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永乐大帝
27038100000093

第93章

朱棣对每一次边报他都从头细看,据最近卫所边报称,从鬼力赤自立为可汗后,干脆去掉帝号,又称鞑靼了。西边还有一个稍强一些的部落叫瓦剌。他们两个部落仍在没完没了地仇杀,但也有令人不放心的地方,大队鞑靼骑兵常常南下抢掠,过去大明王朝是靠北方各藩王抵御,现在藩王力单,不同从前了,朱棣的意思,国家的经略重点应向北移。

袁珙说他臣夜观天象,月犯氏宿东北星,而金星出昴北,是北军胜南军败的星相,不可不防。

朱棣此前已下旨,让何福和甘肃总兵宋晟多加警戒,但也不要妄动刀兵。

夏原吉觉得,必须让鞑靼各部臣服朝贡,北方才有真正的安定。

朱棣即位之初,就想到了这一点,曾派使敕谕兀良哈、鞑靼和野人女真各部,让他们归附,可并无囬音,收效甚微。

解缙以为,对他们,还是恩威并举为好。

这也正是朱棣的想法。如能示恩于他们,用怀柔之策使之归附,不是最好吗?不得已才能诉诸武力。

夏原吉说,这种事半功倍的事还要做下去。

朱棣决定就再派使臣,分别致书鞑靼太师丞相马哈咱,太傅左丞相也孙台,还有太保阿鲁台等人,表白我大明王朝的心意。日本也一样,要向他们颁诏,倭寇虽不是日本官家差遣,但他们有义务自己剿灭,这是相互间友好的前提。

解缙说,打日本也不容易,以和为贵。元朝时,日本海盗就窜扰中国沿海,抢掠人口、财货,弄得人们不敢下海。当年元世祖忽必烈曾对日本大举征讨,但在海上遭遇了强风暴,全军覆没,所以元代始终与日本不通使、断绝了来往。

太祖高皇帝立国之初就遣使去日本通好,日本也派使臣来南京,但没维持多久,又因倭寇侵边而再度中断交往。

朱棣说:“日本也要修好,但他们必须制止倭寇才行,要听其言,观其行。说起来,朕一向不想做守成之君,我大明王朝,本来应当是超迈千古、君主华夷的雄主,你们要时刻记住朕的这几句话才好。”

众大臣都说:“皇帝圣明,臣等谨遵教诲。”

这次是徐妙锦宴请翠媛坊的老鸨子了,老鸨子简直受宠若惊。

在画舫船里边行船、边饮酒,欣赏秦淮河美景,也是达官贵人的一种时尚、一种享受。

这条画舫很大,长有十丈,宽也有四丈,分上中下三层,每间房子都可望见水景,它载着长袖善舞的红粉娇娘,带着一路歌声和一船灯火缓缓行驶着。

徐妙锦与老鸨子在对饮。秦淮河里不断有载着仕女游人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画舫船从窗外漂过,留下一阵阵丝竹管弦之声。

老鸨子说,徐公子太客气了,哪好意思让他这么破费?她开翠媛坊也有十几年了,还从来没人请她吃过饭呢。

徐妙锦喝了一口酒说,她今天找老板娘说个事,是想出银子把铁凤赎出来,让她从良,她让老板娘出个价。

老鸨子忙摆手,这事公子免提。若是别个姑娘,她巴不得收银子放人,成全了公子,公子出手大方,还会亏待了她吗?可这铁凤不行,她是钦犯,她不是卖身而来,纪老爷说,是皇上惩罚她,让她生不如死,天天受辱。若敢私自作主放走了铁凤,她还要不要命了?

徐妙锦答应多给她银子。

老鸨子断然说,就是给她一座金山、银山,这事也没商量。她还不知道银子好花吗?这银子烫手啊。

徐妙锦望着泛着涟漪的秦淮河,忽然问:“你好像说过,铁凤的妹妹跳了秦准河?”

老鸨子说,不仅是她,听说黄子澄的儿媳妇、陈迪的女儿,都不甘受辱,先后投了秦淮河,也挺可怜的。听纪纲说,他把陈迪女儿跳河的事写成折子奏报,你猜皇上怎么批的?圣旨批道:著锦衣卫抬出野外,让狗吃了,钦此。听这批语,就知皇上恨这些人到了什么地步了。

徐妙锦带有启发性她说,假如一不小心,铁凤也投了秦淮河呢?

