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一念一世界:为人生重拾悠然的心
2689400000006

第6章 微笑,不是表情,而是心情(2)

每个人都想追求完美,完美是个让人心动的概念,犹如最美的宝石,每个角度打磨得光滑,光芒四射。但是,即使这样的宝石,依然会有人挑剔。有人说宝石太小,有人说色泽不好,有人说不够通透,有人说宝石只镶嵌在王冠上,太不平易近人……可见,每个人对“完美”的概念不尽相同,你心目中的完美,恰恰是别人眼中的不完美。贵重的宝石尚且不能符合所有人的心意,何况完美只是普通人。

也许只有缺憾才能成就完美,白璧微瑕,但瑕疵不影响它是一块质地最好的白玉,更可以将那瑕疵处加以发挥雕刻,成为独具匠心的艺术品。每个人对待自己的缺点,也应该有匠人的心态,既然改不了,不妨就把它作为特点予以发挥。就像一个模特唇下有一颗黑痣,所有人都说影响形象,但她若坚持下去,这颗黑痣就成了她的标志,让人们更能在一众佳丽中,独独记住“那个长黑痣的女孩”;等到她功成名就,黑痣更会成为她的招牌。

所有人都说,余先生是个很难相处的上司。

刚进公司的销售员,可以自己选择跟着哪个上司做事,那时候,大家都盯着销售王牌余先生,真的到了他手下,才发现天天生活在地狱中。

不可否认,余先生是个优秀的人,他的工作能力数一数二,据说在生活中,他也是运动、厨艺样样好的不可多得的好男人。作为上司,余先生会尽量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下属,这也为他的形象大大加分。可是,几个月以后,没有一个销售员还愿意跟着余先生。

余先生对下属要求严格,惩罚分明,他认为按照他教的方法,每个人都能拿下预定数额的订单,拿不下,就是下属不肯努力——余先生觉得自己定的标准并不过分,那都是他在还是新人的时候达到的,他甚至还把数量压低了一些。

但下属们的日子不好过,他们显然没有余先生的天才,很难完成任务,这时,他们就要面对余先生不断地责骂,冷言冷语或者板着的脸。迄今,没有人能达到余先生的标准,而余先生不觉得自己有错,他常怪其他人不努力。跟余先生相处,所有人都战战兢兢。

苛求别人的人,根本不管别人的处境,也不管别人的能力,苛刻地定下一个标准,让别人必须达到。而他们的标准,有时无异于让一个瘸腿的人去跳高。也许他们以为,自己定下的高标准是为别人好,却不知在别人心里,做根本做不到的事,是最降低自尊心的一件事。做不到还要被人责骂,滋味就更不好受。他们非但不会感谢那些要求自己的人,反倒会有隐隐的怨恨,因为,人的自信得来不易,这些人却独断地轻易打碎,不留余地。

苛求自己的人,内心深处只有完美主义倾向,他们眼光甚高,不允许自己有一丁点失败,希望事事都做到十全十美,所以,他们的心理就像在走钢丝,一点差池就会感受到挫折。这样的人因为要求高,心理也极不稳定,经常为一件没做好的小事大发雷霆,责备自己。他们活得很累,却不愿意自我解脱,仍旧按照自己的标准,如履薄冰地行事。

最让人觉得可恨的是自己没做好却还要求别人,自己做不到的事却觉得别人有义务做好。这种人习惯了自我中心,特别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他们动不动就求全责备,指责那个指责这个,仿佛世界上只有他一个人是正确的。可以说,这三类人都在追求完美,但他们得到的,绝不是完美,而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瑕疵,越来越觉得无法忍受。但是,在他们无法忍受他人的同时,他人也越来越无法容忍他们的专断霸道。

人的心灵应该有一种“圆满”的自觉,不需要锱铢必较,逼迫自己和他人像一个车床上最符合标准的零件,要知道最符合标准的东西,恰恰最没有生气,也最让人不愿接近。而那些有缺点的东西,却因不完美显露出可爱的一面,让人更容易心生亲近。对自己和他人,都不要太苛刻,以平和的心态欣赏,才会发现万物各有不同,缺点优点,构成了各自的美丽。

摘下抱怨的枷锁

城里有座寺庙,不少人来烧香拜佛。也有人会找熟悉的禅师倾诉心中的委屈。最有意思的是某一天来了一对男女,他们分别对一个和尚抱怨。

男的说:“下辈子我一定要当个女人!女人什么事都不用做,只要会撒娇就行。每天锦衣玉食还有人供养,魅力够大,再强的男人都要对她俯首称臣!”

女的说:“下辈子我一定要当个男人,男人什么事都可以做,开创事业,外出冒险,可以确定自己的价值,而且还能驱使世界上的女人!”

