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把话说死,别把事做绝
2694000000024

第24章 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道路才会越走越宽阔(3)

祖坟被挖,历来被认为是奇耻大辱,再说郭子仪还是占理的一方,但他却能忍能让,能屈能伸,足见其气度之大。所以他才能在那个奸佞横行、国君昏庸的时代逢凶化吉,渡过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险滩。

"有理让三分,得理也饶人"是避免争斗的极好方法,对个人也具有一定价值。它具体表现在:

首先,得理不让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是"不择手段",这对你将造成伤害。其次,对方"无理",自知理亏,你在"理"字已明之下,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自当图报。就算不会如此,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

还有一点是,人海茫茫,却常"后会有期"。你今天得理让人,哪知他日你们不会狭路相逢?若届时他势旺你势弱,你就有可能吃亏!"得理让人",这也是为自己以后做人留条后路。

大部分人一旦陷身于争斗的旋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是为了面子,也要强词夺理,一争高下。一旦自己得了"理",便决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自认倒霉不可。然而这次"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着胜利的号角,但也成了下次争斗的前奏。因为这对"战败"的对方也是一种面子和利益之争,他当然要伺机"讨"还。

我们应记住一位哲人的话:"航行中有一条公认的规则,操纵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道。我认为,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也是应遵循的一条规律。"

将心比心,才能做到宽以待人,推己及人。推己及人,是以自己为标尺,衡量自己的行为举止能否为人所接受,其依据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还可以用角色互换的方法,假设自己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想一想对方会有什么反应、感觉,从而理解他人,体谅他人,懂得了这点,当别人理短时就会大度地宽容他人,他人才会在你理短时容让你,以此建立相互宽容的人脉关系网。

记住: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把事情做绝了,这是为人也为己。

赶尽杀绝是兵家之忌,也是为人处世的大忌,当一个人被逼到穷途末路的时候,临死也要拉个垫背的,这时就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了。

当你占优势的时候,最差劲的就是逼得人喘不过气,或说不出半句话,这也就是"赶狗入穷巷"。他人被你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你还不懂得给对方留些余地,对方表面上可能表现得很宽容,匆匆地随便找个台阶下,但内心的煎熬却不像表面的那样,这种屈辱有机会他一定会讨回来的。

其实,我们完全不必把事情做得太绝,得饶人时尽量放人一马,宽容别人其实也就是宽容自己,给别人留条后路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阿龙是做电器生意的,闲暇时爱与几个朋友玩玩牌,输赢在万元以内,大家都不当一回事。有一天,一位朋友领了他的老乡来玩,阿龙与他押三张,不多时已赢了七千元,最后一把,没翻底牌之前,两人谁也不示弱,筹码翻到一万,气氛很是紧张,朋友的老乡额上不停地出汗。阿龙想了想,默默地推了牌表示放弃。其实,按他的牌点,铁定是要赢的。事后,一个在旁边看牌的好友问他为什么不跟,阿龙笑一笑说:"玩牌本为取乐,不能把人逼急了。"

阿龙赌得不精,对赌徒的心情却很了解,朋友的老乡,在头几把牌的时候,兜里已快见底了,最后那是在强撑着。既然输不起,再被人伤了面子,没准儿就会生出什么事来。见好就收,以后大家还有相见的余地。

集处世经验之大成的《菜根谭》中有"留人宽绰,于己宽绰;与人方便,于己方便。""锄奸杜幸,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俱咬破矣。"这些劝世戒句。前一句的意思很浅显,后一句的意思是说,要想铲除杜绝那些邪恶奸诈之人,就要给他们一条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路径。如果使他们走投无路、无立锥之地的话,就好像堵塞了老鼠洞一样,一切进出的道路都堵死了,一切好的东西也都被咬坏了。

