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识神骨,当辨刚柔
【原典】
既识神骨,当辨刚柔。刚柔,则五行生克之数,名曰“先天种子”,不足用补,有余用泄。消息与命相通,此其较然易见者。
【译文】
已经鉴识神骨之后,应当进一步辨别刚柔。刚柔的道理源于五行的相生相克,这是由先天遗传下来的。刚柔不足的地方要去补充它,若是过了头则要消减它。这样保持平衡才能达到和谐状态。刚柔的状态和阴阳的消长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若能辨识它,就可以更好地观察人了。
刚柔并用,天人合一
曾国藩认为,“神”和“骨”为相之本,有本才会有种子。“刚柔”是相的“先天种子”。换句话说,“神”和“骨”很重要,而“刚”与“柔”同样很重要,“辨刚柔”,方可入道。以阴阳、刚柔及五行学说来品鉴人物,其说由来已久。
曾国藩认为人的“先天”品性与命运,可以通过“不足用补,有余用泄”的方法来补偿,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道家学说思想。特别是其“内刚柔”之说又对“外刚柔”的机械倾向做了补正,强调要通过人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行来观察、品鉴人物,并重点分析了“粗”“蠢”“奸”三种人物的品性。这就由“外刚柔”的“五行命相”论,转而偏向于较为合理的“神鉴”论,如其所谓“喜高怒重,过目辄忘,近‘粗’。伏亦不伉,跳亦不扬,近‘蠢’。初念甚浅,转念甚深,近‘奸’”。
然而,太刚则折,太柔则靡。早年曾国藩在京城,就喜欢与那些名气大、地位高的人作对,虽然不乏挺然特立、不畏强暴的意思,但也肯定因此吃过不少苦头,不然的话,曾国藩就不会认识到天地之道,应刚柔并用,实在不可有所偏废。
三国时,袁焕貌似和柔,但他临大事,处危难,虽贲育之勇也不能超他。孔子提倡仁道,但在齐鲁之会时,奋然于两君之间,击退齐国挑衅,保持鲁君的威严,这是以刚济柔之勇举。蔺相如奉命使秦,完璧归赵,威武不能屈,然其让车于廉颇,顾全大局,道义相尚,这是以柔济刚之义举。所以刚以柔济,柔以刚济,刚柔相济,才能有理有节,成为政治上的铁腕人物。
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古代政治家多贵柔尚宽,柔能接物,宽能得众,这是封建政治家的处世哲学,他们迫于人主的强暴,奸臣的谗言,不得不如此做人。
封建政治家主张“事君惟敬”。张永说:“事君者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忠不言己效,公不言己能,此可以事君。”昔萧何、吴汉立有大功,而萧何每见汉高祖,似不能言。吴汉奉光武,也非常勤劳谨慎。金日磾两子都受汉武帝宠爱,因戏宫女,日磾则杀之,恶其****,恐遭族诛。顾雍父子深得孙权宠信,但顾雍老成持重,见孙子顾谭酒后狂舞,则呵斥道:“败坏我家者,必定是你。”徐达言简虑精,诸将奉持凛凛,而在太祖面前恭谨如不能言。宋濂侍明太祖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可谓忠厚长者。以上所列诸公,均忠谨奉上,宽厚待人,不矜不伐,不侮不凌,深得刚柔之术,所以得到善终。
刚强待物必败事,狎侮对人必受辱。曹操性忌,所有不堪忍受者。鲁国孔融、南攸、娄生,均以持旧不虞见诛。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曹丕御之有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情,遂定为嗣。关羽、张飞皆称万人敌,为世虎臣。关羽报效曹公,张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但关羽刚而自矜,张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这是理所当然。诸葛恪气凌于上,意蔑于下,所以不是善终之道,终于遭杀。隋代贺若敦恃功负气,每出怨言,以此招祸,临死诫儿子贺若弼说:“我以舌死,你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告诫他要慎口谨言。贺若弼并没有接受父亲的教训,居功自傲,好议人短,怨恨形于言色,终于坐诛。隋文帝谓弼有三猛:“嫉妒心太猛,自是非人心太猛,无上心太猛。”刘基为明太祖出谋划策,功居第一,然终不能为相,封拜亦轻,最后恩礼亦渐薄。原因是他过于刚直,得罪大臣与皇帝。以上诸公的结局,足为后人所警诫。
