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对于那些已经取得突出成就的人,他们的完美形象,能引起人们的嫉妒心理,如果他们出现了一些小错误或小瑕疵,反而会赢得人们的好感。
原因就在于人们更乐于与相近的人相处,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你太完美了,就会让人产生仰望的感觉,继而生出嫉妒心理,从而就疏远了你;如果你的某些缺点暴露在他人面前,就会让他人对你产生信任感,大家都知道完美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你将缺点暴露在他人面前,才会让他人觉得你是真实的,而不是刻意的伪装。
这种犯小错误受别人欢迎的前提是你必须是一个才能高超的人,只有你足够杰出,这些小错误才能够增添你的人情味,才会让别人喜欢你,自愿跟随你。
我们看看汉高祖刘邦常犯小错误,赢得人心的故事:
雄才大略的汉高祖刘邦,在他召见郦食其时,他竟然在洗脚。郦食其见他坐在床边,两脚伸进水盆,旁边还有两名侍女侍候,这让他十分气愤,反问道:“您是想率各路诸侯灭秦,还是要助秦攻打各路诸侯呢?”
他见刘邦陷入了沉思,继续说道:“如果您想要灭秦,就应该聚合劳苦民众,召集仁人义士,而不应该这样傲慢地对待一位智者。”
刘邦知错改错,立即整理好衣服,并专门向郦食其道歉,这才得到郦食其的谋国韬略。
这还只是刘邦的一个侧面,他还这样接待过英布,向儒生的帽子里撒过尿,但他的这些小错误反而让更多的才智之士为他效力。究其根本是他边犯错误,边改错误,这样做反而让那些才智之士感觉受到了重用,对真性情的刘邦产生了信任感,于是更加愿意跟随他。
正因为有了这些缺点,别人才能看到你的不足,才会愿意跟随你,以弥补你的缺陷。
大家都喜欢有才能的人,但是如果你表现得十全十美,会让别人感觉到自卑、无能或毫无价值感,人们自然会下意识地排斥这个人,因为内心深处的自我防护心理会自动开启,严重时还会产生嫉恨感。
大家看一个秦灭六国时,王翦巧妙自污的故事:
秦灭六国,势如破竹。在攻打楚国时,秦王曾问李信需要用兵多少,李信答二十万;又问王翦,王翦答六十万。秦王叹道:“王将军老矣,何怯也!”
李信率领二十万秦兵伐楚,最终败于楚军。秦王大怒,才知王翦远见,便奔赴王翦家谢罪,说道:“寡人后悔没听老将军之言,如今,李信败北;王老将军抱恙,怎忍心背弃寡人?”王翦一再推辞,最终说道:“若用老臣,非六十万不可。”秦王应允。
王翦领兵六十万出征,秦王亲自相送。王翦临行前请求秦王多赐良田美宅,秦王大笑,再次应允。
出征途中,王翦曾五次派遣使者,向秦王请求赐良田。有人不服,王翦却笑道:“秦王多疑,今全国兵士尽在我手,只有多请赐田宅,为子孙后代积福,方能打消秦王的疑虑。”在一年后,王翦终于平定了楚国,并成功地打消了秦王的疑虑,安享荣华富贵,得以善终。
对于这种嫉恨,唯有使自己多犯一些小错误,暴露一些小瑕疵,才能消除他人对你的戒心。
让自己的不足暴露在别人面前,或者在适当的时候出些丑,这样才能使别人感觉你是个能亲近人,对你产生更多的信任感。即使在公司竞争中,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晋升,不妨看一个例子。
在一家销售公司,小王和小李都是这家公司的金牌销售员,两人都想获得部门经理的位子。平时两人和和睦睦,其实暗地里却互相较劲,都想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这让领导们犯难了,两人同样的优秀,业绩也是不分上下,就连生活方面都找不出任何瑕疵。这事就这样一直耽搁了下来。
两人都明白:必须压过对方,才能得到晋升,于是,两人工作便更加卖力。小王在工作中尽量使自己做到完美,不出现任何的失误;而小李除比往常努力外,还在做着其他的打算。
终于到了两人评审的那天,在演讲时,小王表现得光芒四射,表达清楚、准确,声音洪亮、有力;该小李了,他在开场白时,声音有些沙哑,这让场下的员工一阵错愕。在他喝过水后,才恢复了自己的演讲水平,他还借机调侃了自己一番,才开始他的幽默演讲。
小王以为小李因这次出丑,肯定会出局,他自己一定会获得晋升资格的。然而,事实却出乎他的预料,他失败了。小李却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最终获得了晋升的资格。