人在面临绝境时,大多有三种状态:一是坐以待毙;二是全力挣扎,以死相拼;三是竭尽自己的智慧,积极地寻找摆脱的办法。第二、第三种状态给智者以深刻警示,那就是斩草除根固然重要,但是置人于死地也往往容易激起更大的反抗,反而会在瞬间使成败易位。因而在征服者已经把对手置于必败之险地的同时,必须考虑给其留有一条"生"的余地。

兵法中有一条叫做"穷寇勿追",逼得人走投无路,任谁都要付出代价的。古人攻城,四面团团围住之后,接合部总要有意无意地留出一个缺口来。这其中的原因,一是要瓦解敌人的斗志,看到有出逃的机会,不见得还会人人死守。二是防止对方在绝望之后,反而激发出更大的斗志来,孤注一掷,誓要拼个鱼死网破。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曹操,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验证过这条法则。

在曹操平定河北后,率领将士包围了壶关。曹操当时下令:"城池攻破以后,把俘虏全部活埋。"可是一连打了几个月,城池都没有打下来。

大将曹仁进言说:"围城一定要让敌人看到逃生的门路,这是给敌人敞开一条生路。如果你告诉他们只有死路一条,敌人就会人人奋勇守卫。况且城坚粮足,攻击只会伤亡人马,围攻更会旷日持久。如此下去,不是什么好办法。"

曹操采纳了曹仁的意见,城上的守军投降了。如果你要战胜对手,也不可不知这条不违背人性的客观规律。

这种为别人留条退路的退让之法只有洞悉人情事态的人才能去做,也只有深知进退之道的人才能采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可以化敌为友,为我所用。若你执意要把对手打到永无翻身之日的境地,你很可能把自己也弄得伤痕累累,断绝了自己的通道,又把对手逼上绝路,这种做法于人于己,皆为不利。明智的做法应该是:打击对手点到为止,不要把对手逼上绝路。

做人待友要宽厚,对付对手也该留下点余地,因为生活中往往存在一种辩证的关系,有时你会发现,原来许多对立的因素也会变成你生活、事业的助推器。

与小人打交道时务必考虑周全,最好不要与其发生正面冲突。因为小人会不择手段来算计别人,什么下三烂的招数都可能使出来,即使你再聪明也会防不胜防。所以,我们最好是远离小人又不得罪小人。

所谓小人,是指人品差、气量小、不择手段、损人利己之恶徒。在待人处事中,谁都不愿意与这种人打交道,可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这种人。小人的眼睛牢牢地盯着周围大大小小的利益,随时准备多捞一份,为此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准备用各种手段来算计别人,令人防不胜防,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在背后给你一刀。

小人是琢磨人的专家。敢于为极小的恩怨付出一切代价,因此在待人处世中如何与小人打交道,还真得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对付和利用小人没有一套办法是不行的。如果你既不想把自己降低到与小人同等的地步,也不想与小人两败俱伤的话,那就睁只眼闭只眼,死活不理他;或者惹不起躲得起,尽量不与小人发生正面冲突。一句话,如果不是非有必要,那就别得罪小人。看看历史的血迹,有几个人能躲得过小人的陷害?

唐朝的杨炎和卢杞两人同任宰相。杨炎善于理财,文才也好。而卢杞除了巧言善辩之外,别无所长。他嫉贤妒能,使坏主意害人是拿手好戏。同在政事堂办公,杨炎不愿同卢杞同桌吃饭,经常找借口在别处单独吃饭。有人趁机对卢杞挑拨说:"杨大人看不起你,不愿跟你在一起吃饭。"卢杞自然怀恨在心,他千方百计地想陷害杨炎。

当时,有一个藩镇割据势力梁祟义发动叛乱,德宗皇帝命令另一名藩镇李希烈去讨伐。杨炎觉得不妥,说:"李希烈这个人,杀害了对他十分信任的养父而夺其职位,为人凶狠无情,没有功劳却傲视朝廷,不守法度,若是在平定梁崇义时立了功,以后就更难以控制了。"

德宗已经下定了决心,对杨炎说:"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杨炎却一再表示反对,这使对他早就不满的皇帝更加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