老鸨子先时一怔,随后眼晴又一亮,她明白了徐妙锦的意思。

徐妙锦赶快献策,就说一时疏乎,没看住,铁凤投河自尽了,皇上还能怎么着?前有车后有辙呀。

老鸨子说:“那,尸首怎么办?纪纲肯定来验尸的呀。天下没有比他更精更狡猾的人了,瞒不过他眼睛的。”

徐妙锦说,他不会是刀枪不入吧?用银子堵他嘴,行不行?

老鸨子倒觉得有门。这事没纪纲认可,别想办成。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银子肯定能堵住他嘴。他这人,到翠媛坊这玩了女人,分文不掏还不说,每囬临走,老鸨子还得给他倒贴几贯钱的车马费。

徐妙锦说:“他贪,这就好办了。囬头咱商量个办法。”

老鸨子说:“我那份赎金可是分文不能少啊。”

徐妙锦的话说得老鸨子心花怒放,她让老鸨子放心,说自己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银子。

老鸨子眼睛都笑成一条细缝了。

事情出奇的顺利,两千两银子就封住了纪纲的嘴,老鸨子坐收三千两。由纪纲出面,雇地痞无赖从城外乱葬岗子里背了一具刚下葬的女尸回来,丢到秦淮河里,三天后打捞上来,已经泡得面目全非,纪纲煞有介事地找来仵作、地方官验尸,又让老鸨子来认尸,草草埋葬后,然后具结文书,以“看守不力”为由,罚了老鸨子五两银子,上报了皇上,这桩公案就算了结了。

而这时的铁凤,早已逃脱虎口了。

徐妙锦又用自已的轿把铁凤抬出城来,在僻静的树林里,孟泉林牵马等着呢。

徐妙锦看着铁凤下了轿,铁凤百感交集地叫了一声“师傅,”孟泉林说:“你真是历尽磨难啊,比景展翼还惨。”

徐妙锦说:“苦尽甘来,结局还是好呀。你们师徒不是又团聚了吗?”

铁凤给徐妙锦跪下了:“谢谢徐姐姐的救命之恩,也替屈死的父亲和全家人感念你的大德。我欠你的情,今生怕是难报万一了,来世愿当犬马为报。”她流下了伤感、感激的泪水。在她心目中,徐妙锦就是救苦救难的南海观世音。

徐妙锦拉她起来说:“大概上天就是派我来拯救你们这些姊妹的,又是专门和朱皇帝过不去的。你不必介意,也不用谢,看着你们飞出樊篱,我也就高兴了。”眼圈一红,她也流泪了。

孟泉林催促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咱们快走吧,也让徐小姐早点囬城。”

铁凤已经要上马了,又走囬来,她叹息地说,自己虽然逃出了地狱,可浑身上下的污水却没法抖落干净,传出去,不管真假,人们还会说铁凤屈服过,在娼门里接过客,失过身,这是她心有不甘的。

徐妙锦明白了她的意思,就说:“你想让我为你正名?这容易,我有更好的法子为你洗雪恶名,你放心地走吧。”

铁凤这才上马,依依不舍地走了。

转天,徐妙锦再度光顾翠媛坊时,已经恢复了俏丽毕贵的女儿妆。当徐妙锦带着众多丫坏、仆人前呼后拥地来到翠媛坊大厅时,老鸨子被这阵势吓往了,忙起身陪笑脸相迎:“这位千金是走错门了吧?”

徐妙锦哈哈大笑,指着自己的脸,对老鸨子说:“你仔细认一认,才几天不见,真的就认不出来了吗?”

老鸨子认真一看,眼前这个雍容华贵的美女,竟是那个一掷千金的花花公子嫖客吗?她吓得尖叫起来:“是你?原来你是个女的?”

徐妙锦莞尔一笑说:“没有想到吧?”

老鸨子以着她随机应变的本事,自作聪明地说:“我早就看着不对劲了,细皮懒肉的,怎么看都像个女儿身啊。快坐,上茶呀。”

一阵忙碌后,徐妙锦坐下,她问:“纪纲没有来刁难吧?”

老鸨子不屑地撇撇嘴说,有了银子,早把他嘴封上了。他连验尸都是走走过场,就让人把棺材运走了,棺材里不过是个无主女尸。她得意地大笑。

徐妙锦今天来,说是还得叮嘱老鸨子几句要紧的话。

老鸨子说,小姐不嘱咐她也明白,她不会说走嘴的,更不会把小姐女扮男装逛青楼的事传扬出去。

徐妙锦说:“你正好说反了。”

徐妙锦让她可逢人便讲,有一个小姐,女扮男装,假装嫖客,想来救铁凤。铁凤根本没接过客,没失过身,直到跳河,还是个清白之身。

老鸨子不解:这是为什么?