和尚苦笑着说:“二位施主,就算你们下辈子心愿得偿,你们仍然会觉得不满意,仍然会抱怨个没完。”

在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别人的抱怨,自己有时也会忍不住抱怨,不管内容是什么,归结起来只有一句:我不满意。但是,当你不满意的时候,别人也正不满意,你期望得到的,正是别人不满意的。就算易地处之,也不过像故事中的男女,滋生许多新的不满意。因为,抱怨不是真的因为环境如何,而是一种心态。

抱怨大多来自对自己、对环境的错误估量。不论做什么,我们都会对结果有一个心理上的期待,一旦结果差得太远,我们的心理无法接受,就开始习惯性地找借口,证明没有达到预期结果,并非自己不努力、没有能力,而是因为时机不对、环境不对、合作者不对,等等。总之,千错万错,都不是自己的错。

抱怨还有个特点,就是有传染性。一个地方如果有一个人开始抱怨,其他人最初是厌烦,想离得远点。等他抱怨的多了,其他人也开始抱怨,因为其他人心中也有很多不满意。于是,你抱怨我,我抱怨你,抱怨成了一个强大的病原体,让所有人心情郁闷,不得不用几句怨言发泄出来。发泄之后,事情没有任何好转,只好继续发泄。于是,抱怨一再持续,终于成了人的习惯,再也戒不掉。

小李刚刚进入公司,她年轻心热,希望和每位同事都保持友好的关系。没多久,公司在全体员工中征集新产品的宣传企划,这种企划无法一个人完成,员工们三三两两组成小组,小李发现,早她一年进公司的小刘没有进入任何小组,就主动提出与她搭档。

小李这个决定刚做,她的直属上司就委婉地提醒:“别人不这么做,一定有他们的道理,你应该多想想再决定。”小李毕竟经验尚浅,对上司的话根本没想那么多。

等到开始做企划,小李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不与小刘搭档。小刘这个人有一些想法,但她有点独断,还喜欢指手画脚,总是让小李一个人去落实每个步骤,小李忙不完请她帮忙,她就嫌小李动作慢。企划做了两星期,小李憋了一肚子气,小刘埋怨了小李两个星期还没完,等到企划落选,她又到处抱怨,说自己的想法很好,可惜小李这个搭档步调太慢,不能跟上她的速度,言下之意,问题都出在小李身上。

吃一堑长一智,小李决定,今后除非万不得已,决不跟小刘合作。而且,今后发现习惯抱怨的人,她也一定要躲得远远的!

团体中最让人讨厌的人,恐怕就是这种满口抱怨的人。他们不会检讨自己的失误,不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只会推脱,证明自己的清白。故事中的小李就遇到这么一个大小姐,不管她做了多少事,多么努力,那个没干什么的人依然带着挑剔的眼光,抱怨来抱怨去,最后小李算是明白了:这种人,理都别理才对,让她跟别人抱怨去吧!

喜欢抱怨的人,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罗唆?不对,是无能。仔细想想,你见过哪个自信又有能力的人不断抱怨环境,抱怨他人?他们没有时间说抱怨的废话,而是忙着改造环境,改变他人。抱怨的人总觉得自己赤着脚走在路上,他们不断责骂脚下的路有多硬,有多扎人,却忘记他们最应该做的是去找一双鞋子保护双脚。

有慧心的人从不抱怨,他们明白抱怨于事无补。抱怨就像枷锁,把心灵牢牢锁住,再也走不到更远的地方。而且,每一句抱怨都像锁链,会让心灵越来越沉重,透不过气。在这种情况,智慧被锁住,无从施展,人们只会看到乌七八糟一团铁链。对自己而言,有这样的负担,谈何解脱?只能继续抱怨。

对于不满意的事,不妨以微笑待之,把抱怨的话消解在这一笑中。微笑就像一把钥匙,将心里的锁“咔嚓”一声打开,让阳光照进去,这时再看看自己抱怨的事,就会觉得不过是芝麻绿豆烂谷子,实在小得可以忽略。于是,微笑又像清风一样,把所有微尘吹得干干净净,心灵重新回归干净、轻松。

愤怒,将好心情一扫而光

一位富翁大摆筵席,庆祝自己五十大寿。席上,几个儿子纷纷捧上自己准备的礼物,这些礼物价值不菲,都是富翁平日喜欢的古玩、古画,一时间宾客们羡慕不已,富翁的虚荣心得到很大的满足。这时,小儿子不小心将一个花瓶碰碎了。

富翁是个急性子,又有点迷信,认为在生日时有东西碎掉太不吉利,不由一个箭步冲上去,打了小儿子一个耳光。小儿子原本想以一句“碎碎平安”掩饰过去,没想到父亲会当场大发雷霆,当即大哭起来。一场生日会顿时一团糟,客人们劝的劝,拉的拉,还有人忍不住悄悄地笑……

好好一场筵席,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打断,其实以外人的眼光看,这点小问题简直称不上问题;就算当事人过后自己反过头回味,也会觉得小题大做,得不偿失。有些人易怒,愤怒不容易克制,看到一丁点不如意的小事,都会忍不住火冒三丈。结果呢?就像故事中所说的那样,事情办得糟糕,有人受到伤害,有人加以规劝,更多的人在旁边看笑话,总之,对发怒者本人没有半点好处。

但凡负面情绪,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心底的不如意。普通人的不如意,不过是路上的一个小水洼,有时泥水溅在脚上,皱皱眉也就过去了。喜欢愤怒的人则不同,他们的水洼里全是汽油,一点就着,不但烧得自己面目全非,而且定要殃及旁人,让旁人跟着不好过。等到他们冷静下来,发现脾气发得狠了,话说得重了,再去道歉,但人家委屈也受了,气也生了,心里的裂痕,哪有那么容易弥补?

