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再次爆发
1988年,此时的世界格局看似开始走向和平。东西方的关系缓和了,中国与苏联的关系仍然和睦,苏联开始考虑从阿富汗撤兵,伊朗接受了联合国关于伊拉克战争的停战协议。
两伊战争的停止是一个最大的意外。阿亚图拉·霍梅尼(Ayatollah Khomeini)在屡次拒绝调解之后,于1988年7月18日突然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的停战协议。这场战争历时8年,双方损失惨重。据估算,在此次战争中有100万人身亡、170万人受伤,还有150万人沦为难民。再算一算经济账,这场战争的花费惊人,竟有4000亿美元之多。
第二年,即1989年,发生了比1988年的这一事件更加令人意外的事。现在看来,在当时威胁了世界格局长达40余年的冷战在那一年正式宣告结束了。
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Yalta)会议上,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和约瑟夫·斯大林(Joseph Stalin)签署了关于处理第二次世界大战遗留问题的系列协议。1945年5月,柏林被苏联攻陷。苏联在东欧的霸主地位在这次战争后确立,采用必要的武力手段镇压了所有的示威游行(包括1956年对匈牙利的镇压,以及1968年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镇压)。为了防止越来越多的民主德国人逃往日益繁荣的联邦德国,柏林墙于1961年竖立起来。
到了1988年,新上台的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提出了改革和开放的口号,一场改革势在必行。随着苏联领导层****统治的日益松懈,被禁锢已久的对自由和独立的强烈渴望在苏联国内以及东欧的其他国家蔓延开来。
在波兰的6月议会大选中,至今都未被承认的团结工会以压倒性的优势大获全胜。在匈牙利,共产党宣布不再信仰马克思主义,并且更换了党名。1989年秋,各国爆发了大规模的群众示威,由此导致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执政党纷纷倒台。这一年,逃往联邦德国的民众越来越多。在民主德国的总统埃里希·昂纳克(Erich Honecker)被开除党籍后,数以万计的民主德国民众涌出了柏林墙的控制范围。
随着冷战的结束,苏联不得不面对现实。苏联的经济状况狼狈不堪,如果想要修复经济,苏联必须停止与美国之间的军备竞赛以避免高额占用国民生产总值。这对于维护世界和平是一件好事。但是,正如本书第6章中将会讲到的那样,对于像罗尔斯·罗伊斯这样的公司,它们不得不对军备采购订单进行重新预测。
1990年战争再次爆发。伊拉克在免于与伊朗交战的情况下,开始侵略科威特(Kuwait)。在此前的几个月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一直就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配额问题威胁科威特,还禁止科威特开采鲁迈拉油田(Rumaila Oil Field),并宣称此处归伊拉克所有。没人能想到萨达姆·侯赛因会发动一场侵略战争,但就在8月2日凌晨,伊拉克军队和坦克开进了科威特并控制了这个酋长国。科威特皇室逃往了沙特阿拉伯。
西方国家的反应很迅速。布什(Bush)总统谴责了这一“赤裸裸的暴行”,并且对其进行了经济制裁。同时布什总统还冻结了伊拉克和科威特两国在美国的所有财产。日本、英国、法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都采取了相同的措施。联合国安理会一致谴责了伊拉克的行为,并要求其撤军。几天之后,安理会通过了一项大范围贸易禁运措施。当沙特阿拉伯要求对其所有油田进行军事保护时,人们开始担心全面战争会就此爆发(如果萨达姆·侯赛因占领了这些油田,他就会控制全世界39.5%的石油储备量)。但是,布什总统在9月初飞往芬兰会见了米哈伊尔·**********总统,双方达成共识将通力合作,强迫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兵。此次会见传递给各国领导人的信息非常明确——世界上这两个超级大国立场一致。
