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把话说死,别把事做绝
2694000000025

第25章 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道路才会越走越宽阔(4)

不巧赶上天下大雨,李希烈一直没有出兵。卢杞知道这是扳倒杨炎的好时机,便对德宗皇帝说:"李希烈之所以拖延不肯出兵,正是因为听说杨炎反对他的缘故,陛下何必为了保全杨炎的面子而影响平定叛军的大事呢?不如暂时免去杨炎宰相的职位,让李希烈放心,等到叛军平定以后,重新起用,也没有什么大关系!"

这番话看上去完全是在为朝廷考虑,也没有一句伤害杨炎的话,卢杞排挤人的手段就是这么高明。德宗皇帝果然信以为真,免去了杨炎的宰相职务。

从此卢杞独掌大权,杨炎自然就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当然不会让杨炎东山再起,经常故意找碴整治杨炎。杨炎在长安曲江池边为祖先建了座祠庙,卢杞便诬奏说:"那块地方有帝王之气,早在玄宗时,宰相萧嵩曾在那里建立过家庙,玄宗皇帝不同意,令他迁走。现在杨炎又在那里建家庙,必定怀有篡位的野心!"

听信谗言早就想除掉杨炎的德宗皇帝便以卢杞这番话为借口,先将杨炎贬至崖州,随后将他杀死。杨炎刚愎自用,把对卢杞的蔑视表现在明处,最终被卢杞所害。

相比之下,郭子仪则比较谨慎。他每次会见客人的时候,常有很多侍女陪伴在他的左右。但是,只要一听说卢杞来到,郭子仪就会命令侍女全部下去回避。他的儿子们不明白这是什么原因,郭子仪解释说:"卢杞的容貌丑陋,妇人见了没有不笑的。我要是不叫侍女回避,她们肯定不可避免地要笑出声来的。卢杞心胸狭窄,肯定会记恨在心。将来如果他得志,我们全家人就都活不成了。"

正因为郭子仪谨小慎微,才最终没有为小人所害。

《呻吟语》的作者吕坤说:"处小人,在不远不近之间。"这和孔子的思想如出一辙。过分地接近小人,对自己而言是一种负担;冷落了他,又会招致嫉恨,不知其心怀何鬼胎。所以,保持适当的距离才是上策。

书中又说:"由于喜欢蛇,而贸然出手去抚摸它,往往会被它咬噬而中毒;倘若因为不喜欢老虎,而动手打它,同样也会被老虎吞噬。"因此,必须远离蛇和老虎,即所谓"敬鬼神而远之"。这里的蛇和老虎就是指小人。现实中每个人身边都会有小人,对这种人一定要提防,不要笨拙地出手,以免招致不必要的伤害。

聪明人能妥善处理和"小人"的关系,主要是能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不得罪他们

一般来说,"小人"比"君子"敏感,心里也常常比较自卑,因此你不要在言语上刺激他们,也不要在利益上轻易得罪他们。

2.保持距离

别和小人过度亲近,保持淡淡的同事关系就可以了,但也不要太过疏远,好像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似的,否则他们会这样想:"你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你就要倒霉了。

3.小心说话

说些"今天天气很好"的话就可以了,如果谈到了别人的隐私,谈了某人的不是,或是发了某些牢骚不平,这些话很可能会变成他们兴风作浪和整你的资料。

4.不要有利益瓜葛

小人常成群结党,霸占利益,形成势力,你如果功夫还没练到家,就千万不要想靠近他们来获得利益,因为你一旦得到利益,他们必会要求相当的回报,甚至死缠着你不放,想脱身都不可能。

5.吃些小亏无妨

"小人"有时也会因无心之过而伤害了你。如果是小亏,就算了,因为你找他们不但讨不到公道,反而会结下更大的仇。所以,原谅他们吧!

