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应注意的是,以上五行的分类方法,是标准型的金形人、木形人、水形人、火形人、土形人,是非常典型的标准相,可以称为五形正局,是上等中的上等,充分合局而无丝毫驳杂。但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没有长相完全相同的人,而要合于五形正局的,也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的。如果合于五形正局,便为上佳,但这大千世界中不计其数的众多兼杂,该如何判断呢?仍然是根据五行生克原理。若五形为彼此相生,为贵;五行相克无序,呈杂乱战克之势,为凶。《老子》讲“损有余而补不足”,如有佳相去弥补不足之处,也可作贵相论。对于众多兼相,要真正判别,需要比较丰富、高超的经验和技巧。
《冰鉴》曰:“顺者多富。”金、木、水、火、土之间辗转相生,相互促进,相互推动,运势流畅,前景必然如顺势之流水,乘风破浪而无险阻,在做生意方面自然会得心应手,即平常人们所说的生意要顺着做,因此这种人发财很容易。但他们却难以升高贵,握重权,建立功勋的可能性更小,有富少贵,不能说富贵双全。古时可以用钱买官做,即使如此,他们的贵也在沉浮之间,一起一落,不会很长久,贵也只是小贵。
“逆合”指五行之间相互克制,如火克金,但金有时能合火,即是说金无火炼不成器具;如土克水,但水有时又能合土,即有土无水则不能滋养万物。因而水与金、土与火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以均衡成势为宜,不能偏废,有了偏废,自然会败相。五行之间势力均衡,五行和谐不冲战,各守其位,相辅相成,共成奇崛之势,这种自然就是贵相,且能“其贵非常”。有诗云:“无病不是奇,有病方为贵。”有病有救,可以成贵。有病无救,不为佳。
“金形带火,其贵非常;火形带金,三十死。”前一句上面已解释;后一句是说,火中有金,金既不能助火势,反而让火势不纯,形成驳杂凌乱之火,金又不能占主导地位,弄得金火交战,其势自然危险,本身也就难以存身了,因而谓之“三十死”。
“水形带土,其贵非常;土形带水,孤寒终老。”水势本来汪洋恣肆,如无土为堤为岸来约束,会成为水灾,不利于事。有土为堤为岸,则水能为人所用,成为有益的东西,因而会贵。但水多土掩,且水生木,木克土。如果土形兼有不纯之水形,由于水土相仇,就会“孤寒终老”。
“木形带金,其贵非常;金形带木,刀剑随身。”木没有斧头砍伐,没有刨刀等的雕琢,不能成为有用之木,而且,金生水,水生木,也有助木势,因而木形带金,其贵非常。金形带木,由于木能生火,火来冲金,自然会坏金之质,败金之势,所以有刀剑之祸。
“此外牵合,俱是杂格,不入文人正论。”除以上几种相生相克有理有节的“逆合”外,其他“逆合”没什么可取的,都是“杂格”,自然不会富贵,名利艰难。这种情况,用在文人身上无什么效验,因此“不入文人正论”。这种思想,当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的影响。
谦虚忍让,柔以待人
好强争胜,表面上看起来是益与福,其实却是损与祸;谦虚忍让,表面上看起来是损与祸,其实却是益与福。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谦虚忍让,柔以待人。“善以不伐为大,贤以自矜为损”,说得太妙了。“卑让降下者,茂进之遂路也。矜奋侵陵者,毁塞之险途也”,这要求在个人的修养方面要“内勤己以自济,外谦让以敬惧”。
一个人有善行,若自夸则会被人小看,因此不要自夸自大;一个人有才能,若自己显耀会使人生厌,因此不要自我显耀。
君子谦让,其举止不敢逾越礼仪的准则,其志向不敢凌驾法度以外的轨道,对内勤奋来求自济,对外则谦让来展现敬惧。因此怨恨与灾难不会找上门,而能长保荣耀与福泽。譬如舜因有谦让之德,而能名扬四海;汤礼贤下士,其圣敬之德乃日益精进。