1990年秋天,几次劝说伊拉克撤兵的行动失败了。于是在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如果伊拉克不在1991年1月15日从科威特撤兵,那么安理会将采取武力措施使其撤兵。要确保能够在沙特阿拉伯建立起有力的防御,并且有把握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美军当时需要4个月的时间来做军事准备工作。在8月,美国向沙特阿拉伯派出了快速部署兵力,这些部队包括第82空降师、美国海军陆战队和美国空军部队。美国海军也驶进了波斯湾。但是,美国陆军只是轻型装备的部队,就算和沙特阿拉伯部队以及其他阿拉伯国家部队联合起来作战,也未必能抵挡伊拉克发起的全面进攻。无论如何,美国这样做最终还是阻止了萨达姆·侯赛因打算攻打沙特阿拉伯的计划。
美国从越南战争中总结了经验,他们不会再让自己陷入一场无休止的战争中。他们预备了足够的兵力,准备快速解决战斗——有45万名美军、1.4万名英军、1万名法军以及6.57万名沙特阿拉伯士兵和埃及的几个师。为了对付这么强大的军事力量,伊军派出了约100万人上前线,其中大部分是军人。这样一来伊军在数量上占了优势,但是在空中和海上,美军和联军显然占有优势。
这次战争的时间很短——萨达姆·侯赛因没有在1月15日撤兵,空袭在1月17日开始,伊军被赶出了科威特。很多人觉得如果美军和联军当时乘胜追击,进攻巴格达,而且废除萨达姆·侯赛因,也许结果会更好。但是联合国安理会只同意将伊军驱逐出科威特。伊军撤出后,美军便停止了对伊军的进一步打击。还有些人觉得虽然萨达姆·侯赛因不是一个理想的领袖,但他的势力有一定分量,对于伊朗这股势力,他能起到平衡局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军和联军继续攻打伊拉克,他们就可能在中东国家中失去一些友人的支持。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2001年美军向沙特阿拉伯进驻军队,奥萨马·本·****(Osama Bin Laden)就此变成了美国不共戴天的敌人。
我们的战线拉得太长了
此次事件使得航空旅客的数量急剧减少。仅在1991年,各航空公司总共损失了20亿美元,第二年预测的数据显示前景更加可怕。很多航空公司倒闭了。东方航空公司(Eastern Airlines)在1989年就倒闭了。大陆航空公司和布兰尼夫航空公司(Braniff)也都正式提出破产保护申请。英国欧洲航空公司于1991年3月宣布破产。同年晚些时候,中途航空公司(Midway Airlines)以及红极一时的美国泛美航空公司停止了运营。
在1990年11月,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刚委任的首席执行官拉尔夫·罗宾斯对他的董事会说:经济的衰退以及高价的原油对航空公司打击很大。现在的形势跟70年代、80年代初很相似,航空公司只是在急需的时候才会采购。1991年和1992年的需求量也许会减少,但在1993年也许会增加。罗尔斯·罗伊斯公司需要把生产的进度平均化。波音公司如果能够提前接受1991年和1992年的发动机交付量,这将会很有帮助。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认为,应该在1992年开始为1993年的交付生产泰发动机,哪怕要自行承担经济上的风险。由于经济的萧条,再加上公司在研发项目上的花费巨大,因此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公司的盈利幅度将会很小。
为了说明现阶段面临的困境,英国航空公司的董事长金勋爵(Lord King)在1990年11月2日说:“虽然今年前两个季度的利润增长了23.6%,但是预计后两个季度的利润可能是负数。”这次讲话是在公司会议上的发言,表明他做好了公司亏损的准备。
经济衰退始于1990年,到了1991年情况更加恶化,这对全球经济来说就像在伤口上撒盐。虽然很多人认为这次衰退将在1991年底前远去(英国财政大臣诺曼·拉蒙特(Norman Lamont)发表言论说:“春天已经到来了”),但是这场萧条一直持续到了1992年的下半年。经济萧条带给飞机制造业的影响是灾难性的。1992年9月范堡罗航展结束后,《航空周刊与空间技术》(Aviation Weekly&;Space Technology)这样评论:
在看不清世界经济形势何时回暖的情况下,全球航空/国防工业都面临着接踵而至的不确定因素和挑战,海湾战争对民航业造成的影响至今仍在,而冷战正处于不断解冻的局面。
对于飞机制造商和他们的供应商,其中包括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在内,由于市场形势的不断恶化,给他们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甚至可以说是毁灭性的竞争。随着订单的日益萎缩,美国西南部的沙洲停放区出现了一排排卖不出去的飞机。吉尼斯皮特航空公司(Guinness Peat Aviation)不得不取消公开发行其股票的计划。
