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姥姥的遗产
27014300000035

第35章 支撑日子的“天”(1)

1

姥姥幼年父母双亡,在姐姐哥哥的庇护下,经受着生活的煎熬。

父亲临终时嘱咐家中最大的女儿:

“带着弟弟妹妹过日子。劳动为本勤为生。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有眼有脑有手的人,怎么都能活下来!”

从此,这个十六岁的少女,成了弟弟妹妹的主心骨。父母在世时,大姐磕磕绊绊地学了点编织活计,如今她成了教弟弟妹妹编织活的“师傅”。她提着父母用过的镰刀,带着弟弟有模有样地去野外割条子,肩扛手拖弄回家,削皮劈成细条,经过多次处理,用来编筐编篓。

家中唯一的“男子汉”才十二岁,就充当了大劳力,他多去野外割条子,隔三岔五又挑担去十几里外集市,叫卖自家的编织物,并按姐姐的要求换回生活必需品。

只有八岁的二姐,除了给哥姐干活时打下手,还充当了“小厨子”,馇粥贴饼子,并照看家中最小的妹妹吃喝。

如今六岁孩子背着书包快乐地上学,而姥姥六岁时开始当“学徒工”。哥姐编大件甩下的条子梢,成了她开始学艺的宝贝。大姐手把手地教,给她起好头打好底,然后让她模仿。开始她眼睛跟不上哥姐编织时手上的动作,大喊:“慢点,我看不清!”哥姐逗她说:“你老了眼花,才看不清。”小孩子分不清编织的经纬线,横竖交叉错位的规律掌握不住;手小没劲,自然松紧不匀,编得七扭八歪,那就拆了重新编。嫩嫩的小手磨破了皮,斑斑点点的血染在条子上,姐姐看了十分心疼,让她歇着。可她缠上布条,执拗地不停下,觉得这活很好玩,而且玩出了兴趣。终于有一天,编出个西瓜大的小筐,大姐帮她收好口。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收口前大姐把小筐泡软,松紧不匀的横竖条尽量拉平,并冲她说:

“咱后院的傻子,都练得编出很漂亮的筐,养活自己;小妹脑瓜聪明,心灵手巧,怎么能编不出来!这个小筐在市场上是稀罕物,肯定能卖出去。”

她听了大姐的鼓励话,搜罗废条子,一鼓作气,又编了两个西瓜筐,央求哥哥一块拿到市场上去。大姐悄声嘱咐弟弟:这小筐给钱就卖,没人买也别拿回来。

果然卖到最后,也没人搭茬这三扁四不圆的小筐,哥哥竟送给路旁小铺老板。老板看是新筐还挺结实,能装点小东西便收下,信手拿一小包糖球作“酬劳”。哥哥把糖球带回家,四人共享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姥姥很自信地告诉我们:

“从一袋糖球开始,我就不再吃闲饭了!”

同时她还很感慨地冲我们说:

“你们今天吃一把糖球,也没有我当年吃一块糖球那么满足和快乐。”

她当年每给我们讲糖球的故事,好像嘴里还甜滋滋地含着糖球,很享受的样子。这个糖球故事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每每吃糖时,都会浮现在眼前,教我珍惜,真惭愧,我却教不了后人。

此后,编织弃下的废料,都成了她“学徒”练功的宝物,她还去邻居家搜集,而且越编越精,越编越小最后竟编成了小孩子们的玩具筐。哥哥卖筐时,担上总有几串袖珍筐,很惹人眼球,成了抢手货,不愁卖不掉,竟还有订货的。哥哥为了鼓励她,每次都给她买几个糖球回来。她说那花花绿绿的糖球,是她童年唯一的小吃,那自编的小筐,是童年唯一的玩具。童年是在编玩具筐中度过的,这种有趣的活计,练得眼疾手快,还收获了自信。

2

姥姥的故乡,地瘠人稀。了解外面世界的,都慢慢逃出这个穷地方,许多姑娘,借择偶之机逃往异乡。她的两个姐姐,先后离开这里,嫁到土地肥沃的南荒平原。但她哥哥执意坚守祖宗生活的故土,她便同哥嫂一起生活,虽能编织小件和干家务杂活,刚进门的嫂子还是嫌弃她,说“宁添一斗,不添一口”,意思是她是家中多余的一张嘴,便怂恿丈夫,给这个刚十一岁的小妹,找个人家去做童养媳。

两个姐姐不在身边,此时她缺恃无怙,哥哥很无奈,真给姥姥找了个殷实人家。据说这家兄弟五人,男孩排行老四,才八岁,哥哥成家后,另立门户,女主人巴望找个早进门干活的人手。她哥哥答应几日后领去相看,估计不会有什么问题,认定能被看中。

无意中,姥姥听到了哥嫂议论此事,听得真真切切,知道了他们打的“算盘”。自己悄悄流泪,哥哥哪里知道,“豆在釜中泣”,是因为哥嫂之“萁在釜下燃”!她住的村里,有户人家两年前买了个童养媳,才九岁,挨打挨骂吃剩饭,从早到晚干活,穿着破衣烂衫。东邻西舍都可怜这小姑娘,说一定是没妈没爹才受这份罪的。

