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说,他是真的没有跟姥姥“报喜”的胆量,也没有与大娘那伙人斗争的勇气,他也是被“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左右,驱使他看不清这荒唐背后的别有用心。他的忍让和狭隘怂恿了她们的言行,而永远不会像姥姥那样去思考弟弟的前途命运,虽然他绝非别有用心。
她非常庆幸把弟弟户口抓紧落到镇上,否则,此时媳妇肯定已经娶到家了。她甚至想,去开荒苦就苦吧,受她们那伙人的愚弄,那才是没有天日的大苦,能离开她们,老天帮了大忙。
我和带子听说此事,都怒不可遏。若说“孝”,大娘自己娇生惯养的儿子该对她最忠心了,再娶个听使唤的媳妇不是更能尽“孝”吗!其实,她们根本舍不得让自己未成年的儿子担起这生活重负,傻瓜都能看出,这是阴谋,而且早就谋划好的,把自己儿子的户口迁到外城。带子非常尖刻地说:“她怎么不把嫁不出去的闺女找个小女婿!她倒反朝天,让太阳从西出,男十四女十八,婚姻法规定男二十女十八,小二黑自由恋爱,白毛女逃婚,这‘七匹狼’贼心不死,还敢明目张胆犯法,我们跟她们斗定了。”
祖孙三人拍案而起,说就算这姑娘是“天仙”,是“皇帝的女儿”,也得弟弟愿意才行。我们的帅小伙不缺如云的美女,更不能未成年就挑起家庭重担。
为此,姥姥决定立即去垦荒队,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听听弟弟的想法,表明我们的态度。春末夏初,天气很好。她走走歇歇,偶尔还搭段顺风车,半路去长庚舅那儿住下,经过两天,总算到了农场。
原来是这样:
弟弟初二放寒假,父亲一再跟弟弟说:“自己老了,那个小的难指望上。”希望弟弟毕业回乡帮把手,支撑日子,根本没打算让他继续念书。
看来父亲在给弟弟“下毛毛雨”,打前阵,以父子亲情感化弟弟。
又过几天,大娘带弟弟去王家,走进大门时才说明看看王家姑娘,问“为啥”,才说出“相亲”,弟弟正犹豫该怎么办时,就把他拉进门了,大人们将计就计,没说几句话,大娘就把彩礼钱交给了姑娘的父母,看样子之前已把“生米做成熟饭”,领来是走过场。
真比去商店买货还容易,一手钱,一手人,订婚交易完毕。大概因为心怀鬼胎,没敢张扬。
弟弟上初三后,大娘几次说,“毕业就结婚。”所以弟弟一直躲着,宁肯住在镇上,宁肯去垦荒队,就是不想回家。今春父亲去时跟他商量请几天假回家一趟,弟弟知道她们想早点办婚事,就借故说现在请假,垦荒队就当“逃兵”看待,家庭出身不好的,那是“罪”上加罪。父亲没有再说啥回去了。
“你想解除婚约吗?”姥姥明确地问弟弟。
“当然。可不知道怎么才能解除。”他还是个少年,真是太难为他了,只知“躲”。姥姥说,你写封信,我办后面的事,你不必回去。信中说:从垦荒队回家乡,几乎没有可能,这里要求人人扎根农场;按婚姻法规定,你还要等四五年,不能违法提前结婚;等下去,误了你的青春,我自愿解除婚约。
她在那住了一夜,祖孙俩说了很多心里话,弟弟还领她沿农场地界走一大圈,并看了宣传栏上的光荣榜,告诉她那里有自己的名字。临走时,农场领导还特地派车送姥姥一程。
揣着弟弟的信,她仔细琢磨,这是陈家的大事,一旦同他们商量,就会炸窝。她们既然打了这如意算盘,就难罢手。信如不交给姑娘,误了人家的终身大事,咱们不人性;如交,谁去交,事情很棘手。
夜长梦多,不如自己把这“祸”惹到底,快刀斩乱麻,一不做二不休。于是她打听好姑娘的具体住处,便自送上门了。