军品市场也没有得到任何安慰。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苏联这一军事威胁的崩溃,各西方政府正好可以在军备采购上节约一笔。欧洲主要的军机项目,即四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欧洲战斗机项目(European Fighter Aircraft,EFA)在1992年面临流产。因为当时德国对投入到联邦统一上的花费已经感到吃力,他们拒绝继续为该项目出资。后来通过新一轮的谈判,以及简化了制造规范,该项目才没有流产,并最终改名为EF2000。
很自然,罗尔斯·罗伊斯公司也受到了影响。首先感到收缩压力的是位于布里斯托尔的军用发动机公司。生意的缩减来自于国防部,因为他们降低了国防经费的预算。特别是他们减少了用于“狂风”战斗机上的RB199发动机的订单量。
保罗·贝茨(Paul Betts)在1990年7月12日的《金融时报》上指出:
对于世界上三大航空发动机制造业巨头而言,“和平时期公共事业经费”已经变成了“和平时期公共事业债务”……图姆斯勋爵已经明确表示布里斯托尔军用发动机公司会采取“反收缩政策”……集团公司军用发动机部部长科林·格林对于此事表现得更加坦率。政府取消了33架“狂风”战斗机的订单,“这对军用发动机公司和布里斯托尔的工厂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有人也许会认为海湾战争的爆发能带来军用发动机订单量的激增,而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能从中获益。当然,我们在本书第6章中会讲到,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积极开发军品市场。但是,除非一场战争持续的时间足够长,否则战争的开始往往意味着军用飞机的飞行量将会减少,因为飞机只会执行从A点飞到B点然后返航这种明确的飞行任务,而不会像平时演习时那样做大量飞行演练。《金融时报》评论说:
似乎国防武器供应商的未来变得越来越暗淡,因为政府可能提出削减武器采购经费这一长期性计划,而海湾战争的爆发并没有改变这种可能。
虽然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在1990年的业绩出奇地好——营业额为35亿7000万英镑(上升了24%);利润为1亿2400万英镑;手里还有57亿英镑的订单——在1991年春公司宣布这些数据的时候,公司董事长图姆斯警告说,1991年会是“难熬的一年”。对于后来出现的交付期不断推迟,甚至是订单的不断取消,其实在那时就有了“预兆”。图姆斯这样告诉股东们:
我们的通胀率在下降,但是仍然高于我们的竞争对手,而且英镑的高含金量会给像我们这样的出口商制造很大的麻烦。
拉尔夫·罗宾斯补充说:
我们每天需要赢得至少价值500万美元的订单,才能保证我们公司的正常运行。要赢得订单、存活下来,我们不得不面对种种困难。我们的利润已经很少,我们的单位成本还需要大幅度降低才能和竞争对手比拼。
对于机体和发动机制造商而言,海湾战争结束带来的影响,以及全球航空乘客量锐减20%的事实是非常残酷的。理论上说,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的在手订单看似很丰厚——分别为2000亿美元和720亿美元,但是这些数据非常误导我们,因为这些订单的交付期已经到了90年代中后期。而且,还有订单不时地被取消。所以这些数据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的确遭受了重创。1991年1月,公司宣布:在德比的各民用发动机制造厂将裁员1500名。在这一年中,裁员没有间断过。因此到了1991年底,雇员人数从1990年底的64200人变为57100人。当年的业绩数据显示:营业额从37亿6000万英镑下降到35亿1000万英镑,而盈利从1亿3400万英磅下降到2400万英镑。
1991年2月7日,罗宾斯告诉他的董事会,在此前的一周里他已经和美国以及国际上一些航空公司的董事长就民航业的现状进行了交流。很显然现在民航业正处于对恐怖主义的极度恐惧之中,业绩受到严重打击。跨大西洋航线业务下降了60%以上;美国国内业务下降了30%;跨太平洋业务下降了大约20%。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交付期要不断推后,为什么库存量要尽可能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