小李的成功是因为他的适时出丑,非但没有损坏他一贯的良好形象,反而赢得了大家的好感,也让他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总之,不要总以“完美人”的形象出现在别人面前,在恰当的时候暴露一下自己的缺点或出些丑,让别人知道你也是有不足的,这样就能够赢得别人的信任,消除一些人对你的嫉恨之心,从而让你在错综复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四节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陈慧琴在一家影楼工作,她为人谦和,个性爽朗,但最近她有些心不在焉、郁郁寡欢。原来,她在这里工作不到半年,她身边的朋友和同事都向她借钱,数目不是很多,她很难张口拒绝,就都借了出去。结果,许多人像闻见鱼腥味儿的猫,纷纷来找她借钱,就连刚认识的朋友也向她开口借钱,这让她相当地苦恼。不借吧,怕人家说她小气,让她难堪;借吧,不仅她心里不舒服,而且她用钱的地方也很多,这让她百般为难。她想不通,这些人怎么老喜欢向她借钱呢?
另一个朋友叫李木才,他父亲在他大学毕业的时候给他找了一份工作。他怕儿子李木才不会做人,就常常叮嘱他:对人要和气,做人做事千万不要怕吃亏,多帮别人多条路。李木才谨记父亲的教导,到公司后,他也确实因此赢得了很好的人缘。在工作中,他努力做好每件事情,在做完自己的工作后,还经常帮助其他同事做这做那。
可是,他渐渐地发现:他这样做没有原先感觉那样好了,反而内心越来越郁闷了。现在连一些小事,像打开水、倒垃圾等,都成为他的分内活儿了,就连别人家里出点小事,都会找他帮忙,甚至还发展成别人请假、约会、逛街,都成为他替人值班的理由了。他想到一句古话“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为什么每个人都这样心安理得地欺负他呢?
其实,陈慧琴和李木才在刚开始时,是有机会阻止这种事情继续发展的,但是他们一再地放纵,不断地让步,才发展到他们现在所面对的苦恼局面,弄得自己无法收场。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破窗效应”,就像房子的一扇窗户被打破了,如果没人及时地修补或更换玻璃,在不久后,其他的窗户也会相继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再比如一块干净的墙板上有一个图案,没人清洗,过几天,这块干净的墙板上就会满是各种各样的图案。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两辆汽车,一辆放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放在纽约布朗克斯区。布朗克斯区这辆车被他摘掉车牌,敞开顶棚,不一会儿就被人偷走了。而加州帕洛阿尔托的那辆车却安然无恙,一个星期都无人理睬。但是,当辛巴杜用锤子把车玻璃砸了个洞后,不一会儿,也被偷走了。这就是“破窗效应”的由来。
就以开头的那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来说吧,陈慧琴将钱借给别人,开了先例,然后好几个人都向她借钱成功,她好借钱给别人的消息传出后,她所在圈子里的人在急用钱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他们才不管她自己用不用钱,只要能向她借到钱就行。李木才也是一样的,他时常帮助人,人家觉得你既然能帮别人,自然也能帮我了,别人才不管他乐意不乐意。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同理,很多人都期待着别人将一扇窗户打破,然后可以就毫无负担地去打破其他的窗户。比如:我们身边有一个人很好说话,很多人向他提出要求后,都得到了积极的回应,这样就会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请求,均被满足后,就会说这个人“真是好人呀!”其他人看到此种情况,一遇见困难,就会去找他帮忙,因为这些人知道他是不会拒绝自己的,可以毫无顾忌地提出自己的要求。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无论面对什么人,都要慎重打开自己的第一扇窗户。假如已经打开了自己的第一扇窗户,此时,就要立即补救,这是明智之选。相反,如果不弥补失误,局面一旦形成,以后再想挽回就非常困难了。
怎样才能弥补这样的过失呢?当你违反自己的原则,为别人做了一件事后,就要在第二件事到来时,及时地扭转局面,让他人知道你的底线,等他们碰到钉子后,就会有所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