颍川周昭着书道:“古代圣贤士大夫所以失名丧身倾家害国者,原因各不一样,但总结其教训,不外有四点:急论议一也,争名势二也,重朋党三也,务欲速四也。急论议则伤人,争名势则败友,重朋党则蔽主,务欲速则失德,此四者不除,未有能善终者。”
可见刚与柔非特指一个人的个性,也是思想行为的表现,要掌握刚柔之术,当先端正思想路线,不急议,不争势,不重党,不欲速,以柔守之,以刚正之,刚柔相济,才能无往而不胜。
刚柔源于五行的相生相克
刚柔的道理源于五行的相生相克,这是由先天遗传下来的。刚柔不足的地方要去补充它,若是过了头则要消减它。这样保持平衡,才能达到和谐状态。
阴阳五行学说是“刚”“柔”的理论基础。“刚柔,五行生克之数”。如果人观五行中的某一“行”不足,其他部位都可以加以弥补,即《老子》中所言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果一“行”有余,其他部位却可以加以削弱。这就是比较中和平衡的“刚柔相济”。比如说,如果眼睛的形或神不足,而耳朵的神和形却有余,那么耳朵的佳相就可以弥补眼睛的不足,反之亦然。
“不足用补,有余用泄”。这个思想在阴阳五行中是辩证的重要体现。比如金旺,所谓物极必反,刚极易折,则用水来泄金之旺;如水太弱,不足以济事,则用金来生水,助其弱势。这种总体观念,可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观点。在运用“不足用补,有余用泄”时,应遵循事物消长之理——即阴阳均衡,刚柔相济,五行和谐统一的规律。
《冰鉴》所言之“刚”,并不是指暴虐,而是指强矫;“柔”,亦并不是指卑弱,而是指谦逊退让。
所以,若要问刚与柔哪个更重要,则有必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
道家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
常拟临终给老子遗教,教他处事贵在以柔,并以“齿亡舌存”之理告诉老子,认为柔是克敌制胜的根本,遇事以柔相对待,则天下事情都能办成。
常拟生病,老子前去慰问,说:“先生病得厉害,有什么遗教可以告诉弟子吗?”常拟说:“你不问,我也将告诉你。我到故乡下了车,你知道为什么吗?”老子说:“过故乡而下车,不是说不忘故乡吗?”常拟说:“是的。过乔木而低首趋走,你知道为什么吗?”老子说:“过乔木而低首趋走,不是说要敬老年人吗?”
常拟说:“是的。”
常拟又张大他的嘴指示老子说:“我的舌还存在吗?”老子说:“是的,舌头在。”“我的牙齿还存在吗?”老子说:“牙齿不存在了。”常拟说:“你知道其中道理吗?”老子说:“舌头的存在,这是因它有柔性;牙齿的落掉,这不是因为它刚硬?”常拟说:“是的。天下的事理尽在这里,我还有什么话再告诉你呢?”
叔向也持同样观点,认为柔比刚要坚实,“两仇争利而弱者取胜”。韩平子问叔向:“刚与柔哪个坚硬?”叔向回答说:“臣年纪已经八十多岁,牙齿已经脱落而舌头还存在,老子有言道:‘天下最柔的东西驾驭天下最坚的东西。’又说:‘人初生时柔弱,死时就僵硬。万物草木生时柔脆,死时就枯槁。’由此看来,柔弱者是乃生之途,刚强者是乃死之途。我是以得知柔乃坚于刚。”韩平子说:“这话有理,但你平时行为是好刚还是好柔?”叔向说:“臣也主张柔,何必要刚呢?”平子说:“柔是否太脆弱呢?”叔向说:“柔者被扭曲但不折断,廉洁而不缺乏,何谓脆弱呢?上天的道理很奥妙,按自然规律运行,所以它才无往而不胜,两军相攻而柔者往往获胜,两仇相争而弱者往往取利。”
齐桓公列举自然、社会现象,说明遇事刚猛容易坏事。齐桓公说:“金属刚硬容易折断,皮革刚硬容易破裂,人君刚猛国家灭亡,人臣刚猛朋友断绝,为人刚猛与人不和,四马不和则奔驰不长,父子不和家道破亡,兄弟不和不能长久,夫妻不和家室大凶。”
为什么柔弱胜于刚强?鬼谷子以量变到质变的道理说明之:“柔弱胜于刚强,所以积弱可以为强;大直若曲,所以积曲可以为直;少则得众,所以积不足可以为余。”
在自然界中,柔胜刚,举不胜举,水至柔,但能穿山灭火。老子认为,流水之所以能穿山、灭火,因水性最柔,一泻千里。在社会现象中,弱小之物能战胜强大之物,亦比比皆是。如小国战胜大国,弱国战胜强国,即为例子:越王勾践与吴战争失败了,被困于会稽,忿心张胆,气如涌泉,选练甲卒,然后请身为臣,妻为妾。但能不忘会稽之耻,发愤图强,十年生计。终于一战而擒夫差。所以老子说:“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而孔子则提倡的“中庸之道”,执乎其中,不左不右,不刚不柔,刚柔相济。此种学说成为后代处世的原则。曹操的谋臣荀攸是一位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人物,“荀攸深密有智防,自从太祖征伐,常策划密室,时人及子弟不知其所进言。”曹操每称赞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夸自己,不计劳苦,智慧可及,但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超过。”
