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高盛在中国
2699100000010

第10章 TCL折戟汤姆逊 (3)

看到达哈利怀疑的目光,高盛的董事总经理肯尼斯·立特(Kenneth Leet)肯定地点了点头。肯尼斯·立特是高盛驻伦敦、纽约的并购骨干,是高盛的并购业务板块相当有分量的人物。后来,他还被美国总统小布什看上了,不过小哥儿当时身体不好,未就任美国财政部长助理。肯尼斯·立特跟汤姆逊集团早有合作,汤姆逊集团并购传媒业务的时候,肯尼斯·立特就是汤姆逊集团的财务顾问。

肯尼斯·立特对全球的彩电业务进行了全面梳理,尤其对中国的彩电市场格局,简直了如指掌。肯尼斯·立特非常肯定地告诉达哈利:“是的,就是TCL,放眼全球,放眼中国,把家电业务卖给TCL是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是TCL呢?达哈利仍然不能赞同,将汤姆逊集团的家电业务卖给TCL,这简直就是开玩笑。在中国的家电市场,尤其是在电视机领域,长虹、创维、康佳都是大名鼎鼎的品牌。在跟三家大佬竞争的过程中,TCL未必能够占到什么便宜。况且TCL跟飞利浦关系密切,2002年8月22日的时候,两家还签订了一个非常致命的排他性协议。

协议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从合作协议签订之日起,TCL将利用其销售渠道和网络优势,在广西、贵州、江西、安徽和山西5个省,独家代理销售飞利浦彩电。双方承诺,在中国内地均不与任何第三方进行相类似的合作,也不直接或间接帮助任何第三方销售任何其他品牌的彩电。

聚光灯下,是双方灿烂的笑容,新婚燕尔的TCL跟飞利浦十分甜蜜。

飞利浦中国区总裁张玥非常开心地对到场的媒体说:“TCL在渠道方面有独到之处,我们双方把长处放在一起,可以资源共享,实现双赢。” 张玥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非常幽默地形容:“飞利浦与TCL就像夫妻,我们有相容的企业文化,我们的信条是互信。”

“婚约”在手,况且人家还是新婚,汤姆逊集团又怎能第三者插足呢?

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的投行人士,他们的工作核心是什么?那就是将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这就是他们的绝招,也正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本。高盛既然说要把汤姆逊集团的家电业务卖给TCL,那必然有自己的道理。达哈利没有直接否决高盛的提议,他小心翼翼地提出,是不是先跟长虹、创维甚至康佳聊聊,广撒网才能有更大的收获嘛。肯尼斯·立特自信地摇了摇头,看来这位总裁还是不太了解中国的企业,尤其是他自己列举的三家企业。

首先说长虹,这家依靠军工三线产品起家的企业,中国政府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汤姆逊集团将护卫舰出售给台湾,已经让中国政府很生气了,后来居然爆出了令全球震惊的受贿、回扣丑闻,你想,长虹还能跟汤姆逊集团谈合作吗?

康佳,这家公司一诞生就拥有外资的血统,其中,中国内地的资本持股51%,中国香港的资本持股49%,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家内地与香港合资电子企业,现在华侨城是大股东,背景较为复杂。

创维,这家公司的背景就更加复杂,其控股方为港资,但这家企业跟东方汇理银行、来自硅谷的资本都有往来。而且,创维的董事长黄宏生具有超强的控制力,还是出了名的抠门,要想创维出个好价钱,那可太难了。

说完这些,肯尼斯·立特又帮达哈利把了一下TCL的脉:这家公司名义上虽然是国家控股,但是比起根正苗红的长虹,国资的影响力比较小;跟康佳比,虽然TCL也有外资,但是没有康佳那么高的比例,也没有更为复杂的背景;跟创维比,TCL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此外,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TCL的董事会是由公司的管理层控制的。

要实现管理层控制董事会的局面,并不容易。只有利用大股东相互制衡的关系,才可能形成这种局面。从TCL的发迹到崛起,元老级人物李东生是绝对的功臣。当初,国资持股比例高达58%,管理层只有25%的股权。引入日本东芝、日本住友、中国香港金山电池、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南太和Pentel等五家国际战略投资者之后,股权结构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五家战略投资的股权比例是18.38%,国资的持股比例下降至40.97%。管理层依然持有25%的股权,剩下的15.65%股权,全都分散在一些听管理层意见的其他股东手里。

如此一来,管理层就顺利地利用这种制衡关系强势起来。股东都变化了,董事会也自然需要改选了。改选的结果是,十三位董事中,除去四位独立董事,还有一位董事代表惠州市政府,两位董事代表战略投资者,其余六个董事位子均被管理层占据。

TCL集团既然是握在管理层手里的,那就容易打交道多了。而且,高盛对TCL迫切寻求国际化的心情非常了解。1999年,TCL进军越南,成立越南分公司。2000年,TCL进驻东南亚和俄罗斯,通过OEM方式进入中东、远东、非洲、澳洲、拉美等地区。2002年,TCL集团收购德国施耐德彩电业务。

原来如此,达哈利这下终于信服了,难怪老冤家埃尔夫一直那么信任高盛呢。高,实在是高!不过,他仍然有疑问,飞利浦和TCL可是有“婚约”的,这该怎么办呢?

