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别把话说死,别把事做绝
2694000000033

第33章 看清看透别点破,该糊涂时别较真(2)

"俗话说"知渊中鱼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别人的秘密,并不是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就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树,只会让田常感觉我机智过人,对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无益。不砍树的话,他顶多对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还不致招来杀身大祸,所以,我还是装着不明不白,以求保全性命。"

这一段故事告诉我们,知道得太多会惹祸,这也是中国古代聪明人的一种明哲保身之策。

现代的人心透视术也正要注意此点,不要让对方发觉你已经知道了他的秘密,否则就完全失去了透视人心的意义。不过,如果故意要使对方知道你能看穿他心意的话,当然就不在此限之内。

辛苦得到的透视人心武器,究竟应该如何运用?这要视各人的立场来决定。例如:对方自以为得意的事情,我们要尽量加以赞扬;对方有可耻事情的时候,要忘掉不提。

"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的人心透视法,这个方法同时也能适用于透视对方之后的下一步对策。

这种方法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在不使对方洞察你的意图的情况下,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自己去体会、认识。这其中的技巧,就在于从旁策动,使对方以为自己原来就打算这样做,丝毫也没有发觉自己正为他人所左右着!

总而言之,当自己看穿对方心意之后,千万不要露出破绽,让一切计划进行得很自然,这样才能使你的策略实行得圆满顺利。

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用;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能取得暂时成功,但同时也为自己掘好了坟墓。

初入社会时,朋友会告诉你:"一定要锋芒毕露,这样才能在同辈中脱颖而出,是千里马就应该跑在最前头!"同时长者也会告诫你:"年轻人切忌锋芒太盛,"直木先伐",所以应当藏而不露!"其实这两种说法都走了极端,如果你能学会儒家的中庸之道,半露半藏会让你更加出色。

或许你有别人不具有的特殊才能,甚至还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刚刚进入一个新的工作环境,没有人了解你,领导看你就像一张白纸,文章做得怎么样就看你的发挥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要想怀才而遇,就必须才华外露。不露,就没人知道你有这种才能;领导不了解你,也就没法重用你、提拔你。如果你把自己的能力一直隐藏起来,时间一久,领导就会认为你是无能之辈,不再理你了。

"露"还要看你的领导是怎样的人。上司开明,他会因你外露的才能而重用你。如果你在嫉贤妒能的领导面前"露"起来没完,就要走背运了。有些领导不愿意把风采和才华俱胜于己的人留在身边,因为他们要防着不让人取而代之,在这样的领导面前乱露而走背运的例子从古至今比比皆是。

中国还有句俗语,叫做"出头的椽子先烂",说的正是锋芒不可太露的道理,《庄子》中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挺拔的树木容易被伐木者看中,甘甜的井水最容易被喝光。才华横溢、锋芒毕露的人也最容易受到伤害。因此,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作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把握好露与不露的分寸,既有效地保护自我,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不仅要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否则你不被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也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还是收敛起锋芒、掩饰起才华最为明智。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自视颇高的人,他们锐气旺盛,处事不留余地,办事咄咄逼人。他们虽然也有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这种人却往往过于天真,没有把握好露与不露的关系。

有一刚到某单位工作的大学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却对单位的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顺。未到一个月,他就给单位领导上了洋洋万言的意见书,上至单位领导的工作作风与方法,下至单位职工的福利,他一一综列了现存的问题与弊端,提出了周详的改进意见。他被单位的某些掌握实权的领导视为狂妄、骄傲乃至神经病,不仅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反而借单位调整发展方向的理由辞退了他。两年之内,他因同样的情况,换了好几个单位,而且还是后一个比前一个更不如意,他牢骚更甚,意见更多。

此人作为锋芒毕露的典型,在新的人际交往圈子中未能处理好包括上下级在内的各种关系,加上在工作上又不注意讲究策略与方式,结果不仅妨碍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才能,还招来了妒忌和排斥。这种人就是把社会看得过于简单和理想化,而且不知道及时改变自己的思想,因而,他们往往不是因为锋芒毕露走向成功,却是因屡受挫折而一蹶不振。

古人认为,有锋芒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适当的场合显露一下既有必要,也是应当。然而,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应小心翼翼。所谓物极必反,过分外露自己的才华只会导致自己的失败。尤其是做大事的人,锋芒毕露既不能达到事业成功的目的,还可能失去了"身家性命"。

一个人在社会上,如果不合时宜过分张扬、卖弄,那么不管多么优秀,都难免会遭到明枪暗箭的打击和攻讦。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忠心可鉴,却惨遭杀害。细究之,岳飞面对的是一个无能的皇帝,秦桧又是个卖国宰相,人家一门心思求和自保,岳飞却要"直捣黄龙",还要"还我河山",还要"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如此锋芒毕露,又怎能躲过"风波亭"之劫?