她想到自己也将像那个小姑娘一样,既恐惧又难过。她知道哥嫂是不会相信眼泪的。只有去南荒找姐姐,她确信姐姐能救自己。回忆夏天跟哥哥去南荒时走的路,朦胧中有了大方向。

平常多是嫂子叫醒她起来做早饭,可这天夜里她先是辗转反侧睡不着,像是刚睡着一会,又被自家鸡鸣唤醒了,静静地等着天大亮。哥嫂已出去干活,她照常馇好粥,灭了灶膛中火,就赶紧走,奔村东头朝南的大路,很巧搭上了顺风车,坐在前沿的右侧,担心哥嫂看到,尽量使自己缩成个团,两手捂着脸低着头,车越走越远时才直起腰。到了岔路口下车,车老板嘱咐她接下来如何走,真是遇到了好心人。

独自出远门,姥姥心里忐忑不安,怕走错路,还怕碰上狼,所以在路上只要碰上行人,就心中暗喜,能问路还壮胆。特别到了岔路口时,等向路人问明白才敢走,还要随时盯着路旁的树丛,树木或稀或密,高低错落,这是狼出没地带。好在太阳冉冉升起,霞光普照林丛,林丛的空隙都一清二楚,这才舒缓了恐惧心理。看来阳光不仅给人温暖,还给人胆量。

走出北荒下坎地带,上了南荒岗地,便是一望无际的庄稼。金色秋季到处都有忙碌的身影。在徐徐的熏风中,姥姥也有了如释重负的轻松,想着只要逃出来,就甭想把她拖回去。只要看到路旁收庄稼的人,就问路,确信自己走对了。饥渴时,就折两棵玉米秆,嚼得津津有味。过了晌午,总算到了大姐家,扑到大姐怀里,号啕大哭,吐出了一肚子的委屈。

大姐既心疼又气恼,百感交集。让她安心住在这儿,后面的事与二姐一块处理。还没等两个姑奶奶回娘家找哥哥“算账”,哥哥就找上门来了。

哥哥原本很木讷,这次明知自己做了龌龊的事,不敢先开口问,大姐一直沉默不语,果真是在“沉默中爆发了”:

“你不是担心小妹出什么危险来找她吧!你们是唯恐不能把她推进火坑着急吧!”

“爹娘走时,她最小,日子最难,我们都熬过来了,她跟着我们吃了不少苦。现在你和老婆一个鼻孔出气,忘了姐妹手足之情,推她进火坑奴打爷揍吗?”

大姐火冒三丈地质问,甚至说:

“你胆敢这样做,我就不认你这个弟弟。”

同时给哥哥下了逐客令:

“现在就直接去那家结束这事;如果拿了人家钱物,明天分毫不差送回。”

“我们有空,回去找你媳妇算账!记着,早晚有一天你们会用得着小妹,请都请不回去。”

哥哥遵命返回。

姥姥住在大姐家,帮看孩子,二姐也常喊她去,她成了香饽饽。三年后,哥哥硬着头皮来接她回去,说嫂子生孩子后一直病病歪歪的,让她回去帮把手。

大姐半开玩笑半讥讽地说:

“回去可以,不能当‘童养媳’待!”同时还对她说:

“如果他们不把你当妹妹看待,随时回来!”

她一点也没犹豫,像是全忘了从前的事,跟哥哥回去,也从没跟嫂子提那件伤心往事。倒是嫂子很不好意思,悄悄地跟她说“对不起”,“不该那么做”。

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嫂子过世后,她这个老姑没少为没妈的小侄操心。小侄到了而立之年,是老姑一手为他操办娶妻成家;小侄失去父亲后,老姑成了他唯一的依靠。他就是年年春节前,路远迢迢背着哈什蚂[1]?,给姥姥送年货的长庚舅。

3

“老死有个妈,穷死有个家”,这是无妈无家人的口头禅。姥姥这几年东漂西泊,在哪儿都小心谨慎地帮着干活,看人家的眼色行事,生怕给亲人惹来麻烦。虽然姐夫和嫂子对她都很客气,可她在心理上总觉得是个“多余的人”,常盼着有个自己的家。贫困和不安腐蚀了她的天真,催她早熟。

和二姐一样,她熬到十六岁出嫁,结束了漂泊的生活。

她嫁到姐姐这个村,并在这儿终其一生,显然是在两个姐姐的撮合下完婚的。丈夫原是个大户人家子弟,祖辈过世,家道中落,分家后各自落户他乡。丈夫落到这村五年多了,据传念过几天私塾,人很厚道内敛,好脾气,与人和睦相处,从不惹事生非,也没不良嗜好。经营自家十来亩地,够吃够穿。其内人过世快一年了,自己带个七岁女儿,很拖累。下地干活,有时把孩子送到前院,求她二姐帮着照看,天气好就带到地里,让孩子自己玩,他急于早点成家。