姥姥自我介绍后,王家人格外热情,女主人马上说陈家急着用人,等中学毕业回乡就成婚。这毕业快一年了,也没个信,春天亲家去垦荒队说请不下来假,还拖着。最近姑娘常过去,帮老人干点活。啥都准备好了,就等人回来择个好日子办事。
借着这个茬儿,姥姥插嘴说:
“我今天就是为外孙子的终身大事来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政府的统一行动,非去不可;去了就让扎根边疆。我也盼他早点回来,那地方又苦又累,原来是犯人劳改的地方,他也不知怎么熬,可啥时能回来咱说了不算,官身由不了自己。”
“外孙说自己再三斟酌,不应耽误姑娘的待字之年。所以他亲笔写了封信,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姥姥把信交给了姑娘母亲,同时表示歉意。说信捎到我这儿,不得不及时送过来,另外,外孙还捎话说,彩礼不要再提了,都是过去的事。
姑娘正巧不在屋,话好说些。姑娘的母亲,开始时怔怔地站着,沉默瞬间,像醒过来似的眨了眨眼,不断地“啊”“啊”,混着惊讶和疑问接过信,虽意外,也没有过激的表现。
姥姥很快退出来,她说自己心里也很不好受,看样子是个正经过日子人家,主人很和善。此后多少年,父亲从未跟姥姥提及过此事,他明白,只要提就自找“挨训”。至于姑娘家与陈家是否有纠葛,至于大娘她们愤怒、责怪还是悔恨,我们一概不想知道。
不光明正大的事,可能没有勇气露在阳光下。她们最后一计,败了!
11
这年秋天,省里来镇上招工。
志明本在镇上有工作,听说省里来招工,想跳槽去省城,也去报名。他在报名处看到一些家长,说自己孩子在垦荒队,建议去那里招,还给孩子报了名。志明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认为招工组回答家长建议时话中有话,于是他特意跑到乡下告诉姥姥,她认为事不宜迟,当即就跟志明到镇上招工的地方。
招工组正在接待家长,他们非常清楚镇上的无工作青少年去年冬天都被转移到下面去了。姥姥手里攥着弟弟的照片,给工作组看,说外孙从小就仁义,从不惹事生非。学习好,中考误诊不给报名。现在垦荒队几次都上光荣榜。她特别强调两岁没妈,吃了不少苦头。工作组的人把她说的都记下来了,态度认真和气。第二天下午,她又拿原中学的误考证明信和复查的X光透视报告单,同时向学校索取了一份学习成绩单和班主任的操行鉴定,一并交给工作组。可说她把工作做到位了,这是姥姥一贯的风格。
其实她心里最打鼓的是弟弟的家庭成分,那时“唯成分论”很厉害,尤其是农村,家庭出身不好到处受歧视。为此,她特地去找在镇上工作的志贤,请他向工作组说说这孩子的特殊身份,即母亲去世后,不得不同羊倌一起吃住。志贤也早知弟弟的不幸,他让姥姥放心,一定跟工作组谈。
后来才知道,招工组去垦荒队前,早已通过镇政府给垦荒队下过文件,让他们备好推荐材料,这回到镇上是摸底,据说手中早已掌握了推荐名单。听家长报名介绍,正中了他们想进一步了解其人活材料的意图,而且在镇里,已把推荐名单中每个人的档案查完。去垦荒队就是面试,直接宣布决定。事后知道弟弟在推荐名单中。
面试时招工组给他提出的几个问题,都是证实他的从前情况,根本没涉及垦荒队的事情。他们问:
“你几岁没有母亲?”
“两岁。”
“最关心你的亲人是谁?”
“姥姥。”
“你去年中考体检误诊啦?”
“是。”
“你还想考高中吗?”
“有工作就不想考了。”
“为什么?”
“垦荒这一年,证明我能自食其力。”
招工面试的三个人,只交换了一下眼神,坐在中间那位提问的人,脱口说出:
“后天你跟我们回城,去收拾东西,准备好!”