锋芒,既然使那么多的人身败名裂,家破人亡,那么如何才能既保有自己的优势,又避免成为攻击的目标呢?这就需要一套特别的处世谋略。

作为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自认为有才华有前程的人,要学会适时收敛锋芒,这既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凡事不要太张狂太外露。这不仅是有修养的表现,也是生存发展的策略。有才华的人应该隐而不露,该装糊涂时一定要装糊涂,伺机而行动。

锋芒是非常扎眼的,会让许多心胸狭窄的人受不了。一些急于显露自己才能和实力,处处张扬自己的人,往往会"出师未捷身先死",而一些善于掩饰自己的人,却往往能抓住时机,一举成功。含蓄节制乃生存与制胜的法宝,其中的分寸需要你在为人处世中慢慢修炼。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如果你睁大双眼看对方,总可以发现对方有许多弱点,如以这种尺度去寻找朋友,你就会对生活失去信心。所以我们只能求大同存小异,不责人小过,不揭人隐私,不念人旧恶。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起来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去看朋友的毛病,恐怕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如果对朋友的要求过于严格以至于近于苛刻,只会失去朋友。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如果你睁大双眼看对方,总可以发现对方的许多弱点,如以这种尺度去寻找朋友,你就会对生活失去信心。你的过分挑剔以及过分苛求,最终可能使你连一个朋友也找不到,或者说你的朋友,因为你过分睁大双眼,而对你敬而远之,远而避之,直至退避三舍。

睁一只眼,就要多看到对方的长处;闭一只眼,就是少看到对方的弱点。只有这样,才是聪明者应持的态度,你才能享受到交友的乐趣。

李新和石旭大学毕业后,应聘到同一家公司,由于两人年龄相近,说话又很投机,很快就成了一对好朋友。两人无话不谈,亲如兄弟,很是令旁人羡慕。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李新却发现自己越来越受不了石旭了:李新有时会看一些言情、武侠之类的小说,石旭就说那是低俗读物,应该多看一些高尚的书籍;李新星期天希望看看足球联赛,石旭却偏要拉他去钓鱼,说是可以修身养性……两人之间的友谊渐渐出现了裂痕。不久之后发生的一件事,终于让两人成了陌路人。那天李新陪几个同事上街去买书,回来的时候车上特别挤,李新糊里糊涂地忘记买票就被挤下来了。李新也没太当回事,就和同事开玩笑说:"得,咱也逃了回票!省两元钱买根冰棍吃。"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却传到了石旭耳朵里,他觉得李新的品德出了问题,就找到李新,冷嘲热讽了一顿,最后还说:"我可真有福,认识了你这么"光荣"的朋友!我都替你觉得丢人!"听完这番话,李新再也忍不住了,他跳起来一边收拾自己的东西,一边骂道:"我告诉你,我也不稀罕和你当朋友,自以为了不起,看别人什么都不顺眼,有你这种哥们儿是我瞎了眼,我这就搬走,不敢让你丢人了,从今以后,咱们谁也不认识谁!"李新搬到了其他同事那里,怨气难消,以后再也不理石旭。当初的一对好朋友,现今形同陌路。

如果我们睁大眼睛,双眼像显微镜一般观察、计较朋友的缺点和不足,那么,我们永远都不会对朋友满意,必将失去友谊、失去朋友。如果我们闭上一只眼睛,以一份宽容的心看待朋友的缺点和不足,给朋友一份宽容,给朋友一点理解,给自己一份轻松,生活也就因此而变得可爱多了。

一个人要赢得友谊,就要多看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其实,每一个人都有长处,问题在于发现。比如某人有事业有才气,但生活处世能力却很差,那么,如果择其长处学习,你就会和对方建立友谊,和睦相处。

人们往往能够将别人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却常常忽视自己的缺点。看清朋友的缺点并不是坏事,若能分别对待,有益无害。"不责人小过,不揭人隐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不责人小过,就是不要责难别人的轻微的过错。人不可能无过,不是原则问题不妨大而化之。"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批评人不可太严厉,一定要考虑到对方能否承受。在现实中,有的人责备朋友的过失唯恐不全,抓住别人的缺点便当把柄,处理起来不讲方法,只图泄一时之愤。几个朋友同室而居,其中一个常常不打扫卫生,常常不提水,另一个朋友就常在别人面前说那人的坏处,牢骚满腹。久之,传到那人的耳朵中,室中的气氛越变越坏,两个开始冷战,一屋子都不得安宁。

不揭人隐私,就是不要随便揭发个人生活中的隐私。人都有自己不愿为人所知的东西,总爱探求别人的隐私,关心别人的秘密,让人讨厌,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朋友人格的不尊重,也可能给人给己惹来意外的祸灾。