小人争胜,常会自夸自己的才能和功荣,喜好凌驾别人之上。因此,当他在人前时,别人会伤害他;当他立下功荣时,别人会毁谤他;当他惨败时,别人会幸灾乐祸。人们往往因为竞争激烈,互不相让而两败俱伤,使第三者乘虚而入。比如郄至自以为智能过人,终遭杀身之祸;王叔喜欢与人相争,最后被迫逃奔其他国家。
总之,谦让是繁盛与进步的最好途径,君子最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仕途青云直上;争胜是毁坏与闭塞的险途,是小人的险径,因此寸步难行。谦让与争胜,优和劣,成和败,在此就非常清楚了。
分析争强好胜者的心理特点,可知其必定自毁的原因,根本在于不能做到谦让,于是构成矛盾冲突,终于由自矜好争造成自我毁害。
好胜的人,以处在人前为速锐,以处在人后为留滞;以在人之下为卑屈,以踩在人之上为异杰;以谦让对手为耻辱,以凌驾他人为高厉。他们不思自己责问自己,只知一味以亢奋对待别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当他们以亢奋的态度对待贤者时,贤者会谦逊地居他们之下,就像廉颇对待蔺相如,结果两人相安无事,双双得利。当他们以亢奋之态度对待暴戾者时,必定会造成双方处于敌对状态;既然造成敌对,那么是非必定混淆难以弄明白,既然是非混淆而难以弄明白,那么与自己毁灭自己又有什么差别呢?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是非混淆的情况下,听者虽然不会相信单方面所陈述的全部内容,但会相信一半;同理,另一方面的说法,听者也会相信一半。综观双方的陈述,各有一半为听者所相信。当有一方说自己有理的一面时,另一方必定会以相反的话加以反击,这么看来,凡是负气和相争,不过假借别人的口来毁灭自己而已。再说因言辞激动导致拒力相争,自己既然会殴打别人,别人也会殴打你加以反击,这其实也是借别人的手来殴打自己罢了。
别人为什么会用口或手攻击你呢?那是因为对方心中累积很多怨恨,在恰当的时候就会借题发作出来。要避免“易口而自毁”“代手以自殴”,必须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责问,自我批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识人刚柔,偏才可用
【原典】
五行为外刚柔,内刚柔,则喜怒、跳伏、深浅者是也。喜高怒重,过目辄忘,近“粗”。伏亦不伉,跳亦不扬,近“蠢”。初念甚浅,转念甚深,近“奸”。内奸者,功名可期。粗蠢各半者,胜人以寿。纯奸能豁达,其人终成。纯粗无周密,半途必弃。观人所忽,十有八九矣。
【译文】
五行只是刚柔之气的外在显现,称为外刚柔,而内刚柔指的是喜怒情感,激动程度和心态城府。喜怒情感表现得很强烈,但又转眼即逝的人,其气质近乎粗鲁。平静的时候没有一点张扬之气,该兴奋时也激动不起来,这种人气质有些愚笨。考虑事情时开始想得粗浅,但转念则能深思熟虑,这种人较为机智。内心机智的人往往能够功成名就。粗蠢愚笨的人比常人高寿。而十分机智的人倘若豁然达观,就会有不凡的成就。粗莽而做事不周密的人则必然半途而废。从内刚柔这方面观察人往往被忽视,而且人们十有八九都犯这个毛病。
从内刚柔看人的心性
曾国藩在《冰鉴》中有“喜怒、跳伏、深浅”论及人心内阴阳之气变化,既是指喜、怒、哀、乐等情感,又指沉静、急躁、胸有城府等各种性格。
具备某一方面特长的人,不是亢奋就是拘谨,不是偏刚就是偏柔,很多都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即使有的知道自己缺点,也不能以圣人的标准,吸收别人的优点以改进自己的缺点,反而一味地否认,甚至以攻击别人的缺点来掩饰自己的缺点。因此,他们自以为是,亢者愈亢,拘者愈拘,最终使自己无法改进。
申徒狄是商朝谏官。商纣王残暴无情,申徒狄屡谏不听,最后采取最激烈的谏诤——死谏,他抱石投河而死。屈原《楚辞·九章》云:“望大河诸洲之兮,悲申徒之抗迹。”其中哀悼的申徒即申徒狄。这是亢者愈亢。
介子推是春秋晋国人。他对晋文公忠心耿耿,当晋文公流亡时没东西吃,他割下自己的肉给晋文公吃。晋文公回国后,赏赐文武百官,却没有他的份。后来他与母亲隐居山上,晋文公为引他做官,放火烧山,烧死了他。此谓拘者愈拘也。