五行有合法
【原典】
五行有合法,木合火,水合木,此顺而合。顺者多富,即贵亦在浮沉之间。金与火仇,有时合火,推之水土者皆然,此逆而合者,其贵非常。然所谓逆合者,金形带火则然,火形带金,则三十死矣;水形带土则然,土形带水,则孤寡终老矣。木形带金则然,金形带木,则刀剑随身矣。此外牵合,俱是杂格,不入文人正论。
【译文】
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称为“合”。如木生火,水生木,这叫作“顺合”。有顺合之相的人大多富裕,但不会显贵,就算显贵也只能是一时之事。又如火克金,但有时金也需火,此状况推及到水、木、土都是如此,这叫作“逆合”,有逆合之相的人,往往显贵非常。但是逆合之相又自有区别。金形人带些火形之相是好事,而反之火形人有金形之相就有可能只活到三十岁;水形人带些土形之相还好,若土形人有水形相,就会孤单到老;木形带金没有关系,金形带木,则恐怕会有刀剑之伤。另外的一些勉强拼凑的说法都是些杂芜之词,不能归入文人的正宗理论。
形相于外,顺和为上
古人根据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性质和象征意义,用类比取象的方法,把人的形体相貌以五种来概括,即金形、木形、水形、火形、土形,这与美术上对人头部的分类有共通之处。美术上把头部分为七种:目字形、国字形、田字形、甲字形、申字形、风字形、由字形。五行与美学分类在于其认识问题的出发点不同,但本性一样。
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人既然是宇宙中的精华,万物中的灵长,其构成元素也是金、木、水、火、土,当然也该合自然之性,因而说:“禀五行以生,顺天地之和,食天地之禄,未尝不由于五行之所取,辨五行之形,须尽识五行之性。”
这个思想成为古代人才学的理论依据,因此在《五行象说》中讲道:
夫人受精于水,故禀气于火而为人,精合而神生,神生而后形全,是知全于外者,有金、木、水、火、土之相,有飞禽走兽之相。
这段表明,中国古人知道生物最初来源于水中,“人受精于水”这个思想可不简单。达尔文等西方生物学家论证的生命来自水中,比中国古人对此的论断迟了好几百年。
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人既然源自于动物,则脱不得自然生物的属性,因此用飞禽走兽比拟人形,也无不可。三国时的名医华佗仿五禽而成的“五禽戏”,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但古代相术把飞禽走兽与人形和相关性说得神乎其神,奥妙无穷,则带有唯心的色彩,我们应对此持批判的态度。
根据五行的分类,对各种形态类型分述如下。
1金形人
形貌:面额和手足方正轻小,如一块方金,骨坚肉实。
肤色:白色。
声音:圆润亢亮。
性格:刚毅果决,睿智机敏。有诗证曰:“部位要中正,三停又带才,金形人人格,自是有名扬。”
2木形人
形貌:瘦直挺拔,如笔直大树,仪态轩昂,面部上阔下尖,眉目清秀,腰腹圆满。
肤色:青色(白中透青)。
声音:高亢而洪亮。
性格:温和,宽仁。有诗证曰:“菱形瘦骨,凛凛更修长,秀气生眉眼,须知晚景光。”
3水形人
形貌:圆满肥胖,肉多骨少,腰圆背厚,眉粗眼大。
肤色:略黑。
声音:缓急不定。
性格:情感丰富,富有想象力,聪明机智,多变。有诗证曰:“眉粗并眼大,轮廓要圆团;此相名真水,平生福自然。”
4火形人
形貌:头额窄下巴宽,鼻子高大而露孔,毛发较少。
肤色:赤色。
声音:燥烈。
性格:情感激烈,性格暴躁,直来直去。有诗证曰:“俗识火形貌,下阔上头尖,举止全无定,颐边更少髯。”
5土形人
形貌:敦厚壮实,背隆腰圆,肉轻骨重,五官阔大圆肥。
肤色:黄色。
声音:浑厚悠长。
性格:仪态安详,举止缓慢而稳重,冷静沉着,但城府很深,难以测度;待人宽厚,讲信用。有诗证曰:“端厚仍深重,安详若泰山,心谋难测度,信义重人间。”
这五种类型的人,是五行的推衍,天下所有人的形貌不外乎来自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