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三千年来激荡人心的发家史
2710500000016

第16章 发家秘诀之“闯”:好运不会自己找上门(8)

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五月,清除鳌拜的时机终于到来。康熙先将鳌拜的亲信派往各地,离开京城,又让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擒拿鳌拜当天,鳌拜受皇帝召见,进入武英殿。在门外,索额图让他交出武器。鳌拜自恃武勇,而且根本没想到康熙已经打定了主意要对付自己,于是便把随身佩剑交给了索额图。来到武英殿之上,康熙一声令下:赐座!鳌拜坐下之后,一名练习摔跤的少年乔装成太监上来给鳌拜送茶,鳌拜接过茶杯,猛然发现茶杯特别烫手,根本没办法用手拿。这时,侍立在鳌拜椅子后面的另一名练习摔跤的少年趁机发难,用力一推椅子,鳌拜便整个身子连同茶杯一齐都摔在了地上。

就在这时,少年大喊:“快来扶鳌少保(鳌拜的头衔是太子少保)!”早已埋伏在两旁的那十几个练习摔跤的少年便一拥而上。鳌拜还天真地以为他们是来扶自己的,哪想到他们竟是要擒拿自己!十几个精于摔跤之术的小伙子疯狂地扑在了鳌拜的身上,饶是鳌拜勇猛无比,也再没有反抗的余地,很快就被少年们擒住了。就这样,在少年康熙皇帝的策划之下,鳌拜这个一代骁将、当朝权臣稀里糊涂地败在了一群毛孩子手里。

鳌拜被擒之后,康熙召集王公大臣,迅速定下鳌拜的30项大罪,准备把他凌迟处死。虽然后来康熙念在鳌拜过去曾经为大清朝立下过汗马功劳的份上,保留了鳌拜的性命,但是抄家流放的下场是免不了的。这虽是一场夺权的斗争,但它却是康熙成就一切功业的基础,铲除鳌拜使他有了实施自己治国方略的可能和机会。自此之后,康熙真正掌握了清朝的大权,一代圣主由此而生。

平三藩,青年康熙奠定大清基业

智擒鳌拜,清除鳌拜的党羽并不足以让康熙坐稳皇帝宝座,西南的“三藩”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大清朝的统治。

所谓“三藩”指的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支割据势力所辖藩镇。清兵攻入山海关之后,因为满族毕竟是少数民族,人口和兵力远不能跟汉族相提并论,因此,清朝的八旗兵在山海关跟明朝军队争锋有余,而一旦入了关,面对广袤的神州大地,兵力立时便捉襟见肘了。朝廷为了对付农民起义军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将充当前驱,从事招抚及武力镇压。

在明朝降将中,以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三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在彻底平定了明末起义军和南明势力之后,顺治皇帝封这三个人做了异姓藩王,让平西王吴三桂驻扎在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驻扎在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驻扎在福建,这样便形成了所谓的“三藩”。三藩之外,还有一个孔有德。但是孔有德在同农民军李定国作战时失败,自杀于桂林,其子也被李定国所杀,所以无人袭封,仅有一女孔四贞嫁给孙延龄,清廷即以孙延龄为将军代领其众,驻守桂林,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藩所在的云贵广东可以说是天高皇帝远,因此,朝中的康熙皇帝和文武百官根本无法在第一时间得知这三位藩王的动向。与此同时,三藩的势力极大,不仅手中握有重兵,而且三藩的部队都是常年打仗、能征惯战的精锐之师。不仅如此,三藩在地方上还有行政和财政大权,他们驻扎的区域,官员都是三藩自行任命的,不仅不用给朝廷缴税,朝廷每年还要拿出一大笔钱来给三藩做军费。经年累月下来,三藩越养越肥,朝廷积贫积弱,三藩自然就成了清廷的心腹大患。