高盛的代表肯尼斯·立特满脸堆笑,哦,这么棘手的问题,就交给TCL的财务顾问摩根斯坦利去解决吧,咱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4. 双管齐下,布下迷魂阵

最好的谈判首先要打垮对方的心理防线。

在这方面,高盛是老手了。当初,埃尔夫公司声名狼藉,幕后支持的法国总统死了,对台军售的总裁也逃了……高盛却妙手回春,把埃尔夫公司体体面面地卖给了道达尔公司。这一次,高盛也不会把汤姆逊的家电业务部门便宜出手,好歹汤姆逊集团也算是欧洲豪门,一定要卖个好价钱。

大戏开场了。

2002年10月30日,中国的家电业突然收到一份通告,一时间人心惶惶,纷纷热议。这份通告正是汤姆逊集团发出的。曾经,欧美人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如今的商战中,枪炮早已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暗箭。这一次,专利权就成为了汤姆逊集团打压中国家电企业的一张好牌。

凭什么中国企业就得听汤姆逊集团的?

这事儿还得从1985年约翰·温伯格主导的一桩并购案说起。

当年,GE的总裁杰克·韦尔奇某天去日本考察发现,同样的工艺流程,在美国要很多人完成,而在日本却只要一两个人就搞定了。日本人将一个又一个行业的成本结构撕裂,使得美国的电视机、汽车以及复印机行业受到了严重冲击。于是,杰克·韦尔奇就琢磨要走差异化路线,将目光瞄向了美国无线电公司。这家公司是美国联邦政府于1919年成立的,跟中国长虹集团一样,一开始都属于军工企业,大部分产品为美国陆军部生产。不过后来这家公司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黑白电视机,1950年又生产出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看上了美国无线电公司的杰克·韦尔奇,决定将其收入GE旗下,于是找到了高盛做财务顾问。高盛干活非常漂亮,这笔交易最后以63亿美元成交,从正式谈判到签署协议举起香槟庆祝,整个过程只用了36天。

将美国无线电公司收入囊中后,GE就开始发威了。GE找上了厦华电子跟福日彩电,指责它们生产的彩电无论是外观还是彩管等核心技术,都跟美国无线电公司生产的电视机一样,要求这两家企业就每台彩电交1美元专利费给GE。

交钱?还是拒绝?

厦华电子跟福日彩电别无选择,因为一旦它们拒绝了GE代表的条件,那就意味着它们不能再干出口的生意了,它们辛辛苦苦依靠出口才奠定的江湖地位也就保不住了。于是,厦华电子跟福日彩电等出口企业,跟美国无线电公司签订了专利费使用协议。

GE收购美国无线电公司后,很快就发现,事情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在欧美市场中,家用电器的竞争太激烈了。日本人不仅效率高,研发能力也超强。而在中国,那些不对外出口的企业,GE根本没有办法约束。

1987年6月,杰克·韦尔奇又盯上了汤姆逊集团的医疗业务。法国网球公开赛期间,杰克·韦尔奇在巴黎招待客人们观看了NBC电视转播这一盛会。汤姆逊集团的董事长阿兰·戈梅作为GE邀请的客人,也来到了GE的接待中心。杰克·韦尔奇趁机跟阿兰·戈梅商谈,想用美国无线电公司跟汤姆逊集团交换医疗业务。

生意场上,杰克·韦尔奇可是老手了,他声情并茂地忽悠阿兰·戈梅:“你们汤姆逊集团电视机业务规模不大,而且全都局限在欧洲范围之内。如果汤姆逊集团跟GE集团进行业务交换,通过这项交换,可以把汤姆逊集团不赚钱的医疗业务甩掉,同时又能使汤姆逊集团一夜之间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机制造企业。”

1988年,在老狐狸杰克·韦尔奇的游说下,汤姆逊集团不仅将医疗业务交给了GE,还给了GE一笔10亿美元现金,而且答应每年给GE一笔专利使用费,这项收入每年可以为GE带来1亿美元的税后收入。

汤姆逊集团这下就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商,同时拥有了美国无线电公司的专利权。而这一次,高盛就是祭出了专利权这一杆大旗,让中国人成为汤姆逊集团砧板儿上的鱼肉。

汤姆逊集团的通告声称,从11月份开始,汤姆逊集团将派出多路人马,跟中国的家电企业谈判专利问题。汤姆逊集团还列出了一份专利清单,总计20项专利。收取专利技术费涉及三个档次:小于20英寸的电视每台0.7美元,20英寸到25英寸的每台1美元,25英寸以上的每台1.2美元。收费范围先从出口机型开始,收费时段暂定为2001年到2005年。

也就是说,中国企业生产的一台彩电自己还没有赚到钱,如果运出国门就先要给汤姆逊集团上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