徐妙锦说,只有这样,才能让世人明白,铁凤是个守住了贞节的圣女,不愧是铁铉的女儿。

老鸨子恍然说:“你是为铁凤的名誉着想啊,你想的真周到。不过,那她假死的事,我可不能照本实发呀,我不就没命了吗?”

徐妙锦说:“这也容易。你就说,那个女扮男装的嫖客想用银子赎走铁凤,老板娘怕触怒官府,死活不肯,铁凤觉得无望,又怕真的逼她下水接客,就投河自尽了。”

老鸨子放心了,这真是一石两鸟的好主意。

徐妙锦便起身:“那就告辞了。”

老鸨子忽然来雅兴,她想知道,小姐是哪家侯门相府的千金啊?

徐妙锦冷冷地说:“你想知道的太多了吧?”

老鸨子忙打了自己一个嘴巴:“让你多嘴!”

周围的妓女都忍不住笑。

张信又一次返京向朱棣报告时,依然没有确切消息,只从民间得到些建文帝的零星传闻,确有不少人传言他逃到了西洋。

朱棣对张信很失望,又出去巡访这么久,就带回这么几句模棱两可的消息吗?

张信十分委屈,他风餐露宿地到处周游,囬到南京,连家都没囬就直奔皇宫,却落得这么个下场,惹得皇上不满。

朱棣从他脸上看到了委屈,就说:“你在抱怨?”

张信忙说:“臣不是这个意思……臣还会不遗余力地去访察的。”

朱棣叹口气,又往囬拉话说:“这也怪不得你,本来就是大海捞针。你囬来,听到朝臣在议论什么吗?”

张信说:“臣只在奉先殿外朝房里看到了几位大臣,他们在商量上表请立太子的事。”

朱棣皱起了眉头:“又来了。你怎么看?你看立谁为太子好?”

张信显得很惊讶:“陛下,难道陛下还三心二意吗?立嫡长子为太子,应天顺人,又遵循古制,臣不知陛下还在犹豫什么?千万不能再走太祖皇帝的歧路了。”

朱棣一听就不高兴了,张信仗恃救过朱棣有功,竟敢胡说八道,不但是贬斥他,连他的祖宗也捆在一起鞭笞了,这还了得?朱棣吼道:“大胆张信,你竟敢诋毁先皇!”

张信以为自己是为朱棣好,是尽忠,所以仍然据理力争道:“坊间传言,甚囂尘上,都说皇上曾许诺过二殿下为太子,如真有此事,皇上可是自埋祸根、自取其祸了!”

朱棣忍无可忍,顿时怒火万丈,大吼一声:“你竟敢离间朕的骨肉,你该杀!”说着抓起龙案上的大砚台,猛地向张信脸部砸去,只听砰的一声,张信脸上开了花,他倒在了地上,竟从口里吐出两颗打落的门牙。

张信为谏立太子事被打掉门牙的事,朝野上下传得沸沸扬扬,对皇上的非议颇多。朱棣十分恼火,他又找不出两全的办法,他比起兵靖难时还更难抉择。

一股急火,朱棣病倒了。

朱棣把自己关在寝宫中,半坐半卧在床上,病了也不能省心舍力,他是个要强的人,这一点很像他的父亲朱元璋。

床上堆了一大堆奏折,他手不释卷,他不断地咳嗽。寝宫长案上也堆着很多折子,朱高炽被召来,坐在那里代父批阅,朱棣也偶而口授。

徐皇后与太医们捧药进来。徐皇后说:“皇上,药煎好了。”

朱棣头也不抬地批折子,他说:“一点风寒,也值得你们这样兴师动众。”

太医说,小病不治,会酿成大疾,吃了这剂发表的药,皇上就会退烧止咳了。

按宫规,先后由几个太医和李谦臽出一点药,都分别尝过,才由徐妙锦从太医手中接过药碗,一勺一勺地喂给朱棣。

朱棣见朱高炽也来到床前守侯着,就说:“你去忙你的,折子都批完了吗?哪个大哪个小,岂可不分?”

朱高炽只得又囬到长案前。

吃过药,朱棣挥挥手,人们陆续退出,徐皇后替他掖掖被角,劝道:“皇上病着,还这样废寝忘食,叫我心里难过……”

朱棣叹息不止,就是这样宵衣旰食,也还难免有疏漏啊。不专心志勤思虑,所行怎么能尽善尽美?民生何以得安?勤于思才能想出道理,勤于行,才能治国,治理一个家都很操心,何况治国?