除掉了权臣鳌拜的康熙皇帝在亲政数年之后变得越发成熟,他深知朝廷内外之利害和前代藩镇之得失,三藩始终是他的心头大患。康熙曾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忧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但是,纵虎容易缚虎难,三藩势力已成,却并非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康熙是一个实干派,无论什么问题在他手里,只要他下定决心去解决,就不会去考虑这件事情有多么难办。因此,当康熙下了“削藩”的决心之后,很快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此来保证削藩的顺利进行。这些措施包括招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以及耿精忠的几个弟弟在宫中做宿卫等等。说是宿卫,实际上就是把它们当做人质,让吴三桂等人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

在完成了一系列的布置之后,在康熙十二年(1637年),康熙皇帝正式下达了削藩的诏书,命令三藩带领自己的部队去山海关外安置。这下,吴三桂等人知道自己再也没有退路了,不甘心失败的三藩纷纷举起叛旗,起兵造反。

自三藩之乱开始之后,吴三桂兵出三贵,进据湖南澧州、常德、岳州、长沙;孙延龄叛于广西,耿精忠叛于福建,台湾郑经渡海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尚之信又叛于广东,提督王辅臣又叛于宁羌,杀害了朝廷委派的陕西经略莫洛。三藩和响应他们的各种势力锐气正盛,而抵抗的清军因为久不上战场而一触即溃。一时间,四方震动,人心动摇。年轻气盛的康熙甚至想到要御驾亲征,朝中大臣们百般劝阻,才让康熙打消了这个念头。但是,三藩之乱在长江以南已成燎原之势,清军东征西讨,顾此失彼,形势相当危急。

好在三藩虽然兵精将勇,但是一时间还无力渡过长江,清军与叛军沿着长江形成了僵持的态势。战事直拖到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在这一年,清朝大将图海和周培公招降了在西北叛乱的王辅臣。这一事件成为了整个三藩之乱的转折点,战争的形势开始向着有利于清军的方向发展。紧接着,叛军内部出现了分裂。郑经与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和耿精忠互相掣肘,孙延龄又被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杀死。叛军呈现出了土崩瓦解之势。随着尚之信和耿精忠的相继败降,三藩中势力最大的吴三桂真正成了孤家寡人,失败只是时间问题了。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年已74岁的吴三桂明知大势已去,干脆在临死之前过了一把皇帝瘾,他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吴三桂病死。虽然他的孙子吴世璠继承了皇位,但是吴三桂是所有叛军的精神支柱,他一死,叛军顿时失去了斗志。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一步步进逼到了昆明城下。吴世璠势穷自杀,三藩之乱终告平定,康熙也终于算是在神州大地上站稳了脚跟,为大清朝延续二百余年的基业打下了基础。

三藩之乱爆发时,康熙皇帝只不过20出头,三藩之乱平定时,康熙皇帝也还未到而立之年。擒鳌拜、平三藩,对于一个皇帝来说,这样的丰功伟业只要做到一件,便可以青史留名,做到两件便可以百世流芳,而康熙做到这两件事只不过用去了他漫长政治生命的三分之一罢了。

在此后,康熙皇帝对外击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攻取台湾统一中国全境;扫平葛尔丹消除北方隐患,让清帝国的版图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对内集中皇权,打击朋党,尊崇儒学,团结各族,与民休息,永不加赋,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太平盛世——“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所有的这些,都是康熙依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胆略气魄一步步走出来,一关关闯过来的。“千古一帝”这个称号,康熙当之无愧。

发家感悟

不要说在大清历史上,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康熙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如果没有康熙,历史篇章不但会大为逊色,就连今天的中国版图也会缩水许多。

另外,康熙作为“康乾盛世”的缔造者,应当是功高至伟。但最让人称道的是,这位在位时间长达61年的中国皇帝却始终如一地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没有妄杀功臣;二没有迫害士子;三没有大兴土木。这在家天下的帝国时代是绝对罕见的。

康熙作为顺治的儿子,在皇位的传承上,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当时的大清虽立而国未盛、民未安,守成和创业同样重要。上,继父祖鸿业;下,开后世太平。实现民众康宁、国家鼎盛是康熙帝必须面临的时代课题。应当说,康熙的发家是和整个国家的命运捆绑在一起的。

历史最终证明,康熙承担起了这样艰巨的历史使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时代对他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