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亲王看他惊愕的表情,笑道:“公主不欲以公主身份行嫁,愿行民间之礼。是以令我三人做媒,令北府行聘,今日我们三人带来公主庚帖,要换回清遥侯之庚帖。皇上说二十六太后、公主华诞之日,是北府行聘之期。
水溶道:“我府并未备办行聘之仪,只有三日时间,如何来得及?”
康王爷道:“以你北府之力,些许小事,当不在话下。”
水溶回头对冯麟道:“进去与王妃说,写二世子庚帖来。”
冯麟下去,水溶道:“公主为何要行民间之礼,看着新鲜?”
明王爷道:“看着公主年幼,所思甚远。不求一时荣光,愿有长久之情。”
“明王此言何意?”
“公主来过府上几次,深感府上雍睦和易孝友之风,不欲以皇女之位有所疏隔,欲浑然妯娌兄弟姊妹之间,求安和之趣。”文宣王答道。
“公主下嫁,住于我府中?”水溶所虑成为现实。
“皇上、皇后与德妃娘娘问之再三,公主方说不要封号,是不欲以君臣之礼疏夫妇之仪。夫妇乃人之大伦,三纲五常,夫为妻纲,即便身为皇家女子也当遵行妇道。想与清遥侯平起座,享寻常夫妇之欢情。不要府邸是想住于王府,让清遥侯近于父母,与父母膝下尽孝。百善孝为先,陛下以孝治天下,何忍一己夫妇之私,而害清遥侯别居他处,难遂孝敬父母之心、友悌兄弟之谊,隔绝清遥侯天伦。身为皇室女子,当为天下先表,不当凭恃皇家血脉,而违人间纲常。公主亦会在王爷、王妃面前行为媳之责与清遥侯共进孝道。既不要封号、府邸,不是公主身价,而是水氏之媳,这庄园、封邑就显得不伦不类,也就一概谢绝了。”明王爷一一道来。
“皇上应了公主?”
“皇上深感公主深明大义,行礼进孝,乃天下典范。准公主不要府邸、庄园之请,封号是佛前求来,弃之不祥,是以封号照旧。然下旨修明典制,从今而后,公主出嫁后不得恃皇家身份擅专威福,应于夫家守妇道仪节。遵从五公主之制。”
水溶万没想到,泰和,一个豆蔻年华的小女子,竟改变了皇朝典制。冯麟出来,奉上黛玉所书灵川庚帖。水溶交于文宣王。文宣王收起。
明亲王道:“还有一事,圣上让我知会北王。德妃娘娘认灵岳为义子,一直是口头认了,而未行认子之仪,圣上说将于皇太后华诞,行此仪典,为皇太后增喜。”
水溶就愣了。明亲王笑嘻嘻地看着他。
康王爷道:“德妃娘娘认子也就罢了,北王当务之急是准备聘礼。”
水溶道:“就依皇朝典制,侯爵、三品将军之衔行婚配之仪应有的聘礼之数。”说得那三位王爷瞠目结舌。要知在典制上对各级王公、大臣于婚配聘礼、嫁妆之数都有定规,规定数目很少,也不过显示朝廷倡导节俭反对奢华之风。可是国富民丰,日渐富庶的百姓、官吏早就在婚丧大事上僭越行事了。而婚丧大事又都是讲究排场气氛、炫示财富、地位的所在,各出所有,上行下效,没有人在此方面深究。因而在这方面基本没有遵守礼制的。也没有人因此而受到惩治。即使富裕百姓在婚丧上也早已超过王公的婚丧定制。何况王公之家?水溶若按此行事,可显得太寒酸了。置皇家威严于何地?
水溶道:“几位放心,水某有定数。”
那三位王爷也深信水溶不会将此事弄砸,也就告辞去了。
皇太后、五公主寿诞,天下大赦,举国欢庆,皇宫之内更是张灯结彩,喜气盈门。朝臣、命妇分别入宫贺寿。因为要为泰和公主行聘,泰和公主不好与太后一起庆生,皇上命各王府郡主入宫在怡春园为公主庆生。
皇太后与泰和公主先到太皇太后处请了安好,泰和公主去怡春园,皇太后由皇上、皇后、德妃陪着先在乾元殿接受群臣朝贺,颂贺之声,震彻云霄。三拜九叩,贺寿完毕。皇上道:“皇太后圣慈懿德,母仪天下,甚受吏民爱戴,必会百神护佑,寿于天齐。五公主,朕之爱女,劫后余生。人言,大难之后必有后福。朕信然之。特于佛前求公主封号为‘舜慈’。今逢公主寿诞,朕特封五公主为舜慈公主。
众臣跪倒山呼:“公主千岁,福寿无边。”
龙信排班而出,躬身说道:“皇太后、公主千秋圣日,臣等欲为皇太后、公主喜上添喜。”
皇太后笑道:“明亲王想怎生为哀家与公主添喜?”
龙信道:“为皇太后嫡孙女行聘定之礼,公主终身有托,皇太后喜得孙婿,算不算是喜?”
为给皇太后惊喜,皇上于公主行聘之事,并未向皇太后说明。皇太后闻之果然大喜过望。皇太后对泰和公主的脾气秉性知之甚深,她认定水灵川就决不会回头,先是水灵川拒婚,后是泰和公主火中灾劫。对这唯一幸存的孙女且是唯一嫡孙女的不幸,皇太后怎能不伤情?只是这件事牵扯甚多,总不能因为人家不愿娶你家姑娘就以抗旨之罪而杀功勋世家吧。今日听说公主行聘定之事,怎能不喜?又有点担心,看向皇上,轻声说:“公主知道此事吗?”
皇上一笑轻声道:“母后放心,公主知道。”
皇太后方道:“明亲王今日为媒?”
明王爷道:“臣与文宣王爷、康武王爷早已为媒聘,今日是男家行聘定之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