怒气伤身,发怒会使人血液中的毒素增加,导致皮肤问题,加速大脑衰老,还容易使甲状腺失调,胃也好肝也好心脏也好,都会受到影响,至于“气得肺炸”,更说明怒火会让肺换气过度,危害健康。克制怒气不只是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更是为了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悠闲的心态,才能保证生命的质量。

有位将军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曾在朝堂之上顶撞过皇上,因为他劳苦功高,别人都让他三分,但他的仇敌越来越多,将军也渐渐感到压力。这一天,将军走进国内最大的寺院,请那里的法师帮他提意见,想要改善自己的脾气。

一开始,将军的言语里还有些责怪自己的意思,到后来他越说越烦躁,最后说:“我就这么个脾气,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要我改?怎么改?”法师问:“既然天生就有的东西,那拿出来给我看看,如果拿不出来,为什么改不了?”

将军听到这话有些生气,不客气地说:“你们这些高僧都喜欢诡辩!”法师说:“贫僧的话如果是诡辩,那将军的仇敌们对皇上说的,也许‘诡’上数倍,到时将军该如何分辨,如何自处?人们说戒急用忍,不是委屈自己,而是为了周全,将军难道不明白这个道理?”

将军并非不明白“戒急用忍”的道理,正是因为明白,他才会进入佛寺。可是,脾气不是说改就能改,将军想得到的,是更加实用的建议。乱发脾气常常坏大事,给自己招惹不必要的麻烦。但火气上来的时候,常常不知道如何“熄火”,脾气毕竟是一种情绪,还是一种不易压制的激烈情绪。

克制怒气的方法并不难,在你想生气的时候,先攥紧拳头,倒数三秒。三秒过后,告诉自己:“三秒都忍住了,再忍一下。”忍过三十秒、三分钟,这气也就消了一大半,至少不会以最剧烈的形式发出来。只有耐得住性子,才能保证你做出的判断是理智的,你决定的行为是妥帖的,若任由自己发脾气,得到的只有敌视和仇恨,所以,凡事能忍则忍。

忍耐是一种美德,但无条件无限制的忍耐却是一种懦弱,有时候甚至会憋坏自己,让心灵变得阴暗。有智慧的人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发泄,如何发泄。在原则问题上,他们掷地有声;在重大失误面前,他们临阵不乱,对责任人严惩不贷;看到不公事件,他们讨伐指责,更知道及时帮助那些需要的人——怒气不是不可以发,但要保证这火烧得有根有据,更要知道范围,星火燎原虽然壮观,却可能是大灾,那些恰当的火光,才能保证自己的明亮,同时让人看到人性的闪光。

心存干戈,不如手握玉帛

有个壮汉要去京城办事,途经一个山谷,突然看到一个袋子似的东西挡在路边。壮汉没当一回事,踢了一脚,谁知那袋子非但没动,反而扩大了一倍。壮汉连忙踩了几脚,没想到袋子更大了。这下壮汉怒了,拿出随身带的刀左砍右砍,没想到根本砍不破那袋子,而那袋子却越来越大,最后把前边的路都给堵死了。

壮汉大怒,准备点火烧了袋子,这时走来一个僧人,对壮汉说:“施主千万不要再碰那个袋子,那个袋子叫做‘仇恨’,你不侵犯它,它就只有那么一点,你越是打它,它越是要和你作对,直到堵死你所有的路。”

“那我该怎么办?”壮汉问。

“你现在就别再理会它,赶快忘记它,远远地离开它吧!”僧人回答。

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仇恨”。仇恨就是如此,你越是咬牙切齿地抽打,越觉得那鞭子打的不仅是仇人,更像在打自己,让自己筋疲力尽。但是,人们很难放下仇恨,谁又能真的对仇人微笑呢?那种“别人打了自己的左脸,也要把右脸伸过去”的理论,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可是,不是所有仇恨都要上升到“报复”的层面,很多仇恨,只要你看得开,它就是小小的一个袋子,你不去看,甚至会忘记它。

很少有人没尝过仇恨的滋味,但仇恨产生的原因,却各有各的不同。有人因为利益与人结仇,有人因意见不合与人结仇,有人因一时口角与人结仇。其实,除了真的有人伤害自己,让自己蒙受心灵上巨大的损失外,仇恨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因利益结仇的人,只要懂得退步,就可能因利益成为朋友;因意见不合结仇,只要懂得求同存异,就是听到了另一种声音;至于因口角结仇,那不是别人的问题,或者说,别人的问题是小问题,你的心胸狭窄才是主要原因:一时口角,到底有什么大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