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同人小说红楼续梦林黛玉传
2692200000551

第551章

歌姬道:“但凡现下时兴的,我姊妹都会唱些,不知奶奶喜欢什么?”

杜月华想了想,笑道:“唱个《雁月思》吧。”

“是。”歌姬应着,清唱起来。泰和初听曲名,还以为是精雅之文,谁知却是俗音俚曲,还不若寻常乡音村笛,自有淳朴清致。眉头就蹙了起来。说道:“罢了,你们还会唱些什么?”

杜月华笑道:“公主有所不知,这是时下最兴的。男人们在外面饮宴都听的。”

静妃的娘家侄媳崔氏道:“外面男人听得,我们却听不得,让人知道笑话。”

“谁敢笑话我们?我们说俗就俗,说雅就雅。哪个敢说个不字?”杜月华满脸不屑,忽地眉头一扬,道:“说到雅,我们这里就有雅客,听说水郡主传承王妃之琴,可算雅乐,能否抚琴一曲,为英王妃华诞助兴,也令我等有幸聆听佳奏。”

“我们府上俱为俗人,所喜之音怕是难入商奶奶雅部?”泰和笑道。水氏兄妹的琴岂是常人听的?

杜月华未听出泰和弦外之音,只当泰和替水府说的谦逊话,说道:“公主特谦了些,北王妃当年琴诗俱佳,方震北王惊当今的。水郡主耳濡目染,当有造诣。”

泰和出生时日较晚,那时皇上与黛玉的风波已息,水、黛有子,太子府中人自是讳莫如深。延晟尚且不知,何况是她?此时听杜月华话中有话,不禁凝目注视着她询问下文。

杜月华见泰和神情,方觉失言,笑道:“不说水郡主琴技如何,就说公主吧,说公主是俗人,那就无有雅人了。谁不知公主英明决断,女中英杰。北王府仰仗之处甚多。若不是英王与公主,水氏岂能三王并世,一门五爵,尊贵如此?”

泰和闻言勃然而怒,强自压下火气,笑道:“水氏祖辈挽狂澜于既倒,扶社稷以将倾;北王经纬朝政而民至今依其利,剑震南疆而宁边陲二十载;勇诚公血战沙场而安家邦;两位少王爷除豪强清吏治肃贪侫去奸邪,几救皇家,战东海而固山河;忠勇侯拼死一战而救主驾。我见识浅陋,自以为极矣,窃思水氏功高日月,勋塞天地。父皇因以晋爵封赏以安忠义之心,结两姓之好以固君臣之义。我兄妹方有幸与忠臣之家义士淑女结缘。不知还有其他说辞。据我所知,父皇亦重商家。只我一介女流,不闻朝中之事。今日既聚,闲着无事,商奶奶可肯说说商家能受父皇倚仗之功勋,也让我长长见识,好知什么叫奇功伟业。”

杜月华一愕,本是阿谀公主之言,怎会增了公主怒气?再者商家有什么了不得的功勋呢,只不过仗着皇亲国戚而已。可又不能说没有,遂道:“我家老侯爷日日伴君理政,哪里是一时说得完的?”

泰和微微冷笑,说道:“还是商大人本事高超,水门凭百年光阴,几代血战践行方建这几件能录于史册之功,而商大人是日日都建奇功的。看来水家真该向商家讨教建功之秘技。”

崔氏失笑,打着圆场道:“水王府匡扶社稷有功于国,商侯府陪王伴驾有劳于君,俱为勋戚,无需再议。我们还是听曲子吧。说水郡主,怎地水郡主不见了,适才还见她在那里?”

泰和转目姊妹坐处,只有灵鹮、灵娉窃窃私语,姊妹谈意正浓,灵烟没了踪影。遂道:“怕是到哪里躲清静去了。”遂令秀娥去看看,别是落了单,无人服侍。

灵烟带着惠风、丝雨跟了绮罗出了东院一路柳遮树护往后花园来。绮罗道:“前些时日惠妃娘娘宫中的牡丹花开了,送了些来,以为王妃华诞之贺。牡丹群芳,煞是艳丽,郡主可有兴致瞧瞧。”灵烟道:“这个时节还有牡丹花开?”

“说的是呢。惠妃娘娘特此禀明皇上,说是牡丹开得奇异,将临王妃华诞而放,莫非专为皇长孙之母填喜,遂请求皇上赏赐于英王府。我家王爷特地开了一个园圃供奉。为了助兴,亦向花匠之家买了千百株牡丹植于园中,用帐幕暖其根叶,王爷偷偷与王妃说,若此举能令牡丹绽放,必能得偿心愿。而这牡丹竟于昨日全开了,郡主说奇不奇?王爷喜欢得不行。”

灵烟正无处消磨精神,亦觉万象萧疏之时,这牡丹开得奇异,遂同绮罗往牡丹圃中来。一入园中,果见牡丹群放,什么“黄花魁”、“泼墨紫”、“凤丹”、“盘中取果”、“红云飞片”、“似何莲”、“朱砂垒”、“彩云”……甚而一些珍贵品色“菱花晓翠”、“紫金盘”、“露珠粉”、“蓝田玉”、“赤龙换彩”、“银粉金鳞”、“昆山夜光”,按着花色栽种,一片片白色的,蓝色的,红色的,墨紫色的,紫色的,绿色的,粉色的,黄色的……真是姹紫嫣红开遍。

灵烟道:“这番情景有些意思了。”

惠风边赏着花边道:“人说上界有百花之司,莫非这牡丹仙子是新任的,为显手段,不顾节令,强令牡丹违时而绽。”

丝雨道:“你怎知是牡丹仙子运用手中之权柄强令其开而非诸牡丹为在上封前邀宠而自媚其君?”

绮罗笑道:“偏你两个小妮子想到那奇处。我想必是我家王妃福份不薄,上苍来添彩的。将来有大福运也未可知。”

“大郡主已贵为王妃,这福运不够大,还要何福运?”

“我曾听说,宫中地底有温泉水系,地气温和,因而昔日敏王宫中有尧霄花开,勇毅王府湖面不冻。想来贵妃宫中牡丹花开亦是此因。人强加诸物与人事关联,说什么花繁显盛来,木枯现败迹。实则花开枝萎自遵其因果,何干人事?不要胡说,这话怎能信口乱讲。”灵烟虽不大懂权柄之争,但毕竟生于王公之家,这重大事体、明显说辞还是知其轻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