因此,对付小人,还是不要跟他们一般见识。同时,也不要刻意揭露他们的颜面,还是保持距离为妙。

另外,对于那些既不要脸,又不要命的小人,还是避一避为好。小人固然厉害,但你并不怕他,避开小人完全是因为你根本不值得把太多的精力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上。一旦把握不好自己的行为界限,得罪小人,他就会想方设法来算计你,破坏你的正事,分散你的精力,使你不能安心地工作、学习和生活。"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可谓是待人处世中与小人打交道的至理名言。

做人应像一个精于棋道的棋手一样,当你走出第一步棋之后,还要想到第二步、第三步如何走。

俗话说:"狡兔三窟。"兔子尚且知道多留几条后路,以规避风险,何况是工于心计的人呢。从长远意义上说,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在于曾经得到过什么,更重要的是能够功成身退。

当我们对事情无法全面预料时,给自己留下一条后路,不把事情做绝,留点余地是较为妥当的做法。这是因为没有事事周全的计划,所以狡兔都会有三窟。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之初,为了能取得百姓的信任与支持,便在国都咸阳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声明说,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便赏他十金,事小而赏重,老百姓都觉得很奇怪,谁也没有干。商鞅又宣布:"能搬到北门去的,赏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一中年汉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搬了过去,商鞅立即给了他五十金,以此表明他说话是算数的。接着便颁布了他的变法的命令。

颁行了一年多,反对者数以千计,连太子也不以为然,一再犯法。商鞅说:"变法的法令之所以不能贯彻执行,是由于上层有人故意反抗。"便想拿太子开刀,刑之以法。可是太子是国君的接班人,是不能施刑的,结果便拿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当替罪羊,一个被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当时商鞅甚得秦孝公的宠信,权势极盛,太子拿他也无可奈何。

商鞅的变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过十几年的时间,秦国的国力得到极大的充实,武力得到极大的增强,由一个西部的边鄙小国一跃而成为七雄之首,最后统一中国,商鞅功不可没。

然而,正当商鞅的权势如日中天之时,秦孝公死了,太子继位,是为秦惠文王,他一上台,他的老师、那个被割掉了鼻子的公子虔便出面告发,说商鞅想要谋反,惠文王下了逮捕令,商鞅匆匆忙忙逃离咸阳,当他来到潼关附近想要投宿,旅店的主人也不知道他就是商鞅,拒绝收留他,说道:"根据商君的法令,留宿没有证件的客人是要进监狱的!"

商鞅这才是真正的作法自毙,他走投无路,被收捕,车裂(即五马分尸"于咸阳街头,并被灭族。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商鞅其人,作为一个改革家,在政治上是极具远见的,他的变法政策,为秦孝公以后几代秦国的国君(包括处死他的惠文王"所信守,秦国因之而强大。

商鞅长于谋国,却拙于做人,他没有想到,宠信他的秦孝公不可能陪他一辈子,未来的天下毕竟还是太子的,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得罪呢?做人应像一个精于棋道的棋手一样,当你走出第一步棋之后,还要想到第二步、第三步如何走,走一看二眼观三,这样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政治舞台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而商鞅却一步把棋走绝,没有给自己留下抽身退步之地。在改革大业上他是一个英雄,在如何做人上,他却是个失败者。

得意时,人也不能活得太猖狂,因为不是所有的事你都能料到,将来永远是不可预期的。因此聪明人做事脑子中会多想几步棋,做多手准备,困难之时以便自己能进退自如。

明代的奸臣宰相严嵩是江西人。亭州人刘巨塘是宜春县令,来京城拜见皇帝,就随同众人前往严府为严嵩祝寿。寿礼结束后,严嵩疲倦了。他的儿子严世蕃叫人关上大门,禁止出入。这时,刘巨塘因来不及出门被关在严府内。到了中午,刘正感到饥饿难忍时,有个叫严辛的人,自称是严家的仆人,领刘从一条小路来到他自己的住所请刘吃了饭。饭后,严辛说:"以后希望阁下多多关照。"刘巨塘说:"你的主人正当显赫昌盛的时候,我能帮你什么呢?"严辛说:"太阳不会总是当午,愿您不要忘了今日我的托嘱。"没过几年,严嵩垮台,刘巨塘恰在袁州当政,严辛因为窝赃2万两银押在狱中。刘巨塘想起当年的话,为他减轻了罪,改判为发配边疆。

那些只为一时之爽的举动更多的是在逞能。聪明的人都会看得长远,并为自己留条后路。欲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广交朋友,引以为援,但若只顾眼光向上,不及其余,他日靠山一倒,所谓墙倒众人推,必遭众人攻击,使自己身陷险境。

做人的艺术,其实是一个平衡的艺术,既要左顾右盼,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又要瞻前顾后,考虑到事情的前因后果。也不能一条道走到黑,更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