么画都不能画出特别圆的圆圈。”

“我觉得,你已经画得很圆了。”师父说。

“可是比起那些拿圆规画出来的,它还是不够圆,我为什么画不过圆规?”小和尚说。

“圆规被制造出来,就是为了画圆,干不了其他的事。你是为了画圆才生的吗?不如它画得好又有什么关系?”师父哈哈大笑。

显然,小和尚是个完美主义者,做什么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这也就产生了一种挑剔心理,不管自己做什么,不能做到“最好”,就没有意义。可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十全十美?人们都认为维纳斯是美的,她的雕像偏偏是个断臂残疾人;人们都认为蒙娜丽莎是美的,她的微笑却没人能理解,十全十美的事物,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