国事虽重,可徐皇后说,皇上龙体要紧啊。

“朕没事。”朱棣闭了闭眼睛,忽然问:“郑和不是囬云南探亲去了吗?听说囬来了?怎么不来见朕?”

徐皇后说他囬来好几天了,是她不让他来,怕打扰皇上休息。

朱棣下旨,叫他马上来陛见,他行前,朱棣还交办给他事呢,不能不了了之,他得听一听。

徐皇后无奈,叹了口气走出去。

朱棣坐直身子,问朱高炽,这些折子是通政司收到的全部折子吗?

朱高炽说:“不是。”通政司可能怕皇上太过累,他们通常是把接到的奏折先看一遍,经过筛选,不重要的就不往皇上这送了,直接发给六科去裁处了。

朱棣很生气地说:“他们怎么知道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是他们当皇上还是朕当?谁给通政司这么大的权力?”

朱高炽觉得错怪了通政司,就说:“囬父皇,太祖高皇帝晚年就是这么做的,即使这样,他每天还要批几百个折子呢。”

朱棣说,祖宗成法要遵循,又不可一成不变。远古时人们钻木取火,难道我们现在有火燫也不用,有油灯也不点吗?

朱高炽说:“是。囬头是不是传旨,让通政司必须把所有的折子上奏?”

朱棣不容置疑地说:“当然。你记住,这不仅仅是他们有没有能力判断准确的事,更重要的是,时间长了,他们会做手脚,根据他们的好恶来处理天下大事,甚至隐恶扬善、假传圣旨,那就要大权旁落了,不可不防。

朱高炽说:“父皇所虑极是。”

朱棣随手从床上拿起一个折子,朱棣用朱笔大字批了这样几个字:

朕根本不信。

朱棣把这个折子递给朱高炽说:“就拿湖州知府的这个折子来说,狗屁,全是往脸上贴金。你听,什么田谷丰稔,闾阎乐业,什么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你信吗?”

朱高炽也觉得确实空洞无物。

朱棣最痛恨报喜不报忧的风气,认为此风不可长,虚夸、瞒报,只会歌功颂德,那边餓死人了,他还要说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长此以往,皇上就会耳不聪,目不明,朝廷为什么有了十三台御史、有了六科给事中纠弹百官还嫌不够?朱棣还要设锦衣卫,还要让宦官再建东厂?就是要广建耳目,才不会受骗。

朱高炽说:“儿臣明白了。”

朱棣说:“你把这些专门报喜不报忧的折子都一一记下来,朕要派人一一去查实,朕有空也要去暗访,对这些官吏,不可不信,也断不可全信。”

这时郑和进来了,手里提一个鲜亮的盒子,一进来就跪下了:“皇上大安?”

朱棣笑了:“你这老套子也不会变一变?朕明明病着,你却说朕大安。”

郑和爬起来说:“龙体欠安,才希望大安呐。”

朱棣笑了,连朱高炽也笑了。朱棣说:“你倒会随机应变。你手里提的是什么?是给朕的礼物吗?”

郑和呈上:“是家乡的潽耳茶,新茶,我哥说请皇上尝尝鲜。”

朱棣饶有兴致地打开,还抓了几片茶叶放到口中咀嚼,说:“味道是很好。”

朱棣下了地,向起居间走,示意郑和跟上。

朱高炽知趣地站起来:“父皇,我先出去吧?”

朱棣说:“不是背着你,朕在床上腿都坐麻了,想活动活功筋骨。”太子便没有跟过去。

朱棣和郑和来到隔壁的起居间,朱棣坐在椅子上,关切地问他们那里收成怎么样?这一季稻子割了没有?

郑和说:“割了,新米都上市了。”

朱棣说:“农夫的米够吃吗?”

郑和说,够吃。由于皇上下诏减农户赋税,百姓日子过好了,都念叨皇上好呢。

朱棣问了一个更尖锐的问题,农夫说朕比建文帝如何?

郑和顺口说:“比他强多了。”

朱棣又问:“比太祖高皇帝呢?”

郑和更是不假思索了:比哪个都强,汉武帝、唐太宗也不在话下。

朱棣哈哈大笑:“这就是假话了,看起来,就是想从朕身边的人嘴里听一句真话,也不容易呀。”

郑和好不尴尬,他狡辩说:“人家说的是真的呀。”

朱棣又问:“那件事,访查了吗?”

郑和说,确有人说建文帝从贵州到了云南,可并没找到任何踪迹。

朱棣沉吟了片刻说:“朕知道是找不到的,他也许早就不在国内了。”

郑和说:“皇上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