弟弟只顾高兴,也没敢问回城干啥,风一样离开了。几分钟前紧张得心跳,还准备汇报自己的表现,现在是激动得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所以转身又问:
“真的回城吗?”
“真的。”三个人同时说出。
这几天大家就传招工的事,弟弟心里已有“八打儿”,意思是可能招回来,也十分担心受家庭出身影响上不来,今日一锤定音,没想到这么干脆。
临行前的早上,他跑到稻田里,凝视发黄的稻穗,稻穗在朝霞中向他招手。他也像告别老朋友似的,举手长劳劳,并说,“我不能收获你们回家了。”
这批招走十多个人,直接带到省城,有几个分到报社,弟弟被分到报社照相制版车间。
在这人生节点上,先是按社会需要去垦荒,现在接受社会选择来当工人,十六岁开始了学徒生涯,可说是童工。与他同时招来的,有人走了,理由是工作太辛苦,工薪又太低。当时学徒工,规定月薪十八元,三年满徒才能晋级提薪。如今的学徒工,月薪增加百倍难说能坚持三年!
经过生活煎熬的人,生活稍给点眷顾,就很知足很珍惜,总是努力地去适应生存的需要,从不苛求生存的环境适应自己。
弟弟学习技术十分刻苦,老师傅很信任他;别看是徒工,很快能独当一面。他认为一门技术学会容易,学得纯熟需要功夫。
最使他苦恼的是入团,由于不气馁,最后被接纳了。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才入了党,还做了车间书记。记得他写信告诉我这些好消息,信纸上的字迹,被斑斑点点的泪痕浸得模糊,完全能想象出他写信时的激动心情。我给两个女儿看,她们说:
“舅舅是最纯洁的共产党员,永远不会变质。”
在“科学的春天”中,恢复了高考,也恢复了函授大学招生。他凭几十年的实践经验,考入专业对口的北京印刷学院。他像上了顺风船,飞速前进在人生航道上,拿到大红毕业证书时,又激动得眼含热泪。当年的一步之差,错过了,三十多年后改革大潮流,提供了弥补之机,实现了当年的梦想,晋升为高级工程师。但从个人方面,如果没有持久的耐力和毅力,如果缺乏承受磨难的勇气和智慧,如果没有惯性的勤奋和吃苦精神,即便机会摆在眼前,没有那几十年的准备也难抓住。
用现在的话说,弟弟就是当年地道的“农民工”,与当今很多农民工大不相同的是,他不因辛苦赚钱少而“跳槽”,看重的是学习一门技术;他不因家庭出身受歧视而气馁,看重的是实实在在做人,所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坚持不懈四十多年,直到退休。
他总结自己的一生,很感慨地说:
“******彻底解放了我的后半生,卸下了家庭出身的‘大包袱’,使我轻装走上坦途。姥姥的力量管不了的那些大事,******全包全管了,使我才可能实现姥姥的梦想。”正如他给我的信中所说:
“话说回来,我的童少年时代,如果没有姥姥这慈爱的守望者锲而不舍的‘拯救’,很难走过生命的道道关卡。
没有她老人家的决策、远见和胸怀,把我们从那样的环境里解救出来,就难有今天。”
进入老年,他越发珍惜这份厚厚的祖孙情,多次专程回故里,祭奠姥姥,跪拜在坟头深情地倾诉感恩之语:
“想念你,姥姥!梦里常见,你肯定知道!”
“你的慈爱活在我们的生命血液中,已经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你还活着!”
“我们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在你身边,陪你走到终点!去天堂弥补吧!”
“你生前对我的希望,现在都变成了现实,你在天国看到会很欣慰的。相信你还守望着我们。”
“安息吧!你的一生太辛苦了!”
每次弟弟来我这儿,风尘仆仆进屋的第一件事,是去我的书房,站在姥姥的遗像前三叩首,呼唤着“姥姥——”,洒上一杯上好的茅台,以表达深深的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