两个姐夫同他地挨地干活,相互很熟,都认为这是个知根知底的庄户人家子弟,很勤快,经营自家土地,从不误农时,与邻居换工干活实实在在,不藏奸耍滑。

使三姊妹唯一犹豫的是,嫁进门就当继母怕她应付不了。但这种过日子靠谱的人,可遇不可求。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点土地,靠种田养家糊口不成问题。但干活朝三暮四的二流子,又抽又喝又赌,日子过得缺吃少穿的比比皆是。

又考虑两个姐姐在同村,相互照应,心里也踏实。她思来想去,终于拿定了主意:

“不能求全,让事事都随自己心愿。你善待别人,公平的老天,也会善待你的。”

姥姥在二姐家曾几次与这人打过照面,印象是人很面善,将来不会挨欺负。可说众里寻他,近在咫尺。当时提亲的还有邻村两家,虽说男方都是头婚,家境也不错,但上有公婆,下有小姑小叔,敬老抚小,一大家子人,关系复杂,负担重,岂不更难应付。在比较中她加速了自己的选择,远比两个姐姐还果断,作出了“非他不嫁”的决定。

婚事办得简单而迅速,从此她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责任和担当,丈夫兄长般对待她,心情格外放松。她不担心做不好饭带不好孩子,过门前,就在哥姐家“实习”了多年,现在是努力做得更好些。姐姐鼓励她,哪个女人都没专门学过做饭带孩子,从小看着别人做,熏就熏会了,再说小妹聪明勤快,又善琢磨,不愁管不好家。

自己也说不清从哪天开始,突然开窍了似的,适应了家庭主妇的角色。本是个大孩子头,有时还领着七岁的“女儿”,拿着刚缝好的布口袋抛来抛去,在院子里比赛跳圈跳格玩,了解她们关系的瞥见了,都啼笑皆非。反过身她又是家庭主妇,名副其实的称职,担水、做饭、洗涮和缝补。上苍赐给女人天生的本性,她超前发挥出来了,也许是生活提前给了她机会,也许是难得的舒心自然打开了天性的闸门,丈夫很快放手放心,把家务琐事全权交给了她。两个姐夫常担心地跟这个连襟开玩笑:

“谁都打小时过来的,你可别欺负小姨子呀!”而她丈夫满足又夸奖地回他们:

“我现在都听她指挥了,还哪有欺负人的本事?”

她过日子的心气很足,同丈夫商量,院子里要添活物:

“院子里有活物,才有生气,才是真正过日子人家,家像家,日子像日子。”

小小的家庭少妇,放出过日子的大话,而且说到做到。不到一年,猪狗鸡鸭满院跑,连抓耗子的小猫也悠然地趴在窗台前晒太阳,成了“女儿”的玩伴。

按世俗说法:到你家相三相,相相锅台,相相炕,再相屋里院里光不光。

她原本生活很邋遢,这回她大扫除,把屋里屋外收拾得整齐干净,连丈夫都奇怪她长疯了。

确切地说,她还是个黄嘴丫子没蜕净的“女主人”,在世俗人的眼里,这是很不幸的人生经历,因为她超负荷地担起了家庭主妇的重担,又超前做了母亲,完全失去了少女的无忧无虑的生活。

但她远嫁到南荒平原,像进城看大世界的孩子,实现了梦想。在这新天地里,有了扎根的家,有了丈夫的关爱,不再像蒲公英的花絮飘舞,不再像野草在风中摇晃。一个从小在苦水中泡过的人,生活那怕光顾她一小点,都十倍地满足,从没有过高的奢望。

这旦夕之福,令她满足又珍惜。她每给我们讲这段生活,情绪都很亢奋,嘴角上挂着笑容。

了解她生命历程的人,才知道这段“扭曲”天性的生活,竟是她一生中很难得的美妙时光。可见命运是如何地捉弄她,而她却又是如何不屈地成为巾帼强者。

4

一晃十多年,日子过得舒心,家庭和睦,人丁兴旺。前妻的女儿,长成了大姑娘,靠亲友相助,嫁到镇上一户殷实人家,实现了她一心想进城的梦。后面的四个弟弟妹妹若长大成人,父母还要挑担长征很多年。

就在这年春天,来了飞灾横祸,家中的顶梁柱丈夫遽然长逝。那天太阳还没出来,他扛着锄头去铲地,走出村东头,遇上下地锄草的村里熟人,边走边聊,猝不及防,突然跌倒在路边壕沟里,昏厥过去,不省人事,偶尔睁眼,说不出一个字,几天后完全失去知觉。大夫认为是严重的脑溢血。年仅三十六岁,就撒手人寰了。姥姥说丈夫最后一直睁着眼,不肯瞑目,是放不下她们娘五个。

“天塌了!我家的天塌了!我怎么能撑起来呀!”

她痛心泣血,为逝者泣,为生者痛。她呼天喊地,苍苍的天不应,茫茫的地不灵,这个家还能凤凰涅槃吗!

人都是福至心灵,祸至神昧,她面对这迅雷不及掩耳的灾难,精神恍惚,说自己的脑子像锅粥,混沌得不知东南西北,只有一个念头,跟丈夫“一块走”。两个姐姐听到这话悬心吊胆,昼夜守在她身旁,怕她做出傻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