不念人旧恶,就是不要记恨别人往日对不住你的地方。比如,某人从前曾冒犯过你,或做了对不起你的某件事,而他已认识了,你也不妨闭上一只眼,让昨日的误会与冲突随岁月而流逝,这自然不是无缘无故的宽恕,而是一种风度,同时让对方认识你有不凡的胸襟与风度。

人往往缺乏容忍朋友的雅量,其实世间正邪善恶交错,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所以交朋友须有清浊并容的思想,对于别人的某些缺点要闭一只眼。一个人若想创造一番事业,必须有这种恢弘的气度和容人的雅量。

对于发生在上司直系亲属之间的事端,作为局外人要尽量规避。这样做虽有投机取巧、不辨曲直之嫌,却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的避祸之道。毕竟血浓于水,疏不间亲,我们不得不把眼光放得长远些。

有种事情,在生活中我们屡见不鲜,比如某人直系亲属间闹矛盾,需要我们从中调节,这时的最好策略就是好好好。这不是不负责任,因为向来有疏不间亲之说,即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这时看似矛盾,但如果你真正插手其中时,就会发现你一定会面对其联合起来的阵势。更何况"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彼此的矛盾毕竟不同于敌我。他们不会永远仇视下去的,而你又为什么放着好人不做呢?这一点,汉初时的陈平就做得非常好。

汉朝初期,汉高帝刘邦派樊哙以相国名义带兵去平定谋反的燕王卢绾。发兵之后,有人揭发樊哙在刘邦生病时,与吕后勾结,等刘邦一死,就要把戚夫人一家杀绝。刘邦很生气,就派陈平骑马去传达命令,让周勃代樊哙指挥军队,并命令在军中把樊哙斩首。

陈平、周勃奉命出发。在路上,陈平私下对周勃说:"樊哙是主上的故交,且是至亲。平楚之功,他也最大,不知主上听了何人谗言,忽有此举。一旦主上气消,或许后悔。兼有吕后从旁搬弄,难免归罪你我二人。以我之见,你我不如拿住樊哙,绑赴朝廷,或杀或免,听凭皇上自己处置。"周勃道:"我是一介武夫,君是智谋之士,连张良也服你,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陈周二人来到樊哙军中,命人筑起一台,宣樊哙接旨。樊哙并无多虑,独自赶来接诏。不料,台后突然转出大将周勃,喝令将樊哙拿下,钉入囚车。樊哙正要喧闹,陈平忙走至樊哙身边耳语几句,樊哙方始无言,任由陈平押返京师。

行至中途,汉高帝刘邦病故。陈平暗自庆幸先前未斩樊哙,否则怎么向吕后交代。原来,当时的西汉中央政权内部权争激烈,以皇后吕雉为代表的外戚吕氏,力图取代开国老臣,控制军政大权。汉高祖刘邦年老多病,将不久于世。在此情况下,有心人首先要考虑如何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然后才能谈到其他方面。陈平之所以不杀吕后的妹夫樊哙,便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再说陈平押解囚车,一路直奔长安。还在途中,就遇使者传诏,命他与灌婴一同屯戍荥阳。陈平想到樊哙的事尚未来得及辩白,再远离朝廷,自然凶多吉少。于是,他心生一计,让囚车照常行进,自己则先策马星夜飞驰长安。

那时汉高帝棺木尚未安葬,陈平一入宫,就伏在灵前且哭且拜,几乎晕了过去。果然不出陈平所料,吕后一见陈平来到,急从帏中走出,怒询樊哙下落。陈平暗自得意,表面上却边拭泪边答道:"臣知樊侯本有大功,不敢加刑,仅将樊侯押解来都,听候主上亲裁。不料臣已来迟一步,主上驾崩,臣不能临终一见主上,真可悲也。"吕后一听陈平未斩樊哙,心中一喜,即将怒容收起。又见陈平涕泪交流,忠君情义溢于言表,顿生哀怜之心,便说道:"君沿途辛苦,回家休息吧!"陈平复道:"现值宫中大丧,臣愿留充宿卫。"吕太后道:"君须担任大政,守卫之事,令众武士足矣。"陈平听了,又顿首固请道:"新立储君,国事未定,臣受先帝厚恩,理应不离储君左右,事无巨细,臣目睹储君饮食兴居等事,方始放心。"

吕后听他口口声声顾念储君,既感他未斩樊哙之恩,又喜他忠于儿子之意,于是不绝于口地嘉奖道:"忠诚如君,举世罕有,现在嗣主年少,处处需人指导,先帝临终,曾言君才可用,敢烦君为郎中令,傅相嗣主,使我释忧。"陈平一再叩首谢恩,真的不回家,而去随伴惠帝了。

陈平因位处统治集团的中心,当然消息灵通,便着意防范政敌构陷。虽有小人屡进谗言,但都未能加害陈平。

由此可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说话办事要多想一想前因后果才能做到有备而无患,损人不利己的事尽量不干,不然不知什么时候便会使厄运悄悄地降临到自己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